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墮三都功虧一簣
孔子是博學之士,但不是文弱書生,他飽讀詩書,精通禮樂,並且擅長射御,上堂能教書,上車能作戰,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武全才。
有一次孔子與門人在一個叫矍相之圃的地方練習射箭,圍觀的人堵得象牆一樣,可見孔子與其弟子箭術非凡。孔子精於駕御馬車,駕車的時候被形容為「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口嘸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里。」
得益於武士世家的遺傳基因,「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孔子其實算得上是位大力士,只不過不肯以他的膂力非凡來贏得聲名,因為孔子醉心於禮樂詩書與政治理想的探索。他宣揚「仁政」的政治主張,非常厭惡「武力至上」的鬥爭法則,因而基本上避而不談武力--「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肯以力聞」顯示了他的處世原則,也可能是受到老子的影響。孔子曾警示時人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孔子身上雖然流淌的是武士世家的血液,但他認為「君子動口不動手」,主張以和為貴,建設和諧共生、各得其所的理想社會。
夾谷會盟,因為孔子應對有方,既維護了魯國威望,又維護了國君的面子,最為關鍵的是逼迫齊國歸還了侵占已久的三座城池,魯定公大為高興。公元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並攝相事,代理上卿執政。
依靠禮樂仁德方面的深厚造詣,得益於武力方面的天賦基礎,孔子上任後施展文韜武略,啟動大刀闊斧興利除弊的改革措施,使魯國人有的激動,有的被動,有的震動。
「三桓」家族依靠其政治經濟勢力,到這時已操控魯國國政一百多年,孔子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希望加強公室的權力,這就意味著必須抑制私家的勢力。於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主張--墮三都。墮三都,就是要墮毀三桓私邑城池超過標制的部分,以限制這三家的實力。
這「三都」都是怎麼形成的呢?
周代實行給貴族分封采邑的制度,各個諸侯國的大夫都有自己的食邑,因為這些大夫都居住在國都,便委派家臣管理食邑。同時為了維護國家安全,這些食邑實行農、戰合一制度,農夫平時為貴族耕種土地,一旦有戰事,就拿起武器參加戰鬥。
隨著生產能力的發展提高,食邑的實力越來越壯大,紛紛建起了高牆,食邑里有糧食有軍隊,士大夫委派的家臣成了真正的實權派。
按照周禮,天子、諸侯、大夫築城的面積、城牆高度都有定製,面積不得超過百雉,即方圓300丈;城牆高度不得超過18尺。形象一點說,孔子身高是9尺,也就是孔子身高的兩倍。
魯國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位國相家的私邑大大超過了這個標準。前566年,即魯襄公七年,費邑宰南遺為季孫氏築費城,叔孫氏築郈城,孟孫氏築郕城,三城規模超過百雉,城牆高大,似於國都。
孔子為了加強魯君的權力,削弱三桓勢力,協助魯定公實施「墮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私邑方圓超過三百丈、城牆高出18尺的部分。孔子向魯定公建議說:「臣子不可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擁有周長三百丈的城邑,現在三家已經超過制度,請下令減損它們。」魯定公當然全力支持。
