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春闈大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天卯時,秦敬泉帶著翟、王、鄧三位師弟和一眾弟子門人開祠堂敬拜歷代祖師。

  祭拜完畢,眾人前往設在練武場的考場。在飄花廳設置了坐席,請朵思麻居中而坐,秦敬泉和翟敬承分坐左右,鶯夢陪坐在父親身旁。

  飄花廳外立了一桿碗口粗的杉木旗杆,旗斗上刻有一對搖頭擺尾的戲珠鰲魚。旗杆下擺設有王敬得、鄧敬華的坐席。

  王、鄧兩人面前的桌上放了一個四四方方的紙盒,朝上的一面開了個拳頭大小的洞,那是用來抽取第一場火藥知識考試用的。東側最北邊廂房裡擺放了一排排的瓷缸,裡面分別裝著硝石、硫磺、木炭及各種輔料。

  辰時,大考準時開始。先是吹奏起長長的號角,聲音高亢振奮,有如將士出征一般,聽起來令人心血沸騰。號角聲落,三聲炮響,在杉木旗杆上升起了旗幟,旗幟展開獵獵飄揚。

  因祖師爺止止上人曾隨太祖皇帝從龍執戟,故霹靂堂傳下來的這套儀式極像軍中禮儀,莊重而威嚴。各人見了,都是油然而生莊嚴肅敬之感。

  王敬得當眾宣讀了火藥比試規則。和往年一樣,火藥比試分為兩場:第一場是考生從紙盒裡隨機抽取三張紙條,並說出紙條上所記載火藥的配方組成;第二場是考生自由配製火藥,並當場檢驗火藥的威力。

  第一場是檢查學習用功的程度。數百種火藥配方組成複雜,且在眾目睽睽之下,難免心情緊張,因此遺漏、混淆是常見的事。這一場看似簡單,但要考好並不容易。

  第二場是檢查學習運用的效果。各人自行選擇原料製成火藥,以火藥爆炸後的威力大小定排名。原料種類不作限制,但要求總重量全都一致。這一場看似可以隨性發揮,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照本宣科,無非就是按照平時所學,將原料配好即可,很難出現鼎固革新之作。

  規則宣布完畢,即開始第一場的考核。所有人都排成一列,按平時成績由差到好、門人在前弟子在後的次序進行,這樣可以避免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

  陳家旺有半個弟子的身份,和周心勤、孫兵衛一起排到了隊伍的最後面。

  排在第一的是梅天辰。在眾人的注視下,他走到王敬得和鄧敬華面前,伸手從紙盒中抽出了三張紙條。按照規則,考生抽取出紙條瀏覽之後,隨即應將紙條呈遞給監考師父,然後大聲說出紙條上所記載火藥的組成。

  可梅天辰手拿紙條過了半天也沒動靜。鄧敬華不耐煩了,敲了敲桌子,催道:「好了沒有?把紙條呈上來。」

  梅天辰磨磨唧唧的遞過紙條,又是咳嗽又是清嗓子,實在拖不下去了,吭哧吭哧的道:「飛天神火…飛天神火…」,嘴裡嘟嚷了半天,也沒說出飛天神火的組成配方。

  王敬得臉色嚴肅,道:「不會?不會就下去吧。」

  梅天辰陪著笑臉道:「師父,下一題我會。爛火藥…爛火藥的組成是硝石…、木炭…、乾漆…」,每說出一個,他都要結結巴巴的憋上個半天,讓人好不著急。邊說他還邊回首東張西瞧,指望平時混在一起的酒肉兄弟能提示一下幫幫忙。可這種時候,又有誰敢出頭?

  孫兵衛朗聲道:「梅師兄,沒聽到王師父說話?孔聖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時候不早了,還有這麼多弟兄們等著呢。」當著這麼多人的面,他直接催梅天辰下來,一點顏面也沒留給梅天辰。

  自從孫兵衛進霹靂堂後表現突出,他家境又好,出手大方,贏得了同門的一致叫好,本人又聰明又能幹,很得幾位師父的歡心,地位頗有後來居上之勢,便是周心勤和胡管家也遜讓他三分。因此別人都讓著些梅天辰,孫兵衛卻不怕當眾揶揄他。

