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蜀中孔子
「可惜了!」
看著劉諶一行離去的身影,那士子頗有些遺憾地拍了拍手中的竹簡,隨後便也轉身往自家車隊那邊去了。
「阿同回來的好生迅速,我還以為你會跟他們攀談一會呢。」
甫一回到馬車旁,那青年士子便聽到從車中傳來的這道調侃似的話語。
那士子便也笑著回道:「還是嫂嫂厲害,不出車門便知道阿弟要去做什麼,奈何我雖有心相交,卻難得他人青眼。」
「哦,竟有此等人物,連我譙家俊苗都難入他眼中?」
那士子聽到這話臉上微微紅了紅,所謂俊苗之說,乃是其父前些年考校他們時,給他下的評價之語。
只因大哥二哥汲汲於名祿,獨他對這些東西並無什麼熱衷之心,反倒是對父親所傳授的學業很感興趣。
也是因此其父方才撫摸著他的頭頂感嘆道:「日後全吾家者,唯譙氏俊苗也!」
到後來,這個稱謂原也只是家人間私底下互相嬉鬧時說說而已,如今被嫂嫂當眾說出,卻是覺得有些難為情。
「這倒也並非如此。」
譙同苦笑著解釋道:「我還尚未來得及言說說家世,便被人辭了回來。」
聽譙同說完,車中頓時傳出一陣笑聲:「哈哈哈哈,原來竟是這般嗎?可見以後再與這般貴公子相見時,阿同還是須先道明門第的好。」
「嫂嫂說的是,阿弟受教了。」
譙同拱手稱是,起身便要上馬時,卻聽到車中又有聲音傳出:「方才阿同去時,我看那邊林中似是也有些年輕士子在相聚,阿同可要再去認識一番?」
「這……會不會誤了歸家的行程?」
譙同聞言有些猶豫。
「怎麼會呢?阿同新到成都,或許還沒出來轉過,到了這邊的遮水亭,便離成都城不遠了。」
譙同思索再三後,還是搖了搖頭道:「還是算了,這一路上似這樣的集會我也去過一些,那些求學的寒門士子也都見過不少。
他們的所思所言或確有才學,但每每論及時事,卻多是拾人牙慧之語,無趣至極。
父親說的對,似承祚師兄和令伯師兄這般出身低微,卻能跳出窠臼,這般眼界與才華兼具的人畢竟是少數。」
說到這裡,譙同卻是不禁又想起方才所聽到的分析,糊塗帳,這詞還真是有意思,分析的角度倒也頗為新穎。
雖然常說知己知彼,但在現實中譙同卻是很少看到有人能站在對方角度上看問題,而且還看得這麼透徹。
這其實倒並不是人們不想這麼做,更多的還是接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導致的。
因為你若是想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那你最起碼也得對人家了解的有個七七八八吧,不然就靠這麼憑空想像,來猜度對方心裡的想法?
那還不如只看自己這方面的優劣呢!
至少還能做到知己的一半勝率。
再次感慨了一番後,譙同這才想起來,自己居然忘了詢問對方的姓氏門第,實在是失策。
不過像這般人物,在城裡應當不至於是籍籍無名之輩,或許回家後可以向大人詢問清楚,抽個時間去拜謁一番。
心中這樣想著,只覺得歸途中的期待又多了幾分。
隨著陽光的日漸偏移,在未時的麟麟車馬聲中,譙同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家中。
「父親大人現在可在家中?」
安頓好車馬後,譙同伸手喚來了一名僕役。
「家主今天一整天都在家中,並未出過門,現在正在書房中考校幾位小公子的課業。」
「既如此,嫂嫂且先入堂中稍等片刻,我去將父親大人請來。」
「有勞小叔了!」
騎馬騎了一路,現在走在地上,譙同只感覺腳下都輕快了許多。
輕車熟路的找到書房,果見一須白面善的老人閉目坐在案邊,桌案前方則跪坐著兩名總角稚童。
「……邯鄲……河間沛巴蜀,唔,潁川臨淮……集課錄,呃,唔……依……依……」
譙同聽了一會兒,裡面是兩個小侄子在背誦急就篇,不過背到這裡就打殼了,顯然是記不得後面的內容了。
