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往事
陳家旺撓撓頭道:「弟子愧不敢當。師父的筆記是當世瑰寶,如能早點傳授於眾,必定能培育出許多傑出弟子。」
這句話卻勾起了鄧敬華的心思。他長長嘆了口氣,停了一停,方才說道:「為師既然已經視你為親傳弟子,有些事告訴你也無妨。」當下把事情一一道來。
自從止止上人創立霹靂堂以來,霹靂堂一直以武功和火藥「雙絕」名聞江湖。不過隨著一代代的發展,漸漸生出了「武功」和「火藥」之爭。一派尊「武功」為上,認為江湖門派自然以武功為立身之本;一派則尊「火藥」為上,認為如要躋身一流幫派,非得借力火藥不可。
兩派紛爭不斷,就有如華山派「氣宗」和「劍宗」之爭,只不過沒有像華山派造成了那樣大的衝突,維持了和氣局面。
「到了我師父這一代,他是以尊武為上。他的說法是因為見識過了火藥的巨大威力,有感於用之不當會造成蒼生遭難,因此便提倡習武而抑制火藥。其實是他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守成有餘而雄心不足的緣故罷了。」
陳家旺見鄧敬華直指師祖的不是,暗自心驚不敢接口。
「師父將掌門之位傳給了和他一樣想法的秦敬泉,嘿嘿,也就是我的師兄、當今霹靂堂掌門。」
鄧敬華直呼秦敬泉之名,言語間毫不在意。他見陳家旺的神色,知道陳家旺心中所想,索性挑明了道:「我和秦敬泉是同輩,亦有恩怨,我可直呼其名,但他是你師父,你不可對他不敬。」
陳家旺本想詢問其中緣由,但想到這是上一輩之間的事,師父如果不主動說,自己還是不問為好。
「後來我試製火藥受了傷,一時間大家更是談火藥變色,那時沈師叔又遠在外地,尊武一派大占上風。師父以掌門的名義規定門下弟子今後只允許研習自古傳下來的火藥書籍,不允許私下改進試驗,不得閱覽旁門左道的書籍,還對已有的書籍內容作了種種刪除、修改。我心灰意懶之下,便封存藏起了這些筆記。」
陳家旺這才明白,難怪書房中所有關於火藥的書,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惜墨如金,要麼一筆帶過,要麼晦澀難懂。
「此後,高級火藥的完整組方和煉製方法只有掌門本人知曉,其他人只能學習掌握其中某一項單一環節。唉!長此以往必然發展渺茫、人才凋零。」
陳家旺忍不住道:「百花齊放方能滿園春色,百家爭鳴方能欣欣向榮,師祖和師父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呀!」
「本領越大、成就越大的人往往越是自負,有時偏偏就陷入了一葉障目的怪圈。當年師父就認為本門火藥已經發展到了盈滿則虧的極致地步,聽不見其它意見。秦敬泉也是這樣,結果這二十年來,除了我們師兄弟合研出了『伏地沖天雷』,便再也沒有其它拿得出手的了,幾乎不如俗家弟子元敬師叔的成就了。」
陳家旺「咦」了一聲,覺得「元敬」這兩個字似乎在哪裡聽說過,道:「能得師父這麼推崇,這位元敬師叔祖必然不簡單。」
「豈止不簡單,那可是大大有名」,秦敬泉笑道:「元敬師叔便是戚少保戚大將軍。」
怪不得如此耳熟,原來是天下聞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他本名繼光,字元敬,因戰功加封太子少保,故又稱戚少保。
