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傳道授業興私學
春秋中期魯昭公二十年的一天,在魯城曲阜的一個闕(平民區)里,在人們熟悉的那棵大杏樹下,一所平房中傳來朗朗讀書聲。消息傳開,人們才知道這是闕里的博學之士孔子開辦的私學。
最令大家欣喜興奮奔走相告的,是這所私學收學生不分貧富貴賤,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入學。孔子貼出告示:凡欲求學者不分貴賤,只需要提供一點小米作為學資。孔子興辦的私學就這樣在窮人們的祝賀中開張收學生了。
孔子創辦私學以前,教育是貴族和上層統治者的特權,「學在官府」、「不下庶人」,文化教育完全為官方控制,一般平民百姓沒有經濟能力也沒有機會讀書上學。春秋時國家權力下移,先是由周天子轉到諸侯國君,又下移到卿大夫,最後甚至卿大夫的家臣操控了大權,這就是史書所說的「陪臣執國命」。最開始周王的話諸侯不聽了,接著諸侯的話卿大夫不聽了,最後竟然發展到卿大夫管不了家臣。國家權力下移導致戰亂紛爭,官府權威喪失,賦稅收入減少,維持「官學」所必須的社會資源沒了,「官學」已經沒有財力繼續維持,這為私學產生創造了條件。
魯國被稱為「禮樂之邦」,王室樂隊曾是國君權力和威嚴的象徵,每逢重要活動都要奏樂表演。吳國公子季札來魯國觀樂時,曾嘆為觀止。但這支王室樂隊因為缺少經費解散了,成員集體下崗,樂師紛紛離開魯國,到其他國家去謀生。大師摯到了齊國,亞飯干到了楚國,三飯繚到了蔡國,四飯缺到了秦國,負責打鼓的方叔跑到了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跑到了漢水邊,少師陽和擊磐的襄跑到了海邊。代表國家的樂隊都解散了,看來春秋時期官學解體的情況有些嚴重。
孔子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也看到社會的需求,感到與其在季氏手下當個小官混資歷,不如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干實事。於是向季氏辭職創辦私學,力倡「有教無類」辦教育,開啟平民教育的嘗試。季氏這些年雖然沒有重用孔子,但很讚賞孔子的才能,不但沒攔著,還送來了四百斛米表示支持,孔子很是感激,對季氏的評價加分不少。
孔子在平民區設壇講學、廣收弟子。門徒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國籍。學生來自不同的階級和階層,有出身奴隸主貴族的,有窮居陋巷的,有奴隸出身的,甚至有曾為大盜的。有齊、魯、宋、衛、秦、晉、陳、蔡、吳、楚、鄭、等諸候國的學生。
孔子設壇講學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拜師求學的人越來越多。
這天,魯國三桓家族之一,孟僖子大夫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向孔子拜師,獻上了二十隻又肥又大的贄雉,行三拜九叩之禮。孔子高興地還禮收徒,心想,我這一炮算是打響了,三桓家族老三來送糧食,老大來做學生,這是要火的節奏嗎。
孟僖子大夫病重臨死前,告誡兒子孟懿子:「孔丘是聖人的後代,他的祖先弗父何本來應該做宋國的國君,卻將君位讓給了他的弟弟。他的家族傳到正考父時,正考父先後輔佐宋國三朝國君,恭謹儉約。我聽說聖人的後代,即使不為世所用,也必定有才德顯達的人。我過世之後,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孟懿子聽從父親的遺訓,帶弟弟一起求學孔子。
同是在這一天,奴隸出身,靠打柴、放牧、架車、抬轎為生的冉耕,也來向孔子拜師,他沒帶什麼見面禮,孔子欣然接受了這個學生。冉耕,字伯牛,魯國人,此時已經二十三歲,為人和藹而有氣質,善於待人接物。接著,顏路、閔損又來拜師。顏路,字無繇,曲阜城人,此時已經二十四歲,為人仗義豪爽。閔損,字子騫,家亦在曲阜城,距闕里不遠。他年齡最小,剛剛十五歲。
閔子騫被後人寫進「二十四孝」故事。閔子騫母親早死,父親續娶,又生了兩個男孩。繼母偏心,給他兩個弟弟做的棉衣里是純的綿絨,而給他做的棉衣里則是蒲葦。嚴冬季節,閔子騫和父親出去幹活,凍得直打戰,幹活也不行。父親以為他偷懶,便發怒打他的後背,結果裡面的蒲葦被打了出來。父親恍然大悟,立即帶他回家,質問他的繼母並要休妻。閔子騫哀求道:「爹爹!不要讓娘離開,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啊。」意思是現在不過我一個人穿得單薄一點,但繼母一旦離開,我們三兄弟都會受凍挨餓的。閔子騫因此成為傳頌千古的大孝子。
