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出動
一騎快馬直奔東萊郡兵大纛處。
「府君,賊軍別營有賊軍出營,正向我軍而來。」郡兵斥候稟報導。
此時東萊郡兵離皋虞城大約還有七八里。
自有東萊太守左右人問道「賊軍距我還有多遠?賊軍共有多少人馬?」
那斥候立即答道:「賊軍人數在七八百人,皆是步卒,距離我軍只有四五里。」
「什麼?只有四五里,為何先前不來報?」郡兵曹掾劉巨大驚,頓時大聲呵問,連在太守面前的禮節也疏忽了。
那斥候心中自有一片苦楚,但訥訥不敢言,只有長跪於地。
劉巨也沒看那斥候,而是急切地對太守說道:「府君,當立即遣一部人馬前去擋住,然後下令全軍列隊。」
他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他們此時還在行軍,還是行軍的隊形。
而通常在行軍路上,大多士卒都未披沉重的甲冑,這些都置於輜車上。士卒至多留著環首刀、矛戟等輕便的武器。
而他們此時正是如此。
這也是賊軍沒有強大的騎兵,不然這時一衝,都有可能把他們萬餘人給衝散了。
劉巨此時心中一陣鬱悶,若依舊是由他來排布豈可出現今日這種情況
因攻青山壁未果,加上昨日軍議後,太守已經將他原本的統兵權交給了主薄李頌。
誠然,他也是非常認同李氏子昨日之言。
但嘴上能言,並不代表其人就能真正統得了兵的啊!
不錯,其祖上為本朝開國名將,但那都是百餘年前的老黃曆了。
而如今,黃縣李氏,操弄商賈之事是把好手,若說統兵之能,僅僅覥著臉沾了些祖上名聲。
「府君,不必驚慌。」
李頌氣定神和,又緩緩道:「賊軍來的正是時候,趁此機會將其殲滅之。
其不過七八百人,可令我軍一部士卒纏住即可,然後再讓騎軍蹈之,則必我擒。」
於是,東萊郡兵立刻分出一部士卒前去迎戰孫鸛兒部。
又有令騎飛馬去給騎兵傳令,讓其立即趕來參戰。
因為騎兵布置在青山壁附近的林間,以期伏擊青山壁出來的賊軍。
「府君!不可。」劉巨聞此言,更驚,焦急道:「此時,若調騎兵來,豈不是暴露我軍意圖,將先前謀劃打亂?」
「誒……!劉公有所不知,此一時,彼一時也。若能將此部殲滅,也是一樣的效果。」李頌依然一副和氣的語氣說道。
劉巨聞此言,拱了拱手,便策馬在一旁,不發語言了。
東萊太守不聽他一言,就明白了——他完全失勢了。
這其實讓他有些想不通,不就是在青山壁前頓兵了三日麼!
前崮山數里外,一陣煙塵向南蔓延,隨之而來陳烈便大聽見轟隆隆的馬蹄聲。
果然!一試便試出來了。
為何要試?當然是關乎他接下來的動作了。
「一刻後,升四道狼煙。」陳烈軍令簡單。
他又看了看那道煙塵的位置和移動速度,思索了片刻,又下了一軍令:
「給城中閻公傳令,令其遣一部兵於北門外列陣,作出救援孫鸛兒部之勢。」
而此刻,孫鸛兒已與前來截他的東萊郡兵交上戰了。
並且勢頭已經完全壓過了對面。「不經打」是孫鸛兒對東萊兵的評價。
數千隻馬蹄震的大地顫抖,五百騎兵正火速往南趕。
孫鸛兒身旁一扈兵趕緊提醒道:「部將,對面騎兵來了,我們該撤了。」
孫鸛兒見目標已達到,便立刻大聲道:「甲屯從右繞擊,趕快解決眼前敵軍,然後結陣向後撤。」
待甲屯出擊後,他又讓扈兵火速去大營,請求曹部將遣兵接應。
不到一刻時間,孫鸛兒已經率兵將眼前的東萊郡兵擊潰。
而那扈兵也剛好回來,氣喘吁吁道:「部將,曹部將讓我們退得不要過快。」
孫鸛兒搞不懂曹大為何下如此一道軍令,但他還是堅定的執行。
青山壁,鄧甲見前崮山上升起了四道狼煙,於是立刻對身後各屯長令道:「留一隊輔兵守壁,其餘人等與我出壁殺敵。
此前與東萊郡兵打攻防守戰,已死傷了百餘人。所以此次出兵攏共不到二百人。
但他卻義無反顧。
前崮山東側的一處林間,王斗興奮的看見山上升起的狼煙。
大喝一聲:「二三子,可是等得憋屈了,現在隨我出戰。」
他飛速跨上戰馬,大手一揮,便一馬當先的奔出了。
而皋虞城北外,閻勃已令賈巳率左部列好了陣型。
此時,如果從上空俯瞰而下的話,就會發現東萊郡兵和乞活軍都在不停的調兵遣將。
待東萊騎兵剛趕到戰場,又有斥候向東萊太守稟告:「府君,皋虞城內賊軍出兵一部,於城北列陣。大有向我軍陣而來之勢。」
此刻東萊郡兵的陣型才稍稍有了一點樣子,但還是沒有完全布置完。
怎麼辦?現在東萊太守又陷入了兩難之時。
攻何處賊軍?