戚大將軍的威名天下無人不知,陳家旺的家鄉揚州及東南沿海過去曾多次受到倭寇襲擾,當地百姓對他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陳家旺便曾多次聽父親講過戚大將軍的事跡,尤以徐師爺講的活靈活現,好像身在現場一般,給陳家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如今聽師父講戚繼光居然也是霹靂堂的弟子,陳家旺又是激動又感到榮耀,道:「原來他老人家也是咱們霹靂堂的弟子!」
鄧敬華道:「為防朝廷忌諱,這事知道的人並不多。故他並未正式入門,算是俗家不記名弟子吧。」
陳家旺疑惑道:「他老人家為國出力,建有大功,朝廷為何要忌諱?」
「咱們霹靂堂專司研製生產火藥,弟子門人眾多,元敬師叔又手握重兵鎮守一方,不得不小心謹慎。不過元敬師叔不敢忘本,將自己的書房起名『止止堂』,詩文集取名《止止堂集》,以示紀念本派祖師止止上人。」(注)
陳家旺遙想師叔祖橫刀立馬的風采,心中不勝嚮往。
鄧敬華看看天色,道:「今天就到此為止吧,你先回去歇一歇。從明晚開始,我來看看你到底學了哪些本領。」
陳家旺聞言喜不自勝,這其實等於是說他要親自教導自己。
鄧敬華又拿起床榻邊擺放的衣物遞給陳家旺,道:「你酒醉弄髒了衣衫,找了件衣服你先穿上。」
陳家旺謝過師父,紅了臉接過衣衫,道:「弟子不省事,讓師父操心了」,忽然想到一事,脫口道:「糟糕!」
原來他想到鄧敬華曾撕毀掉一本書籍,而霹靂堂的書又不能輕易去外面請人復刻,倒成了一樁難事。
鄧敬華問清原委,笑道:「我還當什麼大事!你以為師父當真糊塗了?書房中關於火藥的書雖然兼收不擇,濫惡之器不可枚舉,但也不完全一無是處。為師撕毀的,不是火藥書,不過是一本舊版的《古今詩苑集》。據說如今的幾個版本中閔校刻本最好,改天我去找一本來。」
陳家旺贊道:「師父原來這麼熟稔詩詞,可謂文武全才,弟子欽佩不已。」
鄧敬華搖搖頭,道:「可惜不如當年啦…」,輕輕在陳家旺頭上敲了一記,道:「小鬼頭就別拍馬屁啦!差點又勾起陳年往事,早點回去休息吧。」
陳家旺辭別而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位四師父的行事雖然有些方面出人意料,但對自己極好,瞧他言行舉止,必定也是個極有故事的人,日後慢慢打聽不遲。
白天一整天沒事,到了晚上等書房關門之後,陳家旺如約來到鄧敬華的住處。鄧敬華果然已在等他,見面之後即步入正題,開始指導陳家旺。
陳家旺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學的極為用功。鄧敬華久已不問事,忽然遇上了這麼個靈巧勤奮的弟子,也是悉心教導。
一個用心教、一個用心學,陳家旺很快漸入佳境。幾天下來,陳家旺即感覺到這位四師父雖然在師兄弟中排行最末,但胸中包羅萬象,才識更超過三位師兄。
只是除了指導陳家旺外,鄧敬華從不主動談及其它事,對霹靂堂的事務也不熱心。外界唯一放在他心上的事,只有鶯夢。他把鶯夢當成了自己的女兒,關心程度甚至超過了秦敬泉。
陳家旺幾次好奇的想問問他過去的事,鄧敬華都避而不談。遇到二姝、機會合適時,陳家旺也拐彎抹角的提及鄧敬華,鶯夢對這位小師叔也十分親近,但對他過去的事知道的不多,小纖知道的更少。
又過了兩天,越來越臨近春節了。這天陳家旺正在書房,忽然聽到門外有人喊他,抬頭一看卻是武長信。書房不是隨便可以出入的,因此武長信只敢在門外喊他。
