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詞中之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緊接著,蘇燦又建立第二個貼吧——宋詞(吧主:蘇燦。)注釋: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華,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同時也建立了貼吧的第一個帖子——岳飛代表作品。

  大家立即就呼啦啦沖了進來,在看到蘇燦開的岳飛貼中關於岳飛的介紹,大家都開始紛紛咒罵起來,覺得這個南宋朝廷簡直烏七八糟的,這麼厲害的一個將領竟然會被用『莫須有』的罪名給戕害了,難怪偌大一個國家硬生生被人家給整得四分五裂,真的是罪有應得。

  看到滿江紅這首詞的時候,絕大部分人只覺得這詞太有衝擊力了,自己全身的汗毛一下子都豎了起來。

  雖然這個世界的人都是第一次接受宋詞的洗禮,可是即便他們不懂宋詞,卻從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得到那種熱血澎湃的衝擊力。

  這就是詩詞的力量,那種字裡行間爆發出來的那種張力,讓人真的是熱血上涌。

  網友紛紛留言:牛逼,太有衝擊力啦!

  是啊,是啊,雖然不明所以,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卻讓我熱血沸騰!

  這宋詞讀起來絲滑爽口,比一些詩文都還有韻味。

  這個宋朝別的都垃圾得很,可是這宋詞真的是很強大。

  還有別的詞嗎?趕緊再來點!

  就是,就是,不是說宋詞是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嗎,就這麼兩首詞夠誰看啊!

  一部分網友在岳飛貼中破口大罵,而有一部分網友為了躲清淨,直接進了宋詞吧的岳飛代表作帖子裡紛紛留言求新作品。

  顯然,網友的喜好各不相同。

  蘇燦在岳飛代表作帖子下面回應:好,那就再給諸位網友們送上一個和岳飛一樣文武雙全的代表人物,這位的文氣比岳飛可要強得多,他的詞作其中有部分完全可以代表宋詞的巔峰。

  蘇燦在回復完網友的請求之後,回到宋史319吧新開了一個帖子——辛棄疾

  辛棄疾,這位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人物,誕生於1140年5月28日,生命的旅程在1207年10月3日畫上了句號。他起初字坦夫,後來覺得「幼安」更契合自己的心性與期許,便改為此字,待到中年之後,又以「稼軒」為號,似是在向世人傳達一種歸隱田園卻又心繫天下的複雜心境。他來自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SD省JN市歷城區),那裡的山川風土孕育了他豪邁的性情與不凡的才情,使他成為了南宋時期集官員、將領、文學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傑出人物。

  在詞壇之上,辛棄疾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詞中之龍」,他與蘇軾共同構築起豪放派詞作的高峰,被人們並稱為「蘇辛」;又因與李清照同為濟南人,且都在文學領域有著卓越成就,故而並稱「濟南二安」,這一個個稱號,皆是對他文學造詣的高度認可。

  辛棄疾的早年經歷便已顯露出他的不凡。在北方的那片土地上,他與党懷英如同兩顆璀璨的新星,齊名於當地,人們將他們二人合稱為「辛黨」,一時之間,聲名遠播。青年時期的他,正值熱血沸騰、滿懷壯志之時,恰逢耿京起義爆發,辛棄疾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渴望在這場反抗的浪潮中,為恢復中原、驅逐外敵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起義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叛徒張安國這樣的敗類,他的投敵行為險些讓整個起義功虧一簣。然而,辛棄疾怎會容忍這樣的惡行,帶著滿腔的憤恨與無畏的勇氣,率領五十名精壯勇士趕赴百里路程,半夜突襲五萬金軍大營,一舉將正在營帳內和金軍將軍飲酒的張安國擒獲,並當機立斷地將其斬殺,以叛徒的鮮血捍衛了起義的尊嚴。隨後,辛棄疾又殺出金軍大營,帶著勝利的榮耀與對南宋朝廷的期許,毅然回歸南宋。