「墮三都「行動也得到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三族的支持。因為在他們的私邑中,家臣逐漸掌權,勢力逐漸強大,經常以下犯上,不聽「三桓「指揮,甚至越過「三桓「而干預國政,屢次依據城邑發動叛亂。「墮三都「可以打擊三家近於失控的家臣勢力,自然受到「三桓「的歡迎。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天,「墮三都「行動正式啟動。孔子派弟子子羔、子路等去實施這一計劃。
先說叔孫氏的郈邑。叔孫氏的家臣,郈邑的邑宰名叫侯犯,此人身高力大,武術超群,又野心勃勃,全不把叔孫氏放在心中。叔孫氏一心欲翦除之,無奈力不從心,如今有了這個機會,叔孫氏大力支持。
侯犯的手下,郈邑委吏駟赤,頗得侯犯信賴。他同時是叔孫氏的心腹。當墮郈邑的部隊兵臨城下,侯犯欲塊一死戰。駟赤勸他按兵不動,待齊國援兵來到殺出城去。侯犯接受了駟赤的建議,暫不出戰。
齊國是魯國的對手,是競爭性的敵人,敵人支持的我們一定要反對!齊國反對魯國墮三都,甚至把軍隊開到邊境地區干擾威脅。
不過駟赤聞聽齊國大司馬穰苴親自率兵來後,大吃一驚。他知道穰苴如果與侯犯內外夾攻,叔孫氏必然一敗塗地。於是駟赤派出心腹在城內散布流言:侯犯就要把郈邑降送齊國了,數日內將全邑居民劫往齊國,有不從者,誅其九族。城中居民人人自危,前來向駟赤求救。駟赤暗令全城居民衝進署衙,劫了兵器。守城兵卒一起譁變,倒戈殺來署衙。
侯犯聞聽兵變民反,慌忙派人來請駟赤商量對策。駟赤勸侯犯說:「主公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全城的兵民都反對您,您還是趕緊躲一躲吧。」侯犯即刻收拾細軟,駟赤護送侯犯及眷屬出城。於是郈城順利地拆除了三尺高度,符合了周禮所規定的限度。叔孫氏委任駟赤為郈邑宰。
再說季孫氏的費邑。盤據在費邑的公山不狃,是季氏的心腹之患,早已不把魯定公和季孫氏放在眼裡。前文說道他曾和陽虎一起發動叛亂,陽虎逃往齊國,他卻繼續盤據費邑。季孫氏做夢都想著怎麼翦除公山不狃,無奈費邑兵強城高,公山不狃又善籠絡民心,一時無能為力。
季孫氏藉助「墮三都「之勢壯膽,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前來推毀費邑。叔孫輒是叔孫家的一位反叛人物,做到魯國的大夫,他長期居留在費邑,與公山不狃狼狽為伍。公山不狃與叔孫輒商量:他季孫氏竟敢拆毀咱費人的城池,魯定公還公然支持,也不是好東西,咱乾脆反了吧。
公山不狃與叔孫輒率費人發動叛亂,攻入魯國都城曲阜。曲阜最堅固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魯定公的國君府,而是季孫氏的相府。孔子陪同魯定公與季孫、叔孫、孟孫,進入到季氏的家裡,叛軍尾隨而至。在季府,有一座高台,叫武子之台,本來是季家飲酒作樂的地方,現在成為抵抗叛軍的最後堡壘。
叛軍攻勢越來越急,眼看形勢岌岌可危。孔子挺身而出,命申句須、樂頎下全力從外圍攻擊,自己與子羔、子路兩位弟子指揮軍士居高臨下襲擊叛軍。子路手持長劍,連殺叛軍數十人,軍士們士氣大振。費人終於抵擋不住,往城北逃去。孔子繼續指揮部隊追擊,追到姑蔑全殲叛軍。公山不狃與叔孫輒逃亡齊國。費邑城遂被推毀。
接下來就是孟孫氏的郕邑了。郕邑的邑宰是公斂處父,這個人十分聰明,與自己的主人孟懿子關係處的不錯,是三都的邑宰中唯一沒有和主人鬧僵的地方實力派。他猜測到了孔子墮三都的真實目的,同時想到了抵制墮毀郕邑的辦法。他跑去跟孟懿子說:「郕城是魯國的北大門,一旦郕城的城牆被墮,齊國人一定會打到魯國。況且郕城乃是孟孫氏的後盾,沒有郕城就沒有孟孫氏,所以絕不能毀掉郕城。」
公斂處父繼續說:「既然您已經在國君和孔子面前答應墮城之事,現在您就佯裝不知,由我來保住郕城。」
孟懿子聽從了公斂處父的建議,沒有主動毀郕城。於是魯國國君派兵包圍郕邑,但因為城牆堅固,公斂處父指揮有方,幾天都攻不下來。
這時齊國軍隊在邊境蠢蠢欲動,坐等魯定公帶軍隊去推掉最後一位國相的城牆,齊國就會攻進首都來。
公斂處父趁機四處宣傳,反對墮毀郕邑。三桓見通過墮三都削弱家臣勢力的目的已經達到,再繼續下去就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開始反對墮毀郕邑。沒有了三桓的支持,僅靠魯定公和孔子的力量遠遠不足,墮三都行動終於半途而廢。