福伯走後,陳家旺和他聯繫的沒以前那麼多,但仍然十分親近。陳家旺走出來仍像往常一樣行禮打招呼,武長信熱情的拍拍他肩膀,遞過來一封信。
陳家旺拆開一看,信原來是母親寄過來的,告訴他今年又和鄉親們到江邊「收草」去了,望兒莫念。來信不長,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一片慈母心。
陳家旺心中又是難受又是掛念。母親操勞慣了,不肯休息,還是像以前一樣辛勤勞作,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看完信,陳家旺平復了一下心中的思緒,客套的向武長信致謝。武長信十分熱情,和他談起那時福伯、柳伯的事,又聊起府里其他人和事,不勝唏噓感嘆。
陳家旺心中一動,想到武長信待在霹靂堂的時間長了,或許知道鄧敬華的事,便向他詢問。
武長信微微一愣,連忙將陳家旺往房門口角落裡拽了拽,又四處看了一圈,見周邊無人,問道:「你打聽這個幹什麼?」
鄧敬華曾經叮囑過陳家旺不要向外透露他拜師的種種情節,於是就編了個藉口應付了過去。
武長信也沒再深問,當下就把他知道的情況告訴陳家旺。他在霹靂堂有些年頭了,平時又是個熱鬧人,肚子裡有不少消息,倒也確實知道一些鄧敬華的事。
鄧敬華師兄弟其實一共有五人。大師兄最初並不是秦敬泉,而是另有其人,可惜在一場火藥試驗中不幸身亡。
大師兄去世後,排行老二的秦敬泉接過了擔子。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吃了不少苦,也做了不少事。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掌門有意把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鶯夢的娘親許配給秦敬泉。秦敬泉感激之餘,更加要有所建樹,於是成天忙於霹靂堂里里外外的事務,有時一出門就是很多天。
那時他們已經訂了婚,但兩人其實聚少離多。常年在家的,也只有她和鄧敬華這個小師弟。
作為師姐,她很照顧這個年齡比大家小很多的小師弟。這本來正常不過,但天長日久,鄧敬華漸漸生出了對她的依戀和愛慕之心。
從此鄧敬華就一門心思要超過大師兄秦敬泉,不僅在聲望、武功、火藥上,方方面面各處都要超越大師兄。
鄧敬華本來就天賦過人,時間不長果然被他闖出了名聲,江湖人稱「玉面閻王」。
取得了聲名之後,鄧敬華悄悄做了幾次試探,不過都碰了壁。雖說師父和師姐都十分器重他,但秦敬泉的婚約依然穩定。
鄧敬華失望之餘,一心要做出個大的成就來給自己增光添彩。想來想去,決心研製出突破前人的新型火藥。
不過當年大師兄出事後,掌門曾嚴令霹靂堂弟子要嚴守本份、循規蹈矩,不得私下研習火藥,可是鄧敬華已經顧不得這些了。
聽到這裡,陳家旺心中「咯噔」一下,暗叫不妙。鄧敬華的傷擺在那,此後的結局不問可知。
陳家旺心中一陣傷感,默然無語。怪不得鄧敬華對掌門師兄語多不敬,怪不得他要長年戴上面具,怪不得他離群獨居,怪不得他冷漠不問俗事…,原來皆有原因。
陳家旺同情之餘,心中亦有迷茫。
假使四師父最終成功了,事情就會如他所願嗎?眾人笑,必有一人哭;滿堂飲酒者,一人獨向隅。牽涉到情字,則其中的孰對孰錯、孰是孰非,誰又能說的清楚、理的明白?
