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見劉禪馬府復原職
「丞相。」
丞相府內,蔣琬遞上一份文書。
「牂牁的凱旋軍預計在今日申時左右抵達城門。」
「此番戰役規模不大,就不勞煩陛下了。你去備好祭祀禮儀之物,等我將最近陳事連同此事一併奏陳陛下後,便前去城門迎接。」
「是。」
諸葛亮將蔣琬遞給他的文書,放在一摞奏章最上面。
這一個多月來,城中的風言風語他也基本都聽得清楚了。
開城門做內應的不過是些謠言,時間和事實會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吞沒;
但從牂牁傳回來的那些詆毀的話,卻是實打實地需要證明一番,才可幫馬良洗清冤屈。
「季常這一個多月來,過得如何?」
「回丞相,屬下……並不曾去看望過。」
「你怕給他添麻煩?」
「不,不是。」
蔣琬如實回答:
「屬下論出身還是地位都不如侍中,此時探望,恐有嘲笑之嫌。」
「你們私交算不上好。」
「交集不多。」
這一句,蔣琬回答的就不如剛才那般痛快。
「季常此次承冤,多半是他行為太過冒失,為別人遞上了把柄。希望通過這次,可以讓他有所增益。等到朱褒伏法,我便奏請陛下為他官復原職。」
「丞相明察。」
這般說著,諸葛亮又親自起草了一份和馬良有關的奏章,間在蔣琬遞給他的那份文書之下,收拾收拾,一併送往皇宮。
「休昭,陛下可在?」
「正在宮內學習。」
董允從屋內退出來,走到外面答諸葛亮的話。
「陛下近幾日勤奮好學,玩心有所收斂,想來是你的功勞。」
「丞相過譽了。陛下……唉。」
「休昭這是何意?陛下能專心於政事,你怎麼反倒還有些遺憾一般?」
諸葛亮不解。
光是從董允扭曲的表情上,他就能解讀出好幾種負面情緒。
「丞相有所不知。陛下最近雖然勤政,但是我……總覺得他有些賭氣似的勤政。
孩童年幼如璞玉,打磨尚且需要用些功夫;而如今陛下年方二八,正是叛逆之時,他如何能轉變的如此之快?」
「不無道理。那以你看,是何原因?」
「回丞相,屬下實不知。但有件事,或許與此相關:在一個多月前,內侍曾記錄陛下偷偷跑到宮外,與前侍中馬良之子馬秉上街遊玩,之後便再沒了出宮的記錄。
想來,陛下就是從那時開始將心思放在政事上。」
「莫非是那馬秉與陛下說了什麼,或是經歷了什麼?」
「屬下不敢揣測。」
「行了,我知道了。這件事先放一放,我有事情要奏陳陛下,還請你通報一聲。」
「哎。」
不一會,諸葛亮便見到了一臉憔悴的劉禪。
「陛下。」
「相,相父。有什麼事嗎?」
劉禪惶恐地從書桌前站起來。
「這些是最近的政務。今日牂牁的凱旋軍就將抵達成都,臣需要前往城門迎接。」
「不用朕親自去嗎?」
他最近重新將注意力放在政務上,才發現原來需要操心的事情有這麼多。
正所謂只要願意操心,就會有操不完的心。
劉禪抬起頭,露出濃濃的黑眼圈。
「就不勞陛下了。陛下似乎近來休息的不好?」
「……無妨。如今天下局勢變幻,朕自然要將之前落下的知識學習回來,以應局勢之變。」
「臣倍感欣慰。」
諸葛亮臉上露出一個解脫般的笑容:
「這下面還有一份和侍中馬良有關的奏文,是臣剛剛擬的。馬侍中因牂牁的流言被中傷頗多,陛下可藉此機會為他洗清流言,既可以正朝堂,也可以撫民心。」
「馬……朕知道了。」
劉禪臉上露出十分煩躁的表情,但當著諸葛亮的面,他也不好流露出來。
「餘下的事情,還請陛下一一過目,然後再做決斷。切莫再說一切由臣自決這般言語。臣還要準備凱旋之事,就先退了。」
「相父多注意身體,別累著自己。」
劉禪送走諸葛亮,然後真的開始一份一份認真看起那些奏章來。
可越是翻看,心思便越是向外飄蕩,最終手不自覺地便將和馬良有關的那份放在了最上面。
「嘖。」
他細細地研究了上面的每一個字,然後長吸一口氣。
「來人!」
「陛下,奴婢在這呢。」
幾個太監慌忙從外面趕進來。
「備轎。朕要去馬家。」
「還像之前一樣那般……」
