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藍頂藝術區第一天畫展
藍瑞祥說道:「這張照片我已經修過了,應該是你喜歡的風格,看著還挺愜意的。」
「嗯,很厲害。」
對比是一種在攝影里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法,讓觀眾在看到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畫面的表現力和視覺衝擊力。
常用的有大小對比。
比如這張照片裡近處的羅秉文和他筆下的人物,或者遠處的那些人群,都算是大小對比。
然後有色調的對比。
夕陽落下的地方呈現出橙紅、金黃、淡紫等七彩色,是溫暖而熱烈的色調,代表著活力與熱情。
而這邊的天空是藍色,尤其是在天漸漸黑下去的時候,這種藍色會更顯深邃、寧靜,是冷色調的代表。
冷暖色調相互映襯,再加上人群中高舉著的火把,讓畫面色彩十分豐富。
又是一張值得羅秉文珍藏起來的作品。
他以前都不怎麼拍照的,但現在有兩張他很喜歡的,由別人拍攝的他自己。
總覺得這種抓拍要比擺拍自然得多。
主要是拍的帥。
羅秉文在自己『畫家』這個號上發了一個動態,就是用的這張照片,畫稿上的素描可以見到是和騎馬有關,場景不仔細看會覺得有一點混亂。
他發這個動態是為了預告自己的新畫。
但這張照片的亮點並不是畫,而是神情投入的羅秉文,作為背景的火把節慶祝的人群,夕陽下被彩虹渲染似的天空,以及天空另一邊的深藍。
動態一發,第一條評論很快就出現了。
「這構圖厲害,博主畫畫的樣子感覺有種神性,就像這群人在乞求博主一樣,簡直絕了,夕陽下的火把節……藝術創作和節日的氛圍完美融合,這是你的作品?」
「樓上怎麼回事,這顯然是博主在宣傳自己的新畫啊,和騎馬有關?」
「這照片不比博主的畫好看?」
「……你懂雞毛。」
攝影帶來的感覺比較直觀,很多對油畫審美不夠的粉絲確實會喜歡這種視覺感受更濃郁的攝影作品。
不過,羅秉文要是想畫,他的作品肯定比這張照片更精彩。
但沒這個必要。
「帥哥認真畫畫的樣子太迷人了,這抓得真好,純天然的藝術帥哥真的是無敵王炸,迷死我了!」
這顯然是個顏值粉發的。
這個號他基本不出境,每次拍都是拍的畫作,所以粉絲增長很緩慢,全網粉絲加起來沒小號嗶站的粉絲多。
有一些甚至是從小號找過來,再關注他大號的人。
羅秉文只能說這作為大號實在有些丟人。
不過這些評論對於他新作品還挺期待的,短時間內他這個動態就被分享出去了很多次,留言的人越來越多,粉絲數量也在緩慢增加。
動態看的人少,粉絲數量加得也比較緩慢。
羅秉文刷了半天也只有幾條有意思的評論,於是先告別了小團隊和阿木,先回了蓉城。
回來以後羅秉文又忙了起來,先是要畫火把節賽馬的油畫,這是一副橫著有一米多長的大型油畫,即便有素描稿,也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
然後是兩個視頻的剪輯。
自己發的這個很簡單,回來兩天就剪完了,難的是真正的紀錄片,他還專門看了好幾個國外大導演的紀錄片感悟。
但發現國外的紀錄片模式不太適合國內的民俗。
還不如自己慢慢摸索呢。
所以漫行遊記這個號的視頻先發出去,紀錄片再慢慢剪吧,反正素材肯定夠了,只看什麼時候推出藍瑞祥的新號。
其實就是工作室的號,藍瑞祥回頭想了想也確實不想在電視台待著了,也不是工資少的事情,但這電視台現在不死不活的,他留下去的結果多半也是轉崗。
