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出任中都宰顯政績
古往今來,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首先要融入社會,擴大交往,獲得社會上各個層次人物的廣泛認可。孔子曾經與弟子聊人生,聊社會,從中可以領略孔子高深的人生哲學。
孔子說:「自從季孫贈送給我千鍾粟,我又用來送給朋友們,我跟朋友們的關係就更加親密了;自從南宮敬叔師從於我並讓我坐上車後,我的話就更加受歡迎了。所以,道雖然很重要,但也必須等待一定的時機才會被人認識和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勢才能實現。如果沒有季孫和南宮敬叔贈送財物給我,我的道幾乎就要湮滅了。」
孔子說的道,就是自身的知識與努力。「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借力借勢而行,而不能只靠單幹,成功需要別人的支持。時和勢的出現,也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作為開拓者,尤其艱難,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終會看到成功的曙光。
弟子子貢是位見多識廣的商人,他也看出,對於老師來說,最好的前途還是從政。他找機會問老師:「如果這裡有一塊珍貴的美玉,是應該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好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好呢?」
孔子聽出子貢的語意:賢者身懷治國之才,是該隱居獨處,還是應該出仕為官以施展才能呢。孔子順水推舟說道:「賣掉吧,賣掉吧,等著識貨的人高價求購!」
孔子這幾年逐步有了從政的想法,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還有一個原因,孔子的學校這幾年辦得不是太順利,魯國另一位飽學之士,後起之秀少正卯,也創辦了一所學校,而且他憑著在官府任職的優勢,專教入仕從政的技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務員實務,孔子的學生有不少跑到他那裡去了。孔子如果能謀個一官半職,能夠同時改變辦教育的競爭劣勢。
大略已定,孔子在等著慧眼識珠的良賈出現。
機會終於再次到來。陽虎和公山不狃叛亂被平定後,魯定公派人來請孔子,任命他做中都宰。孔子等待的時與勢姍姍來遲。此時的孔子何以會被重用呢?
能夠決定孔子命運的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季桓子,一位是魯定公。季桓子的家臣陽虎和公山不狃叛亂,使整個魯國都受到影響,弄得季桓子灰頭土臉。此削彼長,此時魯定公的權力又得到加強。
孔子先後拒絕了陽虎和公山不狃的出仕邀請,季桓子和魯定公同時看上了孔子,認定孔子會對自己有利,雖然各打各的算盤,但在使用孔子上卻恰好一致。
對於季桓子來說,父親季平子死時就有交代,要相信孔子,依賴孔子。在平定陽虎的政治鬥爭中,孔子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通過自己的學生孟懿子在關鍵時刻幫助了季氏,季桓子覺得孔子這個人有才有信可以為我所用。魯國名義上是魯定公的,實際上是季家在操縱,但目前魯國是個爛攤子,大夫家臣各行其是,勾心鬥角,要收拾好這個爛攤子,季家必須儘快選拔人才。孔子是此時比較合適的人選,他的政見對眼下的魯國治理是適宜的,「仁政」可以博得民眾的擁戴,「忠恕」可以緩和日益緊張的君臣關係,「德治」可以限制家臣等私人武力,「中庸」可以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思來想去,季桓子奏請魯定公讓孔子入朝任職。
對於魯定公來說,南宮敬叔和孟懿子等人經常在自己面前說孔子的好話,他逐漸認識到孔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平叛陽虎,剷除了一個禍害,魯定公自身也是受益者。孔子滿懷忠君思想,曾跟隨魯昭公出走齊國,為昭公奔與呼。魯定公與孔子有一種親近感,很想依賴孔子。他想擺脫「政不在君而在卿大夫」的命運,很希望有人來幫助他,任用孔子,有希望培植出對付三桓的堅定力量。
由此,魯定公權衡再三,決定任命孔子為中都宰。
中都宰雖然官位不高,俸祿不厚,但總算有了一個施展的機會,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是魯定公親自任命,孔子欣然接受。
公元前501年,即魯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歲時,走馬上任中都宰。
中都地方,馬上實行「孔子新政」,行教化,勸農耕,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不到一年,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安定局面。