墮三都失敗,同時孔子在三桓面前暴露了政治企圖,原來你是支持國君而限制我們的!孔子的政治地位處於尷尬境地。
有一次孔子與門人在一個叫矍相之圃的地方練習射箭,圍觀的人堵得象牆一樣,可見孔子與其弟子箭術非凡。孔子精於駕御馬車,駕車的時候被形容為「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口嘸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里。」
得益於武士世家的遺傳基因,「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孔子其實算得上是位大力士,只不過不肯以他的膂力非凡來贏得聲名,因為孔子醉心於禮樂詩書與政治理想的探索。他宣揚「仁政」的政治主張,非常厭惡「武力至上」的鬥爭法則,因而基本上避而不談武力--「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肯以力聞」顯示了他的處世原則,也可能是受到老子的影響。孔子曾警示時人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孔子身上雖然流淌的是武士世家的血液,但他認為「君子動口不動手」,主張以和為貴,建設和諧共生、各得其所的理想社會。
夾谷會盟,因為孔子應對有方,既維護了魯國威望,又維護了國君的面子,最為關鍵的是逼迫齊國歸還了侵占已久的三座城池,魯定公大為高興。公元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並攝相事,代理上卿執政。
依靠禮樂仁德方面的深厚造詣,得益於武力方面的天賦基礎,孔子上任後施展文韜武略,啟動大刀闊斧興利除弊的改革措施,使魯國人有的激動,有的被動,有的震動。
「三桓」家族依靠其政治經濟勢力,到這時已操控魯國國政一百多年,孔子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希望加強公室的權力,這就意味著必須抑制私家的勢力。於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主張--墮三都。墮三都,就是要墮毀三桓私邑城池超過標制的部分,以限制這三家的實力。
這「三都」都是怎麼形成的呢?
周代實行給貴族分封采邑的制度,各個諸侯國的大夫都有自己的食邑,因為這些大夫都居住在國都,便委派家臣管理食邑。同時為了維護國家安全,這些食邑實行農、戰合一制度,農夫平時為貴族耕種土地,一旦有戰事,就拿起武器參加戰鬥。
隨著生產能力的發展提高,食邑的實力越來越壯大,紛紛建起了高牆,食邑里有糧食有軍隊,士大夫委派的家臣成了真正的實權派。
按照周禮,天子、諸侯、大夫築城的面積、城牆高度都有定製,面積不得超過百雉,即方圓300丈;城牆高度不得超過18尺。形象一點說,孔子身高是9尺,也就是孔子身高的兩倍。
魯國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位國相家的私邑大大超過了這個標準。前566年,即魯襄公七年,費邑宰南遺為季孫氏築費城,叔孫氏築郈城,孟孫氏築郕城,三城規模超過百雉,城牆高大,似於國都。
孔子為了加強魯君的權力,削弱三桓勢力,協助魯定公實施「墮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私邑方圓超過三百丈、城牆高出18尺的部分。孔子向魯定公建議說:「臣子不可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擁有周長三百丈的城邑,現在三家已經超過制度,請下令減損它們。」魯定公當然全力支持。
「墮三都「行動也得到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三族的支持。因為在他們的私邑中,家臣逐漸掌權,勢力逐漸強大,經常以下犯上,不聽「三桓「指揮,甚至越過「三桓「而干預國政,屢次依據城邑發動叛亂。「墮三都「可以打擊三家近於失控的家臣勢力,自然受到「三桓「的歡迎。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天,「墮三都「行動正式啟動。孔子派弟子子羔、子路等去實施這一計劃。
