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疲於應付
在臨床人員招聘、培訓的同時,後勤那邊也增加了三個新人。
一個是具有主管會計師職稱的陳金興,以前在他們老家的一家國有企業財務科工作,被阿健挖來的。
陳金興長得比較白淨,大概跟他的職業有關~常年在室內工作,風吹不到、雨淋不著。不到一米七的個子,性格比較沉穩,專業水平也確實很高,原來的兼職會計紀老師對他的專業能力誇讚不已。
另一個叫謝金山,此前原來一直在澳門打工。他哥哥是他們老家某個縣公安局的政委,看到這幾年做醫療的很賺錢,就動員他回來,先跟人打工,以後再尋找機會。
謝金山個子跟陳金興差不多,也是一米六多的樣子,但陳金興白淨斯文,謝金山則一臉絡腮鬍子,而且性格也比較粗獷,大大咧咧的,說話也常常常口吐髒字,不管不顧的。
大概不知道金山有什麼專長,或者一時不知道讓他幹什麼好,蔡經理就讓他先跟著卓慶新做採買和庫管的事情,熟悉一下情況再說。
還有一個叫陳益宏,是林志高的表哥。這人長得一表人才,一米七六的個子,不胖不瘦,而且總是一身西裝,簡直有點風度翩翩。
陳益宏也有海外打工的經歷,但他卻不願意細說自己的過去,只是說去年年底回家過年的時候,聽說了一些關於醫療的事情,覺得是一個新的機會,於是決定參與進來試試。
他目前被安排做阿蔡的助手,跟謝金山一樣,並沒有明確職位,只是說先幹著,看起來將來會不會留在這裡,也不一定。
在這一點上,不能不佩服他們老家人的厲害。「愛拼才會贏」不只是一種精神,其實更是一種傳統,甚至是習慣。
他們除了歷史上的闖南洋以外,改革開放以後,也在國內的商業界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最令人稱奇的是,他們常常能夠做一行成一行、做大一行。
木雕、木材、手錶、打金、珠寶、加油站、打隧道等等很多行業,都是他們的天下,只要他們參與了,就逐漸形成了近乎壟斷的局面。
他們有一些非常好的傳統,不僅能吃苦,愛動腦子,捨得花錢,而且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帶人」。
如果一個人在某個方面找到了門路,賺到了錢,就會從老家帶自己的親戚朋友出來一起做。後者學會了以後就可以單獨出去干,他們還會相互參股,共同管理。
這樣一級、一級地擴散下去,常常很快就會在一個地方形成一片產業和一股力量,並逐步蔓延開來。
曾經有人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對逃婚的小夫妻,在錢快花光了、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借別人的店面賣自己做的手工餛飩,兩年以後有了自己的店,十幾年後擴張出了一百多家餛飩店。
在做生意入股甚至借錢這些方面,他們也有自己成套的傳統和規矩,而且非常願意遵守這些規矩,十分講究信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們開始涉足醫療行業,如今已經成了民營醫療的絕對主力,不僅引起了衛生主管部門的重視,也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
就像現在後勤的這些人,他們現在還是打工的,但三、五年以後就很有可能成為新的老闆,就連剛滿十九歲的卓慶新,也一樣有可能成為以後的老闆。
……拿到執業許可證、完成工商登記等手續之後,李越把所有的證件原件都交給了財務人員保管存。
阿蔡曾經私下跟李越說過,看著那些證件上的印著都是李越的名字,謝金山曾經提醒蔡經理說:「從驗資報告開始,所有的文件都是以李越的名義辦的。所以,不管是表面上來看、還是從法律上來講,這家醫院都是他李越的。
這要是李越對外說......這是他自己的醫院,我們似乎也沒地方說理去啊?」蔡經理聽了,沒吭聲,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李越聽完也只是笑了笑,說:「呵呵,其實我一開始就不願意干,是他們硬要我來的啊。