他技術確實還可以,但混跡在電視台這種地方,技術反倒是比較旁枝末節的東西,人際關係他真是處理不來。
還不如加入羅秉文的工作室,畢竟羅秉文開出來的條件還挺誘惑的。
還有第三件事,就是準備參加林澤海的畫展。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林澤海每隔幾天就會和他確定一些東西,原本決定是在U37創意倉庫那邊舉行,但又覺得有些太年輕化了,吸引不了高端的收藏家們,於是又改在藍頂藝術區。
藍頂藝術區是蓉城最大的藝術街區之一,整個地區匯聚了大量的畫廊,藝術工作室,藝術機構。
作為藝術界的重要地標,藍頂藝術區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各類藝術媒體、新聞媒體等經常會對該區域的藝術活動進行報導。畫展在這裡舉辦,更容易吸引媒體的目光,獲得更多的媒體曝光機會。
同時也能讓這群青年藝術家們充分的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裡面,和其他的藝術家進行近距離的交流,提升藝術水平。
以前還覺得自己不夠格,但有了羅秉文幾幅畫的加入,這給了林澤海很大的信心。
他創建畫廊其實也沒多久,簽約的大部分都是『有潛力』的畫家,羅秉文已經算其中潛力最大的一個。
他說給羅秉文一個最好的位置,這不僅僅是籠絡羅秉文的話術,也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七月底,林澤海的『蓉城慢生活畫展』在藍頂藝術園區的A空間舉行。
畫展在某音,嗶站等短視頻平台進行了GG投放,同城很容易刷到。
而且還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畫展。
所以僅僅是第一天,來參觀的人就已經絡繹不絕,其中有一部分藝術媒體,大量的年輕遊客。
至於畫評家,當然是一個沒有。
這群年輕畫家的畫展無法吸引到任何一個畫評家,就連藝術媒體都是林澤海自己請來的。
遊客挺多,是因為現在某音宣傳確實厲害,年輕的情侶們刷到有這種免費的畫展,其實還挺樂意來參加的。
至少畫展是一個很有情調的地方。
周曉鵬就是個在某音刷到宣傳的人,作為一個喜歡藝術的青年,他也早就聽說過藍頂藝術區A空間的名字,這裡開過一次熱軍的畫展,但那時候門票是真貴。
買不起。
所以這次看到依舊是在A空間舉行的畫展,還是免費的,他第一時間就帶著女朋友過來了。
他們兩個人愛好都差不多的,喜歡攝影作品,喜歡畫,也正是在畫廊上認識。
剛掃碼走進來,就看到中心的圓柱下有一副蓉城的夜景圖。
這幅畫尺幅巨大,占據了圓柱很大一片空間,筆觸細膩,霓虹燈光與夜色交融,有一種寫實,但又很魔幻的感覺,遠處的街道又很熱烈。
是九眼橋?
周曉鵬去過九眼橋幾次,雖然這幅畫上的街道沒有寫上具體的招盤,但畫家還原了招牌的霓虹顏色。
他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去過幾次的清吧,那淡藍色的光。
現實里這招牌上寫了好多字,但在這幅畫上就只有一個表現光的色塊,就把周曉鵬完全拉入到了環境裡面。
畫的下面是流動的錦江。
「你看這漣漪,就好像真的有遊船剛駛過一樣,感覺下一秒就能聽見水波蕩漾的聲音。」周曉鵬的女友輕聲驚嘆道。
這幅畫不愧能被擺在這裡,確實很讓人驚艷。
這真是一個青年畫家展?
不是名家展?
