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蜀漢的內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哦,照世子您這般說法,六韜三略竟然算不上真正的才能,而史經也難以稱之為學識淵博,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本領方可稱得上是貨真價實的真才實學呢?」

  周舒聽聞此言後,立刻側過身子,其神情依舊保持著一貫的鎮定自若,仿佛對這樣的論調絲毫沒有感到意外。

  很顯然,諸葛瞻乃是被以諸葛亮為首的派系推舉而出。

  怎麼可能一點能耐都沒有呢?

  是劉氏集團精心籌備並打算推出的後繼之才。

  對於有諸葛瞻這樣的神童,本該是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的

  怎麼會有人忍心去故意為難?

  這其中其實存在著歷史遺留問題。

  劉備入蜀,並非所有的益州本土氏族都心甘情願地表示贊同與支持的。

  恰恰相反,迎劉備入蜀的,只有少數,大多數都是反對的。

  在劉璋治理期間,益州氏族生活的非常滋潤,少有戰事。

  但是自從劉備入蜀之後,先是和東吳掐架,後又是諸葛亮北伐,幾乎上都是年年戰亂。

  所以,對於劉氏集團這外來的統治者,他們是厭惡的。

  蜀漢自然而然的演變成了兩大派系的暗中爭鬥。

  在前段時間,有劉備和諸葛亮壓著,外部集團占據了優勢。

  但是自此諸葛亮死後,益州本土的勢力,在朝野上迅速占據主導地位。

  這也就是為什麼,鄧艾入蜀後,城池皆降了。

  無他,益州氏族苦劉久矣。

  在朝堂上,高官的位置,都由劉氏集團的嫡系掌管。

  但是人數還是太少了,地上的治理,就不得不用其他的人了。

  地方上內政軍務,大多數都是本地氏族所左右。

  自此,劉禪對蜀漢的掌控變弱了很多。

  蜀漢投降,也早已不是劉禪所能左右的了了。

  對於益州氏族來說,這天下是劉,是曹,還是吳,都沒有太多的差別。

  只要不征戰,他們就會生活的很好。

  基於他們的利益,就是和平利益最大。

  如此來說,就與劉氏集團激進派興復漢室而衝突。

  如今很顯然。

  諸葛瞻是激進派推薦出來的,欲要再占據朝堂上的主動權。

  而為了自己的利益,本地氏族官員,肯定是進行阻擊的。

  哪怕是結果已然註定,他們也表明他們的態度。

  「胸有天下,腹有良謀,臨時決斷,指揮若定,方為才能,戰陣局勢,未有不變之,三略六韜豈能盡言之。」

  「心有問章,出口成詩,言之有理,才為學識,史記經詩,都是前人所著,縱使全文通背,亦不能算做自己的學識吧?」

  諸葛瞻微微昂首,陳述其說。

  「世子舌辨之術,老夫亦是自愧不如,但是至此,老夫也未聞世子之天下,胸之才識也。」

  「天下之爭,可非舌辨之斗。」

  周舒又緩聲道,他眼睫毛都掉光了。

  何等的精明。

  豈能會被諸葛瞻幾句話忽悠住了。

  「我之天下,便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我之良謀,便是聯合東吳北伐曹魏。」

  諸葛瞻突然借勢,轉過了話題。

  說來說去,兩派的矛盾點,就是在此,爭還是不爭。

  周舒眼中閃過一絲愕然,這一切都是指向北伐。

  蜀漢言繼漢室,諸葛瞻如此說來,讓他其實不好反駁。

  但是現在的較考,也已經變了味道。

  不再是諸葛瞻的官職去留,而是北伐爭論了。

  周舒餘光略略的掃過上位的劉禪和諸葛亮,心中已然有了猜想。

  諸葛瞻的特封,無外乎就是一個藉口。

  「世子心懷天下,是為有志之士,承繼先帝遺志,也該當還於舊都。」

  「但,此時北伐曹魏,其並非是良謀,而是禍國之計。」


  周舒的神色在此時已經變得凝重起來了,再無之前的半點輕視之心。

  一番試探之下。

  他也駭然的發現,諸葛瞻思路清晰,學識淵博。

  不可輕慢。

  北伐,是不可能同意北伐的。

  絕大的支付,都是要靠他們這些本地大族來扛。

  「蜀漢此前連續北伐無功,便已然證明此非良謀,加上多年的勞民傷財,民乏至極,更不該發動北伐之爭。」

  周舒看似說給諸葛瞻,實則是在向劉禪諫言。

  他說的也是事實。

  但劉禪已經被洗腦了幾次,對於此,他已經沒有任何的感情波動了。

  休養生息和連戰,均是會讓蜀漢處到不利之局面。

  何不能背水一戰。

  「你年紀尚小,不知國勢,如今吳、魏未曾來進犯我蜀地,我們又何必要以弱擊強,自討苦吃呢?」

  北伐之詞,太過于敏感。

  以至於,立即便有人又跳了出來。

  對著諸葛瞻就是一通大罵。

  打狗還得看主人。

  但這罵諸葛瞻的人,卻是一點都不看諸葛亮的面子。

  「你又是誰,我與周夫子對答,關你何事?」

  諸葛瞻也是滿口不快,不用猜,這又是投降派的一員了。

  「何不關我事,我為臣子,北伐之事,關乎國家興亡,怎麼能不進言?」

  那人老氣橫秋的說道。

  極為的反對北伐,從其態度神情來看,比周舒更甚之。

  「身為臣子,為國進言,確是忠誠可嘉,但繆論誤國,也絕非是忠臣所為之。」

  「此時不北伐,更待何時呢?」

  「豈不聞坐以待斃!」

  諸葛瞻氣勢一挺,直面向那官員。

  「蜀國勢小,魏國勢大,我得其一,魏得其九,時間再拖,差距只有愈來愈大,唯有亡爾,不戰便是坐以待斃,等死而已。」

  擺在明面上的道理,他們不是看不透。

  而是都不想北伐。

  因為就沒有太多的希望。

  你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他們沒有意見。

  但是,你的理想,不要建立在他們的物資基礎之上啊。

  「魏國本來就勢大,主動進攻,還是沒有勝算,不如以逸待勞,拒城而守,消耗魏國國力,再緩緩圖之。」

  講的很好。

  不過,一到魏國兵臨城下,怕是一個個都開城門歡迎了。

  蜀漢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投降的人確實是挺多的。

  東吳能迅速攻下荊州各郡,讓蜀漢都反應不過來,這都是蜀漢的郡守太給力了。

  望風而降。

  究其而言,蜀漢得民之心不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