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楚狂接輿諷孔子
楚昭王想授孔子為卿,並封七百里地給孔子,但是被臣下阻止了,後來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終於沒有突破滅亡的周期率。孔子帶領眾弟子,繼續在楚國講學遊歷了一段時間,有越來越多的楚國人知道了孔子及其思想。
這天,孔子帶徒弟外出講學歸來,一位披頭散髮的楚國人,趕上了孔子坐的車子,跟在車後,大聲唱起了歌。這個人噪音洪亮,歌詞抑揚頓挫,坐在車上的孔子以及車前車後的弟子們聽得清清楚楚,歌詞唱道: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來者不可待,往者不可追。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幾位弟子看到這個披頭散髮的人跟來車後,開始時一陣騷動緊張,子路甚至抽出了劍。但見他只是放聲歌唱,稍稍放心。
歌詞大意是:你這隻美麗的鳳凰啊,眼見著世道德行退化卻無可奈何。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無法追回,未來也沒有什麼好期待。天下如果有道,就能夠成就聖人;天下如果無道,也促使聖人的產生。現在這世道啊,能讓讀書人不得罪名、不受刑罰殺戮就不錯了。
這明顯是唱給孔子師徒聽的,師徒一行知道又遇到了狂士隱者。進入楚國以來,這樣的狂士隱者遇到過不少,每次都讓孔子一行驚詫困惑,這南方跟北方就是不一樣啊。只聽他接著唱道: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大致意思是:福分比羽毛還要輕薄,卻不知道去承載珍惜;禍患比大地還要厚重,卻不知道去避讓。算了吧,算了吧,您的仁德理想;危險啊,危險啊,您不過是在地上畫個圈子往裡跳。這帶刺的迷陽草啊,不要擋住了去路,已經繞著彎兒走了,小心傷了腳!
這好像是在善意地提醒孔子:你不是在到處宣揚你那一套政治理想嗎?還是算了吧,你也不看看現在當政的都是什麼人嗎?他們才不會真正想著為百姓做什么正經事呢!您老人家可要想明白了,個人的避禍比宣講道德重要,人都死了的話道德還有什麼用呢?您現在到處講學太危險了!
孔子聽了這話,趕忙從車上走下來,想跟這人聊聊。狂人卻快速地跑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孔子再次陷入沉思。
原來,這位披頭散髮之人是楚國的狂士陸接輿,是楚國的隱士,名通,字接輿,平時「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在楚國有一定名氣。
他以《鳳兮歌》諷刺孔子,說:「來者不可待,往者不可追」,並拒絕和孔子接觸交談。接輿因對當對社會不滿,披頭散髮,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後來的唐朝詩人李白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之句。
時人傳說,楚昭王政令無常,陸通乃佯狂不仕,被人稱為楚狂。這位楚國統治者的反對派,看到孔子和楚昭王來往密切,特意趕來提醒孔子一番。
楚昭王算是位有度量的君子,對接輿這樣的人不但沒有趕盡殺絕,而且「遣使持金百鎰,車馬二駟往聘之」。陸通沒有答應。使者離去後,陸通的妻子從市場回來,和陸通說:先生從年輕時就為人狹義,不盲從統治者,現在老了卻去違反嗎?門外來咱家的車跡這麼深,肯定是輛大車,坐的肯定也是個大官!多少年來我侍奉先生窮苦耕作以自食,親手織布以為衣,食飽衣暖,其快樂已自足夠了!沒必要出仕當官,我們不如離開這裡吧。
於是夫妻變名易姓,隱居到蜀地峨嵋山,活了百多歲。道家的書中說:陸通夫妻後來遇上太上老君來度他們,夫妻皆仙去。
在遙遠的楚國,芸芸眾生如此之多,楚狂接輿竟然為孔子而突然出現;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確地知道孔子的行程。可見接輿關心孔子師徒日久,接輿對孔子的尊重與愛護之心,不可謂不真切盛情。楚狂如此尊重聖人,愛護聖人之德,執政者竟然為了自身利益的權衡,輕易棄之毫不可惜!