  梅天辰臉漲得像個豬肝,伸頭看了看飄花廳里的鶯夢,回過頭眼神如刀狠狠剜了孫兵衛一眼,恨恨的一跺腳,退到了旁邊。

  接下來各人按照順序輪流進行,表現不一。單思南答對兩題半,第三題有一些遺漏,絕大部分的人答對一題或二題,只有個別幾個人答對二題半。

  這樣的成績和往年差不多,沒什麼太大的變化。最後場上只剩下陳家旺、孫兵衛和周心勤,眾人的眼光齊刷刷的注視到三人身上,每個人的心情都不一樣。

  按照慣例,兩場比試之後,綜合成績排名前列的都會得到推薦去各級衙門任差,前三名會直接隨沈太師叔去京師。又因常志捷等三大弟子意外亡故,今年勢必也要通過兩場比試來補充弟子缺額。這樣算下來,今年大考的機會要遠遠超過往年,因此每人心中都充滿幻想,甚至有人盯著場上剩下的三個人,心裡已經在推算他們的強弱:周心勤應該是最強,孫兵衛風頭最勁,至於那個小書僮陳家旺最籍籍無名,應該是最弱的…。


  三人中孫兵衛入門最遲,所以先出場。他答對了兩題半,儘管答的磕磕絆絆,但場外不少人為之喝彩鼓掌,人氣很旺。

  據實而論,像他這樣剛進霹靂堂的新人,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是很了不起。幾位師父也都流露出嘉許之意。

  陳家旺從容不迫的走上前,摸出紙條看了一眼,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三種火藥。這些火藥閉上眼睛都能準確無誤的一口報出來,而且每種原料的比例都不會記錯,甚至如果有必要,還可以指出這些火藥的優劣、該如何改進…。

  他一開口清晰、流暢、毫無停滯。王敬得越聽越是驚訝,流露出激賞的神情。後面不遠處飄花廳里的秦敬泉、翟敬承也是既感到吃驚又感到臉面有光,鶯夢更是兩眼晶晶發亮。

  整個場上除了陳家旺自己和鄧敬華兩個人,所有的人都有種出乎意料措手不及的感覺,練武場上一片沉默安靜。

  到周心勤時,他同樣答對了三題,但一卡一頓,顯得有些吃力。作為唯一的正式弟子,又有陳家旺作為映襯,他這樣的表現秦敬泉並不滿意。

  秦敬泉和三位師兄弟碰了下頭,當眾宣布了第一場的名次,第一名毫無疑問是陳家旺,周心勤排在他之後。這場賽完,眾人心情各異,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陳家旺倒並不激動,這樣的成績在意料之中。好友單思南排到了第六,不過他武功出眾,綜合成績只會更好。只是可惜了程籌量,他被火藥炸傷回家修養,沒能趕得上這次的大考,實在遺憾。

  中午秦敬泉在垂柳堂設宴,幾位師父和周心勤、陳家旺、孫兵衛一起陪同朵思麻。等到在酒席間談論起來,大家才發覺這位朵思麻很不簡單,不僅對上午的情況點評的頭頭是道,說起火藥也是見識極為豐富。

  秦敬泉本來請朵思麻代沈師叔坐鎮考場,只是一種禮節性的象徵,如今一看,人家不僅懂,而且精通程度怕不在自己之下,這才明白沈師叔並不是隨便托個人敷衍了事。如此一來在行家面前可不能失了面子,但願在接下來的幾場考試中,弟子門人們能好好表現,替師門爭光。

  胡人性格外向,幾杯酒下肚,又受了秦敬泉等人的稱頌,朵思麻興致越發高昂,道:「其實老夫對火藥尚且一般,拿手的是火銃。想當年剛到京城,我也別無所長,就憑著精通火銃這一手受到宇愚的推薦,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我倆也成了莫逆之交…。」

  王敬得聽著聽著,心裡忽然一動,道:「朵大人,年初我們追查倭寇,遭倭寇火銃伏擊,損傷慘重。倭寇的火銃我們是帶回來了,能不能幫忙看一看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想個什麼法子對付它?」

