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故人相識于歸藏(三)
凍結了增稅討論,朝會內容直接進入伐周的廟算。商國大臣們早就分配好任務,少師比干請商王取出之前廟算得出的數據。
提到戰爭,紂王也嚴肅起來。命內侍取出上鎖的鐵盒,從腰間解下鑰匙,打開鐵盒。
一卷卷竹簡從鐵盒中拿出,擺放在桌案上。紂王拿出第一卷,用金印按入封泥,確定嚴絲合縫,無人打開過,這才扯動穿竹簡的細繩。
壓住細繩的封泥崩碎,落在桌案上。紂王隨手拂去碎泥,展開讀了起來。
此次出兵共62000人馬。
商王廷派出11旅。其中戰車1個旅,騎兵6個旅,步兵5個旅。共12000人。
諸侯與方國派出5個師,共50000人。
負責軍事的亞長蠻廉講述起王廷的兵力,內服外服的諸侯兵力的位置,以及相關的準備情況。
兩相對應,兵力確定達到了需求。
比干負責冶金等工作,他說道:「青銅矛頭34000隻,在鹿台入庫。矛杆48000支,在鹿台入庫。備用矛杆36000支,在殷都製作18000支,9750支即將運往朝歌……」
紂王看著廟算中面色嚴肅的大臣們,心中對這些數據有些不滿。但紂王也知道,這些都在正常範圍內,並不合適開口責備比干。
只是不說點啥,紂王覺得心裡頭不舒服。看向下面,就見尤渾與費仲的位置上空空蕩蕩,再沒人給紂王當嘴替。
好在紂王精通軍事,心情稍微恢復一些,就能全心投入到廟算中。
廟算討論了兩個時辰,天都已經黑了。燈火通明的大殿中,眾人都坐得不是那麼規整。來得晚的三花都坐了兩個時辰,比乾等人更是坐了快4個時辰。即便中間大家也都起身休息,此時也已經累得快撐不下去。
紂王也有些撐不住,便說起最後一項,「諸位愛卿,何人為將?」
討伐軍分三路,子秀與亞長蠻廉都是沒有爭議的人選。子秀已經決定對牧野八國採用儘可能溫和的手段,擔心其他將領做不到,便率先說道:「吾願率南路軍。」
沒人和子秀爭南路軍統帥,紂王便請子秀為將。
中路軍要越過孟津,進入洛地作戰,必然會遭遇周國主力。紂王覺得亞長蠻廉適合這個職務,卻也不說出口,只是看向其他大臣。
大臣同樣中意蠻廉,同樣不主動開口,都想向蠻廉。
「臣願往。」蠻廉主動請纓。
紂王看了看其他重臣,見眾人都點頭,便對自己的愛將說道:「亞長請戰,吾便請亞長領中路軍。」
北路軍要經過土方,鬼方的領地,對周國北部地區發動進攻。這一支部隊的首領非得精於騎兵,才能穿山越嶺,縱橫千里。
商國精通騎兵的將領都被分配到了南路軍與中路軍,」比干建議道:「臣以為惡來可為將?