見此情景,譙同便伸手敲了敲門框:「父親大人,孩兒回來了。」
「唔,是同兒啊,進來坐吧,你們倆就先下去吧,今天就到這裡吧,晚上再看看,明天接著背誦。」
「喏!」
聽老人說完,兩人本還有些欣喜的表情頓時沮喪了下來,向著譙同行了一禮後便退下了。
「看你這樣,此行應是有了頗多感悟吧!」
老人一邊說,一邊從桌案邊取出一個小小的研缽來,往裡面放進了些許已經幹了的茶葉,緩緩研磨著。
「確實是有些收穫,不過更多的還是覺得父親所言非虛,那些寒門士子中,頗具才華者甚多,但若論及時事,卻也實在是難堪大用!」
譙同跪坐在一旁,從桌案下取出一團錦布,一方小篩盒,將研磨過後的碎葉放在裡面篩了篩。
「話雖如此,你卻也不要因此而小覷了他們,他們中有些人所欠缺的,或許也只是一些見聞而已,須知為父也是這般過來的。」
回想起自己的求學之路,老人也是感到有些唏噓:「譙氏在南充雖是大姓,但我們卻是其中旁支,在族中求學日艱,無奈只能離家四處拜師求學。」
譙同跪坐在側,雖然父親的事他已經聽過不少遍了,但此時卻也依舊是一副恭敬聆聽的模樣。
「說起來,那也是趕上了好時節,那個時候的蜀中,可不是如今這般死氣沉沉,匪苛遍地。」
「那時朝堂之上賢臣齊聚,坊里鄉間吏治清明,雖有刀兵之事,卻能不妨礙生產,下面百姓雖苦,卻也無怨言,一年到頭,多少也都能做到戶有餘糧。
民心安定,像我這般出自寒門的士人也能放心地遠出求學,遍覽山河,哪像如今這般,走得稍微長遠些便有被山匪劫掠的風險。
可惜……丞相去後,此等好景便再難看到了,蔣公琰,費文偉雖胸有溝壑,也有手段,但在治國理政上,卻終是不及丞相。」
到了這個時候,譙同知道自己要岔開話題了,再說下去,父親怕是還要像上次一樣氣得半夜睡不著了。
「說起來,關於此次北伐,不同於城中的大勝與大敗兩種論調,孩兒在遮水亭附近倒是聽到了另外一種說法。」
說著譙同便把聽到的那些話語一一轉述了一遍,而後方才道:「可惜的是,孩兒雖有心結交,但那人對我卻很是提防,最終也沒能互道姓名。」
「不過我覺得,似他這般青年俊才,在城中應當斷不是籍籍無名之人才對,父親平日裡教導的學生弟子眾多,不知可識得此人?」
譙同滿是期待地看著老人,自家父親出自寒門,也深知寒門士子求學的痛苦之處。
因而在學成之後,每有空隙便在城中設法講學,不拘寒貴,皆能旁聽解惑。
時間長了,蜀中便有好事者將其尊稱為「蜀中孔子」,又列出其門下的幾個得意弟子,將之比作孔子門下的七十二門徒。
如陳壽,李密等被稱為昔日的子游,子夏,慷慨大方的羅憲則被比作子貢,謙遜好學的文立被稱為首徒顏回,當然,這也與他的尚書地位多少有些關聯。
——————————————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有學者認為,正是察舉制度的崩壞和腐敗,使得東漢朝廷徹底喪失了自我糾正的能力,也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爆發了軍閥混戰。
在此之後的魏吳和季漢政權,為了滿足自己內部的人才需求,也都在自己內部推行了一套自己的察舉制。
一般認為,魏國曇花一現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是東漢末期腐敗後的察舉制的包裝品。
把原本還需要偷摸做些遮掩的舉薦制,變成了光明正大的血脈傳承,最終釀成的惡果就是司馬氏篡位。
而吳國的人才選拔制度,更像是周代分封制的漢化補丁,最後覆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至於季漢,原本走的是外來者在高層,統管軍政大事,至於地方則是交給本地人自治的路子。
原本這條路也是走到頭了,可以這麼說,若是沒有後面孝穆皇帝的變法改革,那最後漢晉鹿死誰手,或許還是一個未知的結局。