孔子制定了教化行為制度,在管轄的中都域內推行。史載:「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不拾遺,器不雕偽,市無二價。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具體說來,這些制度包括:老人、小孩要在飲食上給予照顧,吃相對好一些的食物;生產勞動中按體力強弱分配不同的職責任務;日常用具要提倡樸實,反對雕飾造作;殯葬提倡節儉,棺用四寸厚的,槨用五寸厚的,要葬在不宜耕種的丘陵地上,不築墳,不樹碑。男女授受不親,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些看似平凡的措施,蘊含了孔子「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主張的第一次實踐。這些措施,即使今天仍具有先進性,例如墓葬不築墳,不樹碑,假如今天能得到推行,全國節省的土地和費用將非常可觀。
孔子的施政措施,「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諸侯則焉」。得到各地諸侯的充分肯定,紛紛效仿執行。
孔子的兒子伯魚,不知不覺已長到20歲了,他在家照顧母親。有孔子的俸祿,娘倆日子過得雖不十分富裕,倒也比之前清閒自在了許多。
這天,伯魚正在曲阜北門外閒步,遠遠看見大道上來了一隊車馬,整齊氣派,一看即是官員出行。車隊走近,看清車蓋上寫著「孔」字。這時,城門大開,城裡迎出一隊車馬,車帷馬飾鮮麗,好像是前來迎接的朝廷官員。
進城的車隊停下,前面的車上下來一位高個子飄著鬍鬚的官員,精神抖擻,落落大方地走向迎接的官員。
走近細看,伯魚揉了揉睜大的眼睛,這位飄著鬍鬚的高個子官員,不是父親嗎?父親離家赴任中都宰一年多了,家人真是想念啊。伯魚想上前喊父親,正欲動口,父親竟象不認識他,避開他的目光,繼續走向前來迎接的官員。伯魚明白了什麼,壓下跳動的心,看著父親與迎接的官員會合後進了城。
伯魚跑回家,興奮地告訴母親:「父親回來了!」
「誰說的?」亓官氏相信兒子不說假話,但看出有些激動,想進一步證實一下。
「我親眼看見的啊「。伯魚把在城門外看見的情形敘述了一遍。亓官氏明白了。怪不得前幾天她曾聽說,孔子因治理中都政績卓著,即將奉調到都城供職。
話說回來,孔子奉召中都上任時,對自己創辦的學校和一眾弟子進行了妥善的安排,他帶著子路、冉由、高柴等弟子到中都任職,同時推薦能力強的子騫等人到三桓府上任家宰,讓學業有成的冉耕、曾皙等幾位弟子繼續留在學校執教,把學校繼續辦下去。一則精心創辦的學校不能就此散夥,二則萬一仕途不順可以回來繼續辦教育。五十知天命,孔子深知,從此之後的每一步,必須謹慎把握。
孔子說:「自從季孫贈送給我千鍾粟,我又用來送給朋友們,我跟朋友們的關係就更加親密了;自從南宮敬叔師從於我並讓我坐上車後,我的話就更加受歡迎了。所以,道雖然很重要,但也必須等待一定的時機才會被人認識和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勢才能實現。如果沒有季孫和南宮敬叔贈送財物給我,我的道幾乎就要湮滅了。」
孔子說的道,就是自身的知識與努力。「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借力借勢而行,而不能只靠單幹,成功需要別人的支持。時和勢的出現,也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作為開拓者,尤其艱難,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終會看到成功的曙光。
弟子子貢是位見多識廣的商人,他也看出,對於老師來說,最好的前途還是從政。他找機會問老師:「如果這裡有一塊珍貴的美玉,是應該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好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好呢?」
孔子聽出子貢的語意:賢者身懷治國之才,是該隱居獨處,還是應該出仕為官以施展才能呢。孔子順水推舟說道:「賣掉吧,賣掉吧,等著識貨的人高價求購!」
孔子這幾年逐步有了從政的想法,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還有一個原因,孔子的學校這幾年辦得不是太順利,魯國另一位飽學之士,後起之秀少正卯,也創辦了一所學校,而且他憑著在官府任職的優勢,專教入仕從政的技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務員實務,孔子的學生有不少跑到他那裡去了。孔子如果能謀個一官半職,能夠同時改變辦教育的競爭劣勢。
大略已定,孔子在等著慧眼識珠的良賈出現。
機會終於再次到來。陽虎和公山不狃叛亂被平定後,魯定公派人來請孔子,任命他做中都宰。孔子等待的時與勢姍姍來遲。此時的孔子何以會被重用呢?