這時候,周圍聚集起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些人是一進來就被這幅畫吸引,有些人是逛了一圈,最後又回到了這個位於A空間中心的光柱面前。
一位看起來像是藝術媒體記者的人,正仔細研究畫作的筆觸,嘴裡不時念叨著:
「妙啊,這細節,這光影的處理,羅秉文是誰?居然還是蓉城人,以前都沒聽說過啊。」
「我倒是認識一個羅秉文,不知道是不是他。」
「這邊有介紹,你來看看?」
眾人順著聲音的方向看去,只見兩位觀眾正指著光柱旁邊的簡介牌。
那位疑似認識羅秉文的人趕忙湊過去,只見上面寫著:
羅秉文,27歲,蓉城本土青年畫家,自幼熱愛繪畫,潛心鑽研繪畫技藝,廣泛涉獵各種繪畫風格與流派,不斷汲取藝術養分,逐步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其作品常以華夏的民俗風情為藍本,試圖通過獨特的筆觸與色彩運用,展現華夏的靈魂與溫度。
甚至還有羅秉文的照片。
這裡用的照片就是藍瑞祥剛拍下來的那一副,不但有羅秉文具體的樣貌,記錄了他作畫的過程,沒有什麼能比這一張照片更能表現出羅秉文作為畫家的專業性了。
「就是他!」這人驚呼了下,但他很快就說,「這怎麼可能呢?他前幾個月不還是做遊戲的嗎?」
一個藝術媒體的記者也聽到了這句話,連忙上去打聽:「朋友,你以前認識這個畫家?」
「認識,還有過不少接觸……」
兩人很快湊到一起聊了起來。
作為一進門就發現這幅畫不同凡響的周曉鵬,這時候正帶著女朋友繞道另一圈看起了羅秉文這個畫家的其他兩幅作品。
只要看到了羅秉文繪製的《火》,就能知道為什麼簡介上說他常以華夏的民俗活動為藍本。
一見到這幅畫,周曉鵬忽然就想到了幾年前和前女友去麗江古城的畫面,但當時看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感觸。
這個畫家確實是很優秀的畫家。
周曉鵬是知道篝火晚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他敢保證這幅畫裡加入了畫家自己的理解,有一種迷幻的風格。
濕畫法注重意境,而不注重現場的情況,所以人們的腦海里甚至還會美化眼前的景象。
周曉鵬的女朋友就是藝術生,不住點頭:
「看來這就是這家畫展主要想推出的畫家了,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這濕畫法運用得很厲害,色彩在濕紙上的暈染太自然了,尤其是篝火那部分,讓我覺得是真正的火光一樣。」
不遠處,羅秉文戴著毛線帽子和口罩,混在人群里觀看自己作品的反應。
看起來還不錯。
A空間占地四百平方,空間布局很巧妙,邊緣的角落區域有影像放置區域,這裡還擺著座椅,觀眾可以坐下來欣賞不斷流動的畫作。
羅秉文就坐在這裡。
不過羅秉文可以躲過觀眾,躲不過也在暗中觀察的林澤海,很快他就發現自己身邊也坐下了一個人。
林澤海不擔心有人認出他,什麼偽裝都沒做,大大咧咧的在羅秉文旁邊坐下,問道:「覺得怎麼樣?」
「什麼?」
「我這畫展舉行得怎麼樣?和你心裡想的比起來。」
「嗯……真話就是真的很棒,搞得這麼豪華但是又對公眾免費,林老闆,大手筆啊。」
羅秉文現在一共就三幅作品,其中的兩副交給林澤海運作,看能不能高價賣出去,最後一副畫蓉城夜景的,是林澤海租用的。
還有就是這A空間的價格本來也不便宜。
如果這次畫展取得的成果不夠,不能一炮打響慢生活藝術工作室的名氣,那他這次撒出去的錢可能要很久才能賺回來。
或者永遠都賺不回來。
畫廊,尤其是國內的畫廊想開起來特別難,畢竟國內幾乎沒有什麼最求優秀畫作的氛圍。
普通人多,或許他們確實覺得一些作品不錯,但不會畫這麼多的價格去購買。
有錢人也多,但他們一般只會買高端一點的油畫,越貴的他們越喜歡。
所以畫廊想要開下去,畫家想要賺到錢,一個懂運營的畫廊就非常重要。
最喜歡買這個階段畫家作品的,多是一些投機者,還有少數真正的收藏家。
「不著急。」林澤海笑眯眯的。
他就是哪個懂運營的老闆。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他相信羅秉文的作品有能支撐這樣一個畫展的能力。
也就是羅秉文的作品確實少,不然他真敢開一個屬於羅秉文一個人的畫展。
兩人一個是正在被熱議的畫家,一個是舉辦這個畫展的老闆,都在這個角落悄悄的聊著。
林澤海還是想要羅秉文加入自己的畫廊,待遇就差沒給股份了,但羅秉文死活不同意。
他還是那個態度,合作畫可以,但簽人絕對不行。
反正不管是畫家還是自媒體,好像都能給自己賺到一部分錢了,所以他現在反而對錢沒有那麼在意,不用急著去賣身。
系統都有了,還怕不能真正成名?
