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大城奇襲(一)
卻說明軍主力在德平休整完畢再次北上時,清軍兩路大軍已經先後北上了——雙方互相照應但又相對獨立。
清軍右路軍在杜度的率領下,帶著十幾萬俘虜和海量物資從臨津北上,先到東光,又突然東折,一口氣攻下了鹽山縣,為了發泄在商河、德平所受的屈辱,杜度下令屠城。左路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帶著剩下的俘獲直接東進,攻陷了慶雲縣,燒殺搶掠一番後跟隨右路軍北上。
消息傳出,再次震動整個北直隸和山東,馬頰河以南州縣紛紛再次風聲鶴唳起來。
清軍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對明朝軍民進行震懾,進而減輕路上的有形無形阻力。
孫傳庭一邊將山東各地的弱兵北調,一邊率領精銳主力跟隨清軍北上。
至於宣大軍,周遇吉、和應詔、吳三桂、祖寬、李重鎮等人也各自率兵先行北上準備了。
之後,雙方竟然真的就像「旅行」與「送客」一般,隔著一到三天的路程,從滄州、青縣一路到了大城。
可只有雙方的統帥知道,這一路上已經是在各種激烈鬥法了。
多爾袞一路走一路「毀」,毀橋樑,毀道路,毀人煙,就跟之前孫傳庭在商河、德平所做的事情一樣,為此還專門抽調兵員和丁壯成了「毀橋隊」「毀路隊」。
孫傳庭只好見招拆招,也成立相應的修橋補路部隊,以加快行軍速度,算是好好體驗了一把當初東虜所受的苦。
大城縣已經屬於順天府的轄區。
如此算起來,東虜已經再次突入北京地界,消息傳出明廷內外震動,而冀南、山東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各種關於孫傳庭的謠言也是越來越多,只是礙於皇帝先前的狠話,誰也不敢公開言說,但暗地裡已經準備了彈劾的奏本。
此時,京城內的一系列消息已經傳遍,皇帝查抄權貴家奴、開會商討對付多爾袞的事情經過王燮所帶數十人的宣揚,已經人盡皆知。
先行北上的宣大軍已經補充了援軍,並在通州附近展開,曹變蛟部也終於換上新鎧甲,是崇禎從工部庫房、內庫里精心挑選出來的,另外還從太監組成的那支「忠勇營」身上扒掉了500副精良鎧甲,把王承恩等人心疼的不得了。
李重鎮所部到了天津,在劉宇亮的協助下,很快就安插遼丁結束,重新恢復了3000人馬的實力,可這筆帳怎麼算現在還很難說。
首輔劉宇亮見到這支「剿兵」大喜過望,他此次出京原本就是為了能混點軍功,沒想到卻管起了後勤,現在有吳三桂、李重鎮、祖寬三個名將到來,自己一番參與,搞不好也能得點軍功,而吳三桂和寧遠分監王應朝對劉首輔也是頗為恭謹,給了這位首輔大人更多的希冀和自信。
皇帝身邊近臣,翰林王燮、堵胤錫與一家商隊押送物資也到了前線,通州總兵楊御蕃還專門帶兵護衛。
除了糧餉之外,還帶了1000多枚石炸砲、1000多枚毒蒺藜陶彈,5000枚震天雷,幾十箱羊肝明目丸、幾桶毒藥到了孫傳庭軍中——為此幾乎將京城各藥鋪的庫存全掃空。
這些特別的裝備還只是原本物資的一半,另一半由蘇京押送就給了宣大軍和其他幾支剿兵。
更令人稱奇的是,隊伍里還有幾個從刑部大牢里現提出來的盜墓賊。
「諸位大人請看,這就是內兵仗局最近連夜趕製的毒蒺藜陶彈」這王燮氣度沉穩,國字臉上面色白淨,一看就是個當巡按御史的料,說話自帶一種堅毅,在孫傳庭的大帳內向孫傳庭、曹化淳、祖大壽、高起潛等人介紹皇帝出奇大會的成果,「這陶彈裡面除了原來的配方之外,又摻雜了狼毒、砒霜、巴豆、硫磺等好幾種藥物,一旦炸開五步之內無論人畜都會受傷,即便身著甲冑可能也會被炸到,或死或殘,內兵仗局在測試效果時有一個小太監不小心沾染上,眼睛在毒霧裡差點被毒瞎了。
這石炸砲是老式武器了,是以前的存貨,不過還能用,封鎖道路是最好的。
這些震天雷用來夜襲最好不過,而這幾個盜墓賊夜晚眼睛賊亮,可以用來幫大軍在晚上辨別方向,至於那些藥物,對眼睛很有好處,而那些毒藥還是當年內兵仗局從白杆兵那裡討來的藥方特意調製的,箭矢塗了這些毒藥只要沾染到皮肉,對敵人的殺傷勢必增加……」
孫傳庭、曹化淳等人帶著一群將領越聽越心驚,這內兵仗局和工部的軍器局、鞍轡局什麼時候變得這麼陰毒了?
