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Bt棉花和引子
第466章 Bt棉花和引子
天禾帶來的兩個品種,育種權都已被農學院的薩特南教授『霸占』。
在印度,甘蔗每年可收穫兩季,對經濟的貢獻甚至超過了棉花。
這次培育的蔗種,經過去年秋季的擴繁,今年春季的種植面積達到了近10萬畝。
別看這個數字不大,但這10萬畝,卻產出了將近100萬噸甘蔗!
有的畝產甚至達到了12噸!
這個產量極其驚人!
這個國家,每年的甘蔗產量都不穩定,極易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造成減產。
別說畝產12噸的甘蔗,就是畝產3~4噸,都已經算高產了。
短短一個收穫期內,馬邦的這10萬畝甘蔗,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各大媒體輪番報導,薩特南也成了名人,甚至接到了高官的邀請。
在酒店的茶餐廳里,郭陽和程迪單獨進行了會談,有些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程迪說:「薩特南最近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宣揚他育種經歷的磨難,如今這兩個品種已和他深度綁定。」
「這是最好的結果了,貪婪就是原罪,也許哪一天,他就會為此付出代價。」
郭陽笑了笑,這一季只有10萬畝,但下半年收穫時,很可能就是數百萬畝了。
等明年,就能全國普及。
殺傷力從現在開始將一點一點增強。
這時,服務生送來兩份甜點,程迪拿起一塊放進嘴裡,確實很甜,符合它產糖大國的身份。
「棉花的擴繁要慢一些,明年才能稍微擴大面積,另外,孟山都Bt棉花控制了90%以上的種子市場,也不知對推廣是好是壞。」
Bt是蘇雲金桿菌的拉丁文術語簡稱,這是一種土壤細菌的基因。
Bt基因可以促使植物細胞生成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對於棉鈴蟲、斑點棉鈴蟲、棉紅鈴蟲等棉花主要害蟲具有毒性。
而孟山都將這種基因植入了棉花基因組。
抗農達大豆等抗農達作物可以耐受除草劑,包括Bt棉花在內的Bt作物可抵禦害蟲。
隨著技術研發的深入。
這兩種性狀開始在同一種作物上出現堆迭趨勢,廣泛分布在世界範圍內種植的所有轉基因作物中。
印度在2002年,就批准了Bt棉花的商業種植。
儘管經歷了非法傳播、農民自殺以及抗蟲性的發展變化等諸多爭議,Bt棉花仍然得到了迅速傳播。
如今在印度的Bt棉花種植面積達到了1.5億畝。
郭陽也同樣吃了一塊甜點,慢慢咀嚼品嘗,別說,味道還行。
「來之前,天禾法務部門也研究過孟山都在印度的情況,其實Bt棉花的爭議一直很嚴峻。」
程迪應該研究過印度的種子市場,但手中力量不夠,掌握的信息自然不足。
郭陽問:「了解孟山都的轉授權模式嗎?」
「知道一些,但具體是怎樣的不清楚。」
為了利益最大化,孟山都公司發明了特許權使用費。
簡單的說,就是農民在購買種子需要付費之外,還得在大豆、棉花等產品收穫時,支付給孟山都一筆特許權使用費。
從單純的賣種子,直接干預到了農民的種植生產環節。
這是一種私有智慧財產權制度,繞開了公共政策和相關規定。
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執法收費系統。
但在印度的農村地區,數百萬農民掌握著小塊土地,不便於執法,因此不便與農民單獨簽署許可協議。
於是便發明了轉授權制度。
1988年,孟山都公司與印度知名種企馬海可成立了合資企業:馬海可孟山都公司。
隨後,孟山都免費向這家公司捐贈了100克Bt棉花種子。
馬海可孟山都公司又向約50家印度種子企業轉授權了Bt基因。
通過傳統的雜交育種技術,將Bt性狀滲入當地的棉花品種,但不涉及開放授粉品種。
雜交品種的種子在種植過程中可以保存,但產量會逐漸下降,因此農民需要每年重新購買種子。
通過這種設計,分許可方每年需支付10萬美元的費用。
同時,種子公司銷售每包Bt棉花種子,需要將種子價格的四分之三,作為特許權使用費支付給孟山都。
程迪訝然道:「四分之三?」
「很離譜對不對?一開始的時候,一英畝的特許權使用費約26美元,這些年,印度各邦都在反抗,甚至強制削減特許權使用費。
但孟山都無視了這些規定,依然在收取高額的特許權使用費。」
事實上,孟山都Bt棉花進入華夏時,也收取了特許權使用費,但1英畝只收1美元,折合每畝也就1元出頭。
但在印度足足高出了25倍。
這讓印度人接受不了。
然而,那是因為華夏農科院成功培育了自有的Bt棉花品種,給孟山都帶來了激烈競爭。