又過了不久,被稱為「卞之野人」食黎霍,百里負米養老母的子路,幫母織布三年不生火做飯、十年不製作衣服的曾參,憨厚樸實、樂學上進的平民青年樊遲,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子貢,先後成為孔子的學生。大家地位平等、親如兄弟,享受孔子的諄諄教誨。
孔子辦學,教學內容很廣泛,主要是「禮、樂、射、御、書、數」等實用知識與技能。既有人文學科的道德養成和藝術修養,如禮、樂,亦有當時貴族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射、御、書、數等。
禮是指周禮,教禮的目的是為了幫學生養成高貴的品格和氣質;樂,包括音樂,還涵蓋文學、舞蹈,教「樂」是為了提高學生文化品味;射指射箭,冷兵器時代的必備技能;御是指駕車技術,古代的戰場和生活中都用到;書是指書寫,涵蓋識字、閱讀等內容;數是指算術,包括記帳、丈量等。
孔子的私學堪稱春秋時期最有名的民辦大學,跟著孔子學好了,不用擔心前途問題。孔子的學生很受歡迎,各諸侯國都願意聘用孔門弟子。孔子的弟子曾西華很有外交才華,魯國政府就委任他為大使出使齊國;子貢能言善辯,亦曾出使各國,有子貢救魯的故事;子路、冉有擔任季康子的家宰,幫助處理政事,相當於後來的翰林。
各地方城市聘請孔子學生的就更多了。比如,子游做過武城宰,;季康子想聘請閔子騫做費城宰,但卻遭到閔子騫的拒絕。子路就介紹自己的同學子羔去做。
孔子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和弟子們卻「憂道不憂貧」,不擔心貧窮,只擔心道義得不到推廣。對於自己的學生,孔子很自信,他表揚冉雍說:「雍也可使南面。」意思是說,冉雍的能力可以做一個諸侯國國君,而這個冉雍是個典型的「貧二代」。很多平民子弟通過學習,德能精進,堪當大任。
孔子的弟子極力傳播孔子的思想,維護老師的面子勝過維護自己的面子。魯國的大臣叔孫武叔對子貢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立即反駁:「心中的知識就像房屋的圍牆,我的圍牆只到肩膀,因此人們都能從外面窺見房屋的美好。可我老師孔子房屋的圍牆有幾丈高,一般人連門都找不到,也進不去,在外面也沒法看到裡面宏偉的建築。」
曾做過單父邑宰的陳子禽對子貢很是佩服,對孔子卻不怎麼感冒,有一次他對子貢說:「您是謙虛過頭了吧,我看仲尼還不如您賢能呢」。子貢急忙反駁:「君子從一句話就可以看出說話者的聰明或愚蠢,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我老師孔子高不可及,就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如果我的老師能掌權,當上國君或者是卿大夫,就能建設和諧社會,引導百姓奮勇前進,安撫百姓心悅誠服,發動百姓同心協力。這樣的人生也光榮,死也哀榮,誰能比得上他呢。「聽子貢這麼一說,陳子禽後來就拜孔子為師,並且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後來成為評價孔子的名言。
孔子設壇講學,沒想到帶動興辦私學之風的興起,一些從官學下崗的學問家紛紛興辦私學。魯國樂師師襄子、鄭國學者萇弘等人都興辦了私學,收徒授業。平民子弟通過這些文化大師的「培訓班」,學會了文化知識和技能,掌握了本領,成為上層人士。孔子有時還到其它私學去當學生。
鄭國人鄧析創辦的私學堪稱當時的「律師速成班」,專門教人打官司,結果合格的律師沒有培養幾個,倒是培養出一批顛倒黑白的「訟棍」在鄭國橫行;魯國知名學者少正卯,也創辦了一所學校,不象孔子一樣從社會需要出發講禮、講仁,而是專門講時髦的內容,與孔學錯位競爭。
由於孔子的學校是「來者不拒,去者不止」,學生們來去自由,經常有學生被少正卯的學校吸引,跑到少正卯那裡去聽課,導致孔子的學生「三盈三虛」,有三次學生們快跑光了。最嚴重的一次只有顏回沒有跑,陪孔子守著空蕩蕩的教室,兩人暗自神傷。孔子進行了反思調整和改進,最終還是憑著對學生對社會負責的施教方法,憑藉影響學生身心的個人魅力,使學生們又跑了回來。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回答方法,讓學生聽得進去,理解深刻,樂於實踐。所以孔子學堂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顏回「問仁」,孔子根據對顏回學習理解力一般的印象,回答道:「克己復禮就是仁。大家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歸於仁義了。為仁需要自己恭行,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顏回再問:「請舉例說明。」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不合乎禮儀的事不去看,不去聽,不去說,更不要去做。
