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李景隆是否忠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既然你爹打得如此艱難,他後來又是如何獲勝的?」老皇帝滿腹狐疑地問道,「不是你小子亂編的吧?」

  朱高爔沉浸於感慨之中,沒想到老皇帝有此一問,忙組織詞彙應對。

  雙方一直激戰到午後,仍難解難分,未分勝負。

  李景隆所部在兵力數量上占優勢,瞿能父子帶領萬餘精銳,打得興起,兇猛衝擊,帶動士氣大漲。

  燕兵拼力抗擊,漸處下風。

  在雙方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刻,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昏地暗。

  忽然,「喀嚓」一聲,李景隆的將旗被折斷,指揮頓時陷入混亂,攻勢減緩。

  朱棣趁機急令騎兵精銳繞到敵人後面衝擊,並且抓住機會下令火燒李景隆大營。

  一時間,火焰四竄,迅速蔓延,濃煙升騰,火勢越來越大。

  李景隆的部眾不知所從,亂成一團。

  扭轉戰局的關鍵是突如其來的一場火,令人倍覺詭異,難以置信,朱高爔頗費思量,這要如何跟老皇帝說呢?

  反正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真實情況如何他也不得而知。

  「怎麼不說了?」

  信息極度不對稱,老皇帝總擔心大孫子欺瞞他。

  思來想去,還是如實相告吧,或許老皇帝會將這場恰到好處的大風,解釋為燕王天命所歸呢。

  「是一場風」,朱高爔老老實實地回答。

  「一場大風幫你爹打了勝仗?」老皇帝撇著嘴嘲諷道。

  他不禁懷疑大孫子的智商,就算扯謊,也得找個不那麼容易被識破的說辭吧,

  神風相助,你騙鬼呢?!

  朱高爔無奈地點點頭,說實話,他也不太相信這種說法。

  靖難之役中,類似的及時風不止颳了一次,每次都讓朱棣轉危為安。

  巧合多了,難免透著虛假。

  至於真相如何?又如何查得清呢?

  查來查去,有什麼意義呢?反正朱棣是最後的贏家,這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就算過程有待推敲,結果也無可更改。

  見大孫子一副老實巴交的可憐樣,老皇帝雖然不信,卻也不再追問,開始陷入沉思之中。

  戰局轉變太過離奇,定然有人故意放水。

  「說吧,你爹許給了李景隆什麼?」老皇帝思索良久,猛然開口問道。

  「孫兒不知,孫兒只知道,父王率軍抵達京師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父王進城」。

  李景隆的所作所為,著實讓別人無法為他美言。

  再者,咱憑什麼要為他說好話?直到現在他還是牆頭草,兩頭搖晃呢。

  朱高爔垂眸喝奶,不再多言。

  老皇帝需要時間,分析思考。

  朱高爔最初翻看史料時猜測,不論戰鬥力如何,從本心而言,這場仗,李景隆不想打。

  萬一,朱棣死於交戰之中,皇室群情激憤,要求嚴懲元兇,建文帝多半會頂不住壓力,將李景隆推出去抵罪。

  「李景隆吃了敗仗,建文帝沒有懲罰?」

  朱高爔接連喝了兩杯奶後,老皇帝又問道。

  「不曾懲罰」,朱高爔言簡意賅地回答,他擔心透露太多信息,將老皇帝氣出個好歹來,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數月之內,一敗再敗,數十萬兵馬丟了個精光,建文帝不僅沒聽黃子澄等人立斬李景隆的上書,還繼續委以重任,讓他駐守金川門,要不然李景隆怎麼有機會向朱棣開城投降?

  建文帝的用人策略,還真是謎一樣地自信,常人難以理解。

  「心懷鬼胎,應立斬無赦」,老皇帝憤而拍桌道。

  將李景隆召回京師後,建文帝只是撤了其統兵之職,卻並未問罪。

  李景隆一潰千里,喪師數十萬,雙方攻守之勢由此逆轉,朱棣在德州繳獲了大批的糧草輜重,獲得了充足的補給,更加有實力長期對抗。

  御史紛紛上疏彈劾,「失律喪師,懷貳心」,李景隆死罪難逃。

  當初極力舉薦李景隆的黃子澄悔恨不已,也認為李景隆萬死難辭其咎,請求「正其罪以謝天下」。


  但是建文帝統統不聽,直至此時,他仍心存僥倖,認為李景隆是忠於他的。

  朱高爔很是好奇,李景隆是如何花言巧語說服建文帝的。

  「接著講」,老皇帝憤然道,「講詳細些,咱想知道,李景隆是如何丟盔棄甲逃回來的?他難道不怕建文帝立斬不赦?他還有臉回京師?他怎麼沒戰死在外面?!」

  李景隆要是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哪裡會敗得那樣慘?

  朱高爔想不出,建文帝當時聽信了誰的勸說,而決定放李景隆一碼。

  總之,當時朝中形勢複雜,並非一邊倒地全都力挺建文帝武力削藩。

  據他所知,至少徐增壽、駙馬都尉王寧等人是暗戳戳力挺朱棣的,必然要不失時機地為朱棣發聲。

  而且,禮部侍郎董綸建議睦親藩王;尹昌隆曾勸建文帝把皇位讓給燕王;戶部尚書郁新上疏反對削藩,認為應予恩遇;戶部侍郎卓敬主張將燕王徙封到南昌,以維護親親之誼。

  建文帝登基沒多久,便跟自己的親叔叔們翻臉動刀子,可能很多武將也不認同,他們心中的立場可能更傾向於燕王,在靖難之役中,不少武將先後歸降朱棣,便能說明這一點。

  建文帝即位後,過於心急,不僅急於削藩,也急於提高文官地位,禮遇文官,一改洪武年間的重武輕文。

  他整日和方孝孺、黃子澄和齊泰等文臣商議軍國重事,卻忽略了文臣武將間的平衡。

  「爔兒,想什麼呢?快講啊」。

  老皇帝決心了解靖難之役的整個經過,朱高爔只好硬著頭皮講下去。

  李景隆潰敗而逃,退至大本營德州。

  朱棣雖也損失不輕,但來不及休整,集結兵馬緊追不捨,一鼓作氣,攻占德州。

  李景隆沒敢硬抗,早在朱棣抵達的前兩天,便已聞風北逃,往濟南狂奔而去。

  燕兵獲得大量糧食儲備,補充給養後,在德州稍作休整,便繼續追擊,銳不可擋,所向披靡,順利拿下沿途各城,直奔濟南追去。

  李景隆此時尚殘存十幾萬兵力,守著濟南,據城堅守,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他早已被嚇破了膽,根本無心戀戰,鬥志盡喪,毫無戰鬥力,只顧逃命。

  燕軍兵鋒正盛,兇悍進擊,李景隆倉促列陣,陣形混亂,一擊即潰,再次落荒而逃。

  隨即,朱棣下令將濟南城團團圍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