金山提醒他,也是出於好意嘛。其他人也不一定想不到這一點,就像你啊、金興或者陳益宏啊,甚至小卓也會想得到,但你們不會說出來。
因為你們相信蔡經理肯定是有準備的,他不去想,他的兩個哥哥也不會不去替他想。關鍵不是沒有想到,而是想到了還會這麼做。
其實,我個人向來認為,人性是最不應該被考量的東西,相互信任才會合作,一旦合作了就不要去懷疑對方。
如果是蔡經理讓你來說這事兒的,請你轉告他,他信不信我我不管;我信我自己,在這個城市,我的名聲比他的這家醫院還重要。」
阿蔡沖李越豎了一下大拇指,感嘆道:「唉~大家都說蔡經理是個有福的人,一直有兩個能幹的哥哥罩著他,現在又有你來幫他。確實是『有福之人不用忙啊』。」
「有些事,還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我也同樣需要他的幫助,而且他也確實能幫到我,這算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李越看著窗外的遠方,說了一句。
其實,他總覺得民營醫院現畢竟還是處在草創的階段,究竟能走多遠,還真的不好說。
曹莉參加完培訓,找李越說了一些感謝的話,就走了。估計是她的父母不同意她到民營醫院工作。
這段日子,跟新來的幾個骨幹聊天的時候,他們也問過李越「為什麼會來民營醫院」的問題。
李越簡略地講了自己的經歷,被問到更長遠的打算時,他先說走一步看一步吧,後來想起在廣州的時候、房偉說過的那句話,就說:「實在不行,就回去讀書吧。」
病人就逐漸地多了起來。
醫院所選的位置確實很不錯,交通便利,離著當地的一個公交總站不到五百米,很多附近縣市、鄉鎮的人進城,都會在這裡下車,到醫院來確實很方便。
三個月下來,隨著報紙、電視台等媒體GG宣傳力度的增加,就診人數的不斷增多,業務收入也呈現出可喜的增長趨勢,按照陳金興的測算,估計會在半年內收回所有投資,開始進入盈利階段。
磨合期過去了,一切都在平穩有序的運行,但李越卻感受到了越來越明顯的疲憊感。
這種感覺主要是因為應酬太多,除了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還有消防、城管、環衛,工商、稅務、物價,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以及紅十字會、醫學會……還動不動就要被喊去參加個會議,而且有些會還點名必須是院長參加。
有一個與院內感染有關的會議,李越請周紅敏去參加了,回來說疾控中心主任劉春燕因為李越沒有親自去,很不高興,還說這是對他們疾病控制中心的不重視、不尊重。
李越覺得劉春燕純粹就是挑毛病,新建醫院完成搬遷之後,與老皮防站的合作就解除了,不再租用他們的房子,空在那裡。這樣一來,他們一年少收入幾十萬~劉春燕恐怕就是為此不高興而已。
一天到晚都在外邊跑,而且很多都是些不得不應付的東西,去和不去並沒有實際區別。他原來以為只有公立醫院是這樣子的,沒想到民營醫院一樣跑不掉。
他現在想起醫院開業時,蔡總曾經對他說過的話,也理解了為什麼蔡總叮囑他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院外,原來這還真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願意」、「不願意也得願意」的問題。
李越越來越感覺有些疲於應付,尤其難過的是,很多場合還要喝酒。
當地人喝酒早已名聲在外,喝酒的規矩也非常多,常常是中午喝完,晚上還有別的場合,要接著喝。有時候晚上喝完酒還要去唱歌,唱歌的時候還要再喝,完了還要吃燒烤,再喝……
回到家有時候常常都是凌晨一、兩點鐘,甚至更晚,第二天八點鐘還必須準時出現在醫院裡。
很多應酬的場面李越其實並不喜歡去,什麼單位的成立典禮,工商所的搬家儀式,警民共建活動,某某醫院的新大樓落成典禮,區骨科醫院新病房動工奠基儀式,甚至還有些說不清的什麼紀念日……