蠻廉聽到這話,當即搖頭,「吾需惡來為先鋒。」
惡來是蠻廉的兒子,乃是勇將,蠻廉又要面對周軍主力,一眾大臣也覺得蠻廉的要求不過分。便看向紂王。
紂王心中盤算了不少人選,卻無法確定哪一位將領能夠讓人放心。無奈之下,只能問道:「大祭司有何人選?」
子秀答道:「此將不需必勝,卻須知進退。不知大王以為趙公明如何?」
紂王以及不少大臣聽到趙公明,都忍不住搖頭。趙公明乃是東夷的一位首領,20年前在朝歌遊學之時獲得很大名聲。雖然大商的亞長大多數也不是商國內服諸侯,但大商人才濟濟,總不至於要用一個東夷人為將吧。
群臣商議一番,最終也沒能推舉出大家都認同的將領。無奈之下,只能接受了子秀推薦的趙公明。
趙公明此時並不在朝歌,而是在商國舊都「奄」(曲阜)。他作為東夷領袖,在整頓東夷諸族。接到紂王的使者請他到朝歌的旨意,趙公明當即婉拒,「臣奉命安頓東夷,此時東夷不安,臣去不得。」
使者勸道:「不僅是大王,娘娘也要請趙公前往朝歌。」
「果真?」趙公明有些動搖了。
「吾豈敢亂言。趙公到朝歌,一問便知。」使者趕緊繼續勸道。
趙公明與子秀交好,聽聞子秀請他去朝歌,只能應下。
一路上快馬加鞭,半月便到了朝歌。到了宮中,紂王便將北路軍缺將之事告知趙公明。趙公明婉拒道:「大王手下人才濟濟,吾從未到過鬼方,恐不能如大王所願。」
紂王最近半月間並沒有閒著,早就把沒有被編入中路軍與南路軍的將領叫來一一會面。對談後,竟無一人能令紂王安心。此時紂王覺得大祭司子秀眼光著實高明,此時見趙公明推辭,紂王正色道:「趙公之賢,聞名朝歌。若不肯為將,吾竟不知該以何人為將。」
趙公明見紂王很是誠懇,只能答道:「臣還需安定東夷,為將之事,僅此一次。」
紂王見趙公明肯為將,大喜,道:「此次戰後,定不再令趙公奔波。」
見紂王這麼講,趙公明不得不拜服受令。
受令後,趙公明去見了子秀。子秀正在府中召集南路軍中的旅長,千夫長,百夫長一起議事。聽聞趙公明前來,子秀將手下將領向趙公明一一介紹。介紹到了參軍孔宣,子秀笑道:「趙公,此子才學無雙,不知趙公可願令其聽命於趙公帳下。」
趙公明也不好推辭,便答應下來。
孔宣聽說過趙公明,上下打量。就見此人黑面黑須,眉眼中好像有股憂鬱,看上去悶悶不樂。並不像是傳說中名動朝歌的公侯賢者。
既然孔宣被子秀推薦給趙公明,孔宣上前行禮。孔宣平靜地還禮,並沒有絲毫怠慢或者高看一看的意思。
子秀將孔宣推薦給趙公明後,請趙公明到內堂。進了內堂,趙公明當即說道:「娘娘,此時何不遣一使者到鎬京,命周王到朝歌覲見?」
「若周王不肯來呢?」子秀笑道。
「若是不試,怎知周國不肯派人來?」趙公明正色問。
子秀一愣,她倒是真的沒想到這種可能。
趙公明繼續說道:「周國只要遣使而來,大商就召集天下諸侯,議論《商禮》。娘娘所想之事自可順水推舟!」
子秀知道趙公明的才華,聽到這裡,心中更是佩服。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此事只怕沒那麼容易。便問道:「若是周國依舊圖謀不軌,又該如何?」
趙公明答道:「娘娘。周國三代皆圖謀不軌,其憑藉的乃是周國諸侯的勢力。此次牧野之敗,周國諸侯人心震動,若是此時討伐,周國諸侯以為大商必要滅周,只會忠於周。大商只需遣一使者入周,令周國諸侯得知大商不想滅周,周國定人心動搖。」
聽趙公明如此說,子秀心中不快。此次牧野之戰,子秀的次子戰死,還是死在周王姬發的手裡。雖然知道趙公明說得有理,心中恨意卻無法消除。
不僅如此,紂王與子秀都很想滅周。周不滅,大商霸業難成。
趙公明之所以不樂意出任將令,就是因為知道紂王與子秀的想法。現在已經接受了任命,趙公明倒也不瞞著子秀,「娘娘,便是將周人盡數俘虜,押送到商國,也不過是讓其他蠻夷趁虛而入,霸占周地。滅周不過是再生一周。」
子秀很想點頭,卻忍住不做任何動作。
