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公冶評文正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理念,與熱武器時代有明顯的區別。
冷兵器時代,對士兵個體的身體素質和士氣,要求極高。
不論戰鬥力孱弱,還是士氣低落,都是能決定一支軍隊,下限的關鍵因素。
熱武器時代,主要是對武器的合理運用,其次利用戰術,做到揚長避短。
士兵的身體素質依然有影響,但已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幾十米外的殺敵,對人的意志力和士氣的要求,也遠不如面對面提刀拼殺。
大環境不同,相同的事情,表現出來的結果,也會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
姒安沒有所謂的上帝視角,自己的想法有沒有問題,適不適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需求,他一概不知。
只能沉默著,旁觀公冶大夫的指導。
他無法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能判斷其他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否合理,能不能解決問題。
作為領導者,能做到這一步,已經足夠了。
宋文和正挨了公冶大夫一頓批評指點,接著進行第二輪實戰。
總算沒有再出現一個呼吸的時間,傷亡過半的丟人結果。
這一次,宋文採取正的建議,以守為主,以不變應萬變,根據齊國老兵的攻擊,做出相應的對策。
雖然最後還是敗在經驗不足,但齊國老兵臉上的遊戲之感,消失了。
這一次,公冶大夫沒有下場指導,而是暫停,讓侍衛隊自己總結問題。
他來到姒安身邊說:「公子,這位正,有成為優秀將領的潛質。」
「大夫怎麼看出來的,我怎麼沒有發現?」姒安問道。
不管心裡怎麼想,該捧場,就捧場,別人高興了,才會說出有用的真實想法。
「侍衛隊第一回合大敗,正常人會憋著一股氣,打回去,贏回丟失的顏面,正能克制自己的報復情緒,冷靜判斷出,侍衛隊沒有主動進攻,擊敗我麾下的實力,是智將的表現:
選擇利用防守,觀察對方的進攻路數,彌補己方經驗不足的缺陷,方法有些稚嫩,但他的大局觀,已經非常明顯。」
對於一位將軍來說,不上頭,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一旦被情緒左右判斷,再厲害的將軍,也難免會出現誤判,遭遇失敗。
公冶大夫正是根據這一點,判斷正的未來,一片光明。
這個世界可能一片和平,沒有進攻方,但一定需要防守方。
能攻的將領,容易立功,能守的將領,絕對不會失業閒置。
公冶大夫的看法,姒安非常贊同。
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一位現實中能保持頭腦清醒的將軍,就像遊戲中不會被敵方控制的武將,是最難纏的。
這種將領,通常還會兼具情緒穩定,不爭強好勝的穩定心態。
打進攻戰,可能平平無奇,若是打防禦戰,這種人不貪功冒進、穩紮穩打的心態,足夠氣死大部分進攻將領。
春秋時期,沒有兵者詭道的時代,這種人並不突出。
等到謀戰派主導戰局,這種人立刻上升到,最難纏的一類人,除了正兵吃下,別無他法。
「大夫覺得,宋文如何?」姒安問道。
公冶大夫搖頭,「不好判斷。」
「我想讓宋文和正,分成兩組指揮對戰,公冶大夫覺得如何?」
公冶大夫點頭說:「訓練正面交戰的技巧,人數多少並不影響,我也想看看,宋文和正,有多大區別。」
姒安當即下令,讓二十人分為兩組,宋文和正各自統領一部分。
齊國老兵也做出相應變化,分為兩部分,繼續陪練。
同場比較,宋文和正的區別,頓時清晰起來。
宋文習慣琢磨新戰術,崇尚進攻,從來不管敵我差距,每次進攻失敗,都會不斷修改進攻方式,繼續充當進攻方,侵略性十足。
正恰好相反,他不斷磨合,研究隊伍陣型,堅守不動,等待齊國老兵發起進攻,然後見招拆招。
幾輪演練下來,宋文沒贏過,正也沒守住,但公冶大夫已經在為他們鼓掌了。
他說:「要不了幾天,正的防禦,將不會被打破,他的進步簡直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果大夫親自指揮呢?」姒安問道。