  聽王敬得一說,陳家旺也想起來了。當時曾聽程籌量講,倭寇潰敗時沒來的及將火銃破壞,被他撿起來帶了回來,後來還是自己將它收拾起來了。

  孫兵衛插話道:「那個火銃已經摔的不像樣子,怕是沒什麼價值了。而且當時亂糟糟的,也不知道丟到了哪裡。如今大半年過去了,要找就更難了。」

  陳家旺道:「火銃當時是我收起來了,記得是放在了庫房裡。」

  王敬得喜道:「你和胡管家現在就去,看看還在不在。」

  陳家旺應了一聲,和胡管家去庫房找尋火銃。庫房門打開,一股霉味撲鼻而來。胡管家以手掩鼻,後退了兩步,道:「是你找的事,要找你自己找,別指望我啊。」

  陳家旺也沒指望他,自己動手找了起來。庫房裡四處都是蛛網塵埃,稍微一搬動就是灰塵翻揚。

  陳家旺見狀心裡反而高興,這樣說明沒人來挪動東西,反而更容易找。憑記憶果然很快在角落裡一堆雜物下找到了火銃。

  他也顧不上把身上收拾乾淨,捧著火銃就去了垂柳堂。

  火銃本來就被摔的變了形,又經過了江南的梅雨季節,很多地方鏽跡斑斑,看上去殘破不堪。王敬得又讓人拿來一面藤牌,把當時的情況描述了一遍。聽說如此結實的藤牌還是擋不住手裡的火銃,朵思麻把火銃湊近眼前,伸手反覆撥弄,仔細看了一陣子道:「倭國的火銃果然有些門道。」

  霹靂堂眾人雖然精研火藥,但對火銃的製造卻不甚了了,王敬得道:「可惜這鐵炮摔成了一堆破銅爛鐵,要不然倒可以好好琢磨琢磨。」

  朵思麻伸出手指丈量估算火銃的長度和銃口的粗細,又將火銃翻過來覆過去盯著看了老半天,方才徐徐的道:「從外表上看雖然不成樣子,不過幸運的是倭寇破壞的還不徹底,一些關鍵的機構還是能瞧的出端倪。你們看,銃托的彎弧形狀有利於貼近瞄準,銃管的尾部內壁刻有陰紋,火繩擊錘和火門製造精巧…,」


  看來這位朵大人確實是行家,能從一把不起眼報廢了的火銃上看出這麼多門道。

  說到最後,朵思麻道:「秦掌門,這把火銃能否容我帶回去參考借鑑?」

  秦敬泉道:「在我這裡也沒什麼用,如果能有助於朵大人造出比倭銃更厲害的火器,那是再好不過。」

  朵思麻喜道:「多謝秦掌門。前段時間在京師時,曾聽說蘇州府熔鐵高爐里用猛火油置煉出品質上乘的鋼鐵。」(注1)

  他顯得很是高興,一口氣幹了三杯酒,放下酒杯,抹了把鬍子,道:「果真如此的話,借鑑這把倭銃,那麼老夫和兵仗局聯手,用蘇州府的鋼鐵必能製造出上乘的火銃,如此上不負皇恩浩蕩,下不負宇愚老友的恩情。」(注2)

  眾人陪他連飲幾杯,不過畢竟下午還要繼續考試,也沒有繼續放杯豪飲,用完了午餐便短暫歇息。

  --------

  注1:中國古代的鋼鐵冶煉技術長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到了明中期後,傳統的灌鋼法進一步發展為蘇鋼法。這種方法因在蘇州首先使用而得名。

  蘇鋼法以熟鐵為料鐵,置於爐中,而將生鐵板放在爐口,當爐溫升高到攝氏1300度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時,即用火鉗夾住生鐵板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使料鐵均勻地受到滴下的生鐵液。這樣,既可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而成分均勻的鋼材。直到1740年,歐洲發明了近代坩堝煉鋼法,才從中國人手裡奪去鋼鐵冶煉技術的桂冠。

  注2:後世有人研究稱朵思麻借鑑倭銃,製成了性能更加出色的魯密銃。萬曆二十六年(1598)五月,著名的火器專家、中書舍人趙士禎上奏《恭進神器疏》,稱「既得西洋銃於游擊將軍陳寅,又得嚕蜜番銃(即魯密銃)於錦衣衛指揮朵思麻」。乃進獻魯密銃、西洋銃等火器圖式、樣品,請旨廣為製造。

  趙士楨認為「番銃(魯密銃)足以破倭鳥銃」,主張大量仿造魯密銃裝備援朝東征的明軍,以抗衡日軍的火繩槍。此後,趙士楨又在朵思麻的幫助下,相繼發明了「掣電銃」、「迅雷銃」等4種性能先進的火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