凡是這類活動還都不能空手去,除了要帶一點禮品,還得帶個紅包,讓人覺得真的是勞民傷財,不勝其煩。
還有時不時的一些私人場合,一些領導來了戰友、單位幾個同事或同學朋友聚會、外地來了同行……這些場合也會喊你過去,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重要,而是讓你過去付錢。
遇到這樣的場合,李越一般會叫上阿蔡一起去,或者讓他自己單獨去。需要付費的時候,就另外讓陳金興或者謝金山去。
這些私人場合的應酬有時候更加令人厭煩,因為有些人喜歡喝酒,也沒有什么正事,純粹就是為了吃喝玩樂,似乎哪天沒有人請客喝酒、回家吃飯了就很丟人一樣。
甚至,一位局辦公室姓張的主任,一次還提出要李越帶幾個護士來喝酒,李越冷著臉沒吭聲。
他居然還繼續說聽說某某美女也在你們醫院,以前就認識,人長得漂亮,什麼時候帶來一起熟悉一下。看到李越臉色不對,旁邊的一位副局長趕緊岔開了話題。
還有監督所的一位科長,一次約李越去當地一家賓館「談工作」,很坦然地說這個房間是自己專用的,可以隨時來住。
有一次出去喝酒,他帶了一位自己當年在「幹部培訓班」認識的女同學。飯後去歌廳唱歌,阿蔡給服務員小費,他居然提出來說、自己的這位同學老公下崗了,能不能也給她發點錢。
阿蔡愣了一下,大方地答應了,然後熟練地一張、一張數好五百塊錢,遞給那個女的。
這時候大家都沒說話,音樂也停了,房間裡靜悄悄的,在場的人就這麼看著阿蔡在數錢。真不知道她拿錢的時候心裡會怎麼想。
這樣的事情多了,李越就跟蔡經理商量,以後外邊應酬的事自己不去,由阿蔡負責就很好。蔡經理很嚴肅地說:「那可不行啊,總還有一些場合,必須要院長出面的嘛!」
「那給阿蔡任命一個副院長的頭銜,不就行了?」
「那也不一樣的嘛!」
……原本以為忙了、累了會瘦下來,但一段時間下來,李越卻明顯感到體重在悄悄地增長。
他原來一米七八的個頭,只有一百三十多斤,後來都快到一百六十斤了,腰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了起來,原來的好幾條褲子都穿不下了。
一個是具有主管會計師職稱的陳金興,以前在他們老家的一家國有企業財務科工作,被阿健挖來的。
陳金興長得比較白淨,大概跟他的職業有關~常年在室內工作,風吹不到、雨淋不著。不到一米七的個子,性格比較沉穩,專業水平也確實很高,原來的兼職會計紀老師對他的專業能力誇讚不已。
另一個叫謝金山,此前原來一直在澳門打工。他哥哥是他們老家某個縣公安局的政委,看到這幾年做醫療的很賺錢,就動員他回來,先跟人打工,以後再尋找機會。
謝金山個子跟陳金興差不多,也是一米六多的樣子,但陳金興白淨斯文,謝金山則一臉絡腮鬍子,而且性格也比較粗獷,大大咧咧的,說話也常常常口吐髒字,不管不顧的。
大概不知道金山有什麼專長,或者一時不知道讓他幹什麼好,蔡經理就讓他先跟著卓慶新做採買和庫管的事情,熟悉一下情況再說。
還有一個叫陳益宏,是林志高的表哥。這人長得一表人才,一米七六的個子,不胖不瘦,而且總是一身西裝,簡直有點風度翩翩。
陳益宏也有海外打工的經歷,但他卻不願意細說自己的過去,只是說去年年底回家過年的時候,聽說了一些關於醫療的事情,覺得是一個新的機會,於是決定參與進來試試。
他目前被安排做阿蔡的助手,跟謝金山一樣,並沒有明確職位,只是說先幹著,看起來將來會不會留在這裡,也不一定。
在這一點上,不能不佩服他們老家人的厲害。「愛拼才會贏」不只是一種精神,其實更是一種傳統,甚至是習慣。
他們除了歷史上的闖南洋以外,改革開放以後,也在國內的商業界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最令人稱奇的是,他們常常能夠做一行成一行、做大一行。
木雕、木材、手錶、打金、珠寶、加油站、打隧道等等很多行業,都是他們的天下,只要他們參與了,就逐漸形成了近乎壟斷的局面。
他們有一些非常好的傳統,不僅能吃苦,愛動腦子,捨得花錢,而且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帶人」。
