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察民情論構改稅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威公此人,氣性猶大。以利誘之,加之以計激之,便可用其維穩一方。如此一來,我們便可放下心來處理財政問題。」

  馬良伸出手在牆上掛著的戰事圖上畫了一個圈。

  「如今戰事頻發,導致百姓不能安心生產。若想提振經濟,須得從產出端逐漸恢復才是。

  成都蜀錦產出頗多。但也正因如此,當地百姓通常以蜀錦向易糧,以維生計。但如今我朝與東吳交惡,北邊曹丕又虎視眈眈,導致往來客商不敢交易。

  糧食瘋長,蜀錦滯銷,此地百姓便逐漸吃不起飯。如此一來,便陷入惡性循環。

  縱覽古今,亂世只有一個緣由,那便是百姓吃不飽飯。

  我的第一個想法,便是先向此地輸糧。從江陽牂牁兩郡收來的稅幣,零零總總也有萬金。懇請丞相批出數半易為糧米,以保此地民眾生計。」

  「公琰。」

  「在。」

  「起草一封奏疏,斥金五千於市用於購置糧米,隨後向產絲農戶發去,以度危機。」

  「是。」

  蔣琬正要起草,卻突然想到了什麼:

  「侍中,丞相。琬有一事,不知該不該說。」

  「公琰但講無妨。」

  「這成都其實並不缺糧。益州各地多是產糧大區,近年雖歷戰火但並未過多影響生產,糧米都是正常運來的。只是……」

  「只是幾個大族把持市場,借著戰亂之事囤積糧米,讓其流通不到市場上去,逼著百姓買高價糧?」

  馬良接著他的話,說出了他不太敢說的內容。

  「正是。」

  「平抑豪族不在一朝一夕。現如今,要想將他們正法恐怕不行,但若只是讓他們把糧吐出來,那我倒是有幾個主意。」

  「如今南中動盪,蜀地皆知。丞相不妨借著平南中之事向當地施行臨時階梯稅制。簡單來說,家族越大,賦稅越高。」

  「這如何推行的下去?且不說如今益州維穩仍需仰仗各個大族,此番策論送至朝堂,光是牽扯其中的朝臣們,嘴皮子吐出的唾沫都能把這個策略給淹了。」

  蔣琬擦了把汗。

  馬良這哪是找辦法啊,這是找死啊。

  他今天敢在朝上光明正大地說這個話,明天就不知道在哪個陰溝里才能找到他的人了。

  「如今暫且不是時候,當然不是真的要推行下去。」

  馬良笑笑,拍了拍蔣琬的肩以安撫他的情緒:

  「是要藉此機會,向益州的各個大族釋放出一個信號:陛下和丞相,打算開始處理囤積之事了。

  劍出鞘一半的時候,是最有威力的時候。若是完全不出鞘,便會惹人輕視;若是真出了鞘,便會讓人摸到深淺。以威壓之即可。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此計頗有意思。只是想實行的好,得需虛實結合,互相掩護才是。季常先前敲打牂牁,又激威公前去征討,便是為此事做鋪墊吧。」

  諸葛亮輕輕搖著扇子。

  明日上朝之時,該如何說,如何做,他都已經規劃好了。

  「公琰且先寫著。明天到了朝中,季常儘管言之,我適當與你配合。」

  「是。」

  蔣琬沒辦法,只好退到一旁開始著筆。

  「季常,為何今日突然有如此想法?」

  諸葛亮眯著眼,手裡的扇子隨著他的手指上下擺動,並不颳起什麼風來,反而顯得相當愜意。

  從他的動作和表情便可知道,他對今天馬良的建議相當滿意。

  「昨日與丞相言語,令我受益匪淺。良近來急功近利,幾近忘了入朝為官,究竟是為幾何,又該去往何方。好在丞相及時點醒,方才沒有誤入歧途。

  昨日夜裡,我且翻閱了近幾個月民生情況。目之所及,不忍卒讀。由此,便想出如此辦法,或許可均惠百姓,也算是對我心中愧疚聊以慰藉。」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

  「良其實還有別的收穫。」

  「講便是。」

  馬良吸了一口氣。既然說到這裡,他索性把該說的都說了:


  「我查各地縣誌,各地不約而同地出現了許多商業向世家大族聚集的情況。有些是世家大族有意地兼併,我們尚且不論;還有一些,則是通過正經營生,將其演化,這些,我想和丞相一論。」

  馬良拿出一卷早已準備好的書簡,然後展開給諸葛亮看。

  「這些都是我所收集的,受到影響的商業種類。就以這飯食為例:他們其中許多都由百姓自行經營,但近些年來,由於蜀地相較北邊較為穩定,吸引了很多大商人移居到此。

  丞相知道,這售賣飯食的成本,無非原料地租。地租若是一視同仁,那麼能壓低原料成本的,自然可以從中更多獲利。

  那些有些資產的商人,通常可以以大批量購入蔬果肉類,從而獲得更低的單價。他們所營餐館,多有物美價廉者。如此一來,小民所營的餐館,便紛紛倒閉,只得轉行。

  富商們侵占了小商業者的生態,便盈餘了一大部分金錢。他們用這些錢來購置田產,最終形成莊園。

  如此看來,商業實際上成了兼併最為合理,也最為正當的手段。」

  「有理。依季常之見,該如何破局?」

  「如今陛下初臨大統,根基不穩,仍需這些家族支持;但若想國強必得民富,階梯稅制,勢在必行。」

  「我且記下。等政局稍穩,我再與你探討此事。如今還有一事,我想聽聽季常的看法。」

  「您說。」

  「那便是與東吳之事。已有密探回報,東吳那邊不願長期臣北,意欲與我國重歸舊好。此時若有人前往說之,必能重修吳蜀之舊好。我之心思,你必然知曉;只苦於如今無可用之人。不知季常可有人選,薦而往之?」

  諸葛亮這意思就是擺明了問他去不去了。

  只是他剛剛在牂牁向那朱褒擺了一道。楊儀帶兵攻城,朱褒必定會向東吳去信求援。本來他就對自己懷恨在心,少不免要讓使者向孫權說自己壞話。估摸著那時自己正在東吳當說客,兩邊一核對發現事情不對,一來一回便要把自己砍了祭旗了。

  由此想來,自己此時是萬萬不可前往東吳。

  起碼在朱褒涼了之前不能。

  按事情的發展來說,此時出使東吳的應該是鄧芝。鑑於他在這一方面乾的相當不錯,自己也沒信心勝他一籌,馬良索性就順著推薦:

  「尚書鄧芝鄧伯苗可往。」

  「你不願去?」

  「……良與吳中將帥多有仇怨,恐怕有去無回。」

  「也罷。待我明日,去問問他的意見。」

  臨離開前,馬良偷偷把蔣琬拉到一旁:

  「公琰,我有一事還請你協助。」

  「侍中但講無妨。」

  「近幾個月,成都附近的物價走勢,您可有留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