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湯三九臨死前悔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湯海江的父親湯三九一生在村里見風使舵,各方討好,呼風喚雨,到那裡都是吃香的喝辣的,到那裡都是推牢扳牢自己的抓牢不吃虧。雖然表面上看是吃的油光滿面,一臉的福相,但長期無節制的吃喝,終於還是吃出了大病。而這種病發作起來湯三九就會全身特別是內臟劇烈的疼痛,到後來竟然要用到麻藥了。所以,如何去尋找麻醉藥,搞到麻醉藥又成為了湯海江一家人的一項重要工作。

  大約是在湯海江和王小兵合夥開汽車修理店的那段時間,有一次湯三九在家裡吃飯時肚子突然劇烈的疼痛,家裡人馬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為他做了全身的檢查,最後開出了杜冷丁這種藥,說也奇怪,用了杜冷丁這種藥,湯三九劇烈疼痛難忍的感覺沒有了。從這時起,湯海江一家都知道了,原來他們的父親湯三九需要用麻醉藥才能止痛。從此以後,湯海江就走上了尋找麻醉藥,如何搞到麻醉藥的尋藥之路。

  幾個月後的一天,湯三九在村子附近的一個茶館喝茶。喝著喝著突然身體劇烈的疼痛,痛的連說話的聲音都變調了,一隻手按住肚子另一隻手扶著桌子使勁的喊疼。茶館裡其他喝茶的人馬上跑去告訴湯海江一家,湯海江和他母親婁彩娥馬上騎著三輪車到茶館,把湯三九扶上車,一路騎去,到了市區城裡的醫院裡,馬上直奔急診室。急診室的醫生,重要的幾點問了一下,知道了是怎麼回事,馬上按排治療,給湯三九打了一針杜冷丁,一會兒,湯三九的疼痛才止住,神也還過來了。湯海江無論在那裡都是八面玲瓏,會找關係托人,一看杜冷丁的止痛效果這麼好,馬上尋找各種關係,最後竟然托到了主治醫師那裡,希望醫生多給他開幾支杜冷丁。醫生聽了後,給湯海江建議,老是給病人打杜冷丁是會上癮的,而且長期打的話效果也會下降的,最好是中西醫結合治療,這樣效果會好一些。所以湯海江就聽從了醫生的建議,請醫生對他父親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湯三九住院了,每天由婁彩娥在醫院陪護。而湯海江和他的三個姐姐就輪流著將燒好的飯菜送到醫院裡給他們的父母吃,當時,湯海江的二姐湯涵正好嫁到市區城裡的一戶人家給劉子偉當老婆,所以很多時候的飯菜是由湯涵做好送到醫院的,湯三九在住了一個月的院後,醫生為他開了岀院手續。

  回到家的湯三九沒幾天就把醫生對他說的話忘了個一乾二淨,又是大吃大喝的。還好湯海江在湯三九住院其間,請醫生給開了急性止痛藥,如果湯三九實在太痛了,就給他吃點止痛藥。並尊照醫生的話,對湯三九進行中西藥結合治療。因湯三九沒有醫保,所有的醫療費都要自掏腰包,湯海江為了省錢,到處去搞中草藥。有一天,湯海江聽村裡的人說城裡的中藥廠每天的中草藥進出量很大,如果有熟人的話,是可以搞到中草藥的。所以湯海江一邊找熟人托關係,希望能認識幾位中藥廠的職工,到時候讓他們給搞點有麻醉作用的中草藥。一邊自己騎車自行車,有空的時候到中藥廠實地去察看,並在他們上下班的時間段有事沒事的到他們的廠門口去轉轉,希望能碰到有認識的人在中藥廠里上班,到時候請他搞中草藥就容易了。去了幾次中藥廠門口,也沒有碰到有認識的人,倒看到廠里的裝卸工將用麻袋裝的草藥用手拉車一車一車的往廠里拉。原來,中藥廠門前的馬路比較窄,大貨車開不進,而中藥廠用到的原材料都是從外地用大貨車運來的,所以大貨車只能停在離中藥廠大約一里路外的大馬路上卸貨,再用手拉車將用麻袋裝的中草藥原料一車一車的拉進廠里。湯海江仔細的觀察了拉進廠里的草藥,這些裝草藥的麻袋有些竟然是破掉了,而且在手拉車上還時不時的掉下一些到路上。湯海江靈機一動,在拉的過程中這些草藥都會掉下來,那在卸貨現場的地上掉落的肯定會有很多。想到這裡,湯海江馬上向旁邊路過的人打聽:「師傅,這車上掉下來的是什麼中藥啊,怎麼都是像樹根啊」。正好這位路人是從中藥廠里出來的,笑著對湯海江說:「小伙子,這叫金鋼子(當地的一種叫法),是一味中藥,煎了喝有麻醉作用的」,邊說邊走掉了。湯海江聽了馬上跟隨一輛在中藥廠里卸了貨,又回去拉貨的手拉車後面,走了大約五六分鐘的樣子,就來到了大貨車卸貨的現場。只見一輛十多米長的大貨車停在大馬路邊上,中草藥在車上裝了有個四米多高,站在貨車最上面的裝卸工正一麻袋一麻袋的將貨卸下來。下面的裝卸工就將從上面卸下來的草藥裝上手拉車,然後一車一車的拉走到中藥廠里去。而在地上也確實有不少從車上掉下來的草藥,湯海江本來是想走上前去撿掉到地上的草藥,但看到現場有一名年紀大約五十來歲的管理人員拿著大掃把將掉在地上的草藥掃到一起,用鐵鍬一鏟一鏟的鏟起放進帶來的空麻袋裡。湯海江想,就這樣冒冒失失的上前去撿,現場管理人員肯定會阻止不讓撿。只見湯海江靈機一動,走上前去,拿出香菸,遞給了現場管理人員和車上的裝卸工每人一根香菸,然後拿出打火機為他們點燃香菸後對現場管理人員說:「師傅,我父親最近肚子老是疼,我想撿一點掉在地上的草藥,拿回去煎一下給他喝,不知道會不會好一些」。這位管理人員和裝卸工們想想湯海江給的煙也抽了,順手做個人情,笑著對湯海江說:「小伙子,這是金鋼子,放在鍋里用水煎一下喝了是有點麻醉作用的,但貨車旁邊這裡不能撿的,經常有廠里的領導出來檢查的,到時候讓領導看見有人在車旁邊撿中藥材,就會說我們沒有管理好,我們都要扣獎金的。要不,你在路上可以撿的,手拉車拉過肯定有掉落在地上的,你仔細的去撿一下,撿一點給你父親吃吃的這點中藥還是有的」。