如果一個人在某個方面找到了門路,賺到了錢,就會從老家帶自己的親戚朋友出來一起做。後者學會了以後就可以單獨出去干,他們還會相互參股,共同管理。
這樣一級、一級地擴散下去,常常很快就會在一個地方形成一片產業和一股力量,並逐步蔓延開來。
曾經有人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對逃婚的小夫妻,在錢快花光了、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借別人的店面賣自己做的手工餛飩,兩年以後有了自己的店,十幾年後擴張出了一百多家餛飩店。
在做生意入股甚至借錢這些方面,他們也有自己成套的傳統和規矩,而且非常願意遵守這些規矩,十分講究信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們開始涉足醫療行業,如今已經成了民營醫療的絕對主力,不僅引起了衛生主管部門的重視,也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
就像現在後勤的這些人,他們現在還是打工的,但三、五年以後就很有可能成為新的老闆,就連剛滿十九歲的卓慶新,也一樣有可能成為以後的老闆。
……拿到執業許可證、完成工商登記等手續之後,李越把所有的證件原件都交給了財務人員保管存。
阿蔡曾經私下跟李越說過,看著那些證件上的印著都是李越的名字,謝金山曾經提醒蔡經理說:「從驗資報告開始,所有的文件都是以李越的名義辦的。所以,不管是表面上來看、還是從法律上來講,這家醫院都是他李越的。
這要是李越對外說......這是他自己的醫院,我們似乎也沒地方說理去啊?」蔡經理聽了,沒吭聲,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李越聽完也只是笑了笑,說:「呵呵,其實我一開始就不願意干,是他們硬要我來的啊。
金山提醒他,也是出於好意嘛。其他人也不一定想不到這一點,就像你啊、金興或者陳益宏啊,甚至小卓也會想得到,但你們不會說出來。
因為你們相信蔡經理肯定是有準備的,他不去想,他的兩個哥哥也不會不去替他想。關鍵不是沒有想到,而是想到了還會這麼做。
其實,我個人向來認為,人性是最不應該被考量的東西,相互信任才會合作,一旦合作了就不要去懷疑對方。
如果是蔡經理讓你來說這事兒的,請你轉告他,他信不信我我不管;我信我自己,在這個城市,我的名聲比他的這家醫院還重要。」
阿蔡沖李越豎了一下大拇指,感嘆道:「唉~大家都說蔡經理是個有福的人,一直有兩個能幹的哥哥罩著他,現在又有你來幫他。確實是『有福之人不用忙啊』。」
「有些事,還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我也同樣需要他的幫助,而且他也確實能幫到我,這算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李越看著窗外的遠方,說了一句。
其實,他總覺得民營醫院現畢竟還是處在草創的階段,究竟能走多遠,還真的不好說。
曹莉參加完培訓,找李越說了一些感謝的話,就走了。估計是她的父母不同意她到民營醫院工作。
這段日子,跟新來的幾個骨幹聊天的時候,他們也問過李越「為什麼會來民營醫院」的問題。
李越簡略地講了自己的經歷,被問到更長遠的打算時,他先說走一步看一步吧,後來想起在廣州的時候、房偉說過的那句話,就說:「實在不行,就回去讀書吧。」
病人就逐漸地多了起來。
醫院所選的位置確實很不錯,交通便利,離著當地的一個公交總站不到五百米,很多附近縣市、鄉鎮的人進城,都會在這裡下車,到醫院來確實很方便。
三個月下來,隨著報紙、電視台等媒體GG宣傳力度的增加,就診人數的不斷增多,業務收入也呈現出可喜的增長趨勢,按照陳金興的測算,估計會在半年內收回所有投資,開始進入盈利階段。
磨合期過去了,一切都在平穩有序的運行,但李越卻感受到了越來越明顯的疲憊感。