能夠決定孔子命運的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季桓子,一位是魯定公。季桓子的家臣陽虎和公山不狃叛亂,使整個魯國都受到影響,弄得季桓子灰頭土臉。此削彼長,此時魯定公的權力又得到加強。
孔子先後拒絕了陽虎和公山不狃的出仕邀請,季桓子和魯定公同時看上了孔子,認定孔子會對自己有利,雖然各打各的算盤,但在使用孔子上卻恰好一致。
對於季桓子來說,父親季平子死時就有交代,要相信孔子,依賴孔子。在平定陽虎的政治鬥爭中,孔子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通過自己的學生孟懿子在關鍵時刻幫助了季氏,季桓子覺得孔子這個人有才有信可以為我所用。魯國名義上是魯定公的,實際上是季家在操縱,但目前魯國是個爛攤子,大夫家臣各行其是,勾心鬥角,要收拾好這個爛攤子,季家必須儘快選拔人才。孔子是此時比較合適的人選,他的政見對眼下的魯國治理是適宜的,「仁政」可以博得民眾的擁戴,「忠恕」可以緩和日益緊張的君臣關係,「德治」可以限制家臣等私人武力,「中庸」可以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思來想去,季桓子奏請魯定公讓孔子入朝任職。
對於魯定公來說,南宮敬叔和孟懿子等人經常在自己面前說孔子的好話,他逐漸認識到孔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平叛陽虎,剷除了一個禍害,魯定公自身也是受益者。孔子滿懷忠君思想,曾跟隨魯昭公出走齊國,為昭公奔與呼。魯定公與孔子有一種親近感,很想依賴孔子。他想擺脫「政不在君而在卿大夫」的命運,很希望有人來幫助他,任用孔子,有希望培植出對付三桓的堅定力量。
由此,魯定公權衡再三,決定任命孔子為中都宰。
中都宰雖然官位不高,俸祿不厚,但總算有了一個施展的機會,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是魯定公親自任命,孔子欣然接受。
公元前501年,即魯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歲時,走馬上任中都宰。
中都地方,馬上實行「孔子新政」,行教化,勸農耕,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不到一年,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安定局面。
孔子制定了教化行為制度,在管轄的中都域內推行。史載:「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不拾遺,器不雕偽,市無二價。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具體說來,這些制度包括:老人、小孩要在飲食上給予照顧,吃相對好一些的食物;生產勞動中按體力強弱分配不同的職責任務;日常用具要提倡樸實,反對雕飾造作;殯葬提倡節儉,棺用四寸厚的,槨用五寸厚的,要葬在不宜耕種的丘陵地上,不築墳,不樹碑。男女授受不親,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些看似平凡的措施,蘊含了孔子「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主張的第一次實踐。這些措施,即使今天仍具有先進性,例如墓葬不築墳,不樹碑,假如今天能得到推行,全國節省的土地和費用將非常可觀。
孔子的施政措施,「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諸侯則焉」。得到各地諸侯的充分肯定,紛紛效仿執行。
孔子的兒子伯魚,不知不覺已長到20歲了,他在家照顧母親。有孔子的俸祿,娘倆日子過得雖不十分富裕,倒也比之前清閒自在了許多。
這天,伯魚正在曲阜北門外閒步,遠遠看見大道上來了一隊車馬,整齊氣派,一看即是官員出行。車隊走近,看清車蓋上寫著「孔」字。這時,城門大開,城裡迎出一隊車馬,車帷馬飾鮮麗,好像是前來迎接的朝廷官員。
進城的車隊停下,前面的車上下來一位高個子飄著鬍鬚的官員,精神抖擻,落落大方地走向迎接的官員。
走近細看,伯魚揉了揉睜大的眼睛,這位飄著鬍鬚的高個子官員,不是父親嗎?父親離家赴任中都宰一年多了,家人真是想念啊。伯魚想上前喊父親,正欲動口,父親竟象不認識他,避開他的目光,繼續走向前來迎接的官員。伯魚明白了什麼,壓下跳動的心,看著父親與迎接的官員會合後進了城。
伯魚跑回家,興奮地告訴母親:「父親回來了!」
「誰說的?」亓官氏相信兒子不說假話,但看出有些激動,想進一步證實一下。
「我親眼看見的啊「。伯魚把在城門外看見的情形敘述了一遍。亓官氏明白了。怪不得前幾天她曾聽說,孔子因治理中都政績卓著,即將奉調到都城供職。
話說回來,孔子奉召中都上任時,對自己創辦的學校和一眾弟子進行了妥善的安排,他帶著子路、冉由、高柴等弟子到中都任職,同時推薦能力強的子騫等人到三桓府上任家宰,讓學業有成的冉耕、曾皙等幾位弟子繼續留在學校執教,把學校繼續辦下去。一則精心創辦的學校不能就此散夥,二則萬一仕途不順可以回來繼續辦教育。五十知天命,孔子深知,從此之後的每一步,必須謹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