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憂國是誅少正卯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繼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
」墮三都「行動遇挫停滯,孔子建議魯定公召集群臣參議郕城不墮的利害。墮三都堪稱當時的國家1號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始,不能不明不白地半途而廢,孔子和魯定公都在考慮如何收場。
眾人或言當墮,或言不當墮。少正卯(少正是官職名,卯是人名,當時擔任大夫)欲迎合孔子之意,慨然說道:「墮郕城有六條理由,一曰君無二尊,二曰歸重都城形勢,三曰抑私門,四曰使跋扈家臣無所憑藉,五曰平三家之心,六曰使鄰國聞魯國興革當理,知所敬重。」
少正卯所說的「跋扈家臣」即是指郕邑的邑宰公斂處父,字陽忠。
孔子聽完,差點氣暈過去,你少正卯所說的與你背地裡做的截然相反,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真乃小人也!
於是孔子奏曰:「卯誤矣,郕已作孤立之勢,何能為哉?況公斂陽忠於公室,豈跋扈之比?卯辯言亂政,離間君臣,按法當誅!」
群臣聽說孔子要殺少正卯,不免吃了一驚,一位大臣出來說道:「卯乃魯聞人,言或不當,罪不及死。」不少人隨聲附和。
孔子態度非常堅決,入朝五年來首次見他如此執著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只見他再次奏曰:「卯言偽而辯,行僻而堅,徒有虛名惑眾,不誅之無以為政。臣職在司寇,請正斧鉞之典。」說完,遂命力士縛卯於兩觀之下,斬之。
消息傳回弟子們中間,子貢進言:「少正卯可是魯國的一位知名人物啊,現在老師您擔任司寇卻把他殺了,無論從國家還是從您個人威望來說,都是一個損失啊。」
孔子餘氣未消,他也猜到弟子們會有異議,正言道:「你們聽好了,我告訴你們我一定要殺少正卯的原因,天下大的惡行有五種,竊盜都不能與之相比。一是內心叛逆卻敢於冒險,二是行為偏僻卻態度堅決,三是言論虛偽而能言善辯,四是喜歡記誦醜惡的東西而且十分博雜,五是總是贊同錯誤的言行且進行潤色。這五種惡行,只要有一種,就不免要遭到正義之人的誅殺,而少正卯皆兼而有之。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裡都容易結成團伙,他們的談說足以掩飾邪惡蠱惑眾人,他們強大的抵禦能力足以對抗正義而謀求獨立,這類人是奸雄,不可以不除!」
弟子顏回插話:「老師話的很有道理,少正卯這種人辯言亂政,不能讓他們再蠱惑人心。」
孔子看了一眼顏回,微笑首肯,繼續說道:「你們聽說過嗎,殷湯殺掉尹諧,文王殺掉潘正,周公殺掉管蔡,太公殺掉華士,管仲殺掉付乙,子產殺掉史何,這七個人為什麼處在不同朝代卻無一例外被毫不留情地誅殺?因為他們雖然年代不同,但造成的巨大危害是一樣的,因此不可赦免!」
弟子們聽老師說得有道理,有人點頭沉思,有人小聲議論,沉悶氛圍散開去。
孔子進一步總結,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詩經里說,君子憂心不已,是因為周圍有一群小人,小人如果成了氣候,那是最令人擔心的事情。
少正卯這類人,如果任憑他聚眾滋事,發展反對勢力來對抗魯國,魯國的處境就會很危險。所以在關鍵時刻,孔子果斷誅殺這個惡人,才能維護魯國的穩定發展,才能對抗強大的齊國、吳國的威脅。
孔子殺少正卯是歷代攻擊孔子的人最重要的憑據。他們認為,孔子我行我素,以「辯言亂政,離間君臣」的罪名斬殺少正卯。當時魯國朝臣以及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貢也多有埋怨孔子。那麼向來崇尚仁政的孔子為什麼非要殺了少正卯呢?