「什麼之前?朕出宮自然行皇帝儀仗。你們連這點規矩都不懂?」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奴婢們這就去準備!」
一行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馬宅。
幾個傭人剛剛將今日份的爛菜葉子收拾乾淨,讓這有些寒磣的大門勉強看起來算是一戶人家。
「陛下到——」
為首的太監一聲大喊,幾個傭人便紛紛跪下。
聽到外面的嘈雜聲,院內的人自然也不敢怠慢,連忙將門打開。
劉禪慢條斯理地從車駕上下來,然後邁著輕快的步子,跨過馬家的門檻。
「參見陛下。」
「請起。」
劉禪伸出手將馬良扶起,卻唯獨一眼也不看馬秉。
「愛卿近日,可是受苦了。」
「臣為漢室效力,受些冤屈便能令朝野和睦,自然算不得什麼苦難。」
劉禪多少還是有些聰慧在身上的,只是一句便聽得出馬良話裡有話。
「聽愛卿這般言語,可是有朝中之人陷害於你?」
「……並無。不過向外用兵,自然應當有人來轉移矛盾,緩解軍事所帶來的負面問題。臣只不過承一人之力便可調眾人之心,想來也不曾覺得委屈便是。」
「愛卿頗善敬言。」
他這幾日已經從風言風語中和朝臣奏章中,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拼了個大概。
只要不是個傻子,都能看得出是劉琰有意設局在陷害馬良。
礙於他的身份地位,以及馬良的情況,大家都不好多說什麼。
唯獨令他比較好奇的是,明明和馬良勢同水火的李嚴,這次居然沒有落井下石,反而是保持了觀望態度:
「李尚書對你的事頗上心思。前些天收到牂牁凱旋的消息,還向朕奏陳此事,希望為你平反。」
「承蒙尚書令大人抬愛了。」
「相父有意拔擢你,朕也是這番意思。那朱褒今日便會押送至城中,你不如就藉此機會,和相父一同前往城門。」
此番話語,便是等同於准許他官復原職。
「陛下聖恩,無以為報。」
丞相府內,蔣琬遞上一份文書。
「牂牁的凱旋軍預計在今日申時左右抵達城門。」
「此番戰役規模不大,就不勞煩陛下了。你去備好祭祀禮儀之物,等我將最近陳事連同此事一併奏陳陛下後,便前去城門迎接。」
「是。」
諸葛亮將蔣琬遞給他的文書,放在一摞奏章最上面。
這一個多月來,城中的風言風語他也基本都聽得清楚了。
開城門做內應的不過是些謠言,時間和事實會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吞沒;
但從牂牁傳回來的那些詆毀的話,卻是實打實地需要證明一番,才可幫馬良洗清冤屈。
「季常這一個多月來,過得如何?」
「回丞相,屬下……並不曾去看望過。」
「你怕給他添麻煩?」
「不,不是。」
蔣琬如實回答:
「屬下論出身還是地位都不如侍中,此時探望,恐有嘲笑之嫌。」
「你們私交算不上好。」
「交集不多。」
這一句,蔣琬回答的就不如剛才那般痛快。
「季常此次承冤,多半是他行為太過冒失,為別人遞上了把柄。希望通過這次,可以讓他有所增益。等到朱褒伏法,我便奏請陛下為他官復原職。」
「丞相明察。」
這般說著,諸葛亮又親自起草了一份和馬良有關的奏章,間在蔣琬遞給他的那份文書之下,收拾收拾,一併送往皇宮。
「休昭,陛下可在?」
「正在宮內學習。」
董允從屋內退出來,走到外面答諸葛亮的話。
「陛下近幾日勤奮好學,玩心有所收斂,想來是你的功勞。」
「丞相過譽了。陛下……唉。」
「休昭這是何意?陛下能專心於政事,你怎麼反倒還有些遺憾一般?」
諸葛亮不解。
光是從董允扭曲的表情上,他就能解讀出好幾種負面情緒。
「丞相有所不知。陛下最近雖然勤政,但是我……總覺得他有些賭氣似的勤政。
孩童年幼如璞玉,打磨尚且需要用些功夫;而如今陛下年方二八,正是叛逆之時,他如何能轉變的如此之快?」
「不無道理。那以你看,是何原因?」
