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肆斂財
幾個老東西真的被嚇到了,自古以來甭管主子怎麼變。
一般當權者是極少數為難他們的,可此番來的楊大人可不同。
動輒殺人抄家,這等作風可比倭寇可怕的多了,甚至幾人都已經對他了有陰影。
眼見幾人如此識趣,楊可棟收起長弓,口中語氣也由最開始的急躁冷漠變得舒緩起來。
「本使也無意為難爾等,只是大軍長途跋涉而來,糧草補給已近枯竭,幾位是會寧城有頭臉的人物,需要怎麼做不用本使多說了吧?」
話說到如此地步,幾乎與明說無異,再裝糊塗可就是不識抬舉了。
幾人對視幾眼後面面相覷,隨後異口同聲的躬身回道:
「我等願意為大人效勞……」
屏退了幾人以後,楊可棟吩咐陸光廷連夜修補城門隨時備戰。
會寧城是加藤清正在咸鏡道的大本營,他絕不會如此輕易放棄。
安排好一切以後,楊可棟也尋個地方準備休息。
今日他下令讓全軍劫掠一日,其實心中並無愧疚,甚至還覺得下手過於輕了。
崔兆慶那幫士紳之所以敢和倭寇走的那麼近,完全是因為這幫人是開城投降的。
甚至會寧城中守將還帶著韓克誠的北道兵加入了加藤清正的第二軍團。
這群人由會寧城的守將鞠景仁帶領,組成了一支2000人的騎兵,也就是俗稱的偽軍。
初聽到這個消息之時,楊可棟詫異了許久,「朝奸」與「漢奸」這玩意,果然是儒家文明盛產之物。
甭管是何時代,但凡有外敵侵犯,總會冒出來這些人,就像被野火燎原的土地上來年總會長出雜草一般。
是壓根就燒不盡的東西,只能冒頭就殺,比如楊可棟,對這幫降民便沒有憐憫之心。
連日來的野外行軍,讓他原本還算白皙的臉變得黝黑,猶如刀刻斧鑿一般。
壓根就不像個還未成年的少年,行伍中人就是如此,不過楊可棟倒不覺得有什麼。
而就在播州軍攻下會寧城之時,遠在遼東的明軍主力終於開始進入朝鮮。
十二月十六日,大軍開拔,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領三路明軍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
而經略宋應昌並未隨軍出征,而是坐鎮遼東遙控指揮。
明軍分為三路,主帥便是浪戰第一人李如松,標下中軍參將都指揮僉事方時春,乃為李如松身邊的親兵將領。
副總兵都督同知李平胡,以及先前在平壤敗了一陣的祖承訓,以戴罪之身在李如松標下聽用。
中路大軍由中協副總兵都督僉事楊元統領。
左路大軍由欽差征倭右營副總兵署都督僉事李如柏統領。
右路大軍由欽差征倭右營副總兵都指揮使張世爵統領。
幾乎大半個明朝的將星都匯聚在此,比如南兵原戚繼光麾下大將吳惟忠,以及戚繼光侄兒戚金。
還有查大受、李如柏、駱尚志、孫守廉等等,都是正值當打之年的名將。
不過更多的則是出身李成梁家丁的將領,比如方時春、李寧等。
這些忠於李家的將領,是李如松馳騁沙場的屏障。
與此同時就在明軍大舉入朝之時,身在平壤的小西行長則放鬆了警惕。
朝鮮的冬季漫長且寒冷,而小西行長統領的第一軍多為九州兵,不耐苦寒,士兵與馬匹多有病餓而死。
軍中士氣低迷,人皆思鄉,當聽說達成了和平協議之後,全軍歡欣鼓舞,甚至有人登上城頭,眺望北方。
希望早日看到沈惟敬帶來大明皇帝詔書,從此平息戰事回鄉生活,殊不知真正的血戰還未開始。
而這一切遠在兀良哈地區的楊可棟並不知道,他如今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
三日之後。
在城中休整補給完畢的播州軍正在操練,而會寧城的城牆上。
播州軍高級將領都聚在一處,養精蓄銳了數日,此時眾將都精神抖擻。
「雲海,此番收繳了多少銀糧?城中幾家大戶可還算老實?」