少正卯當時在魯國是和孔子齊名的大人物。孔子開始設私學,打破只有貴族才能學習文化知識的局限,教社會上的普通青年學習,孔子倡導克己復禮,改變戰亂紛爭的局面,恢復社會秩序,而這個禮就是周禮。少正卯也是開設了私學,但他教的卻不是傳統文化知識,而是啥都教,很多是小道消息,負面新聞,只要能吸引人來聽課他就教。孔子的學生就有不少投到少正卯門下。
孔子曾給弟子講堯舜禹通過民主共商大事、選能讓賢,少正卯則大講舜囚禁了堯,後來禹又囚禁了舜,都是通過篡權登上帝位的。在孔子看來,少正卯是歪門邪道,會誘導青少年走上邪路。
如果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少正卯所講的異端邪說,這樣下去,造反叛亂必然就成了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事情,那麼,國家豈有寧日?天下豈有太平?
當時魯國「三桓」執政,幾乎架空了魯君。三家都有各自的私邑,城牆修地又高又厚,嫣然是國中之國。孔子任大司寇並攝相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墮三都,就是把三桓各自封地的城牆超過標制的部分加以推毀,給三桓勢力套上「緊箍咒」。
這是抑制三桓實力最直接又便於實施的途徑,因為三家私邑城牆如此高大,一旦造反,據城自守,誰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孔子提出的「墮三都」還恰到好處地利用了當時的矛盾。本來毀掉私邑的城牆應該是「三桓」極力反對的,但三桓的私邑實際上掌握在家臣手中。所以,以季孫氏為首的三桓想藉助孔子之手奪回手中的權力,於是墮三都心照不宣地得到執行,一場決定魯國命運的時刻開始了。
「墮三都」打的是時間差,快速實施最為重要,否則一旦三家回過味來,那立馬歇菜。
還好,季孫氏的費邑和叔孫氏的郈邑都順利的墮掉了城牆,唯獨孟孫氏的郕邑遇到了阻力。阻力來自於叔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因為公斂處父才是郕邑的實際掌權人,也是既得利益者。三桓所要打倒的就是公斂處父這樣的人。
與國君及三桓公開對抗,郕邑顯然沒有這個實力,但這時候少正卯給公斂處父出了個「高明」的主意。
他們從郕邑和其他兩城不同的地方找到了理由。郕邑在齊國魯國交界處,少正卯讓公斂處父堅持拒拆,理由是郕邑是魯國北部邊境的防線,如果郕邑城牆拆了,就等於對齊國打開了大門。
明明知道公斂處父是私心,但這種理由讓孔子和魯君無法反駁。墮三都只能不了了之。
少正卯原來是給這些篡權獲利的家臣搖旗吶喊的時代文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綁架公知。有這樣的立場與能力,各方利益獲得者自然全力吹捧他。他的理論本身就是為了搞亂社會,讓某些利益集團賺得盆滿缽滿。孔子為了扶正社會秩序,這樣的斯文敗類必然要堅決剷除。
孔子在執政時處處被掣肘,很大原因是少正卯這位大夫總能找出合適理由讓孔子的禮樂治理思路失敗。這讓孔子又想起齊國權臣晏嬰這樣的人,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大事往往壞在這樣的人手中。
少正卯遊走在三桓、魯君、孔子之間,見風使舵,如魚得水,他要的是自己的利益。他每每在關鍵時候給孔子致命一擊,使孔子的努力付之東流。
少正卯其實沒有自己一貫的政治主張,他有才、有學識,但無原則,沒有像孔子一樣的政治理想,為了自己利益不擇手段,又善用「仁政」外衣來遮擋,並堂而皇之地宣揚和兜售,使別人的正確觀點失去市場。這種人絲毫不比拿刀造反的危害小,因為他誤導輿論,同時也誤導政治方向。
這已經不是孔子與少正卯個人之間政見分歧的問題了,而是上升到決定國家民族發展和前途命運的高度,為此,孔子不能不、也不得不果斷下手。
終於,在「墮三都」失敗後的議政朝堂上,身為大司寇兼代國相的孔子,以「辯言亂政」的罪名誅殺了少正卯。此後,孔子的治理開始通行無阻。
」墮三都「行動遇挫停滯,孔子建議魯定公召集群臣參議郕城不墮的利害。墮三都堪稱當時的國家1號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始,不能不明不白地半途而廢,孔子和魯定公都在考慮如何收場。
眾人或言當墮,或言不當墮。少正卯(少正是官職名,卯是人名,當時擔任大夫)欲迎合孔子之意,慨然說道:「墮郕城有六條理由,一曰君無二尊,二曰歸重都城形勢,三曰抑私門,四曰使跋扈家臣無所憑藉,五曰平三家之心,六曰使鄰國聞魯國興革當理,知所敬重。」
少正卯所說的「跋扈家臣」即是指郕邑的邑宰公斂處父,字陽忠。
孔子聽完,差點氣暈過去,你少正卯所說的與你背地裡做的截然相反,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真乃小人也!
