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國王李昖
「你辛苦了,金將軍,新募集的兵丁裝備直接去找陸光廷支取便可。」
楊可棟低聲吩咐了一句,隨後目光就遠眺向城外白雪皚皚的大地。
「遵命。」
站立了片刻以後,城門樓上忽然來了一隊披甲的軍士,為首之人正是石興義胞弟。
播州軍步兵左營中軍副將石興隆,見到楊可棟以後他大步流星的走來。
隨後目光恭謹的拱手道:
「副宣慰使大人,不知您喚我過來有何要緊的事情。」
楊可棟沒有說話,而是看了一眼站在一邊的金大銘,後者立馬識趣的拱手道:
「將軍,末將還有些公務需要處理,就先行告退了。」
沒成想楊可棟卻擺了擺手,說出一句讓金大銘頗感意外的話。
「無妨,今日本使召石中軍過來,不光是有事要安排給他,也有事要麻煩金將軍。」
聞聽此言金大銘心中一凜,他可不信楊可棟有好事會交給他。
不過事已至此,他只能被動接受,低眉順眼的乖乖說了一句。
「末將全憑將軍安排……」
而這時候神神秘秘的楊可棟才盯著石興隆的眼睛說道:
「石中軍,連番大戰有不少傷兵,這北地氣溫嚴寒,這些傷兵若是陪同大軍一起出征,怕是九死一生,因此本使這幾日一直在思量,讓你領著他們駐紮在會寧城,等大軍回師再一同撤離如何?」
石興隆不是傻子,深知接了這個擔子以後,往後在這朝鮮戰場中的功勞跟他就半點關係沒有了。
這對渴望建功立業的戰將來說是一件極為殘忍的事情。
不過來之前石興隆已經聽到些風聲了,因此他還算心裡有些準備。
「副宣慰使大人,末將願意留守會寧城,照顧傷兵同時接應大人。」
二人的話聽在金大銘的耳朵里就變了味了,他不可思議的看著石興隆,滿眼都是震驚之色。
會寧城什麼時候成明軍的了?
還堅守城池留作接應,會寧城乃是正兒八經的朝鮮國的國土啊!
金大銘的心底都在咆哮,可臉上仍舊不敢露出絲毫不滿之色。
就在這時,原本目光一直盯著石興隆的楊可棟,忽然把頭轉了過來,隨後對著金大銘問道:
「此事金將軍如何看?我軍畢竟遠道而來,恐怕會寧城中的百姓有些牴觸,不知道金將軍是否願意出面當個說客?」
金大銘先是一愣,接著就如同小雞啄米一般點起了頭。
「末將願意,能得天兵駐守,是會寧城中百姓的福氣。」
「哈哈,好一個福氣,那你現在就著手下去辦吧。」
楊可棟哈哈大笑,他喜歡識時務的人,很顯然這金大銘經過這幾次事情,人變得乖巧的多。
「末將這就著手去辦。」
金大銘不敢耽擱,迅速下去召集全城的貴族豪紳商議去了,而城樓上只剩下石興隆與楊可棟二人面對而立。
一陣寒風吹來,楊可棟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沉默片刻以後,楊可棟語重心長的說道:
「興隆,你莫要怪本使,此去朝鮮惡戰還有很多,之所以留下你也是本使思慮很久才決定的。」
石興隆為人處世不如他兄長圓滑,不過身上卻有一股憨勁,這也是楊可棟信任他的原因。
「副宣慰使大人,您不用跟我說這些,末將心裡都明白,您這是為了我們兄弟二人好,畢竟戰局未定,留守後方同樣很重要。」
見他如此懂事,楊可棟心中頗感欣慰,若是人人都如此好說話。
隊伍就好帶的多了,感慨之下楊可棟拍了拍石興隆的肩膀囑託道:
「好,你明白就好吶,對了,守城期間,千萬注意這些朝鮮人,切記一句話,藩邦異國絕不可信,懂了麼?」
「末將明白了。」
將近兩個時辰以後,石興隆才面色凝重的退了出去。
剛剛二人說了很多,原本他以為自己不過是堅守城池待大軍回來而已,沒成想楊可棟卻壓根不是這麼想的。
先前那番話不過是哄騙金大銘的說辭,楊可棟要石興隆做的,是徹底的將會寧城攥進手裡!