畫展的第二天,和林澤海預料到的一樣,那些收了錢的媒體,以及大量的藝術自媒體號,紛紛把目光聚焦在這場『蓉城慢生活畫展』。
「嗯,很厲害。」
對比是一種在攝影里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法,讓觀眾在看到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畫面的表現力和視覺衝擊力。
常用的有大小對比。
比如這張照片裡近處的羅秉文和他筆下的人物,或者遠處的那些人群,都算是大小對比。
然後有色調的對比。
夕陽落下的地方呈現出橙紅、金黃、淡紫等七彩色,是溫暖而熱烈的色調,代表著活力與熱情。
而這邊的天空是藍色,尤其是在天漸漸黑下去的時候,這種藍色會更顯深邃、寧靜,是冷色調的代表。
冷暖色調相互映襯,再加上人群中高舉著的火把,讓畫面色彩十分豐富。
又是一張值得羅秉文珍藏起來的作品。
他以前都不怎麼拍照的,但現在有兩張他很喜歡的,由別人拍攝的他自己。
總覺得這種抓拍要比擺拍自然得多。
主要是拍的帥。
羅秉文在自己『畫家』這個號上發了一個動態,就是用的這張照片,畫稿上的素描可以見到是和騎馬有關,場景不仔細看會覺得有一點混亂。
他發這個動態是為了預告自己的新畫。
但這張照片的亮點並不是畫,而是神情投入的羅秉文,作為背景的火把節慶祝的人群,夕陽下被彩虹渲染似的天空,以及天空另一邊的深藍。
動態一發,第一條評論很快就出現了。
「這構圖厲害,博主畫畫的樣子感覺有種神性,就像這群人在乞求博主一樣,簡直絕了,夕陽下的火把節……藝術創作和節日的氛圍完美融合,這是你的作品?」
「樓上怎麼回事,這顯然是博主在宣傳自己的新畫啊,和騎馬有關?」
「這照片不比博主的畫好看?」
「……你懂雞毛。」
攝影帶來的感覺比較直觀,很多對油畫審美不夠的粉絲確實會喜歡這種視覺感受更濃郁的攝影作品。
不過,羅秉文要是想畫,他的作品肯定比這張照片更精彩。
但沒這個必要。
「帥哥認真畫畫的樣子太迷人了,這抓得真好,純天然的藝術帥哥真的是無敵王炸,迷死我了!」
這顯然是個顏值粉發的。
這個號他基本不出境,每次拍都是拍的畫作,所以粉絲增長很緩慢,全網粉絲加起來沒小號嗶站的粉絲多。
有一些甚至是從小號找過來,再關注他大號的人。
羅秉文只能說這作為大號實在有些丟人。
不過這些評論對於他新作品還挺期待的,短時間內他這個動態就被分享出去了很多次,留言的人越來越多,粉絲數量也在緩慢增加。
動態看的人少,粉絲數量加得也比較緩慢。
羅秉文刷了半天也只有幾條有意思的評論,於是先告別了小團隊和阿木,先回了蓉城。
回來以後羅秉文又忙了起來,先是要畫火把節賽馬的油畫,這是一副橫著有一米多長的大型油畫,即便有素描稿,也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
然後是兩個視頻的剪輯。
自己發的這個很簡單,回來兩天就剪完了,難的是真正的紀錄片,他還專門看了好幾個國外大導演的紀錄片感悟。
但發現國外的紀錄片模式不太適合國內的民俗。
還不如自己慢慢摸索呢。
所以漫行遊記這個號的視頻先發出去,紀錄片再慢慢剪吧,反正素材肯定夠了,只看什麼時候推出藍瑞祥的新號。
其實就是工作室的號,藍瑞祥回頭想了想也確實不想在電視台待著了,也不是工資少的事情,但這電視台現在不死不活的,他留下去的結果多半也是轉崗。
