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秦滅六國(三)-長平之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元前270年,秦國跨過韓國向趙國發起進攻,被趙國大將趙奢在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擊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並且占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泌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韓國的本土聯繫完全截斷。

  韓恆惠王十分害怕,派出陽城君到秦國去謝罪,說韓國願意進獻出上黨的土地來換取秦國停止攻打韓國。

  但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並不願意向秦國投降,於是就夥同上黨郡的百姓一起打算利用趙國的力量去抵擋秦國的侵略,決定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進獻給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召來平陽郡趙豹商議這個事情,趙豹說到:不可接受上黨郡,馮亭不想將上黨交給秦國,而選擇交給趙國,明顯是想嫁禍給趙國,利用趙國來抵抗秦國,他好坐收漁翁之利,總之如果接受上黨郡,必定弊大於利。

  趙孝成王又把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喊來商量,但是此二人卻人文趙孝成王應該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就算我們派出百萬大軍去攻打一座城,估計很長時間都難以攻下,現在有一個機會可以不用派兵就能得到十七座城池,這難道還不夠好嗎?我們可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想了想,更著重於眼前的利益,採取了趙勝、趙禹的建議。但是如果接受了上黨郡,那麼必定要派遣軍隊去駐守,可是派誰去呢?於是便問到:我們接受了上黨郡的土地,那麼秦國必定會派遣武安君白起來進攻,那麼我們這邊誰能與白起一戰呢?

  趙勝回答說:要說與白起打一仗,估計趙國很難找出這樣的一個人,但是要是只是駐守城池,那麼我認為廉頗比較合適,廉頗勇猛善戰、且愛兵如子,雖然在野外交戰進攻上不如白起,但是如果是駐守城池,那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策,冊封馮亭為華陽郡,派趙勝去上黨郡接收土地,同時派遣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用以防備秦軍進攻。

  公元前261年,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用以威懾韓國。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又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占了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竄至趙國境內。秦軍被阻攔在長平。

  -----------------(廉頗敗退)

  同年四月,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軍發起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出城迎戰,廉頗率領軍隊向秦軍展開進攻。最終趙國的軍隊擊傷了秦軍的斥候隊伍,但秦軍的斥候也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

  同年六月,秦將王齕再次率軍進攻趙軍,終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國大將廉頗,連斬四名趙軍都尉,占領二樟城和光狼城二個重要據點。

  同年七月,趙國的軍隊在外圍築起城牆,龜縮在營壘里不敢出去迎戰。秦國只能發起強攻,攻占下趙軍西邊的營壘,再次斬殺兩名趙軍都尉。

  趙軍的幾次連敗,趙將廉頗只能率領軍隊退到丹河東岸,修築防禦工事,自此不再出去迎戰。

  -----------------(趙國議和)

  而趙孝成王得知此消息,一方面對於廉頗面對秦軍畏手畏腳的做法很是不滿意,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另一方面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人商議,想親自率軍與秦軍進行決戰。樓昌認為就算國君親自率兵征戰也無濟於事,還不如派地位比較高的使臣去秦國商量停戰的事情。

  而虞卿卻認為如果秦國抱著必攻打趙國的決心來的,那麼議和這個事情估計很難成功,還不如派出使者帶一些奇珍異寶去楚國、魏國活動活動,讓秦國誤以為各國準備聯合起來抵抗秦國,這樣才有可能和秦國議和。

  趙孝成王決定採用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驅秦國商量停戰的事情。

  虞卿再次上去勸諫說到:鄭朱進入秦國,必定會被秦王和范雎隆重的接待,讓天下人都知道。這樣楚國、魏國就會以為趙國和秦國已經議和了,就不會再出兵救援趙國了。而秦國知道了其他諸侯國不會救趙的時候,議和的事情就不可能成功了,而議和如果不成功,那麼趙國必然敗退。

  奈何趙孝成王最終也沒有採用虞卿的建議,鄭朱到了秦國後,也確實如同虞卿所說,被秦王和范雎隆重接待,並且有意向各國宣傳,趙國、秦國已經和解,用以瓦解「合縱聯盟」。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兩軍換帥)

  為了能夠儘快在進攻趙國方面獲取巨大優勢,縮短戰爭時間,避免「合縱聯盟」再次成立,范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內部散播謠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但是秦國最害怕的就是大將軍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本就惱怒於廉頗屢戰屢敗、又怯弱不戰,早就萌生換將的想法,聽到此等言論,便信以為真。於是立刻將趙括召來,問到你能不能打退秦軍。

  趙括說:要是秦國來的是白起,我還得動動腦子思考一下怎麼對付他,但是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那一層次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很容易。

  於是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勸阻,堅決派趙括去接替廉頗成為主將攻打秦軍。

  公元前260年七月,趙括率領二十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改變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秦昭王得知趙王果真派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了能一戰決勝負,就暗地裡調派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尉官副將。

  白起看著趙軍主動進攻,就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逃,一直退回到秦軍的營壘。

  而趙括見秦軍敗逃,認為秦軍也就如此不堪一擊,就命令趙軍乘勝追擊,直到遇見秦軍的營壘,卻怎麼也無法攻破。

  白起見趙軍已經深入,於是就派出一支兩萬五千人的部隊從趙軍部對的後方進行突襲,截斷趙軍的後路。又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騎兵截斷趙軍和營壘之間的關鍵地方,將趙軍主力分為兩部分,同時還切斷了趙軍的後勤補給。

  白起又派出精兵多次向趙軍發動騷擾性攻擊,趙軍幾次戰鬥都沒有占到便宜,這才發現自己已經被包圍,只能無奈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構築防禦工事,轉攻為守。

  同年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46天,大量的趙軍士兵不是餓死,就是突圍不成而死亡,於是士兵們在恐慌的情緒下還是相互殘殺,或釋放恐懼和壓抑,或餓的實在受不了只能吃人肉。

  趙括見此,只能將剩餘的趙軍組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卻仍不能突圍。

  於是最終趙括決定親率軍隊進行突圍,仍不得,最終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軍此時只剩一盤散沙,於是剩下的士兵向白起投降,但是白起卻說:趙國的士兵反覆無常,如果接受投降,恐怕再生事端,不如全部殺掉。

  於是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的降軍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士兵放回趙國。

  經此一戰,趙國被秦國斬殺士兵45萬餘人,趙國元氣大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