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靈帝劉宏薨沒
是時,岳雲有騎兵八萬多,其中匈奴騎兵三萬,漢人騎兵五萬,步兵兩萬,共十萬大軍,而每年也會得到匈奴的兵馬兩萬人左右。
至於擔心匈奴人的習性和忠誠度的問題,岳雲表示不可能,他永遠會讓自己手下的漢人士卒遠遠多於匈奴人馬。
再加上此番匈奴人經過自己的梳理,各自為政,很難團結,而自己每年的徵兵之策,更是防止其做大的有效方法。
現在,單論騎兵的話,怕是窮整個漢朝之力,也沒辦法和自己相提並論。沒辦法,誰叫岳雲掠奪了半個匈奴的戰馬呢?
至於匈奴人,經過此次戰爭,元氣大傷。再加上岳雲加大其和并州的通商力度,大量得鹽、茶葉、糧食湧入草原。
是以相比以前來講,今年的匈奴人,在岳雲統治下肯定不會發生餓死人的情況。
之後,岳雲在手下溫恢的建議下,並未向朝廷報捷,反而繼續積蓄實力。
並讓關羽和張飛,數次帶領著匈奴騎兵,到邊境演練,造成匈奴人要入境,還並未平息的假象。
沒辦法,「養賊自重」還是要搞起來的,誰叫靈帝劉宏現在還並沒有身死。
大漢王朝現在雖然各地起義不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沒有到達日後,威儀盡喪,諸侯四起的地步。
而自己區區四郡之地,卻養兵十萬,萬一朝中諸公認為自己圖謀不軌,派兵討伐怎麼辦?
至於將養這十萬大軍的糧餉,那更是容易,畢竟整個匈奴那都是岳雲的後方養馬場。
再加上現在大漢各地叛亂,戰馬之類的軍用物資更是搶手貨。岳雲便在并州四郡和匈奴地方,大力發展商業,組建商隊。
是以這些戰馬,藉助著商隊被販賣到了各個地方,而運回來的都是源源不斷的糧食。
當然岳雲也留了一手,知道這些購買戰馬的勢力,日後會是自己爭霸天下的潛在對手,所以販賣出去的戰馬,都是閹割過的老馬。
只消數年,這些閹馬便不堪大用,因此,倒也不怕別人藉此大肆組建騎兵。
不得不說岳雲在往老陰批的路上,越走越遠,可即便如此,這些戰馬還是供不應求。
……
卻說大漢涼州這邊,自從涼州叛亂以來。
朝廷拜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一起受張溫節制。整合諸郡兵力,共得步騎兵十餘萬,屯兵美陽。
而叛賊韓遂亦進兵美陽,因與朝廷大軍交戰不利,退踞榆中,而周慎率三萬人馬追擊,卻輕敵冒進,戰敗而歸。
而後,朝廷大軍又跳轉矛頭,討伐跟隨作亂的諸羌,又逢大敗,唯董卓用計詐騙羌人,全師而歸。
由是之後,朝廷軍馬損失慘重,張溫便率朝廷大軍,和韓遂對峙起來。
至冬季,天寒地凍,朝廷大軍退軍休整,韓遂趁機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並其眾,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漢中平四年四月,涼州刺史耿鄙彼時在涼州治所天水,聽聞韓遂又兵進隴西,於是率六郡兵馬,以治中程球為先鋒,討伐韓遂。
耿鄙不聽傅燮的建議,急功近利,當大軍開到狄道時,韓遂設伏擊敗朝廷大軍,而後又用離間計使涼州軍將帥不和。
之後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亦反漢,與遂連和。
二人帶兵相繼偷襲耿鄙大軍,程球、耿鄙先後被殺。