「回丞相,屬下實不知。但有件事,或許與此相關:在一個多月前,內侍曾記錄陛下偷偷跑到宮外,與前侍中馬良之子馬秉上街遊玩,之後便再沒了出宮的記錄。
想來,陛下就是從那時開始將心思放在政事上。」
「莫非是那馬秉與陛下說了什麼,或是經歷了什麼?」
「屬下不敢揣測。」
「行了,我知道了。這件事先放一放,我有事情要奏陳陛下,還請你通報一聲。」
「哎。」
不一會,諸葛亮便見到了一臉憔悴的劉禪。
「陛下。」
「相,相父。有什麼事嗎?」
劉禪惶恐地從書桌前站起來。
「這些是最近的政務。今日牂牁的凱旋軍就將抵達成都,臣需要前往城門迎接。」
「不用朕親自去嗎?」
他最近重新將注意力放在政務上,才發現原來需要操心的事情有這麼多。
正所謂只要願意操心,就會有操不完的心。
劉禪抬起頭,露出濃濃的黑眼圈。
「就不勞陛下了。陛下似乎近來休息的不好?」
「……無妨。如今天下局勢變幻,朕自然要將之前落下的知識學習回來,以應局勢之變。」
「臣倍感欣慰。」
諸葛亮臉上露出一個解脫般的笑容:
「這下面還有一份和侍中馬良有關的奏文,是臣剛剛擬的。馬侍中因牂牁的流言被中傷頗多,陛下可藉此機會為他洗清流言,既可以正朝堂,也可以撫民心。」
「馬……朕知道了。」
劉禪臉上露出十分煩躁的表情,但當著諸葛亮的面,他也不好流露出來。
「餘下的事情,還請陛下一一過目,然後再做決斷。切莫再說一切由臣自決這般言語。臣還要準備凱旋之事,就先退了。」
「相父多注意身體,別累著自己。」
劉禪送走諸葛亮,然後真的開始一份一份認真看起那些奏章來。
可越是翻看,心思便越是向外飄蕩,最終手不自覺地便將和馬良有關的那份放在了最上面。
「嘖。」
他細細地研究了上面的每一個字,然後長吸一口氣。
「來人!」
「陛下,奴婢在這呢。」
幾個太監慌忙從外面趕進來。
「備轎。朕要去馬家。」
「還像之前一樣那般……」
「什麼之前?朕出宮自然行皇帝儀仗。你們連這點規矩都不懂?」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奴婢們這就去準備!」
一行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馬宅。
幾個傭人剛剛將今日份的爛菜葉子收拾乾淨,讓這有些寒磣的大門勉強看起來算是一戶人家。
「陛下到——」
為首的太監一聲大喊,幾個傭人便紛紛跪下。
聽到外面的嘈雜聲,院內的人自然也不敢怠慢,連忙將門打開。
劉禪慢條斯理地從車駕上下來,然後邁著輕快的步子,跨過馬家的門檻。
「參見陛下。」
「請起。」
劉禪伸出手將馬良扶起,卻唯獨一眼也不看馬秉。
「愛卿近日,可是受苦了。」
「臣為漢室效力,受些冤屈便能令朝野和睦,自然算不得什麼苦難。」
劉禪多少還是有些聰慧在身上的,只是一句便聽得出馬良話裡有話。
「聽愛卿這般言語,可是有朝中之人陷害於你?」
「……並無。不過向外用兵,自然應當有人來轉移矛盾,緩解軍事所帶來的負面問題。臣只不過承一人之力便可調眾人之心,想來也不曾覺得委屈便是。」
「愛卿頗善敬言。」
他這幾日已經從風言風語中和朝臣奏章中,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拼了個大概。
只要不是個傻子,都能看得出是劉琰有意設局在陷害馬良。
礙於他的身份地位,以及馬良的情況,大家都不好多說什麼。
唯獨令他比較好奇的是,明明和馬良勢同水火的李嚴,這次居然沒有落井下石,反而是保持了觀望態度:
「李尚書對你的事頗上心思。前些天收到牂牁凱旋的消息,還向朕奏陳此事,希望為你平反。」
「承蒙尚書令大人抬愛了。」
「相父有意拔擢你,朕也是這番意思。那朱褒今日便會押送至城中,你不如就藉此機會,和相父一同前往城門。」
此番話語,便是等同於准許他官復原職。
「陛下聖恩,無以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