怎麼連石柱土司兵和酉陽土司兵的那種箭上塗毒的法子都用上了?
這也太沒有武人風度了,這東西只要被沾上很有可能就會中毒而死。
真正的大明九邊將士其實是不屑於使用這種陰毒武器的——雖然很見效,但如果大家都競相使用這種缺德武器,明軍的傷亡會不會也大幅度上升呢?
大有可能。
這些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大戰在即,這確實是最好的提升殺傷力的辦法。
既然石柱土司兵和酉陽土司兵都大量使用,還用了那麼多年,明軍以前在西南平叛時也沒少吃過類似的虧,現在拿來對付東虜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讓大家消化了一會,王燮又拿起一雙特製的鞋子介紹起來:「這是釘鞋,專門用來雨天防滑的,這次兵部從皇商吳亮手裡先期採購了一萬三千多雙,其中5000雙分給了宣大軍那邊。一旦下了大雨,穿這種鞋作戰應該能增加不少勝算」
這種東西許多人都見過,但皇帝想得這麼周全還是第一次。
而且,這次軍餉、物資的運輸不再專門通過戶部或兵部了,而是用了皇商這麼股新力量,聽說連部費都省了不少。
過去,戶部、兵部撥發物資,這些東西送到前線,部費至少得幾萬兩,至於更遠的地方,漂沒的更多,像毛文龍以前在皮島,屢次向朝廷抱怨,「每年津運十萬,所至止滿六七萬,余俱報以漂沒」
這次用了商人,一下子省了不少,曹化淳估計至少能省個三分之二的雜費。即便如此,那皇商依然大有賺頭。
這皇商姓楊,來自揚州,曹化淳還見過一面,以前田弘遇還介紹兩人認識,十分精明的一個人,沒想到這麼快就成了「皇商」,還開始接這麼大的單子了。
朝廷竟然變得有點聰明了,不太好糊弄了,實在是有點不適應,這讓戶部、兵部那幫胥吏們還怎麼活?
清軍右路軍在杜度的率領下,帶著十幾萬俘虜和海量物資從臨津北上,先到東光,又突然東折,一口氣攻下了鹽山縣,為了發泄在商河、德平所受的屈辱,杜度下令屠城。左路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帶著剩下的俘獲直接東進,攻陷了慶雲縣,燒殺搶掠一番後跟隨右路軍北上。
消息傳出,再次震動整個北直隸和山東,馬頰河以南州縣紛紛再次風聲鶴唳起來。
清軍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對明朝軍民進行震懾,進而減輕路上的有形無形阻力。
孫傳庭一邊將山東各地的弱兵北調,一邊率領精銳主力跟隨清軍北上。
至於宣大軍,周遇吉、和應詔、吳三桂、祖寬、李重鎮等人也各自率兵先行北上準備了。
之後,雙方竟然真的就像「旅行」與「送客」一般,隔著一到三天的路程,從滄州、青縣一路到了大城。
可只有雙方的統帥知道,這一路上已經是在各種激烈鬥法了。
多爾袞一路走一路「毀」,毀橋樑,毀道路,毀人煙,就跟之前孫傳庭在商河、德平所做的事情一樣,為此還專門抽調兵員和丁壯成了「毀橋隊」「毀路隊」。
孫傳庭只好見招拆招,也成立相應的修橋補路部隊,以加快行軍速度,算是好好體驗了一把當初東虜所受的苦。
大城縣已經屬於順天府的轄區。
如此算起來,東虜已經再次突入北京地界,消息傳出明廷內外震動,而冀南、山東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各種關於孫傳庭的謠言也是越來越多,只是礙於皇帝先前的狠話,誰也不敢公開言說,但暗地裡已經準備了彈劾的奏本。
此時,京城內的一系列消息已經傳遍,皇帝查抄權貴家奴、開會商討對付多爾袞的事情經過王燮所帶數十人的宣揚,已經人盡皆知。
先行北上的宣大軍已經補充了援軍,並在通州附近展開,曹變蛟部也終於換上新鎧甲,是崇禎從工部庫房、內庫里精心挑選出來的,另外還從太監組成的那支「忠勇營」身上扒掉了500副精良鎧甲,把王承恩等人心疼的不得了。