  湯海江聽了現場管理人員的話,還真的到路上去撿了,他手裡拿著一隻黑色塑膠袋,從卸貨現場沿著手拉車的線路向中藥廠的方向走去,當看到路上有一兩塊掉落下來的中藥,馬上走過去把它撿起來放入塑膠袋裡。湯海江在這條路上來回的走了幾趟,塑膠袋裝滿了撿來的中藥,這時候,大馬路上的大貨車也卸完了貨,駕駛員正在把貨車攔板翻起來扣好,檢查了一下貨車的各項安全措施後上了駕駛室開走了。

  湯海江拿著撿來的中藥材,高興的騎著自行車回家了。正好這些天湯三九的病又發了,湯海江回到家裡,馬上用清水洗了一下撿來的中藥材,洗好後放入一隻砂鍋中,加入清水,放在煤爐上用小火煎。大約煎了一個小時,湯海江看看差不多了,就把中藥湯倒出來盛入小碗冷卻,藥渣沒有倒掉,聽人說,可以煎三次。一會兒,倒出來的中藥差不多溫熱了,湯海江就端著碗拿給湯三九喝,這鍋中藥材一天煎了三次,湯三九按時服用。到晚上,湯海江把煎過的藥渣拿到門外倒在路上,當地有個迷信的說法,將病人喝過中藥的藥渣倒在馬路上,讓眾人踩,病很快就會好的,因為路過的人把病踩死了。從此以後,湯海江有事沒事的都會帶個黑色塑膠袋到中藥廠卸藥材的大馬路邊上去轉轉,如果看見中藥廠的裝卸工在卸貨,就將他們掉落地上的中藥材撿一點回來煎了給湯三九喝。不但有金鋼子,還有薄荷葉,細辛,川烏,草烏等等,反正人家說這些草藥也有麻醉作用的,都要,都撿回家煎了給湯三九喝。

