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危難深重的魯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春秋時期,魯國政局動盪。所謂時勢造英雄,生在亂世的孔子,磨練出堅定的意志和非凡的能力。

  僅在春秋前期,魯國就爆發了三次內亂,一次比一次驚心動魄。孔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時勢國運,形成自己的思想。

  公元前817年,在位9年的魯武公感到來日無多,該選接班人了,便帶兒子姬括和姬戲去朝見周宣王。周宣王看上了老二姬戲,令魯武公廢嫡長子姬括而立姬戲。周朝大夫樊仲甫勸阻周宣王說:「廢長子立少子,不合於禮,政治上沒有權威,還會導致動亂!」周宣王不聽,終究還是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兩年後,魯武公去世,公子姬戲即位,是為魯懿公。魯國百姓因此憤憤不平。

  十年後,公元前807年,公子姬括之子伯御發動政變,很快就有許多人響應,殺掉魯懿公,立伯御為君,是為魯廢公。

  敢殺天子任命的國君,這還了得!周宣王便率軍討伐魯國,殺了魯廢公伯御,立魯武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稱為魯君,是為魯孝公。這位魯孝公姬稱也是僥倖才活下來的!伯御發動政變時,在宮內搜尋公子稱,準備將他殺掉。公子稱的奶母大義舍親,讓自己的兒子穿上公子稱的衣服躺在公子稱睡覺的地方,結果被伯御殺死。

  這次內亂是因為周宣王不讓嫡長子姬括即位引起的,周天子帶頭破壞禮制在先,導致東周禮崩東壞,諸侯征伐四起。

  第二次內亂,是魯惠公在位時。

  魯惠公在位46年,勵精圖治,國勢大振,百姓悅服。但最大的醜事就是搶了兒子姬息的妻子宋仲子。本來,魯惠公安排為庶長子公子息娶宋武公之女仲子,後人稱宋仲子。仲子到了魯國後,魯惠公見仲子長得出奇漂亮,就自己娶了她,並立為夫人。宋仲子生了公子允,並被立為太子。惠公去世時,姬允只有8歲,根本無法掌控政局,由魯惠公的長子息代為攝政,即魯隱公。

  魯隱公是一位老實規矩人,先前被老爹搶了新娘,也沒記恨在心,一心一意幫著弟弟治理國家。代政十一年後,到公元前712年,弟弟姬允已經十九歲了,魯隱公打算歸政於姬允。

  當時魯國的權臣羽父,掌握著魯國的軍權,數次代表魯國出師。有一次竟然未經國君許可,便帶兵參加宋、陳、蔡、衛等國諸侯會盟,並攻伐鄭國。羽父為當上太宰,向魯隱公獻計說,願意代為除掉姬允,這樣您就可以放心地長期擔任國君了。魯隱公仁慈,正言道:「我可不願幹這樣的事,我正準備遵從惠公遺願,將國君之位還給弟弟,我還是到菟裘這個地方養老去吧!」

  陰險的羽父范了嘀咕:「隱公不願採納我的計策動手殺弟,還要準備歸政與弟,姬允馬上就是國君了,我的計策哪天要是傳到姬允耳里,自己可就沒活路了。」想到這裡,他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你姬息不願殺弟,我就動員姬允殺哥。

  羽父找到一個機會,向姬允誣陷隱公不想歸位於他,為了繼續做國君,正在準備除掉姬允,請求為姬允去殺死隱公。姬允答應了。十一月,掌握軍權的羽父借隱公祭神出行之機,派人殺死隱公,擁立姬允為魯君,這就是魯桓公。

  魯桓公殺哥歸位,註定自己也沒什麼好結果。

  公元前709年,魯桓公迎娶齊國公主文姜為夫人,文姜三年後生下兒子「同」,立為太子。五年後,魯桓公帶著文姜夫人訪問齊國,文姜竟與其親哥哥齊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後怒責夫人,文姜很是害怕,把桓公責罵之事告訴了齊侯。

  齊襄公可不是位省油的主,他既然敢與親妹妹私通,那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齊襄公借宴請桓公之機,將桓公灌醉,命彭生殺桓公於車中!

  國君被殺了!魯國人全國沸騰,責問齊人,準備討伐齊國,還聯合友邦諸侯一起聲討齊國。齊人迫於輿論壓力,只一個魯國好對付,可諸侯聯軍來攻,齊國歷史大劫難就來了。齊人於是殺死彭生向魯國謝罪。桓公夫人文姜留在齊國,不敢歸魯。

  這第二次內亂,是因為魯惠公搶了兒子的媳婦,成為天下醜聞。不讓長子姬息即位,又埋下隱患。魯桓公殺兄歸立,後來身死齊國。

  第三次內亂,發生在魯莊公在位時,同樣由於國君繼位問題。

  魯莊公有四個兒子,正妻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啟,寵妾孟任生了公子般,妾成風生了公子申,另外還有公子遂。這四位妻妾中,魯莊公最喜歡的是孟任。