「他暫時擋不住,但總會有擋住的一天,他的天賦比我更好。」
「宋文表現如何?」
「公子若不是無人可用,最好不要任命宋文為主將。」
公冶大夫的話,讓姒安摸不著頭腦。
「大夫的話,我不是很理解,還請大夫細說。」
「宋文看似崇尚進攻,實則不喜歡打正仗。公子可以仔細觀察,同一種進攻方法,他極少會使用第二次,說明他不是一個安於尋常的主將;
現在各國之間的戰爭,都是擺好陣勢,正面交戰,宋文一旦成為主將,免不了用其他方法,獲取勝利;
這樣做,固然能贏,但也會破壞戰爭雙方,默許的規矩,一旦惹得大國惱羞成怒,不再遵守規矩,杞國弱小,必然是吃虧的一方。」
謀戰派站上戰爭舞台,很多人覺得是《孫子兵法》問世以後。
事實上,最早有記錄的,大規模使用計謀的統帥,是先軫。
最典型的代表,當屬崤之戰,先軫不講武德,在半路埋伏,偷襲秦國回國的軍隊。
一戰把秦軍打得全軍覆沒,秦國因此元氣大傷,大大延緩東出的時間。
在先軫登場以前,別說埋伏,半渡而擊都是不道德的戰法。
若是杞國任命宋文為主將,一開始能占到便宜,後續也能憑藉宋文的本事打勝仗。
但杞國畢竟是彈丸小國,一旦引來大國的報復,開啟國力對抗,再好的主將,沒有國力支持,也無力回天。
這種問題,都能直言不諱地指出來,足以說明公冶大夫的誠懇。
姒安對公冶大夫的人品評價,又拔高一個層次。
「大夫所言極是,對於宋文的使用,我一定會萬分小心。」
姒安對宋文和正的使用,已經有了初步打算。
對付中夏國家,需要講規矩,用正為主將,打正仗。
對付萊國、莒國這些夷人建立的國家,用宋文,只求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
就算其他中夏國家知道杞國不講武德,看到是對夷人使用,也會大大方方揭過。
在他們眼裡,中夏國家都是懂禮之人在治理,杞國更是中夏正統苗裔,不會對中夏國家做出無禮行為。
至於,對夷人不講道理。
不是所有中夏國家,都能放下身段,去打不道德的戰爭。
如果有人這麼做,他們也會覺得,對付夷人,怎麼做都是應該的。
他們不會因為中夏國家的行為,不符合道德,而去幫助外人,譴責自家兄弟。
春秋時期的中夏國家,就是這麼護短、知禮且傲慢。
冷兵器時代,對士兵個體的身體素質和士氣,要求極高。
不論戰鬥力孱弱,還是士氣低落,都是能決定一支軍隊,下限的關鍵因素。
熱武器時代,主要是對武器的合理運用,其次利用戰術,做到揚長避短。
士兵的身體素質依然有影響,但已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幾十米外的殺敵,對人的意志力和士氣的要求,也遠不如面對面提刀拼殺。
大環境不同,相同的事情,表現出來的結果,也會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
姒安沒有所謂的上帝視角,自己的想法有沒有問題,適不適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需求,他一概不知。
只能沉默著,旁觀公冶大夫的指導。
他無法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能判斷其他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否合理,能不能解決問題。
作為領導者,能做到這一步,已經足夠了。
宋文和正挨了公冶大夫一頓批評指點,接著進行第二輪實戰。
總算沒有再出現一個呼吸的時間,傷亡過半的丟人結果。
這一次,宋文採取正的建議,以守為主,以不變應萬變,根據齊國老兵的攻擊,做出相應的對策。
雖然最後還是敗在經驗不足,但齊國老兵臉上的遊戲之感,消失了。
這一次,公冶大夫沒有下場指導,而是暫停,讓侍衛隊自己總結問題。
他來到姒安身邊說:「公子,這位正,有成為優秀將領的潛質。」
「大夫怎麼看出來的,我怎麼沒有發現?」姒安問道。
不管心裡怎麼想,該捧場,就捧場,別人高興了,才會說出有用的真實想法。
「侍衛隊第一回合大敗,正常人會憋著一股氣,打回去,贏回丟失的顏面,正能克制自己的報復情緒,冷靜判斷出,侍衛隊沒有主動進攻,擊敗我麾下的實力,是智將的表現:
