第三十七章 淮西的百年大計
他這話一出,李祺差點沒驚掉下巴。
怔怔愣了許久,李祺才合攏嘴,驚訝問道:「父親,您這是……氣糊塗了?」
是個人都知道,如今朝堂里,淮西勛貴仍占據最為重要的位置。
上至左相胡惟庸,下至各軍武將,都是他淮西一派中人,至於他韓國公一府,李善長雖已致仕,卻仍貴為國公之首,餘威猶存。
而那浙東一派,劉基業已病衰,剩下唯一一個能看的,是那宋濂。
可宋濂只是個酸儒,讀書治學厲害,可為官也不咋地,雖說皇帝給他安了個「天下文臣之首」的名頭,可真正派到他頭上的,也不過教教皇子讀書這樣的清貴活兒。
這浙東兩大黨魁,一個老病,一個酸儒,沒有半分實權,剩下的又多是些尚未起勢的後輩,毫無話語權。
兩相比對之下,顯然是淮西派勢力更大,前途更為明朗。
可李善長卻又說淮西派日薄西山,浙東文黨蒸蒸日上,他的話,太過離奇,實在有悖常理。
面對一臉困惑的李祺,李善長嘆了口氣,諄諄教導起來:「洪武六年,上位因對科舉取仕不滿,老夫便向其諫言,暫停科舉,可是這科舉雖是停了,但遲早有一天還是會重辦的。」
說到這裡,李善長抬起頭望向李祺,幽深眼眸里閃過一絲質疑:「屆時,你們這些淮西勛貴大老粗們,有幾人能考過那群浙東士子?」
他口中的「淮西大老粗們」,指的是淮西勛貴們的子孫後代,這其中就包括李祺。
李祺臉上一紅,登時說不出話來,他當然算不上大老粗,事實上,他算是整個淮西勛貴二代之中,最為知書達理的了。
其他淮西二代們,大多是些養尊處優的富少爺們,而且還多是些武勛家庭出身,即便有能耐也多用在舞刀弄槍和演習兵法上,絕不會將心思放在科考上。
在讀書一道上,李祺已是淮西二代中的佼佼者,但跟那些浙東文人一比,卻還差得很遠。
看出李祺臉上的羞赧,李善長也不再逼問,輕嘆口氣道:「科舉一旦恢復,浙東文黨定會占據仕途,藉此飛黃騰達,而我淮西一派拿命打下的江山,最終會落入那幫士人手中……」
說到此處,李善長又嘆口氣,面上露出無奈。
李祺唏噓點頭:「原來如此!」
他這時才明白,父親為何說淮西派「日薄西山」,又為何說到「百年大計」,若以百年看,從長遠計較,淮西一派的確是要走下坡路的。
李善長輕哼一聲,繼續道:「鳳陽是我淮西一派老巢,只要將京城遷到了鳳陽,這我淮西派根深蒂固之地,想那浙東文人再怎麼鬧騰,也定掀不起波瀾!」
京城選址,不只關係到一國興衰,也關係到朝堂格局。
如若將京城定在鳳陽,淮西一黨自然能借著地利之便,紮根朝堂中樞。
試想,整個京城的商戶子民都是他淮西派的門生手下,京中豪富權貴都是淮西黨羽,誰還能影響他淮西一派作大?
到那時,即便是天子也不敢貿然損害淮西派利益,否則淮西派一怒之下,掀起京都大變,誰也擔待不起。
所以,遷都鳳陽,淮西一脈便能與國同休,永享富貴。
「孩兒終於明白父親的苦心了……」
李祺又一次唏噓點頭,隨即垂首思慮起來,但越想他越領會此中難處:「可陛下那邊……怕已打定主意不再遷都了……」
鳳陽那邊的事,鬧得太大,顯然已惹怒天子,只怕其放棄遷都之念。
李善長沉思片刻,緩緩擺手:「未必!」他再抿了口茶,又長舒口氣:「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上位眼下正在氣頭上,待到他氣消了,此事還有轉寰之機。」
李祺苦笑起來:「陛下這口氣,怕是難消了吧?」
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哪是那麼容易息怒的?
李善長思慮許久,搖搖頭道:「上位之所以動怒,是覺得那些人打著他的名號禍亂百姓,折損了他天子英名……」
「如若……有人能替他將這些罵名背下,想他會慢慢氣消的……」
「待氣消之後,那遷都之事,自然能重新計議……」
這話倒是不假,朱元璋是個愛惜名聲的,憤怒緣由自是因民間罵名。
可誰能替他背負罵名呢?