  話說魯國有一貴族黨氏,是周王后代,因受封於黨地而成為黨氏。黨氏家大女兒名叫孟任,生得貌美如玉。魯莊公年輕時,在一次出行中無意中遇到這位美女孟任,此時莊公正值及冠之齡,青春萌動,被眼前的美女深深吸引,便跟隨孟任來到家中,要求娶她。


  孟任父親也是位魯國大夫,搞明白事情原委後,鄭重地跟女兒說:「党家與魯君同為周王后代,按周禮不能婚配,你就死了這條心吧。」於是孟任拒絕求婚,閉門不出。

  為了追求孟任,魯莊公在党家附近修築一處高台,早晚站在台上觀看孟任。最後魯莊公許諾立孟任為夫人,割破手臂歃血盟誓,孟任才同意嫁給莊公。

  後來齊桓公稱霸,魯國成了小弟。魯莊公之母本是齊國人,為進一步結好齊國,執意讓莊公娶齊桓公的妹妹哀姜為正夫人,但當時哀姜還是個小孩。無奈魯莊公只好聽從母親吩咐,一直等到哀姜長大。孟任終於沒有被立為夫人,在哀姜到來後不久便鬱郁而死。魯莊公並不喜歡哀姜,後來哀姜與莊公的弟弟慶父私通。

  魯莊公本想立孟任所生的公子般為繼承人,心想自己辜負了孟任,沒有按照諾言立她為夫人,怎麼也得讓她的兒子當上國君。但公子般不是長子,其母孟任與魯公同姓又屬非法夫妻,公子般便難以繼位。叔姜所生的公子啟也不是嫡子。在這種情況下,魯莊公的弟弟慶父打起了君位的主意。

  莊公有三位弟弟:二弟姬慶父,魯國三桓孟孫氏之祖;三弟姬叔牙,魯國三桓叔孫氏之祖;四弟姬季友,魯國三桓季孫氏之祖。孔子20歲開始就在季孫氏手下從政。

  魯莊公想著法兒讓公子般繼位,徵求幾位弟弟的意見,也想藉機會做些工作。叔牙說:「慶父有才幹,應該立為國君。」莊公的心立馬涼了半截。其實叔牙早被慶父買通,不這樣說才怪。季友支持公子般繼位。兩派之間勢力不相上下,於是殘酷的鬥爭開始了。

  季友以莊公之命逼死叔牙,承諾只要他死,可以保存其後代的爵位,於是叔牙自殺。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去世,季友扶立公子般為國君,實現了莊公遺願。擔報復接著就來了。

  慶父是位歷史上的狂人,仗著父親是魯桓公,嗜權好色,膽大妄為。敢與國君的夫人通姦,絕不是輕易認輸的角兒。他決定刺殺公子般。找誰去完成這一棘手任務呢?他想到了圉(音yǔ)人犖。

  犖是府里一位養馬的小官,壯碩如牛,能把車輪扔到房頂上去。一次,魯國舉行求雨儀式,犖調戲魯莊公女兒,公子般大怒鞭打了犖,直打得體無完膚,犖懷恨在心,表面卻一聲不吭。

  慶父授意圉人犖刺殺了子般,立叔姜的生子姬啟為魯閔公,自己攝政掌權。慶父掌權後更加肆無忌憚,與哀姜姦情公開化,並且野心越來越大。魯閔公二年,慶父又指使人殺了閔公,欲自立為君。

  季友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並得到齊國的支持,聲討慶父竊國通姦的罪行,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魯國人民群起響應,慶父畏懼,在一片喊打聲中倉皇逃亡到莒國,哀姜則逃到邾國。姬申即位為魯僖公,季友買通莒國押回慶父,慶父自知回魯國必沒有好結果,於是自殺。

  再看哀姜,死得更殘。因為哀姜是齊襄公之女,齊桓公之妹,齊桓公素來以恪守禮儀自居,認為哀姜與慶父通姦,令其大失臉面,盛怒之下,將哀姜召回並殺之。

  慶父串通哀姜連殺了兩個國君,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橫行無忌,造成了魯國的極大混亂,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後人常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之為「慶父「,「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長期流傳。

  魯國的三次內亂,都是因君位繼承不當,由此引發內亂,並屢屢發生醜聞:父搶子妻、兄妹通姦、叔嫂通姦,貴族上層生活作風混亂,成為社會頑疾,更是精神危機的反映。

  孔子比較魯國的歷史與與現實,真是一個「亂」字了得。面對魯國混亂不堪的局面,他很是著急,主張統治階級要「克己復禮」,恢復統治秩序,實現社會發展。

  周禮是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是國人遵守的基本規則,而春秋時期各國都已經把周禮丟到一邊,無視天子的作用,擅自決定諸侯國君更替,發動戰爭擴張勢力,給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孔子堅持恢復周禮,重新建立國家的秩序和規則。

  針對統治者的「無道」和「失禮」,孔子主張「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之以德是提高人的道德自覺,齊之以禮是規範人的言行舉止。

  面對混亂不堪的春秋世道,孔子把周公看成是為政者的道德楷模,把他制定的周禮視為治國寶典。孔子對魯國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在魯國恢復周禮,君臣有序,社會和諧,讓百姓能夠遠離戰爭與社會動盪,實現安居樂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