「後來出事了,鄧師父成了殘疾,這才死了心。不過你看現在他對鶯夢尤其疼愛,簡直比做爹的還要愛護。」
說到這,武長信有些心不在焉,拍了拍陳家旺的肩頭道:「關於這事真真假假的傳言多著呢,改天再說吧,你武叔還有事。」
他嘴上說有事,卻並沒有走,反而湊近了道:「大侄子,剛才說的這些事呢,犯忌。除了你武叔,還真沒幾個人知道,知道了也沒人敢說。你是我的好侄子,我才告訴你的,要是別人,我才不擔這個風險的。」
陳家旺道:「武叔放心,這其中的利害,你不叮囑我也明白。」
他再次感謝武長信專程跑這一趟來送信,並拱手行禮準備送武長信出門。
武長信原地沒動,搓搓手乾笑兩聲,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信件一般是門房送過來的,並不是武長信的事,看來他是另外有事而來。陳家旺道:「武叔不要見外,如果有事盡請吩咐。」
武長信現出一副為難的神情,哼嗤了半天方才道:「大侄子,你武叔手頭最近有點緊,能不能借點銀子?我很快就還你。」
陳家旺存了些銀兩,本來是準備在年前寄回家的,聞言即道:「別客氣,武叔需要多少?」
「二十兩如何?要不然…十五兩也成。我是沒把大侄子當成外人,要不然不會開這個口的…。」
十五兩可算是一個很大數目了,陳家旺暗暗吃了一驚。在這之前,秦敬泉曾因烹製「黃泥拱筍」而賞賜了一大筆銀子,自己將其中的一大半給了武長信,這才不到一年時間。而且武長信在府上做廚子,收入本就不低,現在一開口就是十五兩,看來遇到了難處。
陳家旺怕引起武長信的難堪,沒再多問,一口應允下來,並當場到帳房支取了十五兩銀子交給武長信。武長信不住口的感謝,起勁夸陳家旺的好。
收到母親的來信,陳家旺也不準備回去過年了。而且年後很快就是「春闈大試」,如果真像傳言所說要替鶯夢選婿,一旦她名分定下來,則多有不便。在這之前能多瞧兩眼那也是好的,最好能將她刻在心頭,即便一顆心刻的千瘡百孔,那才是最好不過。
---------
註: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書堂取名「止止堂」。有人說這是出自《莊子》中「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典故,表示他謙仰自持,在虛靜之中獲得吉祥的意思;也有人說「止止」按周易卦意為「剛健而不妄行」,表明他自剖心跡,雖任統軍要職,亦謹言慎行的意思。然後世之人多揣測之語,焉知戚大將軍和「止止道人」這段淵源乎?
這句話卻勾起了鄧敬華的心思。他長長嘆了口氣,停了一停,方才說道:「為師既然已經視你為親傳弟子,有些事告訴你也無妨。」當下把事情一一道來。
自從止止上人創立霹靂堂以來,霹靂堂一直以武功和火藥「雙絕」名聞江湖。不過隨著一代代的發展,漸漸生出了「武功」和「火藥」之爭。一派尊「武功」為上,認為江湖門派自然以武功為立身之本;一派則尊「火藥」為上,認為如要躋身一流幫派,非得借力火藥不可。
兩派紛爭不斷,就有如華山派「氣宗」和「劍宗」之爭,只不過沒有像華山派造成了那樣大的衝突,維持了和氣局面。
「到了我師父這一代,他是以尊武為上。他的說法是因為見識過了火藥的巨大威力,有感於用之不當會造成蒼生遭難,因此便提倡習武而抑制火藥。其實是他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守成有餘而雄心不足的緣故罷了。」
陳家旺見鄧敬華直指師祖的不是,暗自心驚不敢接口。
「師父將掌門之位傳給了和他一樣想法的秦敬泉,嘿嘿,也就是我的師兄、當今霹靂堂掌門。」
鄧敬華直呼秦敬泉之名,言語間毫不在意。他見陳家旺的神色,知道陳家旺心中所想,索性挑明了道:「我和秦敬泉是同輩,亦有恩怨,我可直呼其名,但他是你師父,你不可對他不敬。」
