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蜀中大儒,塗高者——魏
直臣都是如此嗎?
諸葛瞻看著擋在面前的身影,心中不由嘀咕。
如此直言犯上。
根本就是在找死。
如此語氣,哪個君王能忍?
也難怪,李邈能成為劉禪斬殺大臣的唯二之人了。
劉禪一生就殺了兩位大臣,一位是說劉禪與自己的妻子亂搞,被劉禪賜死了。
另一位,就是李邈,誣衊諸葛亮被殺的。
難道要提前死了嗎?
看著劉禪逐漸陰沉下來的臉色,諸葛瞻覺得極有可能。
「諸葛思遠,乃是學識所至,確實有真才實學,是朕親自考較,朕覺得人才應該不別一格,才賜以特封,讓其為國而計,無關丞相何事。」
劉禪強忍著心中怒火,心默念,做明君,不殺直臣,敢直言犯諫者,皆是良臣。
「八歲小兒有何種學識?陛下莫不要被奸佞所誤。」
李邈繼續言道,無懼權威,不苟顏色。
其這種行為,讓人乍一看,是忠誠直諫。
但是細細來看,就是不通人情世故,自以為是。
若不是有諸葛亮保諫,早就不知道被貶到什麼地方了。
在朝堂上,有李邈這等人在,也是能使君王得到警醒的。
不過,有點費脾氣。
「安漢將軍,難道說你竟是在懷疑朕不成?」
劉禪怒目圓睜,那凌厲的目光直直地射向李邈。
只見劉禪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原本溫和的面容此刻也布滿了寒霜,顯然已是動了真怒,就連說話的語氣都變得異常嚴厲起來。
他是很少動怒的。
就在李邈騎虎難下之時。
一個身影緩緩從隊列中走了出來,這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
老者身穿一襲素色長袍,雖然身形略顯佝僂,但卻自有一股超凡脫俗的氣質。
他步履蹣跚,每一步都顯得有些艱難,然而那渾身散發出的濃郁至極的儒雅之氣,卻讓人不敢有絲毫輕視之意。
再看這位老者的容貌,雖已滿臉皺紋,白髮蒼蒼,但那雙眼睛卻是炯炯有神,深邃而睿智。
他輕輕捋了捋頜下的鬍鬚,緩聲道:「陛下息怒,依臣之見,李將軍想必並非此意。他一心為國,只是因心繫社稷安危,以至於情緒過於激動,才會在言語上有所冒犯,還望陛下見諒。」
這位老者與後面的諸葛瞻相比,簡直就是兩個極端。一個是風燭殘年,盡顯滄桑。
另一個則是稚嫩無比,朝氣蓬勃。
極為的有視覺衝擊力。
「畢竟此事關乎國家體面,讓一個年僅八歲的幼童參加朝堂議政,臣也認為此舉欠妥。」
那位老者緩緩開口道,聲音低沉而又沉穩,仿佛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
「然而,若我蜀地真有神人降世,若不行天勢,也必將是罪責,不若就讓臣當眾考校,也好堵幽幽之口。」
老者稍稍停頓了片刻,似乎在等待著其他人的回應。
只見他神態悠然自得,說話時語調抑揚頓挫,盡顯其深厚的學識和高雅的涵養。
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比起那個只知一味直言的李邈可真是要陰險狡詐得多了。
此時諸葛瞻也不由暗中思慮。
在這個時段的蜀漢朝廷里,究竟還有誰膽敢如此公然地與劉禪諸葛亮唱起反調來呢?
「周大夫所言甚是有理,那麼便有請周大夫出題考校吧。」
劉禪微微頷首,其實對於劉禪來說,他對諸葛瞻可是有著十足的信心。
這也正合了劉禪內心深處的想法,藉助這次機會,讓諸葛瞻一舉成名,從而徹底踏入政壇的核心地帶。
「那老臣就不恭了!」
只見那位老者微微躬身施了一禮之後,緩緩轉過身來,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俯瞰著眼前的諸葛瞻。
「老夫周舒,見過世子,社稷為重,還望世子莫要怪罪。」
老者的聲音低沉而渾厚,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他先是禮貌地向諸葛瞻問候行禮,然而言辭之間卻隱隱帶著幾分鋒芒。
先禮後兵。
不知這老者究竟是礙於諸葛亮的情面才如此客氣,亦或是他本身就是個極有涵養的儒家學士呢?