李祺不解:「只怕這背鍋之人,世上再也尋不到了吧?」
要知道,中都皇城的確是他朱元璋親自下令修建,行工部衙門的人無論做什麼惡,都要歸咎到他朱元璋頭上。
即便那些犯事官員自承此事與天子無關,也無濟於事,百姓最終還是會將罪責怪到天子頭上,罵的仍是他朱元璋。
這口黑鍋,不是誰想背就能背的。
「尋常人,自是背不了……」
李善長又嘆了口氣,眼波隱隱顫動著,似是在作什麼深思熟慮。
思慮良久,他又嘆了口氣,將嘴角抿了抿,眼神里似已作出決斷。
李祺忽地明白過來,登時急了:「父親,您該不會是……」
「不可,萬萬不可啊父親!」
他急火攻心,忙搭手拉住李善長,使勁搖了搖頭。
李善長幽幽點頭,笑看著自家兒子:「不錯,唯一能替上位背負罵名之人,正是為父!」
這世上,還有誰能替皇帝承擔罵名?當然只有他李善長了。
李善長是行工部衙門的主管,是中都皇城的實際負責人,只有他將這所有事都攬下來,才能替天子洗去罵名。
「不可!父親,您這是瘋了嗎?」
李祺臉色變得煞白,驚慌道:
「倘若您將所有罪責都攬下,只怕會招來殺身之禍啊!」
「陛下為了平民憤,可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的……」
「您就算不為自己計較,也該為咱闔府上下這麼多人命……思慮啊!」
他顯然是急了,說話已帶著顫聲,扒拉著李善長的手也在微微顫抖。
李善長顯然鎮定許多,到這會兒非但不慌,反是輕輕幽笑,拍了拍自己兒子的手背,隨即撫了下去:「你不必慌張,我韓國公府一門榮耀,豈會因這點小事衰敗?」
他站起身來,頗有自信地背負著雙手,仰望堂上高懸的匾額:「且不論為父與那位多年情誼,咱府上可還供著塊免死鐵券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功大臣,賜下二十八塊免死鐵券,他李善長作為六公之首,是當先第一個被賜鐵券之人。
這是大明一朝最高殊榮,憑此鐵券,除了謀反大罪外,任何罪責都可免一死。
李善長的嘴角勾起冷笑,語調頗為輕幽舒愜:「有這免死鐵券傍身,想那上位頂多責備幾句,斷不會下狠手……」
怔怔愣了許久,李祺才合攏嘴,驚訝問道:「父親,您這是……氣糊塗了?」
是個人都知道,如今朝堂里,淮西勛貴仍占據最為重要的位置。
上至左相胡惟庸,下至各軍武將,都是他淮西一派中人,至於他韓國公一府,李善長雖已致仕,卻仍貴為國公之首,餘威猶存。
而那浙東一派,劉基業已病衰,剩下唯一一個能看的,是那宋濂。
可宋濂只是個酸儒,讀書治學厲害,可為官也不咋地,雖說皇帝給他安了個「天下文臣之首」的名頭,可真正派到他頭上的,也不過教教皇子讀書這樣的清貴活兒。
這浙東兩大黨魁,一個老病,一個酸儒,沒有半分實權,剩下的又多是些尚未起勢的後輩,毫無話語權。
兩相比對之下,顯然是淮西派勢力更大,前途更為明朗。
可李善長卻又說淮西派日薄西山,浙東文黨蒸蒸日上,他的話,太過離奇,實在有悖常理。
面對一臉困惑的李祺,李善長嘆了口氣,諄諄教導起來:「洪武六年,上位因對科舉取仕不滿,老夫便向其諫言,暫停科舉,可是這科舉雖是停了,但遲早有一天還是會重辦的。」
說到這裡,李善長抬起頭望向李祺,幽深眼眸里閃過一絲質疑:「屆時,你們這些淮西勛貴大老粗們,有幾人能考過那群浙東士子?」
他口中的「淮西大老粗們」,指的是淮西勛貴們的子孫後代,這其中就包括李祺。
李祺臉上一紅,登時說不出話來,他當然算不上大老粗,事實上,他算是整個淮西勛貴二代之中,最為知書達理的了。
其他淮西二代們,大多是些養尊處優的富少爺們,而且還多是些武勛家庭出身,即便有能耐也多用在舞刀弄槍和演習兵法上,絕不會將心思放在科考上。
在讀書一道上,李祺已是淮西二代中的佼佼者,但跟那些浙東文人一比,卻還差得很遠。
看出李祺臉上的羞赧,李善長也不再逼問,輕嘆口氣道:「科舉一旦恢復,浙東文黨定會占據仕途,藉此飛黃騰達,而我淮西一派拿命打下的江山,最終會落入那幫士人手中……」
說到此處,李善長又嘆口氣,面上露出無奈。
李祺唏噓點頭:「原來如此!」
他這時才明白,父親為何說淮西派「日薄西山」,又為何說到「百年大計」,若以百年看,從長遠計較,淮西一派的確是要走下坡路的。
李善長輕哼一聲,繼續道:「鳳陽是我淮西一派老巢,只要將京城遷到了鳳陽,這我淮西派根深蒂固之地,想那浙東文人再怎麼鬧騰,也定掀不起波瀾!」
京城選址,不只關係到一國興衰,也關係到朝堂格局。
如若將京城定在鳳陽,淮西一黨自然能借著地利之便,紮根朝堂中樞。
試想,整個京城的商戶子民都是他淮西派的門生手下,京中豪富權貴都是淮西黨羽,誰還能影響他淮西一派作大?