被點名的龐雲海微微一笑,表情看起來甚是輕鬆,他拱手回道:
「回副宣慰使大人的話,這幾日大軍共收繳了13000多石糧餉,足夠大軍月余支用。」
「哦?居然有這麼多,沒成想這會寧城的人還頗為富庶啊。」
楊可棟有些驚訝,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播州軍如今的規模。
每天人吃馬嚼便要消耗掉不低於5000斤的糧食,換算下來也就是將近350石。
這其中只包括米、面、豆料等人馬主食,草料與菜疏等還需另算。
陸光廷與龐雲海等人都是哈哈大笑,畢竟播州軍勞師遠征。
僅僅依靠從大明帶來的糧餉,根本就難以為繼,因此得了月餘糧餉的眾將才會如此高興。
特別是陸光廷,作為最先跟著楊可棟的大將,甚至播州軍都可以說是他一手帶出來的。
就在眾人喜笑顏開之際,站在城門樓的楊可棟卻見遠處飛速衝來兩名哨騎。
楊可棟心中微微一凜,有股不妙的預感,果不其然那斥候帶來了極為重要的消息。
「稟告副宣慰使大人,距離會寧城三十里處,有大股騎兵正在逼近,人數起碼過千人!」
這番情報讓楊可棟有些詫異,按說日軍雖說火器水平不低。
可作戰士兵多為輕足,也就是輕裝步兵,騎兵是極少的。
心念及此,楊可棟起身走到那斥候的身邊,隨後凝重的問道:
「你可曾探查清楚,這些騎兵是身穿日軍裝束,亦或是女真人?」
沒成想那斥候竟然搖了搖頭,緊接著篤定的回道:
「回副宣慰使大人的話,那些騎兵的裝束既不像日寇,也不像韃子。」
「那是什麼人?莫非這兀良哈地區還有其他人?」
聽到這話楊可棟滿頭霧水,他轉身環視一周,發現眾將亦都是滿臉茫然。
很顯然他們的想法跟楊可棟一樣,都不知道在這偏遠貧瘠的北境,哪裡還能有第四股人馬。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是,這些騎兵的出現絕非好事,甚至是影響戰局的存在!
一般當權者是極少數為難他們的,可此番來的楊大人可不同。
動輒殺人抄家,這等作風可比倭寇可怕的多了,甚至幾人都已經對他了有陰影。
眼見幾人如此識趣,楊可棟收起長弓,口中語氣也由最開始的急躁冷漠變得舒緩起來。
「本使也無意為難爾等,只是大軍長途跋涉而來,糧草補給已近枯竭,幾位是會寧城有頭臉的人物,需要怎麼做不用本使多說了吧?」
話說到如此地步,幾乎與明說無異,再裝糊塗可就是不識抬舉了。
幾人對視幾眼後面面相覷,隨後異口同聲的躬身回道:
「我等願意為大人效勞……」
屏退了幾人以後,楊可棟吩咐陸光廷連夜修補城門隨時備戰。
會寧城是加藤清正在咸鏡道的大本營,他絕不會如此輕易放棄。
安排好一切以後,楊可棟也尋個地方準備休息。
今日他下令讓全軍劫掠一日,其實心中並無愧疚,甚至還覺得下手過於輕了。
崔兆慶那幫士紳之所以敢和倭寇走的那麼近,完全是因為這幫人是開城投降的。
甚至會寧城中守將還帶著韓克誠的北道兵加入了加藤清正的第二軍團。
這群人由會寧城的守將鞠景仁帶領,組成了一支2000人的騎兵,也就是俗稱的偽軍。
初聽到這個消息之時,楊可棟詫異了許久,「朝奸」與「漢奸」這玩意,果然是儒家文明盛產之物。
甭管是何時代,但凡有外敵侵犯,總會冒出來這些人,就像被野火燎原的土地上來年總會長出雜草一般。
是壓根就燒不盡的東西,只能冒頭就殺,比如楊可棟,對這幫降民便沒有憐憫之心。
連日來的野外行軍,讓他原本還算白皙的臉變得黝黑,猶如刀刻斧鑿一般。
壓根就不像個還未成年的少年,行伍中人就是如此,不過楊可棟倒不覺得有什麼。
而就在播州軍攻下會寧城之時,遠在遼東的明軍主力終於開始進入朝鮮。
十二月十六日,大軍開拔,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領三路明軍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
