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課,更好賞電影藝術關於鏡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各位朋友們,如果說要做好一名演員,首先,電影愛好者應該會經歷這麼一個階段——瘋狂找電影看,提高閱片量的階段。他們會關注各種電影推薦、影單、排名......一部接一部地把豆瓣TOP250的電影補看完,然後經歷幾次片荒期,找不到喜歡的電影看了。喜歡表演的同學們,想要做演員,提高閱片量必不可少,為了能更好地看電影,所以呢,我們可以接觸學習一些電影的理論知識。

  了解一些電影理論之後,看電影的角度就會很不一樣,能夠跳出劇情故事去看一部電影的結構,攝影,剪輯,從一部電影裡獲得的信息會比以前多很多。當然,知道太多電影理論也是有弊端的,會讓你看電影時沒那麼感性,沒那麼入戲,別人感動到哭得稀里嘩啦時,你卻在想,哇這長鏡頭好厲害,這色彩好舒服……所以,看電影純粹是當娛樂的朋友請關閉這篇文章,想更好地欣賞電影藝術的朋友們那就請繼續往下看。

  攝影:之前化名王啟隆老前輩曾這樣提起到:「什麼是電影風格?電影風格呢分為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就拿經常聽到有人說一部電影是現實主義電影,例如《我不是藥神》。現實主義電影儘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反映真實的世界,看這種電影,我們會覺得很真實,電影裡的故事是現實生活里可能發生的。現實主義電影注重內容的客觀呈現,不去刻意追求完美,其最高準則是簡單、自然、直接。

  與之相對的,就是形式主義。形式主義電影更注重對內容的表現,導演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會加入很多電影技巧和形式,這種電影就像繪畫裡面的抽象畫一樣,非常抽象非常風格化,典型代表如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現實主義的極端是紀錄片,形式主義的極端是先鋒派影片,但是大部分電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古典主義,古典主義是迴避極端形式或是極端現實的中間風格,這種電影一般稱之為劇情片。在一部電影裡,形式與內容(現實)是相輔相成的,只是我們為了方便解析電影,才會分開來講。

  鏡頭:根據人物在畫面上的大小,鏡頭的景別大致分為六類:(a)大遠景:多半是約400米的距離拍攝,人物在畫面裡面只有斑點的大小,這種鏡頭一般用來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西部片、戰爭片、歷史片裡這種鏡頭會比較多;

  (b)遠景:遠景的範圍大致與觀眾跟劇場的舞台距離相當;

  (c)全景:人物全身在景框畫面里,頭部接近頂部,腳接近底部;

  (d)中景:人物腰部以上的鏡頭,有二人鏡頭、三人鏡頭、過肩鏡頭(兩人一人面對鏡頭,一人背對鏡頭)等;

  (e)特寫:這種鏡頭常常把重點放在很小的客體上——如人的臉部;

  (f)大特寫:更近一步的嘴巴或眼睛大特寫。

  根據攝像機鏡頭的種類,可以分為三種鏡頭:

  (a)標準鏡頭:現實主義的導演喜歡用標準鏡頭,避免造成扭曲,這種鏡頭使被攝物與人眼看到相似;

  (b)望遠鏡頭:又稱長焦鏡頭,這種鏡頭可以隔著很遠拍到特寫。攝影師可以用望遠鏡頭來拍攝野生動物,也可以藏在車裡,透過窗戶攝取特寫。望遠鏡頭的焦點僅僅在遠處,不在焦點的前景和背景會變得模糊不清,所以也常用來製造藝術效果。望遠鏡頭的焦點在拍攝時可以切換,這種技巧稱之為變焦,在有兩人以上的畫面里,可以通過焦點的變化來突出某個人同時次化其他人。

  (c)廣角鏡頭:廣角鏡頭會造成線條的空間的扭曲,越是邊緣的地方扭曲越嚴重。距離會被誇大,距離一英尺遠的兩個人,在廣角鏡頭下可能看起來有幾碼遠。

  角度:之前在課上,奧朗特.考特爾.威爾這樣說道:「攝影機拍攝的角度可以渲染某種情緒,同樣的拍攝對象仰拍和俯拍會呈現不同的效果。電影有五種基本角度:第一條,鳥瞰角度:鳥瞰角度可以使觀眾擁有上帝視角,會給觀眾一種主宰主角命運的感覺,鏡頭下的人物往往像螞蟻一般卑微無助;

  第二條,俯角:俯角會使人物變得沒那麼高,會減少人物的重要性,使人物顯得無害及其卑微;

  第三條,水平角度:水平角度接近於人的正常視線,是比較中性的角度,現實主義的導演會用得多;

  第四條,仰角:仰角會使人物變得高大,動作的速度感增加,尤其是暴力鏡頭。由仰角拍攝的人物會引起恐怖、莊嚴及偉大的感覺;

  第五條,傾斜角度:傾斜的鏡頭給人感覺是緊張、轉換及動作即將改變,暴力場景經常會用到。」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曾在課上說道:「光影:業餘的電影觀眾很少會注意到電影裡的打光,但是燈光確是電影拍攝的一個重要成分,燈光可以渲染某種氣氛,可以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到主要的人物上面。喜劇片和歌舞片,燈光趨於明亮的高調風格,較少有陰影;悲劇和通俗劇較常用高反差的燈光風格,亮光出特別亮,黑暗處也相當有戲劇性;懸疑片、驚悚片和黑幫片則較趨低調風格。」

  好萊塢大製片廠時代發展出的三點打光技巧,至今仍在世界通用。

  主光:光照的地方會有強烈的光線光影對比,會首先吸引我們的目光;

  輔助光:照亮主光照射不到的黑暗,顯露出一些次要細節;

  背光:照亮環境,賦予空間感。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外景的燈光因為多採用自然光源,比較有自然風格,現實主義的導演喜歡用自然光,會使得影像有紀錄片的感覺。攝影棚內的燈光比較風格化及戲劇性。自古以來,光都是象徵神聖,黑暗則是象徵邪惡。形式主義的導演較偏向於象徵性的暗示打光,比如說,從演員臉部下方打光,會顯得演員很邪惡,同樣的,任何位於強光面前的人物都有些恐怖的暗示,因為光與安全相聯,任何阻擋光源者,都威脅到這種安全性。」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曾說:「色彩:在心理方面,色彩是電影中的下意識元素,它有強烈的情緒性,人們喜歡解釋構圖線條,卻消極地接受了顏色,容許它象徵心境。每一部彩色電影都有一種基本色調,每個導演都有自己喜歡色調風格。一般而論,冷色系代表了平靜、疏遠、安寧,在影像上較不明顯,暖色系代表了侵略、暴力、刺激,在影像上十分張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