後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馬騰,亦擁兵反叛,又有漢陽王國,自號合眾將軍,這幾人皆與韓遂合兵一處,進圍漢陽。
漢陽太守傅燮兵微將寡,雖有謀略,奈何不敵賊眾,奮力守城,力竭戰死。
韓遂等人,於是共同推舉王國為主,悉令領其眾。
朝廷雖耗費了大量的錢糧兵馬,涼州的局勢卻是愈演愈烈,無奈之下,靈帝劉宏聽取大將軍何進的建議,派重兵,只保長安以及周邊諸郡不失,其餘諸郡縣任由叛軍肆虐。
大漢王朝由是更加日薄西山。
卻說天下早就叛亂四起,而遠在洛陽的靈帝劉宏卻被宦官張讓等人所蒙蔽,自以為還四海昇平。
直至涼州局勢糜爛,靈帝劉宏方才如夢初醒,從西園果泳館的享樂當中走出。
中平五年三月,德陽殿的朝會當中,太常劉焉稟奏道:「陛下,現今叛亂四起,尤以涼州和幽州為甚,又兼各地黃巾餘孽,還未完全覆滅,諸郡郡守雖聚兵而守,然朝廷調度不一,時常出現延誤戰機之舉。」
從事中郎王允亦列奏道:「太常所言甚是,各地郡守無臨機專斷之權,賊寇為患,雖飛馬探報朝廷,然待朝廷令至,則事晚矣。」
說到這王允,好多人可能不識其人,可要是說到他的義女貂蟬,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是」成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女中的「閉月」。
而這王允其人也並不簡單。
王允,字子師,并州太原郡人。出身於名門旺族,宦官之家,從小好大節,習經傳,練騎射,立志報國,被同郡人介休郭泰譽之為「王佐才也」。
王允年少之時,亦有年輕人的無畏之志,痛恨宦官專權,年十九,為郡吏,時有宦官黨羽趙津為禍鄉里,王允不懼宦官淫賊,為民除害,誅殺趙津。
壯年之後,官拜豫州刺史,與中常待張讓拼力爭鬥,被誣陷下獄,倍經折磨,幾乎喪命,只好隱名埋姓,躲避於河內、陳留之間。
直至前番朝廷招賢納士,解黨錮之禍,經大將軍何進推薦,朝廷擢其為從事中郎。
日後董卓禍亂京師,王允與曹操以七星刀刺董,甚至日後王允利用離間計,用貂蟬誘惑呂布誅殺董卓。
這一樁樁,一件件,說他王允是個人物,這一點不假,不過此事日後再表。
這邊靈帝劉宏聽到劉焉和王允稟奏之後,亦是深以為然,於是便問計於殿下諸臣。
此時劉焉好似早有準備,又出列奏稟道:「不如學光武帝,重設州牧,以州牧代刺史,如此便會政出如一,迅速平定叛亂。」
不過朝中也有有識之士提出,以州牧代替刺史雖可平定叛亂,但州牧權柄太重,容易尾大不掉,成國中之國。
劉焉又道:「此事不難,可令老成持重,並漢室宗親,出任州牧,如此可保忠誠無虞。」
靈帝劉宏於是採納劉焉建議,重置州牧,以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
又表劉表為荊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劉鯀為揚州刺史,韓馥為冀州刺史,年底又以宗正劉虞為幽州牧,負責平定幽州張純叛亂。
由是天下為州牧時代,各地州牧皆可私募兵馬,不過權柄仍在劉姓之手。
同年八月,張讓等宦官與大將軍何進矛盾日重,張讓等雖掌宮闈,但是無有兵馬,於是眾宦官便向劉宏進言:「陛下,現今天下漸亂,然而京師重地卻無重兵保護,豈不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靈帝連忙問策於張讓。