子貢問仁,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是儒商,能賺錢又有外交才華,經常在不同國家活動。針對他的特點,孔子教誨他每到一個國家去,就跟那個國家的賢大夫學習,同時與有仁德的士人做朋友。
等冉雍「問仁」時,孔子的回答直奔核心:「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對冉雍強調了「仁」的核心「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冉雍是一流的學生,孔子就把最核心的、更高層的東西直接告訴他。
最有趣的是司馬牛「問仁」,孔子的回卻是:「仁者其言也訒。」意即仁者有話要慢慢說,不要急躁。原來司馬牛這個人「多言易躁」,所以孔子教他說話不要太急躁。司馬牛被孔子的這個回答弄糊塗了,就又問:「其言也訒,斯謂之仁乎?」意思是,說話慢一點就算仁了嗎?孔子回答:「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事情做起來難,說起來也難,所以要慢慢表達明白。
孔子提倡「仁、義、禮、智、信」的理念,是生動活潑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實踐,高揚人文理想,充滿人生智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堅持自立與立人,引導學生學思結合、循序漸進、言行一致,體現了高超的教學藝術。孔子興辦私學,不僅把教育普及到民間,而且還通過師徒講學、傳道,傳播優秀文化,開拓出文化新局面。「百家爭鳴」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大幕。
最令大家欣喜興奮奔走相告的,是這所私學收學生不分貧富貴賤,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入學。孔子貼出告示:凡欲求學者不分貴賤,只需要提供一點小米作為學資。孔子興辦的私學就這樣在窮人們的祝賀中開張收學生了。
孔子創辦私學以前,教育是貴族和上層統治者的特權,「學在官府」、「不下庶人」,文化教育完全為官方控制,一般平民百姓沒有經濟能力也沒有機會讀書上學。春秋時國家權力下移,先是由周天子轉到諸侯國君,又下移到卿大夫,最後甚至卿大夫的家臣操控了大權,這就是史書所說的「陪臣執國命」。最開始周王的話諸侯不聽了,接著諸侯的話卿大夫不聽了,最後竟然發展到卿大夫管不了家臣。國家權力下移導致戰亂紛爭,官府權威喪失,賦稅收入減少,維持「官學」所必須的社會資源沒了,「官學」已經沒有財力繼續維持,這為私學產生創造了條件。
魯國被稱為「禮樂之邦」,王室樂隊曾是國君權力和威嚴的象徵,每逢重要活動都要奏樂表演。吳國公子季札來魯國觀樂時,曾嘆為觀止。但這支王室樂隊因為缺少經費解散了,成員集體下崗,樂師紛紛離開魯國,到其他國家去謀生。大師摯到了齊國,亞飯干到了楚國,三飯繚到了蔡國,四飯缺到了秦國,負責打鼓的方叔跑到了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跑到了漢水邊,少師陽和擊磐的襄跑到了海邊。代表國家的樂隊都解散了,看來春秋時期官學解體的情況有些嚴重。
孔子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也看到社會的需求,感到與其在季氏手下當個小官混資歷,不如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干實事。於是向季氏辭職創辦私學,力倡「有教無類」辦教育,開啟平民教育的嘗試。季氏這些年雖然沒有重用孔子,但很讚賞孔子的才能,不但沒攔著,還送來了四百斛米表示支持,孔子很是感激,對季氏的評價加分不少。