陳家旺本想詢問其中緣由,但想到這是上一輩之間的事,師父如果不主動說,自己還是不問為好。
「後來我試製火藥受了傷,一時間大家更是談火藥變色,那時沈師叔又遠在外地,尊武一派大占上風。師父以掌門的名義規定門下弟子今後只允許研習自古傳下來的火藥書籍,不允許私下改進試驗,不得閱覽旁門左道的書籍,還對已有的書籍內容作了種種刪除、修改。我心灰意懶之下,便封存藏起了這些筆記。」
陳家旺這才明白,難怪書房中所有關於火藥的書,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惜墨如金,要麼一筆帶過,要麼晦澀難懂。
「此後,高級火藥的完整組方和煉製方法只有掌門本人知曉,其他人只能學習掌握其中某一項單一環節。唉!長此以往必然發展渺茫、人才凋零。」
陳家旺忍不住道:「百花齊放方能滿園春色,百家爭鳴方能欣欣向榮,師祖和師父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呀!」
「本領越大、成就越大的人往往越是自負,有時偏偏就陷入了一葉障目的怪圈。當年師父就認為本門火藥已經發展到了盈滿則虧的極致地步,聽不見其它意見。秦敬泉也是這樣,結果這二十年來,除了我們師兄弟合研出了『伏地沖天雷』,便再也沒有其它拿得出手的了,幾乎不如俗家弟子元敬師叔的成就了。」
陳家旺「咦」了一聲,覺得「元敬」這兩個字似乎在哪裡聽說過,道:「能得師父這麼推崇,這位元敬師叔祖必然不簡單。」
「豈止不簡單,那可是大大有名」,秦敬泉笑道:「元敬師叔便是戚少保戚大將軍。」
怪不得如此耳熟,原來是天下聞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他本名繼光,字元敬,因戰功加封太子少保,故又稱戚少保。
戚大將軍的威名天下無人不知,陳家旺的家鄉揚州及東南沿海過去曾多次受到倭寇襲擾,當地百姓對他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陳家旺便曾多次聽父親講過戚大將軍的事跡,尤以徐師爺講的活靈活現,好像身在現場一般,給陳家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如今聽師父講戚繼光居然也是霹靂堂的弟子,陳家旺又是激動又感到榮耀,道:「原來他老人家也是咱們霹靂堂的弟子!」
鄧敬華道:「為防朝廷忌諱,這事知道的人並不多。故他並未正式入門,算是俗家不記名弟子吧。」
陳家旺疑惑道:「他老人家為國出力,建有大功,朝廷為何要忌諱?」
「咱們霹靂堂專司研製生產火藥,弟子門人眾多,元敬師叔又手握重兵鎮守一方,不得不小心謹慎。不過元敬師叔不敢忘本,將自己的書房起名『止止堂』,詩文集取名《止止堂集》,以示紀念本派祖師止止上人。」(注)
陳家旺遙想師叔祖橫刀立馬的風采,心中不勝嚮往。
鄧敬華看看天色,道:「今天就到此為止吧,你先回去歇一歇。從明晚開始,我來看看你到底學了哪些本領。」
陳家旺聞言喜不自勝,這其實等於是說他要親自教導自己。
鄧敬華又拿起床榻邊擺放的衣物遞給陳家旺,道:「你酒醉弄髒了衣衫,找了件衣服你先穿上。」
陳家旺謝過師父,紅了臉接過衣衫,道:「弟子不省事,讓師父操心了」,忽然想到一事,脫口道:「糟糕!」
原來他想到鄧敬華曾撕毀掉一本書籍,而霹靂堂的書又不能輕易去外面請人復刻,倒成了一樁難事。
鄧敬華問清原委,笑道:「我還當什麼大事!你以為師父當真糊塗了?書房中關於火藥的書雖然兼收不擇,濫惡之器不可枚舉,但也不完全一無是處。為師撕毀的,不是火藥書,不過是一本舊版的《古今詩苑集》。據說如今的幾個版本中閔校刻本最好,改天我去找一本來。」
陳家旺贊道:「師父原來這麼熟稔詩詞,可謂文武全才,弟子欽佩不已。」