張讓於是讓靈帝以西園之地為基,盡出宮中御馬,招募京城良家子,編練新軍。
劉宏於是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泓為下軍校尉,夏牟為左軍校尉,淳于瓊為右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
又以上軍校尉宦官蹇碩為統率,以此制約大將軍何進的軍權。
十月,靈帝劉宏在雒陽平樂觀舉行閱兵儀式,自稱「無上將軍」,騎馬持劍檢閱軍隊。
閱兵之後,劉宏接見涼州名將討虜校尉蓋勛,問:「朕繼位以來,與先帝一樣,未曾變動分毫,天下為何總有叛軍作亂?」蓋勛言此多為宦官所致。
當時上軍校尉蹇碩也在座,劉宏轉身問蹇碩,蹇碩恐懼而不知如何奏對,因此怨恨蓋勛。
劉宏又問蓋勛自己閱兵如何。蓋勛奏曰:「如今叛軍在涼州,陛下卻在雒陽閱兵,不能顯陛下果斷剛毅,反有窮兵黷武之嫌。」劉宏聽後非但沒生氣,而稱讚蓋勛敢言。
這邊,涼州叛亂未定,朝廷又調皇甫嵩前去平叛,叛軍圍攻陳倉縣城達八十餘日不克,疲敝而退。皇甫嵩下令追擊,董卓勸阻,認為「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皇甫嵩則認為:「叛軍是喪失鬥志的疲師,而不是歸眾、窮寇」。
隨後,皇甫嵩讓董卓負責殿後,自己率軍追擊,連戰連勝,斬首萬餘級,叛軍首領王國逃走後不久病死。
董卓因此非常忌恨皇甫嵩,不過卻賄賂宦官,謊稱自己之功。
皇甫嵩亦上奏言董卓傲慢,有不臣之心。
靈帝劉宏於是下詔拜董卓為并州牧,令其下屬軍隊轉交給皇甫嵩。
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軍隊,上書辯解道:「陛下敬啟,臣掌兵十年,每戰親臨,同甘共苦,視士卒為兄弟,本欲歸去并州,奈何手下士卒愛我,皆欲和臣同去并州。伏望陛下應允。」
時皇甫嵩之侄皇甫酈,聞聽董卓拒交兵權,於是勸說從父皇甫嵩趁機除掉董卓,皇甫嵩不從,只是將董卓不肯交出兵權的事上奏朝廷。
至於擔心匈奴人的習性和忠誠度的問題,岳雲表示不可能,他永遠會讓自己手下的漢人士卒遠遠多於匈奴人馬。
再加上此番匈奴人經過自己的梳理,各自為政,很難團結,而自己每年的徵兵之策,更是防止其做大的有效方法。
現在,單論騎兵的話,怕是窮整個漢朝之力,也沒辦法和自己相提並論。沒辦法,誰叫岳雲掠奪了半個匈奴的戰馬呢?
至於匈奴人,經過此次戰爭,元氣大傷。再加上岳雲加大其和并州的通商力度,大量得鹽、茶葉、糧食湧入草原。
是以相比以前來講,今年的匈奴人,在岳雲統治下肯定不會發生餓死人的情況。
之後,岳雲在手下溫恢的建議下,並未向朝廷報捷,反而繼續積蓄實力。
並讓關羽和張飛,數次帶領著匈奴騎兵,到邊境演練,造成匈奴人要入境,還並未平息的假象。
沒辦法,「養賊自重」還是要搞起來的,誰叫靈帝劉宏現在還並沒有身死。
大漢王朝現在雖然各地起義不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沒有到達日後,威儀盡喪,諸侯四起的地步。
而自己區區四郡之地,卻養兵十萬,萬一朝中諸公認為自己圖謀不軌,派兵討伐怎麼辦?