於是孔子奏曰:「卯誤矣,郕已作孤立之勢,何能為哉?況公斂陽忠於公室,豈跋扈之比?卯辯言亂政,離間君臣,按法當誅!」
群臣聽說孔子要殺少正卯,不免吃了一驚,一位大臣出來說道:「卯乃魯聞人,言或不當,罪不及死。」不少人隨聲附和。
孔子態度非常堅決,入朝五年來首次見他如此執著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只見他再次奏曰:「卯言偽而辯,行僻而堅,徒有虛名惑眾,不誅之無以為政。臣職在司寇,請正斧鉞之典。」說完,遂命力士縛卯於兩觀之下,斬之。
消息傳回弟子們中間,子貢進言:「少正卯可是魯國的一位知名人物啊,現在老師您擔任司寇卻把他殺了,無論從國家還是從您個人威望來說,都是一個損失啊。」
孔子餘氣未消,他也猜到弟子們會有異議,正言道:「你們聽好了,我告訴你們我一定要殺少正卯的原因,天下大的惡行有五種,竊盜都不能與之相比。一是內心叛逆卻敢於冒險,二是行為偏僻卻態度堅決,三是言論虛偽而能言善辯,四是喜歡記誦醜惡的東西而且十分博雜,五是總是贊同錯誤的言行且進行潤色。這五種惡行,只要有一種,就不免要遭到正義之人的誅殺,而少正卯皆兼而有之。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裡都容易結成團伙,他們的談說足以掩飾邪惡蠱惑眾人,他們強大的抵禦能力足以對抗正義而謀求獨立,這類人是奸雄,不可以不除!」
弟子顏回插話:「老師話的很有道理,少正卯這種人辯言亂政,不能讓他們再蠱惑人心。」
孔子看了一眼顏回,微笑首肯,繼續說道:「你們聽說過嗎,殷湯殺掉尹諧,文王殺掉潘正,周公殺掉管蔡,太公殺掉華士,管仲殺掉付乙,子產殺掉史何,這七個人為什麼處在不同朝代卻無一例外被毫不留情地誅殺?因為他們雖然年代不同,但造成的巨大危害是一樣的,因此不可赦免!」
弟子們聽老師說得有道理,有人點頭沉思,有人小聲議論,沉悶氛圍散開去。
孔子進一步總結,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詩經里說,君子憂心不已,是因為周圍有一群小人,小人如果成了氣候,那是最令人擔心的事情。
少正卯這類人,如果任憑他聚眾滋事,發展反對勢力來對抗魯國,魯國的處境就會很危險。所以在關鍵時刻,孔子果斷誅殺這個惡人,才能維護魯國的穩定發展,才能對抗強大的齊國、吳國的威脅。
孔子殺少正卯是歷代攻擊孔子的人最重要的憑據。他們認為,孔子我行我素,以「辯言亂政,離間君臣」的罪名斬殺少正卯。當時魯國朝臣以及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貢也多有埋怨孔子。那麼向來崇尚仁政的孔子為什麼非要殺了少正卯呢?