楚狂歸隱,不是沒有原因;孔子大道不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相與前行,那就只能成為狂者或狷者了。狂者敢作敢為,而狷者什麼事都不敢幹。
楚狂接輿歸隱,不是不思進取,而是識時務而等待時機。但其局限性在於,楚狂求的是一代之政治、一時之天下,生不逢時的時候,便狂放隱退,清高瀟灑地度過一生。
孔子與接輿不同的地方,在於孔子不僅欲求一代之政治,更要求萬世之政治,孔子不會為一時的不得志,而捨棄求索之心,更不會因為自我不得志,而捨棄行道之志。
歷朝歷代,只有君王聖明,才能使聖賢君子有所作為。遇到無道的君主,聖賢君子不僅會選擇退隱,還會相互號召遠離無道之君。接輿為孔子唱的這道歌,就是在勸說孔子放棄對統治者的期望,遠離政治,落得逍遙自在。
但是,孔子作為一位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聖人,沒有等待有聖明君王出現之後才去作為,沒有因為君王無道而放棄作為。孔子追求的是動效天道,靜法地道,行由人道,當天道、地道與人道貫通的時候,不再是君王選擇自己,而是自己影響君王。
接輿把孔子比喻為鳳鳥,鳳鳥待有明君才可展現美麗與價值。孔子這隻鳳鳥遠飛來到楚國,怎奈楚國德政衰敗,沒有展現的機會。但孔子不會選擇消沉,孔子順時而不待時,會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對聖人來說,不得時,便自我修行大道;既得時,則出來推行大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而「藏」,也非隱秘行蹤的歸隱,而是宣揚道德於民間,修成道德於書經。
孔子急切下車,想要與楚狂交談,這是合於禮的做法:人家特來提醒你,如此關注你,當然要重視。而且孔子還想通過交談了解更多;楚狂有意避開,不與孔子交談,這是只盡心而不邀名,充分展現了楚狂之「狂」。孔子當時周遊列國已經十年,各國大都知道了孔子之德、行、義,能有狂者相知,可謂幸事。
從執政者的角度來說,不避天下滔滔,正人君子被排斥,狂者迎頭痛擊,狷者有意迴避,執政者身邊剩下的有幾個正人君子?這樣的執政者怎能長治久安?
後世的讀書人,從楚狂接輿這裡汲取了不少營養,當他們奮發有為時,修齊治平,意氣風發;當遭遇昏君,被疏遠貶謫,不得不潔身自好,躲避風險時,就想起了楚狂,於是盡情於山水之間,求取心靈的安慰。
這天,孔子帶徒弟外出講學歸來,一位披頭散髮的楚國人,趕上了孔子坐的車子,跟在車後,大聲唱起了歌。這個人噪音洪亮,歌詞抑揚頓挫,坐在車上的孔子以及車前車後的弟子們聽得清清楚楚,歌詞唱道: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來者不可待,往者不可追。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幾位弟子看到這個披頭散髮的人跟來車後,開始時一陣騷動緊張,子路甚至抽出了劍。但見他只是放聲歌唱,稍稍放心。
歌詞大意是:你這隻美麗的鳳凰啊,眼見著世道德行退化卻無可奈何。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無法追回,未來也沒有什麼好期待。天下如果有道,就能夠成就聖人;天下如果無道,也促使聖人的產生。現在這世道啊,能讓讀書人不得罪名、不受刑罰殺戮就不錯了。
這明顯是唱給孔子師徒聽的,師徒一行知道又遇到了狂士隱者。進入楚國以來,這樣的狂士隱者遇到過不少,每次都讓孔子一行驚詫困惑,這南方跟北方就是不一樣啊。只聽他接著唱道: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大致意思是:福分比羽毛還要輕薄,卻不知道去承載珍惜;禍患比大地還要厚重,卻不知道去避讓。算了吧,算了吧,您的仁德理想;危險啊,危險啊,您不過是在地上畫個圈子往裡跳。這帶刺的迷陽草啊,不要擋住了去路,已經繞著彎兒走了,小心傷了腳!
這好像是在善意地提醒孔子:你不是在到處宣揚你那一套政治理想嗎?還是算了吧,你也不看看現在當政的都是什麼人嗎?他們才不會真正想著為百姓做什么正經事呢!您老人家可要想明白了,個人的避禍比宣講道德重要,人都死了的話道德還有什麼用呢?您現在到處講學太危險了!