趙公明繼續說道:「在歸藏館,臣說過。大商若是討伐各處斷絕商路的諸侯,定能獲勝。大商若想覆滅各處不服的諸侯,看似成功,實則不能。」
子秀早就很清楚趙公明的觀點,此時不想再聽,便答道:「吾不過是以兵止兵。趙公所說之事,不過派一使者而已。此次有趙公相助,定可大敗周軍。此戰後再派使者罷!」
趙公明知道自己勸不動紂王,眼見子秀也不聽勸,嘆息一聲,答道:「不知娘娘可否請大王自罪幾句?」
「為何自罪?」
「令諸侯安心罷了。」趙公明嘆道。
3月,春耕全部結束。商國各旅,各諸侯,都接到了出兵的旨意。
4月初2,三路討伐軍中各諸侯,各方國所派的「師氏」已經在當地集結完畢,12000商國精銳在鹿台前集結。
此時鹿台中囤積的兵器糧草已經被盡數領走,紂王位於鹿台之上,看著台下威猛的士卒,大聲頌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趙公明與其他兩路討伐軍主帥站在紂王身前,躬身聆聽出征誓言。聽到紂王大講一番大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專打不服氣的諸侯。現在周國這個最大的諸侯要遭到大商的懲戒啦!官兵們奮力一戰,解決周國。
在趙公明的設想中,這份誓詞主要內容應該是,「諸侯們大多是好的,但是周國國內出了壞人,蒙蔽了周國諸侯,誤以為大商要對諸侯不利。這才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大商過去內部混亂,不能修文偃武。現在,在紂王的領導下,大商意識到了自己對諸侯們沒能盡到安撫與保護的責任,深感愧疚。所以此次出兵,只為捉拿壞人。對於諸侯利益秋毫不犯。對於那些配合大商的諸侯,大商一定會多加賞賜。而且在戰爭結束後,大商要與天下諸侯共同制定《商禮》,確保華夏長治久安。」
這份願景並非趙公明一個人想出來的,而是當年在歸藏館中,來自華夏各地的賢者們共同思考討論的結果。
大家都認為現在的華夏還是太亂,各個諸侯國自行其是,讓華夏的整體日子很難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有更加有效的制度。這個制度不僅要阻止諸侯國亂來,更需要讓諸侯國都遵守良好的制度,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紂王的誓詞讓趙公明很失望,但趙公明依舊接過了統領北路軍的大纛。
鹿台下的商國士卒們皆是歡呼,這場宏大的出兵儀式讓商軍感受到了強烈的歡喜。因為紂王表示,擊敗大周之後,商軍就不再會發動大規模的討伐。
這些年戰爭不斷,商軍雖然得到了很多賞賜,但是有賞賜還得有命用。如果伐周之戰是最後一場大規模戰爭,商軍各亞旅的士卒們都願意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三位統帥,三面大纛。子秀讓亞長蠻廉走在最前面,趙公明與子秀並肩而行。趙公明問道:「娘娘,吾信汝。」
子秀有些歉然地答道:「讓趙公失望了。此戰勝後,吾必請王廷遣使去周國。」
趙公明點點頭。方才紂王的誓詞讓趙公明很失望,但趙公明沒有完全絕望。商國畢竟還有三花娘娘子秀這樣的大才。如果商國能夠依靠武力征服諸侯,最後讓諸侯們都臣服在大商面前。也算是實現了趙公明的一部分理想。
趙公明相信,以子秀在大商的影響力,以及子秀的聰明睿智。歸藏館的理想還是有很大機會能夠實現。
周國在大商有不少間諜,大商有出兵跡象的消息早就傳到了鎬京。周國此時也已經完成了春耕,也同樣開始集結部隊,準備作戰。
周王姬發親自率軍前往潼關。出發前,姬發對送行的姬旦命道:「信的騎兵還有兩月可成,成軍後立刻派往潼關。」
姬旦立刻答應下來,表示自己每五天會派人去姬信那邊查看。說完這些,姬旦問道:「大王,此次訓練後,可要信繼續訓練?」