孔子在平民區設壇講學、廣收弟子。門徒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國籍。學生來自不同的階級和階層,有出身奴隸主貴族的,有窮居陋巷的,有奴隸出身的,甚至有曾為大盜的。有齊、魯、宋、衛、秦、晉、陳、蔡、吳、楚、鄭、等諸候國的學生。
孔子設壇講學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拜師求學的人越來越多。
這天,魯國三桓家族之一,孟僖子大夫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向孔子拜師,獻上了二十隻又肥又大的贄雉,行三拜九叩之禮。孔子高興地還禮收徒,心想,我這一炮算是打響了,三桓家族老三來送糧食,老大來做學生,這是要火的節奏嗎。
孟僖子大夫病重臨死前,告誡兒子孟懿子:「孔丘是聖人的後代,他的祖先弗父何本來應該做宋國的國君,卻將君位讓給了他的弟弟。他的家族傳到正考父時,正考父先後輔佐宋國三朝國君,恭謹儉約。我聽說聖人的後代,即使不為世所用,也必定有才德顯達的人。我過世之後,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孟懿子聽從父親的遺訓,帶弟弟一起求學孔子。
同是在這一天,奴隸出身,靠打柴、放牧、架車、抬轎為生的冉耕,也來向孔子拜師,他沒帶什麼見面禮,孔子欣然接受了這個學生。冉耕,字伯牛,魯國人,此時已經二十三歲,為人和藹而有氣質,善於待人接物。接著,顏路、閔損又來拜師。顏路,字無繇,曲阜城人,此時已經二十四歲,為人仗義豪爽。閔損,字子騫,家亦在曲阜城,距闕里不遠。他年齡最小,剛剛十五歲。
閔子騫被後人寫進「二十四孝」故事。閔子騫母親早死,父親續娶,又生了兩個男孩。繼母偏心,給他兩個弟弟做的棉衣里是純的綿絨,而給他做的棉衣里則是蒲葦。嚴冬季節,閔子騫和父親出去幹活,凍得直打戰,幹活也不行。父親以為他偷懶,便發怒打他的後背,結果裡面的蒲葦被打了出來。父親恍然大悟,立即帶他回家,質問他的繼母並要休妻。閔子騫哀求道:「爹爹!不要讓娘離開,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啊。」意思是現在不過我一個人穿得單薄一點,但繼母一旦離開,我們三兄弟都會受凍挨餓的。閔子騫因此成為傳頌千古的大孝子。
又過了不久,被稱為「卞之野人」食黎霍,百里負米養老母的子路,幫母織布三年不生火做飯、十年不製作衣服的曾參,憨厚樸實、樂學上進的平民青年樊遲,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子貢,先後成為孔子的學生。大家地位平等、親如兄弟,享受孔子的諄諄教誨。
孔子辦學,教學內容很廣泛,主要是「禮、樂、射、御、書、數」等實用知識與技能。既有人文學科的道德養成和藝術修養,如禮、樂,亦有當時貴族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射、御、書、數等。
禮是指周禮,教禮的目的是為了幫學生養成高貴的品格和氣質;樂,包括音樂,還涵蓋文學、舞蹈,教「樂」是為了提高學生文化品味;射指射箭,冷兵器時代的必備技能;御是指駕車技術,古代的戰場和生活中都用到;書是指書寫,涵蓋識字、閱讀等內容;數是指算術,包括記帳、丈量等。
孔子的私學堪稱春秋時期最有名的民辦大學,跟著孔子學好了,不用擔心前途問題。孔子的學生很受歡迎,各諸侯國都願意聘用孔門弟子。孔子的弟子曾西華很有外交才華,魯國政府就委任他為大使出使齊國;子貢能言善辯,亦曾出使各國,有子貢救魯的故事;子路、冉有擔任季康子的家宰,幫助處理政事,相當於後來的翰林。
各地方城市聘請孔子學生的就更多了。比如,子游做過武城宰,;季康子想聘請閔子騫做費城宰,但卻遭到閔子騫的拒絕。子路就介紹自己的同學子羔去做。
孔子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和弟子們卻「憂道不憂貧」,不擔心貧窮,只擔心道義得不到推廣。對於自己的學生,孔子很自信,他表揚冉雍說:「雍也可使南面。」意思是說,冉雍的能力可以做一個諸侯國國君,而這個冉雍是個典型的「貧二代」。很多平民子弟通過學習,德能精進,堪當大任。
孔子的弟子極力傳播孔子的思想,維護老師的面子勝過維護自己的面子。魯國的大臣叔孫武叔對子貢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立即反駁:「心中的知識就像房屋的圍牆,我的圍牆只到肩膀,因此人們都能從外面窺見房屋的美好。可我老師孔子房屋的圍牆有幾丈高,一般人連門都找不到,也進不去,在外面也沒法看到裡面宏偉的建築。」