作為朝鮮八道咸鏡道第一重鎮,會寧城戰略位置得天獨厚,就像一顆天然的釘子一般插在鴨綠江邊。
往北走可虎視朝鮮的咸鏡道,往西走穿過兀良哈地區就是建州女真的盤踞地。
往南走可直接度過鴨綠江進入大明朝的疆土,如此戰略重地楊可棟早就打定主意要收入囊中。
畢竟他站的角度是穿越者角度,萬曆朝鮮戰爭又不是一戰功成的。
此番入朝作戰不過是牛刀小試,真正的大戰還要屬幾年後爆發的二次韓戰。
到時候這座邊境重鎮的戰略意義就完全不同,因此在剛剛的談話中。
楊可棟給石興隆反覆在重複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廣積糧高築牆」,一定要把會寧城改造成播州軍的海外基地。
至於什麼朝鮮國內的抗議,楊可棟才懶得管,兩次韓戰後朝鮮國內百姓十不存一。
國內所有的軍隊幾乎徹底被打報廢,就這樣的羸弱小國,有什麼資格跟他談條件。
安排好一切以後,楊可棟也抓緊時間休息,一切靜待幾日後的再度出征。
正所謂宜將剩勇追窮寇,加藤清正軍團沒有補給,最多撤退到咸鏡道南邊的幾座小城。
錯過這個機會,再想剿滅這伙倭寇就難了,所以楊可棟絕不放過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
而就在他叫費盡心機吞下會寧城之時,前些日子從遼東出征的明軍終於抵達了朝鮮境內。
義州。
中朝邊境的一座重鎮裡,此時在城內的義順館中,穿著錦衣華服的朝鮮國滿朝文武都焦急的坐在大庭內。
他們似乎在等待一個人,顯然那人已經讓這群大臣等得有些心焦了。
而在義順館大庭正中,則坐著一名穿著四爪蟒袍的男人。
其蟒袍上衣為青色,裝飾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部,火、華蟲和宗彜在兩袖。
下裳為纁色,裝飾四章,包括藻、粉米、黼、黻等圖案。
此人正是朝鮮國王李昖!
楊可棟低聲吩咐了一句,隨後目光就遠眺向城外白雪皚皚的大地。
「遵命。」
站立了片刻以後,城門樓上忽然來了一隊披甲的軍士,為首之人正是石興義胞弟。
播州軍步兵左營中軍副將石興隆,見到楊可棟以後他大步流星的走來。
隨後目光恭謹的拱手道:
「副宣慰使大人,不知您喚我過來有何要緊的事情。」
楊可棟沒有說話,而是看了一眼站在一邊的金大銘,後者立馬識趣的拱手道:
「將軍,末將還有些公務需要處理,就先行告退了。」
沒成想楊可棟卻擺了擺手,說出一句讓金大銘頗感意外的話。
「無妨,今日本使召石中軍過來,不光是有事要安排給他,也有事要麻煩金將軍。」
聞聽此言金大銘心中一凜,他可不信楊可棟有好事會交給他。
不過事已至此,他只能被動接受,低眉順眼的乖乖說了一句。
「末將全憑將軍安排……」
而這時候神神秘秘的楊可棟才盯著石興隆的眼睛說道:
「石中軍,連番大戰有不少傷兵,這北地氣溫嚴寒,這些傷兵若是陪同大軍一起出征,怕是九死一生,因此本使這幾日一直在思量,讓你領著他們駐紮在會寧城,等大軍回師再一同撤離如何?」
石興隆不是傻子,深知接了這個擔子以後,往後在這朝鮮戰場中的功勞跟他就半點關係沒有了。
這對渴望建功立業的戰將來說是一件極為殘忍的事情。
不過來之前石興隆已經聽到些風聲了,因此他還算心裡有些準備。
「副宣慰使大人,末將願意留守會寧城,照顧傷兵同時接應大人。」
二人的話聽在金大銘的耳朵里就變了味了,他不可思議的看著石興隆,滿眼都是震驚之色。
會寧城什麼時候成明軍的了?
還堅守城池留作接應,會寧城乃是正兒八經的朝鮮國的國土啊!