少正卯當時在魯國是和孔子齊名的大人物。孔子開始設私學,打破只有貴族才能學習文化知識的局限,教社會上的普通青年學習,孔子倡導克己復禮,改變戰亂紛爭的局面,恢復社會秩序,而這個禮就是周禮。少正卯也是開設了私學,但他教的卻不是傳統文化知識,而是啥都教,很多是小道消息,負面新聞,只要能吸引人來聽課他就教。孔子的學生就有不少投到少正卯門下。
孔子曾給弟子講堯舜禹通過民主共商大事、選能讓賢,少正卯則大講舜囚禁了堯,後來禹又囚禁了舜,都是通過篡權登上帝位的。在孔子看來,少正卯是歪門邪道,會誘導青少年走上邪路。
如果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少正卯所講的異端邪說,這樣下去,造反叛亂必然就成了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事情,那麼,國家豈有寧日?天下豈有太平?
當時魯國「三桓」執政,幾乎架空了魯君。三家都有各自的私邑,城牆修地又高又厚,嫣然是國中之國。孔子任大司寇並攝相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墮三都,就是把三桓各自封地的城牆超過標制的部分加以推毀,給三桓勢力套上「緊箍咒」。
這是抑制三桓實力最直接又便於實施的途徑,因為三家私邑城牆如此高大,一旦造反,據城自守,誰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孔子提出的「墮三都」還恰到好處地利用了當時的矛盾。本來毀掉私邑的城牆應該是「三桓」極力反對的,但三桓的私邑實際上掌握在家臣手中。所以,以季孫氏為首的三桓想藉助孔子之手奪回手中的權力,於是墮三都心照不宣地得到執行,一場決定魯國命運的時刻開始了。
「墮三都」打的是時間差,快速實施最為重要,否則一旦三家回過味來,那立馬歇菜。
還好,季孫氏的費邑和叔孫氏的郈邑都順利的墮掉了城牆,唯獨孟孫氏的郕邑遇到了阻力。阻力來自於叔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因為公斂處父才是郕邑的實際掌權人,也是既得利益者。三桓所要打倒的就是公斂處父這樣的人。
與國君及三桓公開對抗,郕邑顯然沒有這個實力,但這時候少正卯給公斂處父出了個「高明」的主意。
他們從郕邑和其他兩城不同的地方找到了理由。郕邑在齊國魯國交界處,少正卯讓公斂處父堅持拒拆,理由是郕邑是魯國北部邊境的防線,如果郕邑城牆拆了,就等於對齊國打開了大門。
明明知道公斂處父是私心,但這種理由讓孔子和魯君無法反駁。墮三都只能不了了之。
少正卯原來是給這些篡權獲利的家臣搖旗吶喊的時代文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綁架公知。有這樣的立場與能力,各方利益獲得者自然全力吹捧他。他的理論本身就是為了搞亂社會,讓某些利益集團賺得盆滿缽滿。孔子為了扶正社會秩序,這樣的斯文敗類必然要堅決剷除。
孔子在執政時處處被掣肘,很大原因是少正卯這位大夫總能找出合適理由讓孔子的禮樂治理思路失敗。這讓孔子又想起齊國權臣晏嬰這樣的人,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大事往往壞在這樣的人手中。
少正卯遊走在三桓、魯君、孔子之間,見風使舵,如魚得水,他要的是自己的利益。他每每在關鍵時候給孔子致命一擊,使孔子的努力付之東流。
少正卯其實沒有自己一貫的政治主張,他有才、有學識,但無原則,沒有像孔子一樣的政治理想,為了自己利益不擇手段,又善用「仁政」外衣來遮擋,並堂而皇之地宣揚和兜售,使別人的正確觀點失去市場。這種人絲毫不比拿刀造反的危害小,因為他誤導輿論,同時也誤導政治方向。
這已經不是孔子與少正卯個人之間政見分歧的問題了,而是上升到決定國家民族發展和前途命運的高度,為此,孔子不能不、也不得不果斷下手。
終於,在「墮三都」失敗後的議政朝堂上,身為大司寇兼代國相的孔子,以「辯言亂政」的罪名誅殺了少正卯。此後,孔子的治理開始通行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