姬發遲疑一陣,答道:「再給信3000騎兵。待成軍,立刻告知吾。」
姬旦感受到了姬發的決心,只是點頭答應。
姬信並不知道自己有可能再次領兵上陣。他此時正在教軍場上面對一眾農夫說道:「吃汝「來牟」苗(小麥苗)的騎兵已經抓到。吾將按照軍規,鞭十鞭。汝等在旁觀看。」
農夫們是因為經常有騎兵的馬匹跑到他們麥地里啃麥苗,實在是受不了了,才找到姬信訴苦。沒想到領主雖然每日練兵,對此事卻十分上心,不過三天就抓到了犯事的騎兵。
聽說要他們親自看著騎兵受刑,農夫們喏喏地說道:「吾等還是不看了。」
姬信搖搖頭,「汝等不用怕。吾本就立下軍規,不得隨意放馬。汝等來牟苗被吃,難道還是汝等的錯麼!」
說完,姬信大步走向教軍場台上,居高臨下地對著3000騎兵大聲說道:「若是汝等父母家來牟苗被吃,汝等將如何?」
騎兵們知道自己若是遇到此等事,絕不會視而不見。只是現在受罰的乃是騎兵,眾人都不吭聲。
姬信從王浩然這裡聽過「軍民魚水情」的講述,雖然覺得這麼做有些矯情,卻也覺得道理上沒錯。
見騎兵們的反應,姬信知道他們心思,繼續說道:「春苗被吃,秋日餓死。制定軍規不是為了懲處爾等,而是要避免國人被餓死。汝等若是不服,出列理論!」
沒人出列,也沒人想出列。
姬信等了一陣,便大聲喝道:「用刑!」
皮鞭破空的聲音,以及擊中皮肉後的聲音在教軍場上響起。
那十幾名騎兵知道自己的確錯了,倒也硬氣,背上被打得皮開肉綻,竟然不呼痛。
那些農夫們先是膽戰心驚地看著,但是見到姬信神色不變,竟然沒有絲毫縱容的意思。看向姬信的目光中不自覺地帶上了感動與仰慕。
提到戰爭,紂王也嚴肅起來。命內侍取出上鎖的鐵盒,從腰間解下鑰匙,打開鐵盒。
一卷卷竹簡從鐵盒中拿出,擺放在桌案上。紂王拿出第一卷,用金印按入封泥,確定嚴絲合縫,無人打開過,這才扯動穿竹簡的細繩。
壓住細繩的封泥崩碎,落在桌案上。紂王隨手拂去碎泥,展開讀了起來。
此次出兵共62000人馬。
商王廷派出11旅。其中戰車1個旅,騎兵6個旅,步兵5個旅。共12000人。
諸侯與方國派出5個師,共50000人。
負責軍事的亞長蠻廉講述起王廷的兵力,內服外服的諸侯兵力的位置,以及相關的準備情況。
兩相對應,兵力確定達到了需求。
比干負責冶金等工作,他說道:「青銅矛頭34000隻,在鹿台入庫。矛杆48000支,在鹿台入庫。備用矛杆36000支,在殷都製作18000支,9750支即將運往朝歌……」
紂王看著廟算中面色嚴肅的大臣們,心中對這些數據有些不滿。但紂王也知道,這些都在正常範圍內,並不合適開口責備比干。
只是不說點啥,紂王覺得心裡頭不舒服。看向下面,就見尤渾與費仲的位置上空空蕩蕩,再沒人給紂王當嘴替。
好在紂王精通軍事,心情稍微恢復一些,就能全心投入到廟算中。
廟算討論了兩個時辰,天都已經黑了。燈火通明的大殿中,眾人都坐得不是那麼規整。來得晚的三花都坐了兩個時辰,比乾等人更是坐了快4個時辰。即便中間大家也都起身休息,此時也已經累得快撐不下去。
紂王也有些撐不住,便說起最後一項,「諸位愛卿,何人為將?」
討伐軍分三路,子秀與亞長蠻廉都是沒有爭議的人選。子秀已經決定對牧野八國採用儘可能溫和的手段,擔心其他將領做不到,便率先說道:「吾願率南路軍。」
沒人和子秀爭南路軍統帥,紂王便請子秀為將。
中路軍要越過孟津,進入洛地作戰,必然會遭遇周國主力。紂王覺得亞長蠻廉適合這個職務,卻也不說出口,只是看向其他大臣。
大臣同樣中意蠻廉,同樣不主動開口,都想向蠻廉。
「臣願往。」蠻廉主動請纓。
紂王看了看其他重臣,見眾人都點頭,便對自己的愛將說道:「亞長請戰,吾便請亞長領中路軍。」
北路軍要經過土方,鬼方的領地,對周國北部地區發動進攻。這一支部隊的首領非得精於騎兵,才能穿山越嶺,縱橫千里。
商國精通騎兵的將領都被分配到了南路軍與中路軍,」比干建議道:「臣以為惡來可為將?