「還請大儒出題吧!」
面對周舒,諸葛瞻倒是表現得從容不迫,同樣回敬了一禮。
諸葛瞻也知道,眼前的這老不死是誰人了。
是蜀地大儒兼預言家周舒。
他可是益州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表面上看,周舒似乎並未掌握太多實際權力,
但實際上無論是後主劉禪,還是丞相諸葛亮,都對他忌憚三分,輕易不敢妄動。
周舒最為人所熟知且頗具爭議性的觀點,當屬那句「塗高者,魏也。」
此言論公然宣稱魏國才是天下正統所在,並且在蜀國境內大肆傳播開來。
對於這樣的說法,蜀漢的當政者們竟然選擇了視而不見。
周舒不僅是蜀漢內部的投降派,更是堅決反對北伐策略的重要大臣之一。
「世子可讀過《春秋》,知曉《三韜》、《六略》否?」
周舒發問道,兵法韜略和春秋,乃是士族必學之經典。
如此提問,也不算是為難人。
中規中矩。
「粗略學過,但是不精,前世之作,只可借鑑,也無需研讀之。」
諸葛瞻開口道,從容不迫,哪怕是如此威嚴的宮殿內。
單是這份氣魄,就讓朝中多人,感到嘆服。
不過,口氣也是非常大。
丞相之子,果然不是常人。
「那《詩經》、《史記》呢?」
周舒老神在在,一切都瞭然於胸。
「也不曾詳讀過,只是略知一二。」
諸葛瞻如是說道。
他這樣的年歲,也才剛從學不久,如何學的那麼多。
原主那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他並沒有繼承。
說略知一二,已經是誇大其詞了。
「不通韜略,不識史文,何以謂之真才?」
周舒看向劉禪稟道。
諸葛瞻的反應,讓劉禪都還反應不過來。
這讓他如何反駁?
難不成昨日諸葛瞻之說,都有人教唆之?
「這…」
劉禪目光掃過一眾大臣。
蔣琬欲要相助,但是話至嘴邊,也是頓覺的無理可爭。
這是屬於諸葛瞻都考題,他如此不給力,他們也都是愛莫能助。
「周大夫,此言差矣,才識豈能一概而論之,韜略前人所著,誰人,又不可學之,學之,誰人又不會呢?如此而說,又怎麼能說的上當世之才?」
身後,諸葛瞻的聲音驟然響起。
諸葛瞻看著擋在面前的身影,心中不由嘀咕。
如此直言犯上。
根本就是在找死。
如此語氣,哪個君王能忍?
也難怪,李邈能成為劉禪斬殺大臣的唯二之人了。
劉禪一生就殺了兩位大臣,一位是說劉禪與自己的妻子亂搞,被劉禪賜死了。
另一位,就是李邈,誣衊諸葛亮被殺的。
難道要提前死了嗎?
看著劉禪逐漸陰沉下來的臉色,諸葛瞻覺得極有可能。
「諸葛思遠,乃是學識所至,確實有真才實學,是朕親自考較,朕覺得人才應該不別一格,才賜以特封,讓其為國而計,無關丞相何事。」
劉禪強忍著心中怒火,心默念,做明君,不殺直臣,敢直言犯諫者,皆是良臣。
「八歲小兒有何種學識?陛下莫不要被奸佞所誤。」
李邈繼續言道,無懼權威,不苟顏色。
其這種行為,讓人乍一看,是忠誠直諫。
但是細細來看,就是不通人情世故,自以為是。
若不是有諸葛亮保諫,早就不知道被貶到什麼地方了。
在朝堂上,有李邈這等人在,也是能使君王得到警醒的。
不過,有點費脾氣。
「安漢將軍,難道說你竟是在懷疑朕不成?」
劉禪怒目圓睜,那凌厲的目光直直地射向李邈。
只見劉禪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原本溫和的面容此刻也布滿了寒霜,顯然已是動了真怒,就連說話的語氣都變得異常嚴厲起來。
他是很少動怒的。
就在李邈騎虎難下之時。
一個身影緩緩從隊列中走了出來,這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
老者身穿一襲素色長袍,雖然身形略顯佝僂,但卻自有一股超凡脫俗的氣質。
他步履蹣跚,每一步都顯得有些艱難,然而那渾身散發出的濃郁至極的儒雅之氣,卻讓人不敢有絲毫輕視之意。
再看這位老者的容貌,雖已滿臉皺紋,白髮蒼蒼,但那雙眼睛卻是炯炯有神,深邃而睿智。
他輕輕捋了捋頜下的鬍鬚,緩聲道:「陛下息怒,依臣之見,李將軍想必並非此意。他一心為國,只是因心繫社稷安危,以至於情緒過於激動,才會在言語上有所冒犯,還望陛下見諒。」
這位老者與後面的諸葛瞻相比,簡直就是兩個極端。一個是風燭殘年,盡顯滄桑。
另一個則是稚嫩無比,朝氣蓬勃。
極為的有視覺衝擊力。
「畢竟此事關乎國家體面,讓一個年僅八歲的幼童參加朝堂議政,臣也認為此舉欠妥。」
那位老者緩緩開口道,聲音低沉而又沉穩,仿佛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
「然而,若我蜀地真有神人降世,若不行天勢,也必將是罪責,不若就讓臣當眾考校,也好堵幽幽之口。」
老者稍稍停頓了片刻,似乎在等待著其他人的回應。
只見他神態悠然自得,說話時語調抑揚頓挫,盡顯其深厚的學識和高雅的涵養。
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比起那個只知一味直言的李邈可真是要陰險狡詐得多了。
此時諸葛瞻也不由暗中思慮。
在這個時段的蜀漢朝廷里,究竟還有誰膽敢如此公然地與劉禪諸葛亮唱起反調來呢?