——《漢史探幽·第二十七期》
看著劉諶一行離去的身影,那士子頗有些遺憾地拍了拍手中的竹簡,隨後便也轉身往自家車隊那邊去了。
「阿同回來的好生迅速,我還以為你會跟他們攀談一會呢。」
甫一回到馬車旁,那青年士子便聽到從車中傳來的這道調侃似的話語。
那士子便也笑著回道:「還是嫂嫂厲害,不出車門便知道阿弟要去做什麼,奈何我雖有心相交,卻難得他人青眼。」
「哦,竟有此等人物,連我譙家俊苗都難入他眼中?」
那士子聽到這話臉上微微紅了紅,所謂俊苗之說,乃是其父前些年考校他們時,給他下的評價之語。
只因大哥二哥汲汲於名祿,獨他對這些東西並無什麼熱衷之心,反倒是對父親所傳授的學業很感興趣。
也是因此其父方才撫摸著他的頭頂感嘆道:「日後全吾家者,唯譙氏俊苗也!」
到後來,這個稱謂原也只是家人間私底下互相嬉鬧時說說而已,如今被嫂嫂當眾說出,卻是覺得有些難為情。
「這倒也並非如此。」
譙同苦笑著解釋道:「我還尚未來得及言說說家世,便被人辭了回來。」
聽譙同說完,車中頓時傳出一陣笑聲:「哈哈哈哈,原來竟是這般嗎?可見以後再與這般貴公子相見時,阿同還是須先道明門第的好。」
「嫂嫂說的是,阿弟受教了。」
譙同拱手稱是,起身便要上馬時,卻聽到車中又有聲音傳出:「方才阿同去時,我看那邊林中似是也有些年輕士子在相聚,阿同可要再去認識一番?」
「這……會不會誤了歸家的行程?」
譙同聞言有些猶豫。
「怎麼會呢?阿同新到成都,或許還沒出來轉過,到了這邊的遮水亭,便離成都城不遠了。」
譙同思索再三後,還是搖了搖頭道:「還是算了,這一路上似這樣的集會我也去過一些,那些求學的寒門士子也都見過不少。
他們的所思所言或確有才學,但每每論及時事,卻多是拾人牙慧之語,無趣至極。
父親說的對,似承祚師兄和令伯師兄這般出身低微,卻能跳出窠臼,這般眼界與才華兼具的人畢竟是少數。」
說到這裡,譙同卻是不禁又想起方才所聽到的分析,糊塗帳,這詞還真是有意思,分析的角度倒也頗為新穎。
雖然常說知己知彼,但在現實中譙同卻是很少看到有人能站在對方角度上看問題,而且還看得這麼透徹。
這其實倒並不是人們不想這麼做,更多的還是接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導致的。
因為你若是想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那你最起碼也得對人家了解的有個七七八八吧,不然就靠這麼憑空想像,來猜度對方心裡的想法?
那還不如只看自己這方面的優劣呢!
至少還能做到知己的一半勝率。
再次感慨了一番後,譙同這才想起來,自己居然忘了詢問對方的姓氏門第,實在是失策。
不過像這般人物,在城裡應當不至於是籍籍無名之輩,或許回家後可以向大人詢問清楚,抽個時間去拜謁一番。
心中這樣想著,只覺得歸途中的期待又多了幾分。
隨著陽光的日漸偏移,在未時的麟麟車馬聲中,譙同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家中。
「父親大人現在可在家中?」
安頓好車馬後,譙同伸手喚來了一名僕役。
「家主今天一整天都在家中,並未出過門,現在正在書房中考校幾位小公子的課業。」
「既如此,嫂嫂且先入堂中稍等片刻,我去將父親大人請來。」
「有勞小叔了!」
騎馬騎了一路,現在走在地上,譙同只感覺腳下都輕快了許多。
輕車熟路的找到書房,果見一須白面善的老人閉目坐在案邊,桌案前方則跪坐著兩名總角稚童。
「……邯鄲……河間沛巴蜀,唔,潁川臨淮……集課錄,呃,唔……依……依……」
譙同聽了一會兒,裡面是兩個小侄子在背誦急就篇,不過背到這裡就打殼了,顯然是記不得後面的內容了。
見此情景,譙同便伸手敲了敲門框:「父親大人,孩兒回來了。」
「唔,是同兒啊,進來坐吧,你們倆就先下去吧,今天就到這裡吧,晚上再看看,明天接著背誦。」