蠻廉聽到這話,當即搖頭,「吾需惡來為先鋒。」
惡來是蠻廉的兒子,乃是勇將,蠻廉又要面對周軍主力,一眾大臣也覺得蠻廉的要求不過分。便看向紂王。
紂王心中盤算了不少人選,卻無法確定哪一位將領能夠讓人放心。無奈之下,只能問道:「大祭司有何人選?」
子秀答道:「此將不需必勝,卻須知進退。不知大王以為趙公明如何?」
紂王以及不少大臣聽到趙公明,都忍不住搖頭。趙公明乃是東夷的一位首領,20年前在朝歌遊學之時獲得很大名聲。雖然大商的亞長大多數也不是商國內服諸侯,但大商人才濟濟,總不至於要用一個東夷人為將吧。
群臣商議一番,最終也沒能推舉出大家都認同的將領。無奈之下,只能接受了子秀推薦的趙公明。
趙公明此時並不在朝歌,而是在商國舊都「奄」(曲阜)。他作為東夷領袖,在整頓東夷諸族。接到紂王的使者請他到朝歌的旨意,趙公明當即婉拒,「臣奉命安頓東夷,此時東夷不安,臣去不得。」
使者勸道:「不僅是大王,娘娘也要請趙公前往朝歌。」
「果真?」趙公明有些動搖了。
「吾豈敢亂言。趙公到朝歌,一問便知。」使者趕緊繼續勸道。
趙公明與子秀交好,聽聞子秀請他去朝歌,只能應下。
一路上快馬加鞭,半月便到了朝歌。到了宮中,紂王便將北路軍缺將之事告知趙公明。趙公明婉拒道:「大王手下人才濟濟,吾從未到過鬼方,恐不能如大王所願。」
紂王最近半月間並沒有閒著,早就把沒有被編入中路軍與南路軍的將領叫來一一會面。對談後,竟無一人能令紂王安心。此時紂王覺得大祭司子秀眼光著實高明,此時見趙公明推辭,紂王正色道:「趙公之賢,聞名朝歌。若不肯為將,吾竟不知該以何人為將。」
趙公明見紂王很是誠懇,只能答道:「臣還需安定東夷,為將之事,僅此一次。」
紂王見趙公明肯為將,大喜,道:「此次戰後,定不再令趙公奔波。」
見紂王這麼講,趙公明不得不拜服受令。
受令後,趙公明去見了子秀。子秀正在府中召集南路軍中的旅長,千夫長,百夫長一起議事。聽聞趙公明前來,子秀將手下將領向趙公明一一介紹。介紹到了參軍孔宣,子秀笑道:「趙公,此子才學無雙,不知趙公可願令其聽命於趙公帳下。」
趙公明也不好推辭,便答應下來。
孔宣聽說過趙公明,上下打量。就見此人黑面黑須,眉眼中好像有股憂鬱,看上去悶悶不樂。並不像是傳說中名動朝歌的公侯賢者。
既然孔宣被子秀推薦給趙公明,孔宣上前行禮。孔宣平靜地還禮,並沒有絲毫怠慢或者高看一看的意思。
子秀將孔宣推薦給趙公明後,請趙公明到內堂。進了內堂,趙公明當即說道:「娘娘,此時何不遣一使者到鎬京,命周王到朝歌覲見?」
「若周王不肯來呢?」子秀笑道。
「若是不試,怎知周國不肯派人來?」趙公明正色問。
子秀一愣,她倒是真的沒想到這種可能。
趙公明繼續說道:「周國只要遣使而來,大商就召集天下諸侯,議論《商禮》。娘娘所想之事自可順水推舟!」
子秀知道趙公明的才華,聽到這裡,心中更是佩服。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此事只怕沒那麼容易。便問道:「若是周國依舊圖謀不軌,又該如何?」