到那時,即便是天子也不敢貿然損害淮西派利益,否則淮西派一怒之下,掀起京都大變,誰也擔待不起。
所以,遷都鳳陽,淮西一脈便能與國同休,永享富貴。
「孩兒終於明白父親的苦心了……」
李祺又一次唏噓點頭,隨即垂首思慮起來,但越想他越領會此中難處:「可陛下那邊……怕已打定主意不再遷都了……」
鳳陽那邊的事,鬧得太大,顯然已惹怒天子,只怕其放棄遷都之念。
李善長沉思片刻,緩緩擺手:「未必!」他再抿了口茶,又長舒口氣:「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上位眼下正在氣頭上,待到他氣消了,此事還有轉寰之機。」
李祺苦笑起來:「陛下這口氣,怕是難消了吧?」
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哪是那麼容易息怒的?
李善長思慮許久,搖搖頭道:「上位之所以動怒,是覺得那些人打著他的名號禍亂百姓,折損了他天子英名……」
「如若……有人能替他將這些罵名背下,想他會慢慢氣消的……」
「待氣消之後,那遷都之事,自然能重新計議……」
這話倒是不假,朱元璋是個愛惜名聲的,憤怒緣由自是因民間罵名。
可誰能替他背負罵名呢?
李祺不解:「只怕這背鍋之人,世上再也尋不到了吧?」
要知道,中都皇城的確是他朱元璋親自下令修建,行工部衙門的人無論做什麼惡,都要歸咎到他朱元璋頭上。
即便那些犯事官員自承此事與天子無關,也無濟於事,百姓最終還是會將罪責怪到天子頭上,罵的仍是他朱元璋。
這口黑鍋,不是誰想背就能背的。
「尋常人,自是背不了……」
李善長又嘆了口氣,眼波隱隱顫動著,似是在作什麼深思熟慮。
思慮良久,他又嘆了口氣,將嘴角抿了抿,眼神里似已作出決斷。
李祺忽地明白過來,登時急了:「父親,您該不會是……」
「不可,萬萬不可啊父親!」
他急火攻心,忙搭手拉住李善長,使勁搖了搖頭。
李善長幽幽點頭,笑看著自家兒子:「不錯,唯一能替上位背負罵名之人,正是為父!」
這世上,還有誰能替皇帝承擔罵名?當然只有他李善長了。
李善長是行工部衙門的主管,是中都皇城的實際負責人,只有他將這所有事都攬下來,才能替天子洗去罵名。
「不可!父親,您這是瘋了嗎?」
李祺臉色變得煞白,驚慌道:
「倘若您將所有罪責都攬下,只怕會招來殺身之禍啊!」
「陛下為了平民憤,可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的……」
「您就算不為自己計較,也該為咱闔府上下這麼多人命……思慮啊!」
他顯然是急了,說話已帶著顫聲,扒拉著李善長的手也在微微顫抖。
李善長顯然鎮定許多,到這會兒非但不慌,反是輕輕幽笑,拍了拍自己兒子的手背,隨即撫了下去:「你不必慌張,我韓國公府一門榮耀,豈會因這點小事衰敗?」
他站起身來,頗有自信地背負著雙手,仰望堂上高懸的匾額:「且不論為父與那位多年情誼,咱府上可還供著塊免死鐵券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功大臣,賜下二十八塊免死鐵券,他李善長作為六公之首,是當先第一個被賜鐵券之人。
這是大明一朝最高殊榮,憑此鐵券,除了謀反大罪外,任何罪責都可免一死。
李善長的嘴角勾起冷笑,語調頗為輕幽舒愜:「有這免死鐵券傍身,想那上位頂多責備幾句,斷不會下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