最近幾年,孟山都更是放棄了在華收取特許權使用費。
「所以,特許權使用費就是孟山都在印度的命門。」
程迪手摸著下巴,「我們的種子可以自留種,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農民樂於種,但種子公司不願意推廣,這是最麻煩的。」
郭陽笑道:「這次把瞿陽帶來,他就是來和幾個主要的種子公司談合作的。」
程迪這才笑了起來。
正是由於雜交種子的出現,才讓種子可以商業化,演變成種子產業,讓種子公司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而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的出現,則大大促進了種子商品化。
可以自留種的種子,天然的與種子公司站在了反方向。
甘蔗種還好說,普遍都可以留種。
但棉花種子對農業生物技術企業來說,是一個可以和大豆、玉米並列的巨大市場。
別看各種子企業與孟山都公司矛盾重重,但推廣一個可以自留種的棉花種子,絕大部分種子公司都會選擇拒絕。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程迪一開始的想法是讓農民自行擴散,一開始會很慢,想等裂變,也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現在瞿陽親自負責這事,讓他鬆了口氣。
「對了,這兩天方便去育種研發中心嗎?」郭陽不經意的問道。
「當然可以,薩特南最近都忙著採訪和應酬呢,他現在可是大忙人,可沒空理會研發中心。」
「我原本想著讓瞿陽約他喝茶來著,現在看來還得排隊。」
這個研發中心,大頭的資金是天禾出的,一共300萬元,中心裡實驗設備齊全,還配備了一個種質資源庫,裝的都是從天禾引進的種子。
印度本土的種子,則在孟買大學農學院的資源庫里。
但程迪有權調用。
郭陽第二天看似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實在已獲得了想要的信息。
又一天後,郭陽在種質資源庫里,悄無聲息的對幾份才引進的水稻和小麥種子完成了掉包。
這兩天,瞿陽也沒閒著。
通過艾維克投行的人,聯繫上了印度最大的種子公司:努茲維杜公司。
此前只憑程迪的身份很難見到公司高層,但有瞿陽出面,身份就對等了。
當郭陽完成了育種中心的任務後,瞿陽也與努茲維杜公司完成了第一次碰面。
「他們的執行長拉奧稱,努茲維杜從2003年就申請了對Bt棉花進行直接商業化,但去年底,遺傳工程評定委員會拒絕了這一申請。」
「我的出現剛好合適,再晚一段時間,努茲維杜可能也要被迫成為馬海可孟山都的分許可持有人。」
「時機拿捏的真准!」
「真以為我是隨便改變行程呢!」郭陽自得的笑了笑,「談妥了吧?」
瞿陽說:「達成了初步協議,對方想在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多個領域與天禾合作,我同意了。」
「拉奧還有個身份,是印度國家種子協會的主席,與農業部的關係密切。
政商兩界的關係都很頂,市場渠道也遍布印度,推廣種子上很強。」
郭陽點了點頭,又看向程迪,「薩特南教授回來了嗎?」
程迪搖了搖頭,「可能要等明天。」
瞿陽已經預約了薩特南,從這就能看出薩特南最近有多火。
他會見拉奧也沒等這麼久。
郭陽並不打算出面,知道他來了印度的人並不多,「那談品種授權的事就交給你們了。」
「老闆,你就放心走吧。」
說來也好笑,嘉禾培育的品種,最終還需要薩特南來授權給努茲維杜公司。
但繞這一圈也值得。
水越渾越好。
臨別之前,郭陽讓程迪收集了幾份有關印度甘蔗品種的報導。
印度報、印度時報、泰晤士報、路透社等海內外媒體都有相關的文章出爐。
一篇報紙文章的標題很好的體現了甘蔗新品種的熱度:《超級大豐收,跨時代的甘蔗品種!》
在諸多的版塊里,郭陽並沒有看到有關土壤的報導。
只有印度農業聯盟提了一嘴這個品種耗水有點多。
但甘蔗本就是耗水作物,所以也沒引起多大反響。
反而印度農民強烈要求大力推廣,如同當初農民要求政府放開對Bt棉花的限制一樣熱烈。
這裡的農民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農民沒什麼區別,同樣追逐利潤、短視。
只需一點火星,就能點燃整個國家。
而郭陽同時布下了數個引子。
(本章完)
天禾帶來的兩個品種,育種權都已被農學院的薩特南教授『霸占』。
在印度,甘蔗每年可收穫兩季,對經濟的貢獻甚至超過了棉花。
這次培育的蔗種,經過去年秋季的擴繁,今年春季的種植面積達到了近10萬畝。
別看這個數字不大,但這10萬畝,卻產出了將近100萬噸甘蔗!