他技術確實還可以,但混跡在電視台這種地方,技術反倒是比較旁枝末節的東西,人際關係他真是處理不來。
還不如加入羅秉文的工作室,畢竟羅秉文開出來的條件還挺誘惑的。
還有第三件事,就是準備參加林澤海的畫展。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林澤海每隔幾天就會和他確定一些東西,原本決定是在U37創意倉庫那邊舉行,但又覺得有些太年輕化了,吸引不了高端的收藏家們,於是又改在藍頂藝術區。
藍頂藝術區是蓉城最大的藝術街區之一,整個地區匯聚了大量的畫廊,藝術工作室,藝術機構。
作為藝術界的重要地標,藍頂藝術區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各類藝術媒體、新聞媒體等經常會對該區域的藝術活動進行報導。畫展在這裡舉辦,更容易吸引媒體的目光,獲得更多的媒體曝光機會。
同時也能讓這群青年藝術家們充分的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裡面,和其他的藝術家進行近距離的交流,提升藝術水平。
以前還覺得自己不夠格,但有了羅秉文幾幅畫的加入,這給了林澤海很大的信心。
他創建畫廊其實也沒多久,簽約的大部分都是『有潛力』的畫家,羅秉文已經算其中潛力最大的一個。
他說給羅秉文一個最好的位置,這不僅僅是籠絡羅秉文的話術,也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七月底,林澤海的『蓉城慢生活畫展』在藍頂藝術園區的A空間舉行。
畫展在某音,嗶站等短視頻平台進行了GG投放,同城很容易刷到。
而且還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畫展。
所以僅僅是第一天,來參觀的人就已經絡繹不絕,其中有一部分藝術媒體,大量的年輕遊客。
至於畫評家,當然是一個沒有。
這群年輕畫家的畫展無法吸引到任何一個畫評家,就連藝術媒體都是林澤海自己請來的。
遊客挺多,是因為現在某音宣傳確實厲害,年輕的情侶們刷到有這種免費的畫展,其實還挺樂意來參加的。
至少畫展是一個很有情調的地方。
周曉鵬就是個在某音刷到宣傳的人,作為一個喜歡藝術的青年,他也早就聽說過藍頂藝術區A空間的名字,這裡開過一次熱軍的畫展,但那時候門票是真貴。
買不起。
所以這次看到依舊是在A空間舉行的畫展,還是免費的,他第一時間就帶著女朋友過來了。
他們兩個人愛好都差不多的,喜歡攝影作品,喜歡畫,也正是在畫廊上認識。
剛掃碼走進來,就看到中心的圓柱下有一副蓉城的夜景圖。
這幅畫尺幅巨大,占據了圓柱很大一片空間,筆觸細膩,霓虹燈光與夜色交融,有一種寫實,但又很魔幻的感覺,遠處的街道又很熱烈。
是九眼橋?
周曉鵬去過九眼橋幾次,雖然這幅畫上的街道沒有寫上具體的招盤,但畫家還原了招牌的霓虹顏色。
他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去過幾次的清吧,那淡藍色的光。
現實里這招牌上寫了好多字,但在這幅畫上就只有一個表現光的色塊,就把周曉鵬完全拉入到了環境裡面。
畫的下面是流動的錦江。
「你看這漣漪,就好像真的有遊船剛駛過一樣,感覺下一秒就能聽見水波蕩漾的聲音。」周曉鵬的女友輕聲驚嘆道。
這幅畫不愧能被擺在這裡,確實很讓人驚艷。
這真是一個青年畫家展?
不是名家展?