李重鎮所部到了天津,在劉宇亮的協助下,很快就安插遼丁結束,重新恢復了3000人馬的實力,可這筆帳怎麼算現在還很難說。
首輔劉宇亮見到這支「剿兵」大喜過望,他此次出京原本就是為了能混點軍功,沒想到卻管起了後勤,現在有吳三桂、李重鎮、祖寬三個名將到來,自己一番參與,搞不好也能得點軍功,而吳三桂和寧遠分監王應朝對劉首輔也是頗為恭謹,給了這位首輔大人更多的希冀和自信。
皇帝身邊近臣,翰林王燮、堵胤錫與一家商隊押送物資也到了前線,通州總兵楊御蕃還專門帶兵護衛。
除了糧餉之外,還帶了1000多枚石炸砲、1000多枚毒蒺藜陶彈,5000枚震天雷,幾十箱羊肝明目丸、幾桶毒藥到了孫傳庭軍中——為此幾乎將京城各藥鋪的庫存全掃空。
這些特別的裝備還只是原本物資的一半,另一半由蘇京押送就給了宣大軍和其他幾支剿兵。
更令人稱奇的是,隊伍里還有幾個從刑部大牢里現提出來的盜墓賊。
「諸位大人請看,這就是內兵仗局最近連夜趕製的毒蒺藜陶彈」這王燮氣度沉穩,國字臉上面色白淨,一看就是個當巡按御史的料,說話自帶一種堅毅,在孫傳庭的大帳內向孫傳庭、曹化淳、祖大壽、高起潛等人介紹皇帝出奇大會的成果,「這陶彈裡面除了原來的配方之外,又摻雜了狼毒、砒霜、巴豆、硫磺等好幾種藥物,一旦炸開五步之內無論人畜都會受傷,即便身著甲冑可能也會被炸到,或死或殘,內兵仗局在測試效果時有一個小太監不小心沾染上,眼睛在毒霧裡差點被毒瞎了。
這石炸砲是老式武器了,是以前的存貨,不過還能用,封鎖道路是最好的。
這些震天雷用來夜襲最好不過,而這幾個盜墓賊夜晚眼睛賊亮,可以用來幫大軍在晚上辨別方向,至於那些藥物,對眼睛很有好處,而那些毒藥還是當年內兵仗局從白杆兵那裡討來的藥方特意調製的,箭矢塗了這些毒藥只要沾染到皮肉,對敵人的殺傷勢必增加……」
孫傳庭、曹化淳等人帶著一群將領越聽越心驚,這內兵仗局和工部的軍器局、鞍轡局什麼時候變得這麼陰毒了?
怎麼連石柱土司兵和酉陽土司兵的那種箭上塗毒的法子都用上了?
這也太沒有武人風度了,這東西只要被沾上很有可能就會中毒而死。
真正的大明九邊將士其實是不屑於使用這種陰毒武器的——雖然很見效,但如果大家都競相使用這種缺德武器,明軍的傷亡會不會也大幅度上升呢?
大有可能。
這些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大戰在即,這確實是最好的提升殺傷力的辦法。
既然石柱土司兵和酉陽土司兵都大量使用,還用了那麼多年,明軍以前在西南平叛時也沒少吃過類似的虧,現在拿來對付東虜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讓大家消化了一會,王燮又拿起一雙特製的鞋子介紹起來:「這是釘鞋,專門用來雨天防滑的,這次兵部從皇商吳亮手裡先期採購了一萬三千多雙,其中5000雙分給了宣大軍那邊。一旦下了大雨,穿這種鞋作戰應該能增加不少勝算」
這種東西許多人都見過,但皇帝想得這麼周全還是第一次。
而且,這次軍餉、物資的運輸不再專門通過戶部或兵部了,而是用了皇商這麼股新力量,聽說連部費都省了不少。
過去,戶部、兵部撥發物資,這些東西送到前線,部費至少得幾萬兩,至於更遠的地方,漂沒的更多,像毛文龍以前在皮島,屢次向朝廷抱怨,「每年津運十萬,所至止滿六七萬,余俱報以漂沒」
這次用了商人,一下子省了不少,曹化淳估計至少能省個三分之二的雜費。即便如此,那皇商依然大有賺頭。
這皇商姓楊,來自揚州,曹化淳還見過一面,以前田弘遇還介紹兩人認識,十分精明的一個人,沒想到這麼快就成了「皇商」,還開始接這麼大的單子了。
朝廷竟然變得有點聰明了,不太好糊弄了,實在是有點不適應,這讓戶部、兵部那幫胥吏們還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