有的畝產甚至達到了12噸!
這個產量極其驚人!
這個國家,每年的甘蔗產量都不穩定,極易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造成減產。
別說畝產12噸的甘蔗,就是畝產3~4噸,都已經算高產了。
短短一個收穫期內,馬邦的這10萬畝甘蔗,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各大媒體輪番報導,薩特南也成了名人,甚至接到了高官的邀請。
在酒店的茶餐廳里,郭陽和程迪單獨進行了會談,有些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程迪說:「薩特南最近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宣揚他育種經歷的磨難,如今這兩個品種已和他深度綁定。」
「這是最好的結果了,貪婪就是原罪,也許哪一天,他就會為此付出代價。」
郭陽笑了笑,這一季只有10萬畝,但下半年收穫時,很可能就是數百萬畝了。
等明年,就能全國普及。
殺傷力從現在開始將一點一點增強。
這時,服務生送來兩份甜點,程迪拿起一塊放進嘴裡,確實很甜,符合它產糖大國的身份。
「棉花的擴繁要慢一些,明年才能稍微擴大面積,另外,孟山都Bt棉花控制了90%以上的種子市場,也不知對推廣是好是壞。」
Bt是蘇雲金桿菌的拉丁文術語簡稱,這是一種土壤細菌的基因。
Bt基因可以促使植物細胞生成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對於棉鈴蟲、斑點棉鈴蟲、棉紅鈴蟲等棉花主要害蟲具有毒性。
而孟山都將這種基因植入了棉花基因組。
抗農達大豆等抗農達作物可以耐受除草劑,包括Bt棉花在內的Bt作物可抵禦害蟲。
隨著技術研發的深入。
這兩種性狀開始在同一種作物上出現堆迭趨勢,廣泛分布在世界範圍內種植的所有轉基因作物中。
印度在2002年,就批准了Bt棉花的商業種植。
儘管經歷了非法傳播、農民自殺以及抗蟲性的發展變化等諸多爭議,Bt棉花仍然得到了迅速傳播。
如今在印度的Bt棉花種植面積達到了1.5億畝。
郭陽也同樣吃了一塊甜點,慢慢咀嚼品嘗,別說,味道還行。
「來之前,天禾法務部門也研究過孟山都在印度的情況,其實Bt棉花的爭議一直很嚴峻。」
程迪應該研究過印度的種子市場,但手中力量不夠,掌握的信息自然不足。
郭陽問:「了解孟山都的轉授權模式嗎?」
「知道一些,但具體是怎樣的不清楚。」
為了利益最大化,孟山都公司發明了特許權使用費。
簡單的說,就是農民在購買種子需要付費之外,還得在大豆、棉花等產品收穫時,支付給孟山都一筆特許權使用費。
從單純的賣種子,直接干預到了農民的種植生產環節。
這是一種私有智慧財產權制度,繞開了公共政策和相關規定。
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執法收費系統。
但在印度的農村地區,數百萬農民掌握著小塊土地,不便於執法,因此不便與農民單獨簽署許可協議。
於是便發明了轉授權制度。
1988年,孟山都公司與印度知名種企馬海可成立了合資企業:馬海可孟山都公司。
隨後,孟山都免費向這家公司捐贈了100克Bt棉花種子。
馬海可孟山都公司又向約50家印度種子企業轉授權了Bt基因。
通過傳統的雜交育種技術,將Bt性狀滲入當地的棉花品種,但不涉及開放授粉品種。
雜交品種的種子在種植過程中可以保存,但產量會逐漸下降,因此農民需要每年重新購買種子。
通過這種設計,分許可方每年需支付10萬美元的費用。
同時,種子公司銷售每包Bt棉花種子,需要將種子價格的四分之三,作為特許權使用費支付給孟山都。
程迪訝然道:「四分之三?」
「很離譜對不對?一開始的時候,一英畝的特許權使用費約26美元,這些年,印度各邦都在反抗,甚至強制削減特許權使用費。
但孟山都無視了這些規定,依然在收取高額的特許權使用費。」
事實上,孟山都Bt棉花進入華夏時,也收取了特許權使用費,但1英畝只收1美元,折合每畝也就1元出頭。
但在印度足足高出了25倍。
這讓印度人接受不了。
然而,那是因為華夏農科院成功培育了自有的Bt棉花品種,給孟山都帶來了激烈競爭。
最近幾年,孟山都更是放棄了在華收取特許權使用費。
「所以,特許權使用費就是孟山都在印度的命門。」