曾做過單父邑宰的陳子禽對子貢很是佩服,對孔子卻不怎麼感冒,有一次他對子貢說:「您是謙虛過頭了吧,我看仲尼還不如您賢能呢」。子貢急忙反駁:「君子從一句話就可以看出說話者的聰明或愚蠢,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我老師孔子高不可及,就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如果我的老師能掌權,當上國君或者是卿大夫,就能建設和諧社會,引導百姓奮勇前進,安撫百姓心悅誠服,發動百姓同心協力。這樣的人生也光榮,死也哀榮,誰能比得上他呢。「聽子貢這麼一說,陳子禽後來就拜孔子為師,並且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後來成為評價孔子的名言。
孔子設壇講學,沒想到帶動興辦私學之風的興起,一些從官學下崗的學問家紛紛興辦私學。魯國樂師師襄子、鄭國學者萇弘等人都興辦了私學,收徒授業。平民子弟通過這些文化大師的「培訓班」,學會了文化知識和技能,掌握了本領,成為上層人士。孔子有時還到其它私學去當學生。
鄭國人鄧析創辦的私學堪稱當時的「律師速成班」,專門教人打官司,結果合格的律師沒有培養幾個,倒是培養出一批顛倒黑白的「訟棍」在鄭國橫行;魯國知名學者少正卯,也創辦了一所學校,不象孔子一樣從社會需要出發講禮、講仁,而是專門講時髦的內容,與孔學錯位競爭。
由於孔子的學校是「來者不拒,去者不止」,學生們來去自由,經常有學生被少正卯的學校吸引,跑到少正卯那裡去聽課,導致孔子的學生「三盈三虛」,有三次學生們快跑光了。最嚴重的一次只有顏回沒有跑,陪孔子守著空蕩蕩的教室,兩人暗自神傷。孔子進行了反思調整和改進,最終還是憑著對學生對社會負責的施教方法,憑藉影響學生身心的個人魅力,使學生們又跑了回來。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回答方法,讓學生聽得進去,理解深刻,樂於實踐。所以孔子學堂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顏回「問仁」,孔子根據對顏回學習理解力一般的印象,回答道:「克己復禮就是仁。大家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歸於仁義了。為仁需要自己恭行,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顏回再問:「請舉例說明。」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不合乎禮儀的事不去看,不去聽,不去說,更不要去做。
子貢問仁,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是儒商,能賺錢又有外交才華,經常在不同國家活動。針對他的特點,孔子教誨他每到一個國家去,就跟那個國家的賢大夫學習,同時與有仁德的士人做朋友。
等冉雍「問仁」時,孔子的回答直奔核心:「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對冉雍強調了「仁」的核心「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冉雍是一流的學生,孔子就把最核心的、更高層的東西直接告訴他。
最有趣的是司馬牛「問仁」,孔子的回卻是:「仁者其言也訒。」意即仁者有話要慢慢說,不要急躁。原來司馬牛這個人「多言易躁」,所以孔子教他說話不要太急躁。司馬牛被孔子的這個回答弄糊塗了,就又問:「其言也訒,斯謂之仁乎?」意思是,說話慢一點就算仁了嗎?孔子回答:「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事情做起來難,說起來也難,所以要慢慢表達明白。
孔子提倡「仁、義、禮、智、信」的理念,是生動活潑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實踐,高揚人文理想,充滿人生智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堅持自立與立人,引導學生學思結合、循序漸進、言行一致,體現了高超的教學藝術。孔子興辦私學,不僅把教育普及到民間,而且還通過師徒講學、傳道,傳播優秀文化,開拓出文化新局面。「百家爭鳴」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