鄧敬華搖搖頭,道:「可惜不如當年啦…」,輕輕在陳家旺頭上敲了一記,道:「小鬼頭就別拍馬屁啦!差點又勾起陳年往事,早點回去休息吧。」
陳家旺辭別而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位四師父的行事雖然有些方面出人意料,但對自己極好,瞧他言行舉止,必定也是個極有故事的人,日後慢慢打聽不遲。
白天一整天沒事,到了晚上等書房關門之後,陳家旺如約來到鄧敬華的住處。鄧敬華果然已在等他,見面之後即步入正題,開始指導陳家旺。
陳家旺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學的極為用功。鄧敬華久已不問事,忽然遇上了這麼個靈巧勤奮的弟子,也是悉心教導。
一個用心教、一個用心學,陳家旺很快漸入佳境。幾天下來,陳家旺即感覺到這位四師父雖然在師兄弟中排行最末,但胸中包羅萬象,才識更超過三位師兄。
只是除了指導陳家旺外,鄧敬華從不主動談及其它事,對霹靂堂的事務也不熱心。外界唯一放在他心上的事,只有鶯夢。他把鶯夢當成了自己的女兒,關心程度甚至超過了秦敬泉。
陳家旺幾次好奇的想問問他過去的事,鄧敬華都避而不談。遇到二姝、機會合適時,陳家旺也拐彎抹角的提及鄧敬華,鶯夢對這位小師叔也十分親近,但對他過去的事知道的不多,小纖知道的更少。
又過了兩天,越來越臨近春節了。這天陳家旺正在書房,忽然聽到門外有人喊他,抬頭一看卻是武長信。書房不是隨便可以出入的,因此武長信只敢在門外喊他。
福伯走後,陳家旺和他聯繫的沒以前那麼多,但仍然十分親近。陳家旺走出來仍像往常一樣行禮打招呼,武長信熱情的拍拍他肩膀,遞過來一封信。
陳家旺拆開一看,信原來是母親寄過來的,告訴他今年又和鄉親們到江邊「收草」去了,望兒莫念。來信不長,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一片慈母心。
陳家旺心中又是難受又是掛念。母親操勞慣了,不肯休息,還是像以前一樣辛勤勞作,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看完信,陳家旺平復了一下心中的思緒,客套的向武長信致謝。武長信十分熱情,和他談起那時福伯、柳伯的事,又聊起府里其他人和事,不勝唏噓感嘆。
陳家旺心中一動,想到武長信待在霹靂堂的時間長了,或許知道鄧敬華的事,便向他詢問。
武長信微微一愣,連忙將陳家旺往房門口角落裡拽了拽,又四處看了一圈,見周邊無人,問道:「你打聽這個幹什麼?」
鄧敬華曾經叮囑過陳家旺不要向外透露他拜師的種種情節,於是就編了個藉口應付了過去。
武長信也沒再深問,當下就把他知道的情況告訴陳家旺。他在霹靂堂有些年頭了,平時又是個熱鬧人,肚子裡有不少消息,倒也確實知道一些鄧敬華的事。
鄧敬華師兄弟其實一共有五人。大師兄最初並不是秦敬泉,而是另有其人,可惜在一場火藥試驗中不幸身亡。
大師兄去世後,排行老二的秦敬泉接過了擔子。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吃了不少苦,也做了不少事。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掌門有意把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鶯夢的娘親許配給秦敬泉。秦敬泉感激之餘,更加要有所建樹,於是成天忙於霹靂堂里里外外的事務,有時一出門就是很多天。
那時他們已經訂了婚,但兩人其實聚少離多。常年在家的,也只有她和鄧敬華這個小師弟。
作為師姐,她很照顧這個年齡比大家小很多的小師弟。這本來正常不過,但天長日久,鄧敬華漸漸生出了對她的依戀和愛慕之心。