「喏!」
聽老人說完,兩人本還有些欣喜的表情頓時沮喪了下來,向著譙同行了一禮後便退下了。
「看你這樣,此行應是有了頗多感悟吧!」
老人一邊說,一邊從桌案邊取出一個小小的研缽來,往裡面放進了些許已經幹了的茶葉,緩緩研磨著。
「確實是有些收穫,不過更多的還是覺得父親所言非虛,那些寒門士子中,頗具才華者甚多,但若論及時事,卻也實在是難堪大用!」
譙同跪坐在一旁,從桌案下取出一團錦布,一方小篩盒,將研磨過後的碎葉放在裡面篩了篩。
「話雖如此,你卻也不要因此而小覷了他們,他們中有些人所欠缺的,或許也只是一些見聞而已,須知為父也是這般過來的。」
回想起自己的求學之路,老人也是感到有些唏噓:「譙氏在南充雖是大姓,但我們卻是其中旁支,在族中求學日艱,無奈只能離家四處拜師求學。」
譙同跪坐在側,雖然父親的事他已經聽過不少遍了,但此時卻也依舊是一副恭敬聆聽的模樣。
「說起來,那也是趕上了好時節,那個時候的蜀中,可不是如今這般死氣沉沉,匪苛遍地。」
「那時朝堂之上賢臣齊聚,坊里鄉間吏治清明,雖有刀兵之事,卻能不妨礙生產,下面百姓雖苦,卻也無怨言,一年到頭,多少也都能做到戶有餘糧。
民心安定,像我這般出自寒門的士人也能放心地遠出求學,遍覽山河,哪像如今這般,走得稍微長遠些便有被山匪劫掠的風險。
可惜……丞相去後,此等好景便再難看到了,蔣公琰,費文偉雖胸有溝壑,也有手段,但在治國理政上,卻終是不及丞相。」
到了這個時候,譙同知道自己要岔開話題了,再說下去,父親怕是還要像上次一樣氣得半夜睡不著了。
「說起來,關於此次北伐,不同於城中的大勝與大敗兩種論調,孩兒在遮水亭附近倒是聽到了另外一種說法。」
說著譙同便把聽到的那些話語一一轉述了一遍,而後方才道:「可惜的是,孩兒雖有心結交,但那人對我卻很是提防,最終也沒能互道姓名。」
「不過我覺得,似他這般青年俊才,在城中應當斷不是籍籍無名之人才對,父親平日裡教導的學生弟子眾多,不知可識得此人?」
譙同滿是期待地看著老人,自家父親出自寒門,也深知寒門士子求學的痛苦之處。
因而在學成之後,每有空隙便在城中設法講學,不拘寒貴,皆能旁聽解惑。
時間長了,蜀中便有好事者將其尊稱為「蜀中孔子」,又列出其門下的幾個得意弟子,將之比作孔子門下的七十二門徒。
如陳壽,李密等被稱為昔日的子游,子夏,慷慨大方的羅憲則被比作子貢,謙遜好學的文立被稱為首徒顏回,當然,這也與他的尚書地位多少有些關聯。
——————————————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有學者認為,正是察舉制度的崩壞和腐敗,使得東漢朝廷徹底喪失了自我糾正的能力,也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爆發了軍閥混戰。
在此之後的魏吳和季漢政權,為了滿足自己內部的人才需求,也都在自己內部推行了一套自己的察舉制。
一般認為,魏國曇花一現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是東漢末期腐敗後的察舉制的包裝品。
把原本還需要偷摸做些遮掩的舉薦制,變成了光明正大的血脈傳承,最終釀成的惡果就是司馬氏篡位。
而吳國的人才選拔制度,更像是周代分封制的漢化補丁,最後覆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至於季漢,原本走的是外來者在高層,統管軍政大事,至於地方則是交給本地人自治的路子。
原本這條路也是走到頭了,可以這麼說,若是沒有後面孝穆皇帝的變法改革,那最後漢晉鹿死誰手,或許還是一個未知的結局。
——《漢史探幽·第二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