  回到南宋後,辛棄疾一心想要憑藉自己的謀略與見識,助力朝廷收復失地,於是他精心撰寫了《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在這些凝聚著他無數心血的篇章里,條分縷析地闡述了戰守之策,從軍事部署到戰略規劃,每一個建議都飽含著他對恢復中原的殷切希望。可嘆的是,當時的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據主導,那些怯懦短視的官員們,對辛棄疾的良策置若罔聞,使得這些充滿智慧的建言就這樣被束之高閣,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此後,辛棄疾輾轉多地任職,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出任守臣。在江西時,荊南茶商賴文政發起的起事鬧得沸沸揚揚,局勢一度十分緊張,辛棄疾臨危受命,憑藉著自己卓越的領導才能與軍事智慧,迅速組織力量,制定應對策略,經過一番艱苦的鬥爭,最終成功平定了這場風波,讓當地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寧的生活。

  而在湖南,面對當地時常出現的動盪局勢,辛棄疾力排眾議,決心創建一支能保一方平安的勁旅——「飛虎軍」。為了打造這支軍隊,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從招募士兵、籌備物資到訓練軍隊,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飛虎軍」終於組建完成,這支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就如同守護湖湘地區的鋼鐵長城,有效地穩定了當地的局勢,讓百姓們對辛棄疾感恩戴德。

  儘管辛棄疾為南宋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可他主戰的立場與當政的主和派格格不入,雙方之間的矛盾猶如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那些主和派官員視辛棄疾為眼中釘、肉中刺,屢屢向朝廷彈劾他,使得他的仕途如同海上的扁舟,在風浪中起起落落,飽受坎坷。心灰意冷之下,辛棄疾最終選擇了退隱山居,遠離那令人失望的朝堂,在山林之間尋求內心的寧靜。

  開禧北伐前後,朝廷局勢發生了變化,宰臣韓侂胄意圖通過北伐來鞏固自己的權勢,於是想起了素有軍事才能和主戰思想的辛棄疾,便接連起用他,先是任命他知紹興、鎮江二府,隨後又徵召他入朝擔任樞密都承旨等官職。然而,此時的辛棄疾早已看透了朝廷內部的勾心鬥角和北伐背後的複雜動機,他對恢復中原之事雖仍心懷熱望,但對眼前的局勢卻充滿了無奈與失望,於是毅然推辭了這些任命,繼續堅守著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粹與執著。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八歲。他的離去,讓無數人為之嘆息,仿佛一顆璀璨的星辰就此隕落。好在朝廷在他去世後,追贈他為少師,並賜予諡號「忠敏」,算是對他一生功績與高尚品格的一種肯定,也讓後人在緬懷他時,能感受到些許慰藉。

  辛棄疾的一生,猶如一首激昂又悲壯的樂章,始終以恢復中原為激昂的旋律主線,他以建立不朽功業自許,卻無奈命運多舛,總是與理想背道而馳,壯志難酬的苦澀始終縈繞在心頭。但即便如此,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從未冷卻,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與憂慮,如同燃燒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不滅。他將這滿腔的激情與複雜的情感,全部傾注於詞作之中,用文字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愛國之歌。

  他的詞作藝術風格多樣,豪放風格猶如奔騰的江河,一瀉千里,盡顯沉雄豪邁之氣,讓人讀來豪情滿懷;而細膩柔媚之處又恰似山間的清泉,潺潺流淌,於細微處觸動人心,展現出別樣的柔情韻味。其題材廣泛,涵蓋了從家國大事到個人情懷,從歷史典故到眼前實景等諸多方面,並且他極為擅長化用典故入詞,那些古老的故事在他的筆下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巧妙地融入詞句之中,或借古諷今,或借事抒情,淋漓盡致地抒發著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著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對當時執政者屈辱求和的懦弱行為進行譴責,還有不少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吟詠祖國的大好河山,讓讀者仿佛能透過文字領略到那山河的壯麗與秀美。

  流傳於世的《稼軒長短句》,便是他詞作的精華匯聚,猶如一座文學寶庫,供後人挖掘、欣賞;今人輯錄的《辛稼軒詩文鈔存》,也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他文學創作的全面認知,這些作品跨越時空,至今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