從此鄧敬華就一門心思要超過大師兄秦敬泉,不僅在聲望、武功、火藥上,方方面面各處都要超越大師兄。
鄧敬華本來就天賦過人,時間不長果然被他闖出了名聲,江湖人稱「玉面閻王」。
取得了聲名之後,鄧敬華悄悄做了幾次試探,不過都碰了壁。雖說師父和師姐都十分器重他,但秦敬泉的婚約依然穩定。
鄧敬華失望之餘,一心要做出個大的成就來給自己增光添彩。想來想去,決心研製出突破前人的新型火藥。
不過當年大師兄出事後,掌門曾嚴令霹靂堂弟子要嚴守本份、循規蹈矩,不得私下研習火藥,可是鄧敬華已經顧不得這些了。
聽到這裡,陳家旺心中「咯噔」一下,暗叫不妙。鄧敬華的傷擺在那,此後的結局不問可知。
陳家旺心中一陣傷感,默然無語。怪不得鄧敬華對掌門師兄語多不敬,怪不得他要長年戴上面具,怪不得他離群獨居,怪不得他冷漠不問俗事…,原來皆有原因。
陳家旺同情之餘,心中亦有迷茫。
假使四師父最終成功了,事情就會如他所願嗎?眾人笑,必有一人哭;滿堂飲酒者,一人獨向隅。牽涉到情字,則其中的孰對孰錯、孰是孰非,誰又能說的清楚、理的明白?
「後來出事了,鄧師父成了殘疾,這才死了心。不過你看現在他對鶯夢尤其疼愛,簡直比做爹的還要愛護。」
說到這,武長信有些心不在焉,拍了拍陳家旺的肩頭道:「關於這事真真假假的傳言多著呢,改天再說吧,你武叔還有事。」
他嘴上說有事,卻並沒有走,反而湊近了道:「大侄子,剛才說的這些事呢,犯忌。除了你武叔,還真沒幾個人知道,知道了也沒人敢說。你是我的好侄子,我才告訴你的,要是別人,我才不擔這個風險的。」
陳家旺道:「武叔放心,這其中的利害,你不叮囑我也明白。」
他再次感謝武長信專程跑這一趟來送信,並拱手行禮準備送武長信出門。
武長信原地沒動,搓搓手乾笑兩聲,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信件一般是門房送過來的,並不是武長信的事,看來他是另外有事而來。陳家旺道:「武叔不要見外,如果有事盡請吩咐。」
武長信現出一副為難的神情,哼嗤了半天方才道:「大侄子,你武叔手頭最近有點緊,能不能借點銀子?我很快就還你。」
陳家旺存了些銀兩,本來是準備在年前寄回家的,聞言即道:「別客氣,武叔需要多少?」
「二十兩如何?要不然…十五兩也成。我是沒把大侄子當成外人,要不然不會開這個口的…。」
十五兩可算是一個很大數目了,陳家旺暗暗吃了一驚。在這之前,秦敬泉曾因烹製「黃泥拱筍」而賞賜了一大筆銀子,自己將其中的一大半給了武長信,這才不到一年時間。而且武長信在府上做廚子,收入本就不低,現在一開口就是十五兩,看來遇到了難處。
陳家旺怕引起武長信的難堪,沒再多問,一口應允下來,並當場到帳房支取了十五兩銀子交給武長信。武長信不住口的感謝,起勁夸陳家旺的好。
收到母親的來信,陳家旺也不準備回去過年了。而且年後很快就是「春闈大試」,如果真像傳言所說要替鶯夢選婿,一旦她名分定下來,則多有不便。在這之前能多瞧兩眼那也是好的,最好能將她刻在心頭,即便一顆心刻的千瘡百孔,那才是最好不過。
---------
註: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書堂取名「止止堂」。有人說這是出自《莊子》中「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典故,表示他謙仰自持,在虛靜之中獲得吉祥的意思;也有人說「止止」按周易卦意為「剛健而不妄行」,表明他自剖心跡,雖任統軍要職,亦謹言慎行的意思。然後世之人多揣測之語,焉知戚大將軍和「止止道人」這段淵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