金大銘的心底都在咆哮,可臉上仍舊不敢露出絲毫不滿之色。
就在這時,原本目光一直盯著石興隆的楊可棟,忽然把頭轉了過來,隨後對著金大銘問道:
「此事金將軍如何看?我軍畢竟遠道而來,恐怕會寧城中的百姓有些牴觸,不知道金將軍是否願意出面當個說客?」
金大銘先是一愣,接著就如同小雞啄米一般點起了頭。
「末將願意,能得天兵駐守,是會寧城中百姓的福氣。」
「哈哈,好一個福氣,那你現在就著手下去辦吧。」
楊可棟哈哈大笑,他喜歡識時務的人,很顯然這金大銘經過這幾次事情,人變得乖巧的多。
「末將這就著手去辦。」
金大銘不敢耽擱,迅速下去召集全城的貴族豪紳商議去了,而城樓上只剩下石興隆與楊可棟二人面對而立。
一陣寒風吹來,楊可棟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沉默片刻以後,楊可棟語重心長的說道:
「興隆,你莫要怪本使,此去朝鮮惡戰還有很多,之所以留下你也是本使思慮很久才決定的。」
石興隆為人處世不如他兄長圓滑,不過身上卻有一股憨勁,這也是楊可棟信任他的原因。
「副宣慰使大人,您不用跟我說這些,末將心裡都明白,您這是為了我們兄弟二人好,畢竟戰局未定,留守後方同樣很重要。」
見他如此懂事,楊可棟心中頗感欣慰,若是人人都如此好說話。
隊伍就好帶的多了,感慨之下楊可棟拍了拍石興隆的肩膀囑託道:
「好,你明白就好吶,對了,守城期間,千萬注意這些朝鮮人,切記一句話,藩邦異國絕不可信,懂了麼?」
「末將明白了。」
將近兩個時辰以後,石興隆才面色凝重的退了出去。
剛剛二人說了很多,原本他以為自己不過是堅守城池待大軍回來而已,沒成想楊可棟卻壓根不是這麼想的。
先前那番話不過是哄騙金大銘的說辭,楊可棟要石興隆做的,是徹底的將會寧城攥進手裡!
作為朝鮮八道咸鏡道第一重鎮,會寧城戰略位置得天獨厚,就像一顆天然的釘子一般插在鴨綠江邊。
往北走可虎視朝鮮的咸鏡道,往西走穿過兀良哈地區就是建州女真的盤踞地。
往南走可直接度過鴨綠江進入大明朝的疆土,如此戰略重地楊可棟早就打定主意要收入囊中。
畢竟他站的角度是穿越者角度,萬曆朝鮮戰爭又不是一戰功成的。
此番入朝作戰不過是牛刀小試,真正的大戰還要屬幾年後爆發的二次韓戰。
到時候這座邊境重鎮的戰略意義就完全不同,因此在剛剛的談話中。
楊可棟給石興隆反覆在重複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廣積糧高築牆」,一定要把會寧城改造成播州軍的海外基地。
至於什麼朝鮮國內的抗議,楊可棟才懶得管,兩次韓戰後朝鮮國內百姓十不存一。
國內所有的軍隊幾乎徹底被打報廢,就這樣的羸弱小國,有什麼資格跟他談條件。
安排好一切以後,楊可棟也抓緊時間休息,一切靜待幾日後的再度出征。
正所謂宜將剩勇追窮寇,加藤清正軍團沒有補給,最多撤退到咸鏡道南邊的幾座小城。
錯過這個機會,再想剿滅這伙倭寇就難了,所以楊可棟絕不放過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
而就在他叫費盡心機吞下會寧城之時,前些日子從遼東出征的明軍終於抵達了朝鮮境內。
義州。
中朝邊境的一座重鎮裡,此時在城內的義順館中,穿著錦衣華服的朝鮮國滿朝文武都焦急的坐在大庭內。
他們似乎在等待一個人,顯然那人已經讓這群大臣等得有些心焦了。
而在義順館大庭正中,則坐著一名穿著四爪蟒袍的男人。
其蟒袍上衣為青色,裝飾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部,火、華蟲和宗彜在兩袖。
下裳為纁色,裝飾四章,包括藻、粉米、黼、黻等圖案。
此人正是朝鮮國王李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