至於將養這十萬大軍的糧餉,那更是容易,畢竟整個匈奴那都是岳雲的後方養馬場。
再加上現在大漢各地叛亂,戰馬之類的軍用物資更是搶手貨。岳雲便在并州四郡和匈奴地方,大力發展商業,組建商隊。
是以這些戰馬,藉助著商隊被販賣到了各個地方,而運回來的都是源源不斷的糧食。
當然岳雲也留了一手,知道這些購買戰馬的勢力,日後會是自己爭霸天下的潛在對手,所以販賣出去的戰馬,都是閹割過的老馬。
只消數年,這些閹馬便不堪大用,因此,倒也不怕別人藉此大肆組建騎兵。
不得不說岳雲在往老陰批的路上,越走越遠,可即便如此,這些戰馬還是供不應求。
……
卻說大漢涼州這邊,自從涼州叛亂以來。
朝廷拜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一起受張溫節制。整合諸郡兵力,共得步騎兵十餘萬,屯兵美陽。
而叛賊韓遂亦進兵美陽,因與朝廷大軍交戰不利,退踞榆中,而周慎率三萬人馬追擊,卻輕敵冒進,戰敗而歸。
而後,朝廷大軍又跳轉矛頭,討伐跟隨作亂的諸羌,又逢大敗,唯董卓用計詐騙羌人,全師而歸。
由是之後,朝廷軍馬損失慘重,張溫便率朝廷大軍,和韓遂對峙起來。
至冬季,天寒地凍,朝廷大軍退軍休整,韓遂趁機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並其眾,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漢中平四年四月,涼州刺史耿鄙彼時在涼州治所天水,聽聞韓遂又兵進隴西,於是率六郡兵馬,以治中程球為先鋒,討伐韓遂。
耿鄙不聽傅燮的建議,急功近利,當大軍開到狄道時,韓遂設伏擊敗朝廷大軍,而後又用離間計使涼州軍將帥不和。
之後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亦反漢,與遂連和。
二人帶兵相繼偷襲耿鄙大軍,程球、耿鄙先後被殺。
後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馬騰,亦擁兵反叛,又有漢陽王國,自號合眾將軍,這幾人皆與韓遂合兵一處,進圍漢陽。
漢陽太守傅燮兵微將寡,雖有謀略,奈何不敵賊眾,奮力守城,力竭戰死。
韓遂等人,於是共同推舉王國為主,悉令領其眾。
朝廷雖耗費了大量的錢糧兵馬,涼州的局勢卻是愈演愈烈,無奈之下,靈帝劉宏聽取大將軍何進的建議,派重兵,只保長安以及周邊諸郡不失,其餘諸郡縣任由叛軍肆虐。
大漢王朝由是更加日薄西山。
卻說天下早就叛亂四起,而遠在洛陽的靈帝劉宏卻被宦官張讓等人所蒙蔽,自以為還四海昇平。
直至涼州局勢糜爛,靈帝劉宏方才如夢初醒,從西園果泳館的享樂當中走出。
中平五年三月,德陽殿的朝會當中,太常劉焉稟奏道:「陛下,現今叛亂四起,尤以涼州和幽州為甚,又兼各地黃巾餘孽,還未完全覆滅,諸郡郡守雖聚兵而守,然朝廷調度不一,時常出現延誤戰機之舉。」
從事中郎王允亦列奏道:「太常所言甚是,各地郡守無臨機專斷之權,賊寇為患,雖飛馬探報朝廷,然待朝廷令至,則事晚矣。」
說到這王允,好多人可能不識其人,可要是說到他的義女貂蟬,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是」成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女中的「閉月」。
而這王允其人也並不簡單。
王允,字子師,并州太原郡人。出身於名門旺族,宦官之家,從小好大節,習經傳,練騎射,立志報國,被同郡人介休郭泰譽之為「王佐才也」。
王允年少之時,亦有年輕人的無畏之志,痛恨宦官專權,年十九,為郡吏,時有宦官黨羽趙津為禍鄉里,王允不懼宦官淫賊,為民除害,誅殺趙津。