己方已有一部郡兵被賊軍擊退,起先想纏住對方的計劃又落空了。
而此時,又有一部賊軍出城,他的目的是什麼?
那麼,為何不布卒直接上前攻呢?
這就是李頌的調度問題了。一開始他就想的非常的簡單,只用一部上前就行,而其餘部得到的軍令是原地布陣。
其實這樣的安排也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他沒有料到對方能夠在這麼快的時間將他所遣之部擊敗。
李頌猶豫片刻後,對太守建議道:「府君,令騎兵追賊軍別營之兵。」
他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因為他是這樣想的:
如果遣騎兵將之前的別營賊兵纏住,那麼,其出城的兵馬必定來救,說不定其原本就是這樣打算的。
這樣的話,就會使更多的賊軍出城或出營來戰,那麼這時,布好陣的步卒正好一擁而上。
只要將出城的敵人消滅,那麼其總體實力必定大大削弱。
只是,當東萊太守剛將軍令發出。
就又有一斥候來報,說青山壁外的郡兵部隊此刻岌岌可危,希望太守派兵救援。
東萊太守及身邊諸吏聞此,無不疑惑。
怎會?是不是傳錯了?
這才多長時間?
青山壁內的賊軍才多少人?
「府君,賊軍別營有賊軍出營,正向我軍而來。」郡兵斥候稟報導。
此時東萊郡兵離皋虞城大約還有七八里。
自有東萊太守左右人問道「賊軍距我還有多遠?賊軍共有多少人馬?」
那斥候立即答道:「賊軍人數在七八百人,皆是步卒,距離我軍只有四五里。」
「什麼?只有四五里,為何先前不來報?」郡兵曹掾劉巨大驚,頓時大聲呵問,連在太守面前的禮節也疏忽了。
那斥候心中自有一片苦楚,但訥訥不敢言,只有長跪於地。
劉巨也沒看那斥候,而是急切地對太守說道:「府君,當立即遣一部人馬前去擋住,然後下令全軍列隊。」
他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他們此時還在行軍,還是行軍的隊形。
而通常在行軍路上,大多士卒都未披沉重的甲冑,這些都置於輜車上。士卒至多留著環首刀、矛戟等輕便的武器。
而他們此時正是如此。
這也是賊軍沒有強大的騎兵,不然這時一衝,都有可能把他們萬餘人給衝散了。
劉巨此時心中一陣鬱悶,若依舊是由他來排布豈可出現今日這種情況
因攻青山壁未果,加上昨日軍議後,太守已經將他原本的統兵權交給了主薄李頌。
誠然,他也是非常認同李氏子昨日之言。
但嘴上能言,並不代表其人就能真正統得了兵的啊!
不錯,其祖上為本朝開國名將,但那都是百餘年前的老黃曆了。
而如今,黃縣李氏,操弄商賈之事是把好手,若說統兵之能,僅僅覥著臉沾了些祖上名聲。
「府君,不必驚慌。」
李頌氣定神和,又緩緩道:「賊軍來的正是時候,趁此機會將其殲滅之。
其不過七八百人,可令我軍一部士卒纏住即可,然後再讓騎軍蹈之,則必我擒。」
於是,東萊郡兵立刻分出一部士卒前去迎戰孫鸛兒部。
又有令騎飛馬去給騎兵傳令,讓其立即趕來參戰。
因為騎兵布置在青山壁附近的林間,以期伏擊青山壁出來的賊軍。
「府君!不可。」劉巨聞此言,更驚,焦急道:「此時,若調騎兵來,豈不是暴露我軍意圖,將先前謀劃打亂?」
「誒……!劉公有所不知,此一時,彼一時也。若能將此部殲滅,也是一樣的效果。」李頌依然一副和氣的語氣說道。
劉巨聞此言,拱了拱手,便策馬在一旁,不發語言了。
東萊太守不聽他一言,就明白了——他完全失勢了。
這其實讓他有些想不通,不就是在青山壁前頓兵了三日麼!