這種感覺主要是因為應酬太多,除了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還有消防、城管、環衛,工商、稅務、物價,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以及紅十字會、醫學會……還動不動就要被喊去參加個會議,而且有些會還點名必須是院長參加。
有一個與院內感染有關的會議,李越請周紅敏去參加了,回來說疾控中心主任劉春燕因為李越沒有親自去,很不高興,還說這是對他們疾病控制中心的不重視、不尊重。
李越覺得劉春燕純粹就是挑毛病,新建醫院完成搬遷之後,與老皮防站的合作就解除了,不再租用他們的房子,空在那裡。這樣一來,他們一年少收入幾十萬~劉春燕恐怕就是為此不高興而已。
一天到晚都在外邊跑,而且很多都是些不得不應付的東西,去和不去並沒有實際區別。他原來以為只有公立醫院是這樣子的,沒想到民營醫院一樣跑不掉。
他現在想起醫院開業時,蔡總曾經對他說過的話,也理解了為什麼蔡總叮囑他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院外,原來這還真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願意」、「不願意也得願意」的問題。
李越越來越感覺有些疲於應付,尤其難過的是,很多場合還要喝酒。
當地人喝酒早已名聲在外,喝酒的規矩也非常多,常常是中午喝完,晚上還有別的場合,要接著喝。有時候晚上喝完酒還要去唱歌,唱歌的時候還要再喝,完了還要吃燒烤,再喝……
回到家有時候常常都是凌晨一、兩點鐘,甚至更晚,第二天八點鐘還必須準時出現在醫院裡。
很多應酬的場面李越其實並不喜歡去,什麼單位的成立典禮,工商所的搬家儀式,警民共建活動,某某醫院的新大樓落成典禮,區骨科醫院新病房動工奠基儀式,甚至還有些說不清的什麼紀念日……
凡是這類活動還都不能空手去,除了要帶一點禮品,還得帶個紅包,讓人覺得真的是勞民傷財,不勝其煩。
還有時不時的一些私人場合,一些領導來了戰友、單位幾個同事或同學朋友聚會、外地來了同行……這些場合也會喊你過去,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重要,而是讓你過去付錢。
遇到這樣的場合,李越一般會叫上阿蔡一起去,或者讓他自己單獨去。需要付費的時候,就另外讓陳金興或者謝金山去。
這些私人場合的應酬有時候更加令人厭煩,因為有些人喜歡喝酒,也沒有什么正事,純粹就是為了吃喝玩樂,似乎哪天沒有人請客喝酒、回家吃飯了就很丟人一樣。
甚至,一位局辦公室姓張的主任,一次還提出要李越帶幾個護士來喝酒,李越冷著臉沒吭聲。
他居然還繼續說聽說某某美女也在你們醫院,以前就認識,人長得漂亮,什麼時候帶來一起熟悉一下。看到李越臉色不對,旁邊的一位副局長趕緊岔開了話題。
還有監督所的一位科長,一次約李越去當地一家賓館「談工作」,很坦然地說這個房間是自己專用的,可以隨時來住。
有一次出去喝酒,他帶了一位自己當年在「幹部培訓班」認識的女同學。飯後去歌廳唱歌,阿蔡給服務員小費,他居然提出來說、自己的這位同學老公下崗了,能不能也給她發點錢。
阿蔡愣了一下,大方地答應了,然後熟練地一張、一張數好五百塊錢,遞給那個女的。
這時候大家都沒說話,音樂也停了,房間裡靜悄悄的,在場的人就這麼看著阿蔡在數錢。真不知道她拿錢的時候心裡會怎麼想。
這樣的事情多了,李越就跟蔡經理商量,以後外邊應酬的事自己不去,由阿蔡負責就很好。蔡經理很嚴肅地說:「那可不行啊,總還有一些場合,必須要院長出面的嘛!」
「那給阿蔡任命一個副院長的頭銜,不就行了?」
「那也不一樣的嘛!」
……原本以為忙了、累了會瘦下來,但一段時間下來,李越卻明顯感到體重在悄悄地增長。
他原來一米七八的個頭,只有一百三十多斤,後來都快到一百六十斤了,腰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了起來,原來的好幾條褲子都穿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