壯年之後,官拜豫州刺史,與中常待張讓拼力爭鬥,被誣陷下獄,倍經折磨,幾乎喪命,只好隱名埋姓,躲避於河內、陳留之間。
直至前番朝廷招賢納士,解黨錮之禍,經大將軍何進推薦,朝廷擢其為從事中郎。
日後董卓禍亂京師,王允與曹操以七星刀刺董,甚至日後王允利用離間計,用貂蟬誘惑呂布誅殺董卓。
這一樁樁,一件件,說他王允是個人物,這一點不假,不過此事日後再表。
這邊靈帝劉宏聽到劉焉和王允稟奏之後,亦是深以為然,於是便問計於殿下諸臣。
此時劉焉好似早有準備,又出列奏稟道:「不如學光武帝,重設州牧,以州牧代刺史,如此便會政出如一,迅速平定叛亂。」
不過朝中也有有識之士提出,以州牧代替刺史雖可平定叛亂,但州牧權柄太重,容易尾大不掉,成國中之國。
劉焉又道:「此事不難,可令老成持重,並漢室宗親,出任州牧,如此可保忠誠無虞。」
靈帝劉宏於是採納劉焉建議,重置州牧,以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
又表劉表為荊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劉鯀為揚州刺史,韓馥為冀州刺史,年底又以宗正劉虞為幽州牧,負責平定幽州張純叛亂。
由是天下為州牧時代,各地州牧皆可私募兵馬,不過權柄仍在劉姓之手。
同年八月,張讓等宦官與大將軍何進矛盾日重,張讓等雖掌宮闈,但是無有兵馬,於是眾宦官便向劉宏進言:「陛下,現今天下漸亂,然而京師重地卻無重兵保護,豈不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靈帝連忙問策於張讓。
張讓於是讓靈帝以西園之地為基,盡出宮中御馬,招募京城良家子,編練新軍。
劉宏於是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泓為下軍校尉,夏牟為左軍校尉,淳于瓊為右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
又以上軍校尉宦官蹇碩為統率,以此制約大將軍何進的軍權。
十月,靈帝劉宏在雒陽平樂觀舉行閱兵儀式,自稱「無上將軍」,騎馬持劍檢閱軍隊。
閱兵之後,劉宏接見涼州名將討虜校尉蓋勛,問:「朕繼位以來,與先帝一樣,未曾變動分毫,天下為何總有叛軍作亂?」蓋勛言此多為宦官所致。
當時上軍校尉蹇碩也在座,劉宏轉身問蹇碩,蹇碩恐懼而不知如何奏對,因此怨恨蓋勛。
劉宏又問蓋勛自己閱兵如何。蓋勛奏曰:「如今叛軍在涼州,陛下卻在雒陽閱兵,不能顯陛下果斷剛毅,反有窮兵黷武之嫌。」劉宏聽後非但沒生氣,而稱讚蓋勛敢言。
這邊,涼州叛亂未定,朝廷又調皇甫嵩前去平叛,叛軍圍攻陳倉縣城達八十餘日不克,疲敝而退。皇甫嵩下令追擊,董卓勸阻,認為「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皇甫嵩則認為:「叛軍是喪失鬥志的疲師,而不是歸眾、窮寇」。
隨後,皇甫嵩讓董卓負責殿後,自己率軍追擊,連戰連勝,斬首萬餘級,叛軍首領王國逃走後不久病死。
董卓因此非常忌恨皇甫嵩,不過卻賄賂宦官,謊稱自己之功。
皇甫嵩亦上奏言董卓傲慢,有不臣之心。
靈帝劉宏於是下詔拜董卓為并州牧,令其下屬軍隊轉交給皇甫嵩。
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軍隊,上書辯解道:「陛下敬啟,臣掌兵十年,每戰親臨,同甘共苦,視士卒為兄弟,本欲歸去并州,奈何手下士卒愛我,皆欲和臣同去并州。伏望陛下應允。」
時皇甫嵩之侄皇甫酈,聞聽董卓拒交兵權,於是勸說從父皇甫嵩趁機除掉董卓,皇甫嵩不從,只是將董卓不肯交出兵權的事上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