前崮山數里外,一陣煙塵向南蔓延,隨之而來陳烈便大聽見轟隆隆的馬蹄聲。
果然!一試便試出來了。
為何要試?當然是關乎他接下來的動作了。
「一刻後,升四道狼煙。」陳烈軍令簡單。
他又看了看那道煙塵的位置和移動速度,思索了片刻,又下了一軍令:
「給城中閻公傳令,令其遣一部兵於北門外列陣,作出救援孫鸛兒部之勢。」
而此刻,孫鸛兒已與前來截他的東萊郡兵交上戰了。
並且勢頭已經完全壓過了對面。「不經打」是孫鸛兒對東萊兵的評價。
數千隻馬蹄震的大地顫抖,五百騎兵正火速往南趕。
孫鸛兒身旁一扈兵趕緊提醒道:「部將,對面騎兵來了,我們該撤了。」
孫鸛兒見目標已達到,便立刻大聲道:「甲屯從右繞擊,趕快解決眼前敵軍,然後結陣向後撤。」
待甲屯出擊後,他又讓扈兵火速去大營,請求曹部將遣兵接應。
不到一刻時間,孫鸛兒已經率兵將眼前的東萊郡兵擊潰。
而那扈兵也剛好回來,氣喘吁吁道:「部將,曹部將讓我們退得不要過快。」
孫鸛兒搞不懂曹大為何下如此一道軍令,但他還是堅定的執行。
青山壁,鄧甲見前崮山上升起了四道狼煙,於是立刻對身後各屯長令道:「留一隊輔兵守壁,其餘人等與我出壁殺敵。
此前與東萊郡兵打攻防守戰,已死傷了百餘人。所以此次出兵攏共不到二百人。
但他卻義無反顧。
前崮山東側的一處林間,王斗興奮的看見山上升起的狼煙。
大喝一聲:「二三子,可是等得憋屈了,現在隨我出戰。」
他飛速跨上戰馬,大手一揮,便一馬當先的奔出了。
而皋虞城北外,閻勃已令賈巳率左部列好了陣型。
此時,如果從上空俯瞰而下的話,就會發現東萊郡兵和乞活軍都在不停的調兵遣將。
待東萊騎兵剛趕到戰場,又有斥候向東萊太守稟告:「府君,皋虞城內賊軍出兵一部,於城北列陣。大有向我軍陣而來之勢。」
此刻東萊郡兵的陣型才稍稍有了一點樣子,但還是沒有完全布置完。
怎麼辦?現在東萊太守又陷入了兩難之時。
攻何處賊軍?
己方已有一部郡兵被賊軍擊退,起先想纏住對方的計劃又落空了。
而此時,又有一部賊軍出城,他的目的是什麼?
那麼,為何不布卒直接上前攻呢?
這就是李頌的調度問題了。一開始他就想的非常的簡單,只用一部上前就行,而其餘部得到的軍令是原地布陣。
其實這樣的安排也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他沒有料到對方能夠在這麼快的時間將他所遣之部擊敗。
李頌猶豫片刻後,對太守建議道:「府君,令騎兵追賊軍別營之兵。」
他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因為他是這樣想的:
如果遣騎兵將之前的別營賊兵纏住,那麼,其出城的兵馬必定來救,說不定其原本就是這樣打算的。
這樣的話,就會使更多的賊軍出城或出營來戰,那麼這時,布好陣的步卒正好一擁而上。
只要將出城的敵人消滅,那麼其總體實力必定大大削弱。
只是,當東萊太守剛將軍令發出。
就又有一斥候來報,說青山壁外的郡兵部隊此刻岌岌可危,希望太守派兵救援。
東萊太守及身邊諸吏聞此,無不疑惑。
怎會?是不是傳錯了?
這才多長時間?
青山壁內的賊軍才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