先說叔孫氏的郈邑。叔孫氏的家臣,郈邑的邑宰名叫侯犯,此人身高力大,武術超群,又野心勃勃,全不把叔孫氏放在心中。叔孫氏一心欲翦除之,無奈力不從心,如今有了這個機會,叔孫氏大力支持。
侯犯的手下,郈邑委吏駟赤,頗得侯犯信賴。他同時是叔孫氏的心腹。當墮郈邑的部隊兵臨城下,侯犯欲塊一死戰。駟赤勸他按兵不動,待齊國援兵來到殺出城去。侯犯接受了駟赤的建議,暫不出戰。
齊國是魯國的對手,是競爭性的敵人,敵人支持的我們一定要反對!齊國反對魯國墮三都,甚至把軍隊開到邊境地區干擾威脅。
不過駟赤聞聽齊國大司馬穰苴親自率兵來後,大吃一驚。他知道穰苴如果與侯犯內外夾攻,叔孫氏必然一敗塗地。於是駟赤派出心腹在城內散布流言:侯犯就要把郈邑降送齊國了,數日內將全邑居民劫往齊國,有不從者,誅其九族。城中居民人人自危,前來向駟赤求救。駟赤暗令全城居民衝進署衙,劫了兵器。守城兵卒一起譁變,倒戈殺來署衙。
侯犯聞聽兵變民反,慌忙派人來請駟赤商量對策。駟赤勸侯犯說:「主公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全城的兵民都反對您,您還是趕緊躲一躲吧。」侯犯即刻收拾細軟,駟赤護送侯犯及眷屬出城。於是郈城順利地拆除了三尺高度,符合了周禮所規定的限度。叔孫氏委任駟赤為郈邑宰。
再說季孫氏的費邑。盤據在費邑的公山不狃,是季氏的心腹之患,早已不把魯定公和季孫氏放在眼裡。前文說道他曾和陽虎一起發動叛亂,陽虎逃往齊國,他卻繼續盤據費邑。季孫氏做夢都想著怎麼翦除公山不狃,無奈費邑兵強城高,公山不狃又善籠絡民心,一時無能為力。
季孫氏藉助「墮三都「之勢壯膽,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前來推毀費邑。叔孫輒是叔孫家的一位反叛人物,做到魯國的大夫,他長期居留在費邑,與公山不狃狼狽為伍。公山不狃與叔孫輒商量:他季孫氏竟敢拆毀咱費人的城池,魯定公還公然支持,也不是好東西,咱乾脆反了吧。
公山不狃與叔孫輒率費人發動叛亂,攻入魯國都城曲阜。曲阜最堅固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魯定公的國君府,而是季孫氏的相府。孔子陪同魯定公與季孫、叔孫、孟孫,進入到季氏的家裡,叛軍尾隨而至。在季府,有一座高台,叫武子之台,本來是季家飲酒作樂的地方,現在成為抵抗叛軍的最後堡壘。
叛軍攻勢越來越急,眼看形勢岌岌可危。孔子挺身而出,命申句須、樂頎下全力從外圍攻擊,自己與子羔、子路兩位弟子指揮軍士居高臨下襲擊叛軍。子路手持長劍,連殺叛軍數十人,軍士們士氣大振。費人終於抵擋不住,往城北逃去。孔子繼續指揮部隊追擊,追到姑蔑全殲叛軍。公山不狃與叔孫輒逃亡齊國。費邑城遂被推毀。
接下來就是孟孫氏的郕邑了。郕邑的邑宰是公斂處父,這個人十分聰明,與自己的主人孟懿子關係處的不錯,是三都的邑宰中唯一沒有和主人鬧僵的地方實力派。他猜測到了孔子墮三都的真實目的,同時想到了抵制墮毀郕邑的辦法。他跑去跟孟懿子說:「郕城是魯國的北大門,一旦郕城的城牆被墮,齊國人一定會打到魯國。況且郕城乃是孟孫氏的後盾,沒有郕城就沒有孟孫氏,所以絕不能毀掉郕城。」
公斂處父繼續說:「既然您已經在國君和孔子面前答應墮城之事,現在您就佯裝不知,由我來保住郕城。」
孟懿子聽從了公斂處父的建議,沒有主動毀郕城。於是魯國國君派兵包圍郕邑,但因為城牆堅固,公斂處父指揮有方,幾天都攻不下來。
這時齊國軍隊在邊境蠢蠢欲動,坐等魯定公帶軍隊去推掉最後一位國相的城牆,齊國就會攻進首都來。
公斂處父趁機四處宣傳,反對墮毀郕邑。三桓見通過墮三都削弱家臣勢力的目的已經達到,再繼續下去就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開始反對墮毀郕邑。沒有了三桓的支持,僅靠魯定公和孔子的力量遠遠不足,墮三都行動終於半途而廢。
墮三都失敗,同時孔子在三桓面前暴露了政治企圖,原來你是支持國君而限制我們的!孔子的政治地位處於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