「周大夫所言甚是有理,那麼便有請周大夫出題考校吧。」
劉禪微微頷首,其實對於劉禪來說,他對諸葛瞻可是有著十足的信心。
這也正合了劉禪內心深處的想法,藉助這次機會,讓諸葛瞻一舉成名,從而徹底踏入政壇的核心地帶。
「那老臣就不恭了!」
只見那位老者微微躬身施了一禮之後,緩緩轉過身來,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俯瞰著眼前的諸葛瞻。
「老夫周舒,見過世子,社稷為重,還望世子莫要怪罪。」
老者的聲音低沉而渾厚,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他先是禮貌地向諸葛瞻問候行禮,然而言辭之間卻隱隱帶著幾分鋒芒。
先禮後兵。
不知這老者究竟是礙於諸葛亮的情面才如此客氣,亦或是他本身就是個極有涵養的儒家學士呢?
「還請大儒出題吧!」
面對周舒,諸葛瞻倒是表現得從容不迫,同樣回敬了一禮。
諸葛瞻也知道,眼前的這老不死是誰人了。
是蜀地大儒兼預言家周舒。
他可是益州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表面上看,周舒似乎並未掌握太多實際權力,
但實際上無論是後主劉禪,還是丞相諸葛亮,都對他忌憚三分,輕易不敢妄動。
周舒最為人所熟知且頗具爭議性的觀點,當屬那句「塗高者,魏也。」
此言論公然宣稱魏國才是天下正統所在,並且在蜀國境內大肆傳播開來。
對於這樣的說法,蜀漢的當政者們竟然選擇了視而不見。
周舒不僅是蜀漢內部的投降派,更是堅決反對北伐策略的重要大臣之一。
「世子可讀過《春秋》,知曉《三韜》、《六略》否?」
周舒發問道,兵法韜略和春秋,乃是士族必學之經典。
如此提問,也不算是為難人。
中規中矩。
「粗略學過,但是不精,前世之作,只可借鑑,也無需研讀之。」
諸葛瞻開口道,從容不迫,哪怕是如此威嚴的宮殿內。
單是這份氣魄,就讓朝中多人,感到嘆服。
不過,口氣也是非常大。
丞相之子,果然不是常人。
「那《詩經》、《史記》呢?」
周舒老神在在,一切都瞭然於胸。
「也不曾詳讀過,只是略知一二。」
諸葛瞻如是說道。
他這樣的年歲,也才剛從學不久,如何學的那麼多。
原主那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他並沒有繼承。
說略知一二,已經是誇大其詞了。
「不通韜略,不識史文,何以謂之真才?」
周舒看向劉禪稟道。
諸葛瞻的反應,讓劉禪都還反應不過來。
這讓他如何反駁?
難不成昨日諸葛瞻之說,都有人教唆之?
「這…」
劉禪目光掃過一眾大臣。
蔣琬欲要相助,但是話至嘴邊,也是頓覺的無理可爭。
這是屬於諸葛瞻都考題,他如此不給力,他們也都是愛莫能助。
「周大夫,此言差矣,才識豈能一概而論之,韜略前人所著,誰人,又不可學之,學之,誰人又不會呢?如此而說,又怎麼能說的上當世之才?」
身後,諸葛瞻的聲音驟然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