趙公明答道:「娘娘。周國三代皆圖謀不軌,其憑藉的乃是周國諸侯的勢力。此次牧野之敗,周國諸侯人心震動,若是此時討伐,周國諸侯以為大商必要滅周,只會忠於周。大商只需遣一使者入周,令周國諸侯得知大商不想滅周,周國定人心動搖。」
聽趙公明如此說,子秀心中不快。此次牧野之戰,子秀的次子戰死,還是死在周王姬發的手裡。雖然知道趙公明說得有理,心中恨意卻無法消除。
不僅如此,紂王與子秀都很想滅周。周不滅,大商霸業難成。
趙公明之所以不樂意出任將令,就是因為知道紂王與子秀的想法。現在已經接受了任命,趙公明倒也不瞞著子秀,「娘娘,便是將周人盡數俘虜,押送到商國,也不過是讓其他蠻夷趁虛而入,霸占周地。滅周不過是再生一周。」
子秀很想點頭,卻忍住不做任何動作。
趙公明繼續說道:「在歸藏館,臣說過。大商若是討伐各處斷絕商路的諸侯,定能獲勝。大商若想覆滅各處不服的諸侯,看似成功,實則不能。」
子秀早就很清楚趙公明的觀點,此時不想再聽,便答道:「吾不過是以兵止兵。趙公所說之事,不過派一使者而已。此次有趙公相助,定可大敗周軍。此戰後再派使者罷!」
趙公明知道自己勸不動紂王,眼見子秀也不聽勸,嘆息一聲,答道:「不知娘娘可否請大王自罪幾句?」
「為何自罪?」
「令諸侯安心罷了。」趙公明嘆道。
3月,春耕全部結束。商國各旅,各諸侯,都接到了出兵的旨意。
4月初2,三路討伐軍中各諸侯,各方國所派的「師氏」已經在當地集結完畢,12000商國精銳在鹿台前集結。
此時鹿台中囤積的兵器糧草已經被盡數領走,紂王位於鹿台之上,看著台下威猛的士卒,大聲頌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趙公明與其他兩路討伐軍主帥站在紂王身前,躬身聆聽出征誓言。聽到紂王大講一番大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專打不服氣的諸侯。現在周國這個最大的諸侯要遭到大商的懲戒啦!官兵們奮力一戰,解決周國。
在趙公明的設想中,這份誓詞主要內容應該是,「諸侯們大多是好的,但是周國國內出了壞人,蒙蔽了周國諸侯,誤以為大商要對諸侯不利。這才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大商過去內部混亂,不能修文偃武。現在,在紂王的領導下,大商意識到了自己對諸侯們沒能盡到安撫與保護的責任,深感愧疚。所以此次出兵,只為捉拿壞人。對於諸侯利益秋毫不犯。對於那些配合大商的諸侯,大商一定會多加賞賜。而且在戰爭結束後,大商要與天下諸侯共同制定《商禮》,確保華夏長治久安。」
這份願景並非趙公明一個人想出來的,而是當年在歸藏館中,來自華夏各地的賢者們共同思考討論的結果。
大家都認為現在的華夏還是太亂,各個諸侯國自行其是,讓華夏的整體日子很難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有更加有效的制度。這個制度不僅要阻止諸侯國亂來,更需要讓諸侯國都遵守良好的制度,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紂王的誓詞讓趙公明很失望,但趙公明依舊接過了統領北路軍的大纛。
