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七0後接收到的音樂基本是同期的,但也有著細微的差別,前七0其實比後七0有更加奔放的情感表達,前者兼收並蓄,不管民樂、流行樂等,皆來者不拒;而後者則含蓄的多,平時受管束多了,對於父輩們喜歡的音樂,我們並不會沉下心來傾聽,只願意聽自己的流行樂,它們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前七0不單是對音樂,他們喜歡出現的每一種流行元素,愛好會寬泛許多,而後七0的選擇是具有跳躍性的,喜好那些嚮往的生活和那些未曾體驗的東西。

  劉文正的《遲到》,張薔的電音歌曲《愛你在心口難開》《粉紅色的回憶》,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劉鴻的搖滾曲《站台》這些歌曲出現時,深受前七0痴迷,因為他們舞步里有它們伴響,他們還喜愛《少年壯志不言愁》這樣讓人熱血沸騰的歌曲,前七0是最好的聽眾,他們聽的歌曲就是他們所經歷的人生。但後七0卻對港台音樂情有獨鍾,我們更加偏愛港台音樂,因為它們悅耳動聽,表達直接,不需要思考,不會帶來情緒上的困擾。

  雖然真正的屬於七0後的港台歌曲時代還沒有到來,但是流行音樂的方向在這個年頭裡,好像已經固定下來。

  單就歌曲而言,父母們對那些港台歌曲打心底有牴觸的態度,他們是正統時代過來的人,儘管這個時代已經思想開放了許多,這些歌曲雖未被歸類為糜糜之音,但父母們的態度總體還是不支持的。

  七0後身處那個年代裡,在父母眼裡,穩定勝於一切,前七0正處於按部就班走在通往獨木橋上,中專、大學的金字招牌就意味著包分配的鐵飯碗,前景無憂,前七0同樣難違父母之願。所以,在喜好上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比後七0要更多,他們對父輩們的歌曲並沒有那麼的隔閡。

  那個時代里,走特長生之道,或者走偏門發展的教育,是很多父母不曾有的概念。在那個剛過溫飽的年代,絕大多數父母們認知里,音樂會消磨意志,改變不了生活。那個時代的父母更多的是採取一種阻攔的方式,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們。

  我們後七0還沒有前程的憂慮感,那些爆火的流行樂隨處都可以聽得到。作為新出現的港台流行音樂,喜歡歸喜歡,但後七0還不會用每天單薄的零花錢去購買這些天價一般的物品,因為,卡帶還不合適在小夥伴中間交流。更何況這一年,不但電子遊戲推陳出新,而且,市面上開始出現了印刷更為精美的卡通片連環畫和電子手錶,這才是我們七0後更加急切擁有的物件。

  七0後的人生就好似一張草稿紙,很多嶄新的東西都能輕易留下痕跡,方向不盡相同,當劃痕鋪滿紙面的時候,我們卻很難順著其中的某一條線,摸爬找到往後的人生出口。

  流行音樂就在街頭推著板車或地攤販賣卡帶的小販那裡快速傳播著,完全不需要更加便捷的媒介或平台。港台那邊過來的流行音樂,與大陸內地風格極為不同,這些歌曲中灑脫的感覺,很早就感染了後七0。這一年,譚張爭霸的時代已經走向末期,實話實說,對七0後整體的影響是很有限的。

  社區里外省籍職工省親順便帶回的卡帶,在社區里傍晚時分聽得到這些在內地已經非常受歡迎的港台歌曲,齊秦的《狼》《大約在冬季》,羅大佑的《1980》《野百合也有春天》,齊秦的皮褲、爆炸頭影響了非常多的七0後,也是不少搖滾樂隊模仿的對象;羅大佑那如詩般的歌詞,直抒心意。還有一個極具特色的聲音也是在這一年年末出現的,這位歌星很快就讓無數七0後為之著迷,這個人就是王傑。他的《一場遊戲一場夢》一經發行,就在七0後這裡廣為傳唱,有一些港台歌曲雖然發行時間很早,但當時港台兩地的交流還遠沒有那麼活躍,人們根本不用去探究每首歌曲的源頭或者背後的故事。張艾嘉的《童年》、李克勤的《月半小夜曲》是後來才引入的,更多的後七0聽到這些歌曲,卻基本是從學校廣播那裡開始聽到的,它們同樣有後七0想要追求自我的感覺。在歌曲上,你又不能完全區分前七0和後七0,因為他們聽過的音樂是相同的,只是喜好點不大相同。

  那時,街頭上的原版卡帶本就不多,多數是翻錄的。在我們城鎮裡正版卡帶價格在十八元左右,盜版會便宜很多,而那時市場監管的概念,在普通大眾那裡至少是模糊的。那些盜版卡帶五元一盤,有七元一盤,也有十元一盤的,小販們標記的價格就如那個年代一樣隨心所欲。

  那時沒有複讀機,沒有MP3,裝著六節1號電池的錄音機,這些黑膠絲經常因為電壓不穩,卷卡在錄音機滾輪上,生拉硬拽地從滾輪中扯出,滿是皺褶和劃痕。可能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卡帶的翻錄業務一直到1999年還有。

  當時的港台歌曲引進時,粵語歌曲其實並不是主流,為何後來粵語能大行其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濟,那時的GD省無論在經濟總量還是在開放程度上都是遙遙領先的,特別是工業總產值上占比七成以上,沒有哪個省份所能企及,這一點毋容置疑。海南沒建省之前,海南人對地域感確實是不強的,但是對粵語卻從未有過陌生感,聽得懂粵語對海南人來說很容易的事,因為,海南話里有非常多用普通話難於發聲的腔調,卻正好能對得上粵語所有的發音。很多時代發展帶來哪怕是微小的變化,切身的感受都相當不同。

  這一年,大陸內地電影表現仍是《芙蓉鎮》《關東大俠》這樣鄉土氣息濃厚的影片占據著主導地位,前七0看得津津有味,而對於後七0來說,此類型電影已經沒有太多的感覺,他們漸漸遠離了人聲鼎沸的電影院,遠離了電影院門前空地上,那些打著手電和點著蠟燭買冰棍、爆米花、米花筒的人們。

  後七0對正統的文化根子裡的東西比起前七0來說,會弱上許多。前七0是順著時代在走的,而後七0是在時代里想要超脫的。曾經席地而坐,人字拖當座墊,看著大幕布電影的後七0已經慢慢長大,社會上的變化越來越快,嶄新的事物可以快速吸引我們的目光,並且步調一致。七0後需要更多未知體驗來獲取變革中的流行感。如果影片展現的內容和我們所處的日常生活方式基本相同的話,那麼,它們已經很難調動後七0的情緒。

  港台的影視絕對是另一種新鮮的體驗,後七0的人生里,探究欲從未斷過,而且喜好和選擇絕不拖泥帶水。這些時尚感畫面和音效強烈地衝擊後七0。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