而經略宋應昌並未隨軍出征,而是坐鎮遼東遙控指揮。
明軍分為三路,主帥便是浪戰第一人李如松,標下中軍參將都指揮僉事方時春,乃為李如松身邊的親兵將領。
副總兵都督同知李平胡,以及先前在平壤敗了一陣的祖承訓,以戴罪之身在李如松標下聽用。
中路大軍由中協副總兵都督僉事楊元統領。
左路大軍由欽差征倭右營副總兵署都督僉事李如柏統領。
右路大軍由欽差征倭右營副總兵都指揮使張世爵統領。
幾乎大半個明朝的將星都匯聚在此,比如南兵原戚繼光麾下大將吳惟忠,以及戚繼光侄兒戚金。
還有查大受、李如柏、駱尚志、孫守廉等等,都是正值當打之年的名將。
不過更多的則是出身李成梁家丁的將領,比如方時春、李寧等。
這些忠於李家的將領,是李如松馳騁沙場的屏障。
與此同時就在明軍大舉入朝之時,身在平壤的小西行長則放鬆了警惕。
朝鮮的冬季漫長且寒冷,而小西行長統領的第一軍多為九州兵,不耐苦寒,士兵與馬匹多有病餓而死。
軍中士氣低迷,人皆思鄉,當聽說達成了和平協議之後,全軍歡欣鼓舞,甚至有人登上城頭,眺望北方。
希望早日看到沈惟敬帶來大明皇帝詔書,從此平息戰事回鄉生活,殊不知真正的血戰還未開始。
而這一切遠在兀良哈地區的楊可棟並不知道,他如今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
三日之後。
在城中休整補給完畢的播州軍正在操練,而會寧城的城牆上。
播州軍高級將領都聚在一處,養精蓄銳了數日,此時眾將都精神抖擻。
「雲海,此番收繳了多少銀糧?城中幾家大戶可還算老實?」
被點名的龐雲海微微一笑,表情看起來甚是輕鬆,他拱手回道:
「回副宣慰使大人的話,這幾日大軍共收繳了13000多石糧餉,足夠大軍月余支用。」
「哦?居然有這麼多,沒成想這會寧城的人還頗為富庶啊。」
楊可棟有些驚訝,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播州軍如今的規模。
每天人吃馬嚼便要消耗掉不低於5000斤的糧食,換算下來也就是將近350石。
這其中只包括米、面、豆料等人馬主食,草料與菜疏等還需另算。
陸光廷與龐雲海等人都是哈哈大笑,畢竟播州軍勞師遠征。
僅僅依靠從大明帶來的糧餉,根本就難以為繼,因此得了月餘糧餉的眾將才會如此高興。
特別是陸光廷,作為最先跟著楊可棟的大將,甚至播州軍都可以說是他一手帶出來的。
就在眾人喜笑顏開之際,站在城門樓的楊可棟卻見遠處飛速衝來兩名哨騎。
楊可棟心中微微一凜,有股不妙的預感,果不其然那斥候帶來了極為重要的消息。
「稟告副宣慰使大人,距離會寧城三十里處,有大股騎兵正在逼近,人數起碼過千人!」
這番情報讓楊可棟有些詫異,按說日軍雖說火器水平不低。
可作戰士兵多為輕足,也就是輕裝步兵,騎兵是極少的。
心念及此,楊可棟起身走到那斥候的身邊,隨後凝重的問道:
「你可曾探查清楚,這些騎兵是身穿日軍裝束,亦或是女真人?」
沒成想那斥候竟然搖了搖頭,緊接著篤定的回道:
「回副宣慰使大人的話,那些騎兵的裝束既不像日寇,也不像韃子。」
「那是什麼人?莫非這兀良哈地區還有其他人?」
聽到這話楊可棟滿頭霧水,他轉身環視一周,發現眾將亦都是滿臉茫然。
很顯然他們的想法跟楊可棟一樣,都不知道在這偏遠貧瘠的北境,哪裡還能有第四股人馬。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是,這些騎兵的出現絕非好事,甚至是影響戰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