這時候,周圍聚集起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些人是一進來就被這幅畫吸引,有些人是逛了一圈,最後又回到了這個位於A空間中心的光柱面前。
一位看起來像是藝術媒體記者的人,正仔細研究畫作的筆觸,嘴裡不時念叨著:
「妙啊,這細節,這光影的處理,羅秉文是誰?居然還是蓉城人,以前都沒聽說過啊。」
「我倒是認識一個羅秉文,不知道是不是他。」
「這邊有介紹,你來看看?」
眾人順著聲音的方向看去,只見兩位觀眾正指著光柱旁邊的簡介牌。
那位疑似認識羅秉文的人趕忙湊過去,只見上面寫著:
羅秉文,27歲,蓉城本土青年畫家,自幼熱愛繪畫,潛心鑽研繪畫技藝,廣泛涉獵各種繪畫風格與流派,不斷汲取藝術養分,逐步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其作品常以華夏的民俗風情為藍本,試圖通過獨特的筆觸與色彩運用,展現華夏的靈魂與溫度。
甚至還有羅秉文的照片。
這裡用的照片就是藍瑞祥剛拍下來的那一副,不但有羅秉文具體的樣貌,記錄了他作畫的過程,沒有什麼能比這一張照片更能表現出羅秉文作為畫家的專業性了。
「就是他!」這人驚呼了下,但他很快就說,「這怎麼可能呢?他前幾個月不還是做遊戲的嗎?」
一個藝術媒體的記者也聽到了這句話,連忙上去打聽:「朋友,你以前認識這個畫家?」
「認識,還有過不少接觸……」
兩人很快湊到一起聊了起來。
作為一進門就發現這幅畫不同凡響的周曉鵬,這時候正帶著女朋友繞道另一圈看起了羅秉文這個畫家的其他兩幅作品。
只要看到了羅秉文繪製的《火》,就能知道為什麼簡介上說他常以華夏的民俗活動為藍本。
一見到這幅畫,周曉鵬忽然就想到了幾年前和前女友去麗江古城的畫面,但當時看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感觸。
這個畫家確實是很優秀的畫家。
周曉鵬是知道篝火晚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他敢保證這幅畫裡加入了畫家自己的理解,有一種迷幻的風格。
濕畫法注重意境,而不注重現場的情況,所以人們的腦海里甚至還會美化眼前的景象。
周曉鵬的女朋友就是藝術生,不住點頭:
「看來這就是這家畫展主要想推出的畫家了,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這濕畫法運用得很厲害,色彩在濕紙上的暈染太自然了,尤其是篝火那部分,讓我覺得是真正的火光一樣。」
不遠處,羅秉文戴著毛線帽子和口罩,混在人群里觀看自己作品的反應。
看起來還不錯。
A空間占地四百平方,空間布局很巧妙,邊緣的角落區域有影像放置區域,這裡還擺著座椅,觀眾可以坐下來欣賞不斷流動的畫作。
羅秉文就坐在這裡。
不過羅秉文可以躲過觀眾,躲不過也在暗中觀察的林澤海,很快他就發現自己身邊也坐下了一個人。
林澤海不擔心有人認出他,什麼偽裝都沒做,大大咧咧的在羅秉文旁邊坐下,問道:「覺得怎麼樣?」
「什麼?」
「我這畫展舉行得怎麼樣?和你心裡想的比起來。」
「嗯……真話就是真的很棒,搞得這麼豪華但是又對公眾免費,林老闆,大手筆啊。」
羅秉文現在一共就三幅作品,其中的兩副交給林澤海運作,看能不能高價賣出去,最後一副畫蓉城夜景的,是林澤海租用的。
還有就是這A空間的價格本來也不便宜。
如果這次畫展取得的成果不夠,不能一炮打響慢生活藝術工作室的名氣,那他這次撒出去的錢可能要很久才能賺回來。
或者永遠都賺不回來。
畫廊,尤其是國內的畫廊想開起來特別難,畢竟國內幾乎沒有什麼最求優秀畫作的氛圍。
普通人多,或許他們確實覺得一些作品不錯,但不會畫這麼多的價格去購買。
有錢人也多,但他們一般只會買高端一點的油畫,越貴的他們越喜歡。
所以畫廊想要開下去,畫家想要賺到錢,一個懂運營的畫廊就非常重要。
最喜歡買這個階段畫家作品的,多是一些投機者,還有少數真正的收藏家。
「不著急。」林澤海笑眯眯的。
他就是哪個懂運營的老闆。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他相信羅秉文的作品有能支撐這樣一個畫展的能力。
也就是羅秉文的作品確實少,不然他真敢開一個屬於羅秉文一個人的畫展。
兩人一個是正在被熱議的畫家,一個是舉辦這個畫展的老闆,都在這個角落悄悄的聊著。
林澤海還是想要羅秉文加入自己的畫廊,待遇就差沒給股份了,但羅秉文死活不同意。
他還是那個態度,合作畫可以,但簽人絕對不行。
反正不管是畫家還是自媒體,好像都能給自己賺到一部分錢了,所以他現在反而對錢沒有那麼在意,不用急著去賣身。
系統都有了,還怕不能真正成名?
畫展的第二天,和林澤海預料到的一樣,那些收了錢的媒體,以及大量的藝術自媒體號,紛紛把目光聚焦在這場『蓉城慢生活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