選擇利用防守,觀察對方的進攻路數,彌補己方經驗不足的缺陷,方法有些稚嫩,但他的大局觀,已經非常明顯。」
對於一位將軍來說,不上頭,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一旦被情緒左右判斷,再厲害的將軍,也難免會出現誤判,遭遇失敗。
公冶大夫正是根據這一點,判斷正的未來,一片光明。
這個世界可能一片和平,沒有進攻方,但一定需要防守方。
能攻的將領,容易立功,能守的將領,絕對不會失業閒置。
公冶大夫的看法,姒安非常贊同。
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一位現實中能保持頭腦清醒的將軍,就像遊戲中不會被敵方控制的武將,是最難纏的。
這種將領,通常還會兼具情緒穩定,不爭強好勝的穩定心態。
打進攻戰,可能平平無奇,若是打防禦戰,這種人不貪功冒進、穩紮穩打的心態,足夠氣死大部分進攻將領。
春秋時期,沒有兵者詭道的時代,這種人並不突出。
等到謀戰派主導戰局,這種人立刻上升到,最難纏的一類人,除了正兵吃下,別無他法。
「大夫覺得,宋文如何?」姒安問道。
公冶大夫搖頭,「不好判斷。」
「我想讓宋文和正,分成兩組指揮對戰,公冶大夫覺得如何?」
公冶大夫點頭說:「訓練正面交戰的技巧,人數多少並不影響,我也想看看,宋文和正,有多大區別。」
姒安當即下令,讓二十人分為兩組,宋文和正各自統領一部分。
齊國老兵也做出相應變化,分為兩部分,繼續陪練。
同場比較,宋文和正的區別,頓時清晰起來。
宋文習慣琢磨新戰術,崇尚進攻,從來不管敵我差距,每次進攻失敗,都會不斷修改進攻方式,繼續充當進攻方,侵略性十足。
正恰好相反,他不斷磨合,研究隊伍陣型,堅守不動,等待齊國老兵發起進攻,然後見招拆招。
幾輪演練下來,宋文沒贏過,正也沒守住,但公冶大夫已經在為他們鼓掌了。
他說:「要不了幾天,正的防禦,將不會被打破,他的進步簡直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果大夫親自指揮呢?」姒安問道。
「他暫時擋不住,但總會有擋住的一天,他的天賦比我更好。」
「宋文表現如何?」
「公子若不是無人可用,最好不要任命宋文為主將。」
公冶大夫的話,讓姒安摸不著頭腦。
「大夫的話,我不是很理解,還請大夫細說。」
「宋文看似崇尚進攻,實則不喜歡打正仗。公子可以仔細觀察,同一種進攻方法,他極少會使用第二次,說明他不是一個安於尋常的主將;
現在各國之間的戰爭,都是擺好陣勢,正面交戰,宋文一旦成為主將,免不了用其他方法,獲取勝利;
這樣做,固然能贏,但也會破壞戰爭雙方,默許的規矩,一旦惹得大國惱羞成怒,不再遵守規矩,杞國弱小,必然是吃虧的一方。」
謀戰派站上戰爭舞台,很多人覺得是《孫子兵法》問世以後。
事實上,最早有記錄的,大規模使用計謀的統帥,是先軫。
最典型的代表,當屬崤之戰,先軫不講武德,在半路埋伏,偷襲秦國回國的軍隊。
一戰把秦軍打得全軍覆沒,秦國因此元氣大傷,大大延緩東出的時間。
在先軫登場以前,別說埋伏,半渡而擊都是不道德的戰法。
若是杞國任命宋文為主將,一開始能占到便宜,後續也能憑藉宋文的本事打勝仗。
但杞國畢竟是彈丸小國,一旦引來大國的報復,開啟國力對抗,再好的主將,沒有國力支持,也無力回天。
這種問題,都能直言不諱地指出來,足以說明公冶大夫的誠懇。
姒安對公冶大夫的人品評價,又拔高一個層次。
「大夫所言極是,對於宋文的使用,我一定會萬分小心。」
姒安對宋文和正的使用,已經有了初步打算。
對付中夏國家,需要講規矩,用正為主將,打正仗。
對付萊國、莒國這些夷人建立的國家,用宋文,只求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
就算其他中夏國家知道杞國不講武德,看到是對夷人使用,也會大大方方揭過。
在他們眼裡,中夏國家都是懂禮之人在治理,杞國更是中夏正統苗裔,不會對中夏國家做出無禮行為。
至於,對夷人不講道理。
不是所有中夏國家,都能放下身段,去打不道德的戰爭。
如果有人這麼做,他們也會覺得,對付夷人,怎麼做都是應該的。
他們不會因為中夏國家的行為,不符合道德,而去幫助外人,譴責自家兄弟。
春秋時期的中夏國家,就是這麼護短、知禮且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