孔子聽了這話,趕忙從車上走下來,想跟這人聊聊。狂人卻快速地跑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孔子再次陷入沉思。
原來,這位披頭散髮之人是楚國的狂士陸接輿,是楚國的隱士,名通,字接輿,平時「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在楚國有一定名氣。
他以《鳳兮歌》諷刺孔子,說:「來者不可待,往者不可追」,並拒絕和孔子接觸交談。接輿因對當對社會不滿,披頭散髮,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後來的唐朝詩人李白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之句。
時人傳說,楚昭王政令無常,陸通乃佯狂不仕,被人稱為楚狂。這位楚國統治者的反對派,看到孔子和楚昭王來往密切,特意趕來提醒孔子一番。
楚昭王算是位有度量的君子,對接輿這樣的人不但沒有趕盡殺絕,而且「遣使持金百鎰,車馬二駟往聘之」。陸通沒有答應。使者離去後,陸通的妻子從市場回來,和陸通說:先生從年輕時就為人狹義,不盲從統治者,現在老了卻去違反嗎?門外來咱家的車跡這麼深,肯定是輛大車,坐的肯定也是個大官!多少年來我侍奉先生窮苦耕作以自食,親手織布以為衣,食飽衣暖,其快樂已自足夠了!沒必要出仕當官,我們不如離開這裡吧。
於是夫妻變名易姓,隱居到蜀地峨嵋山,活了百多歲。道家的書中說:陸通夫妻後來遇上太上老君來度他們,夫妻皆仙去。
在遙遠的楚國,芸芸眾生如此之多,楚狂接輿竟然為孔子而突然出現;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確地知道孔子的行程。可見接輿關心孔子師徒日久,接輿對孔子的尊重與愛護之心,不可謂不真切盛情。楚狂如此尊重聖人,愛護聖人之德,執政者竟然為了自身利益的權衡,輕易棄之毫不可惜!
楚狂歸隱,不是沒有原因;孔子大道不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相與前行,那就只能成為狂者或狷者了。狂者敢作敢為,而狷者什麼事都不敢幹。
楚狂接輿歸隱,不是不思進取,而是識時務而等待時機。但其局限性在於,楚狂求的是一代之政治、一時之天下,生不逢時的時候,便狂放隱退,清高瀟灑地度過一生。
孔子與接輿不同的地方,在於孔子不僅欲求一代之政治,更要求萬世之政治,孔子不會為一時的不得志,而捨棄求索之心,更不會因為自我不得志,而捨棄行道之志。
歷朝歷代,只有君王聖明,才能使聖賢君子有所作為。遇到無道的君主,聖賢君子不僅會選擇退隱,還會相互號召遠離無道之君。接輿為孔子唱的這道歌,就是在勸說孔子放棄對統治者的期望,遠離政治,落得逍遙自在。
但是,孔子作為一位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聖人,沒有等待有聖明君王出現之後才去作為,沒有因為君王無道而放棄作為。孔子追求的是動效天道,靜法地道,行由人道,當天道、地道與人道貫通的時候,不再是君王選擇自己,而是自己影響君王。
接輿把孔子比喻為鳳鳥,鳳鳥待有明君才可展現美麗與價值。孔子這隻鳳鳥遠飛來到楚國,怎奈楚國德政衰敗,沒有展現的機會。但孔子不會選擇消沉,孔子順時而不待時,會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對聖人來說,不得時,便自我修行大道;既得時,則出來推行大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而「藏」,也非隱秘行蹤的歸隱,而是宣揚道德於民間,修成道德於書經。
孔子急切下車,想要與楚狂交談,這是合於禮的做法:人家特來提醒你,如此關注你,當然要重視。而且孔子還想通過交談了解更多;楚狂有意避開,不與孔子交談,這是只盡心而不邀名,充分展現了楚狂之「狂」。孔子當時周遊列國已經十年,各國大都知道了孔子之德、行、義,能有狂者相知,可謂幸事。
從執政者的角度來說,不避天下滔滔,正人君子被排斥,狂者迎頭痛擊,狷者有意迴避,執政者身邊剩下的有幾個正人君子?這樣的執政者怎能長治久安?
後世的讀書人,從楚狂接輿這裡汲取了不少營養,當他們奮發有為時,修齊治平,意氣風發;當遭遇昏君,被疏遠貶謫,不得不潔身自好,躲避風險時,就想起了楚狂,於是盡情於山水之間,求取心靈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