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打造棉花帝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即吳王位,由吳國公改稱吳王。

  三國孫吳時期,金陵是吳國都城,故而朱元璋占領這座城後不久,便自稱吳國公。

  同年八月,張士誠在平江路自立為王,春秋時期,平江是吳國的都城,因此自稱吳王。

  由於同一時期存在兩個吳王,因而張士誠被稱為東吳,朱元璋被稱為西吳,以示區分。

  朱高爔回憶著歷史知識,思考這一世的命運,若是功敗垂成,咱只能是東吳,像張士誠那般,臨了感嘆一句,「天日照爾不照我!」

  既然已經被封為吳王,當然要盡力爭取像朱元璋那樣君臨天下。

  要不然,徒留一聲嘆息,人生多少遺憾都隨風逝去,想想都令人黯然神傷。

  吳縣歷為吳國、會稽郡、吳縣、吳州、蘇州、平江的國都或治所,張士誠占據浙西富庶之地後,逐漸喪失進取心,怠於政務,耽於享樂,最終敗北,以史為鑑,朱高爔片刻不敢鬆懈。

  在此時經濟最發達的吳縣建王府,老皇帝此舉已然將咱推上了與太孫爭儲的不歸路。

  方孝孺當時誓死不肯起草詔書,原因便在於此,太孫雖萬般不情願,卻又擔心惹怒老皇帝,只得讓黃子澄代筆。

  說到底,太孫的權力和地位全來自老皇帝。

  能立,也能易,朱允炆心知肚明,要不然怎肯妥協?

  老皇帝的廢立之心,從朱允炆被有燉比下去的那一刻便已經萌生,後來愈演愈烈。

  自從跟夏原吉一起提及蘇州府後,朱高爔便開始念念不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他所崇拜的范仲淹便是蘇州吳縣人。

  想著想著,朱高爔突然萌生一個想法,他要在吳縣建立棉紡織基地,開辦大規模手工工場,引進當下最先進的技術與生產機械,建立領先的棉花產業鏈。

  以吳縣為引擎,輻射周邊地區,帶動京師,乃至江南,甚至天下的經濟發展,很多後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都可以嘗試推廣應用。

  越想越激動,朱高爔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披衣起身,來到有燉的門前。

  半夜三更,攪人清夢,朱高爔遲疑了,將手舉起要敲門的剎那,忽而停下,有多少奇思妙想、激動人心的事,不能等到天亮再說。

  還是先回自己屋吧,朱高爔剛剛轉身,卻聽見有燉的聲音在背後響起,「弟弟,是不是睡不著?」

  「哥哥,你也沒睡?」朱高爔的眼睛瞬間賊亮。

  何為知音?他和有燉便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心有靈犀一點通,他簡直不知如何形容此刻的心情。

  朱高爔興奮難耐地向有燉將想法複述了一遍,心潮澎拜地描繪藍圖,「哥哥,咱們一起打造一個棉花帝國,好不好?」

  「棉花帝國?」有燉略一思索,當即與朱高爔擊掌,「願忠心輔佐弟弟,為萬世開太平」。

  隨時隨地不忘君臣名分,難免有些掃興,朋友之間,何需如此謹慎?

  不過,這些細枝末節無傷大雅,只要彼此明白心跡即可。

  有燉願尊咱為主,咱定不負他的一腔忠心,咱心裡清楚,有燉真正效忠的是社稷蒼生,咱也是。

  朱高爔揚起小胖手,與有燉完成三擊掌。

  「擊掌為誓,反悔是小狗!」,朱高爔呵呵地笑起來,忽然覺得今晚的月亮很大很圓。

  洪武二十六年,蘇州府繳納稅糧約二百把十萬石,約占全國稅糧總數的十分之一。

  蘇州紡織業發達,「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根據萬曆年間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凡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

  擁有大量資金的機戶購置幾台甚至幾十台織機,僱傭機工生產,計時支付工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稻米、棉布、絲綢、園林、蘇州刺繡、還有美麗的太湖……朱高爔不禁心馳神往。

  「聽說吳寧霜也是吳縣人?」朱高爔忽而想起一事。

  「吳江縣盛澤鎮」,有燉糾正道。

  「不如給魏國公寫信,讓他推薦一些懂技術的工人,併購置幾台最先進的紡紗織布機」。


  借鑑複製蘇州機戶的生產模式,使棉布莊快速投入生產,財源滾滾,朱高爔動力十足。

  「這樣也好,找一些懂行的人幫吳寧霜」,朱有燉說著走到書案前坐下。

  朱高爔思緒跳躍,想起歷史上洪武三十一年的南北榜案。

  二月,丁丑科會試後,劉三吾主持殿試,所錄五十一名進士全為南方人。

  北方學子全部落第,一名未取,隨即聯名上書,狀告劉三吾偏私。

  朱元璋勃然大怒,於三月正式下詔,嚴令徹查,要求增錄文理出眾的北方舉人為進士。

  然而,答卷複閱後得出的結論,卻令朱元璋目瞪口呆。

  調查小組認為,落第的北方考生文理不通順,且有犯禁之語。

  輿論譁然,事態進一步擴大,朝中不少北方籍官員也加入進來,抨擊涉案官員,請求重新覆核。

  五月,朱元璋下詔,將劉三吾等主考官斥為「藍玉餘黨」,所有涉案官員全都遭到嚴懲。

  值得一提的是,尹昌隆也參與了覆核試卷,由於所列的名單中有北方學子,僥倖逃過一劫。

  六月,朱元璋親自廷試,欽點狀元、榜眼、探花,補錄六十一人,皆為北方士子。

  發生如此大案,太孫定然難辭其咎,朱高爔打算躲出去一段時間,去吳縣巡視王府督建情況,並向蘇州織戶取取經,以便於進一步拓展完善思路。

  此事牽連甚廣,十分複雜,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朱高爔尚未想好應如何跟有燉解釋,只是說去學那裡的水力紡紗機。

  先進的技術是一粒種子,一旦有合適的土壤便會生根發芽,尤其是能帶動生產效率提高的實用工藝,能驅動更多錠子運轉、生產速度更快的水力紡車,便屬此列。

  既然王楨的《農書》早有記載,朱高爔相信,水資源豐富的蘇州,定然有類似的水流動力機械用於紡織。

  技術的發展有一個逐漸積累,集思廣益,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朱高爔願傾盡全力,加速這一進程,造福天下蒼生。

  而後,召集工匠,一同鑽研蒸汽動力,以棉紡織業的發展帶動其他行業,比如冶鐵煉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