程迪手摸著下巴,「我們的種子可以自留種,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農民樂於種,但種子公司不願意推廣,這是最麻煩的。」
郭陽笑道:「這次把瞿陽帶來,他就是來和幾個主要的種子公司談合作的。」
程迪這才笑了起來。
正是由於雜交種子的出現,才讓種子可以商業化,演變成種子產業,讓種子公司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而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的出現,則大大促進了種子商品化。
可以自留種的種子,天然的與種子公司站在了反方向。
甘蔗種還好說,普遍都可以留種。
但棉花種子對農業生物技術企業來說,是一個可以和大豆、玉米並列的巨大市場。
別看各種子企業與孟山都公司矛盾重重,但推廣一個可以自留種的棉花種子,絕大部分種子公司都會選擇拒絕。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程迪一開始的想法是讓農民自行擴散,一開始會很慢,想等裂變,也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現在瞿陽親自負責這事,讓他鬆了口氣。
「對了,這兩天方便去育種研發中心嗎?」郭陽不經意的問道。
「當然可以,薩特南最近都忙著採訪和應酬呢,他現在可是大忙人,可沒空理會研發中心。」
「我原本想著讓瞿陽約他喝茶來著,現在看來還得排隊。」
這個研發中心,大頭的資金是天禾出的,一共300萬元,中心裡實驗設備齊全,還配備了一個種質資源庫,裝的都是從天禾引進的種子。
印度本土的種子,則在孟買大學農學院的資源庫里。
但程迪有權調用。
郭陽第二天看似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實在已獲得了想要的信息。
又一天後,郭陽在種質資源庫里,悄無聲息的對幾份才引進的水稻和小麥種子完成了掉包。
這兩天,瞿陽也沒閒著。
通過艾維克投行的人,聯繫上了印度最大的種子公司:努茲維杜公司。
此前只憑程迪的身份很難見到公司高層,但有瞿陽出面,身份就對等了。
當郭陽完成了育種中心的任務後,瞿陽也與努茲維杜公司完成了第一次碰面。
「他們的執行長拉奧稱,努茲維杜從2003年就申請了對Bt棉花進行直接商業化,但去年底,遺傳工程評定委員會拒絕了這一申請。」
「我的出現剛好合適,再晚一段時間,努茲維杜可能也要被迫成為馬海可孟山都的分許可持有人。」
「時機拿捏的真准!」
「真以為我是隨便改變行程呢!」郭陽自得的笑了笑,「談妥了吧?」
瞿陽說:「達成了初步協議,對方想在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多個領域與天禾合作,我同意了。」
「拉奧還有個身份,是印度國家種子協會的主席,與農業部的關係密切。
政商兩界的關係都很頂,市場渠道也遍布印度,推廣種子上很強。」
郭陽點了點頭,又看向程迪,「薩特南教授回來了嗎?」
程迪搖了搖頭,「可能要等明天。」
瞿陽已經預約了薩特南,從這就能看出薩特南最近有多火。
他會見拉奧也沒等這麼久。
郭陽並不打算出面,知道他來了印度的人並不多,「那談品種授權的事就交給你們了。」
「老闆,你就放心走吧。」
說來也好笑,嘉禾培育的品種,最終還需要薩特南來授權給努茲維杜公司。
但繞這一圈也值得。
水越渾越好。
臨別之前,郭陽讓程迪收集了幾份有關印度甘蔗品種的報導。
印度報、印度時報、泰晤士報、路透社等海內外媒體都有相關的文章出爐。
一篇報紙文章的標題很好的體現了甘蔗新品種的熱度:《超級大豐收,跨時代的甘蔗品種!》
在諸多的版塊里,郭陽並沒有看到有關土壤的報導。
只有印度農業聯盟提了一嘴這個品種耗水有點多。
但甘蔗本就是耗水作物,所以也沒引起多大反響。
反而印度農民強烈要求大力推廣,如同當初農民要求政府放開對Bt棉花的限制一樣熱烈。
這裡的農民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農民沒什麼區別,同樣追逐利潤、短視。
只需一點火星,就能點燃整個國家。
而郭陽同時布下了數個引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