鹿台下的商國士卒們皆是歡呼,這場宏大的出兵儀式讓商軍感受到了強烈的歡喜。因為紂王表示,擊敗大周之後,商軍就不再會發動大規模的討伐。
這些年戰爭不斷,商軍雖然得到了很多賞賜,但是有賞賜還得有命用。如果伐周之戰是最後一場大規模戰爭,商軍各亞旅的士卒們都願意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三位統帥,三面大纛。子秀讓亞長蠻廉走在最前面,趙公明與子秀並肩而行。趙公明問道:「娘娘,吾信汝。」
子秀有些歉然地答道:「讓趙公失望了。此戰勝後,吾必請王廷遣使去周國。」
趙公明點點頭。方才紂王的誓詞讓趙公明很失望,但趙公明沒有完全絕望。商國畢竟還有三花娘娘子秀這樣的大才。如果商國能夠依靠武力征服諸侯,最後讓諸侯們都臣服在大商面前。也算是實現了趙公明的一部分理想。
趙公明相信,以子秀在大商的影響力,以及子秀的聰明睿智。歸藏館的理想還是有很大機會能夠實現。
周國在大商有不少間諜,大商有出兵跡象的消息早就傳到了鎬京。周國此時也已經完成了春耕,也同樣開始集結部隊,準備作戰。
周王姬發親自率軍前往潼關。出發前,姬發對送行的姬旦命道:「信的騎兵還有兩月可成,成軍後立刻派往潼關。」
姬旦立刻答應下來,表示自己每五天會派人去姬信那邊查看。說完這些,姬旦問道:「大王,此次訓練後,可要信繼續訓練?」
姬發遲疑一陣,答道:「再給信3000騎兵。待成軍,立刻告知吾。」
姬旦感受到了姬發的決心,只是點頭答應。
姬信並不知道自己有可能再次領兵上陣。他此時正在教軍場上面對一眾農夫說道:「吃汝「來牟」苗(小麥苗)的騎兵已經抓到。吾將按照軍規,鞭十鞭。汝等在旁觀看。」
農夫們是因為經常有騎兵的馬匹跑到他們麥地里啃麥苗,實在是受不了了,才找到姬信訴苦。沒想到領主雖然每日練兵,對此事卻十分上心,不過三天就抓到了犯事的騎兵。
聽說要他們親自看著騎兵受刑,農夫們喏喏地說道:「吾等還是不看了。」
姬信搖搖頭,「汝等不用怕。吾本就立下軍規,不得隨意放馬。汝等來牟苗被吃,難道還是汝等的錯麼!」
說完,姬信大步走向教軍場台上,居高臨下地對著3000騎兵大聲說道:「若是汝等父母家來牟苗被吃,汝等將如何?」
騎兵們知道自己若是遇到此等事,絕不會視而不見。只是現在受罰的乃是騎兵,眾人都不吭聲。
姬信從王浩然這裡聽過「軍民魚水情」的講述,雖然覺得這麼做有些矯情,卻也覺得道理上沒錯。
見騎兵們的反應,姬信知道他們心思,繼續說道:「春苗被吃,秋日餓死。制定軍規不是為了懲處爾等,而是要避免國人被餓死。汝等若是不服,出列理論!」
沒人出列,也沒人想出列。
姬信等了一陣,便大聲喝道:「用刑!」
皮鞭破空的聲音,以及擊中皮肉後的聲音在教軍場上響起。
那十幾名騎兵知道自己的確錯了,倒也硬氣,背上被打得皮開肉綻,竟然不呼痛。
那些農夫們先是膽戰心驚地看著,但是見到姬信神色不變,竟然沒有絲毫縱容的意思。看向姬信的目光中不自覺地帶上了感動與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