  湯三九因為生病喝了有數年的中藥了,不但有醫生給他開的方子,還有民間的一些草頭郎中開的藥也吃,湯海江撿來的的中藥煎了也喝,反正別人說什麼好,都會去拿來或買來試著喝。儘管這樣,但病情還是越來越嚴重。後來聽人說,到田野里去抓只癩蛤蟆(又叫蟾蜍)來吃吃,病可能會好的快點,所以湯海江又干起了捕捉蟾蜍的工作。因為湯海江以前捕捉過魚蝦,所以對捕捉蟾蜍並不陌生。到了晚上八點鐘左右,湯海江就拿著一隻小網兜和一隻用來裝蟾蜍的透明塑料瓶,再拿著手電筒,腳上穿著一雙高幫雨靴,防止被蛇咬到,就去捉蟾蜍了。到了田邊,用手電筒照著,一路找過去,找了半個多小時,沒有找到一隻蟾蜍。想想還是換個地方再找找吧,就來到了水稻田邊的灌溉渠里找,還真的在灌溉渠引水溝里讓他找到了一隻。湯海江知道,蟾蜍是有毒的,聽人說,蟾蜍噴出來的液體沾到人的眼睛裡是會瞎的,所以湯海江出來之前帶了一副眼鏡。他將眼鏡先帶上,拿起小網兜一下子罩住蟾蜍,然後放進塑料瓶中蓋上蓋子,捉到蟾蜍後,湯海江就回家了。第二天,湯海江正準備將蟾蜍殺了像煎中藥一樣煎了給湯三九吃,但村裡的張老四說很多藥都是要泡製過的,新鮮的蟾蜍毒性大,不能直接吃的。張老四建議用度數高的燒酒浸泡個幾個月再喝效果比較好,所以湯海江就請張老四幫忙,將蟾蜍浸泡在燒酒里把瓶口封好藏起來。

  湯三九雖然年輕時吃香的喝辣的,但到了年紀大起來時才知道,以前長期無節制的白吃白喝,到了老了卻是吃出了一身的病。長年的病痛,加上連續喝了幾年的中藥已經是身心俱疲,萬念俱灰,悔恨交加。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一天,他把他的老婆和三個女兒和兒子都叫到床前,斷斷續續的向家人講述了他的過去。原來,湯三九年輕的時候在村里並不是做牆頭草的,而是很強硬的,正當他春風得意的時候,村子裡另外的一幫人竟然比他還要厲害,湯三九在一次與這夥人的糾紛中打鬥了起來,湯三九落了下風。當時那伙人有好幾個人,一位平時和湯三九關係比較好的人眼看湯三九被打的很慘,為了保護湯三九,竟然被方轉而圍攻對付,甚至被對方整了個半死,而湯三九卻因此沒事了,但害怕極了。而湯三九的同夥為了幫他,不但差點被整的半死,全身遍體鱗傷,而且名聲掃地,湯三九根據當時的情況,認為如果還是和為了幫自己而差點被整了個半死的那個人一道,遲早要被對手整死,而如果當牆頭草,至少可以避免再次被整。因此,在那個時候,人性最醜惡的一幕出現了,湯三九竟然當起了牆頭草,竟然對同夥倒打一耙,出賣了幫助他的人,把這次引起糾紛的原因都推到了為了救他而被整的遍體鱗傷的同夥身上。在這場打鬥中,湯三九因為當了牆頭草而沒有吃虧,併到處說,他是被同夥害的,而其他原來同情他幫助他的人因為不肯屈服低頭都吃了大虧。正因為這件事,湯三九索性就當起了牆頭草,而且這個牆頭草還真的當了個風生水起,油水滿滿,甚至後來發展到為了騙吃騙喝而對村民坑蒙拐騙。比如有村民請他辦事,明明湯三九沒這個能耐而辦不了的事,他也會答應下來,先騙頓飯菜吃吃再說。等到了實在應付不過去的時候,就對這位村民說:「本來我已經快要幫你辦好事了,是某某人從中作梗,才辦不成的,而某某人到死都不明白是什麼時候得罪了這位村民的。不久,湯三九討了老婆婁彩娥,一年後,婁彩娥就生下了他們的大女兒湯涓,至於為什麼會取這麼個名字。本來就姓湯,已經有三點水了,又在取的名字里也有個三點水。湯三九很迷信,他是這麼想的,自己現在當牆頭草當的是風生水起,油水滿滿,到那裡都是吃的油光滿面,而這些可能是自己沾了姓湯的一個字,經常能吃到村里人辦的紅白喜事豆腐飯之類的酒席,因為一般吃酒席到最後都有一碗湯上桌,正好對應姓湯這個字,而名字是三九,一般連貫的讀法應該是三六九或一四七,而名字三九中間的一個字六沒有,正好對應村裡的紅白喜事豆腐飯,因為村裡的紅白喜事豆腐飯不是天天辦的,而是要隔幾天或隔一段時間才有的,所以這湯三九三個字正好對應了村子裡隔三差五的喜酒豆腐飯。因此給女兒取名就要取有三點水的字,以後女兒不但像他一樣因為姓湯而有油水,而且不管到了那裡都有油水。而在二女兒出生後,湯三九已經不滿足孩子以後有油水撈這麼簡單了,而是希望撈來的油水自己吃不完,還有多餘的下來,就像村裡的那條小河,遇到發大水,水流急時,連河堤邊上的涵洞裡都滲透進去了,所以給二女兒取名字叫湯涵。而三女兒取名叫湯漫,不但希望她像自己一樣有油水,而且這油水就像村裡的那條小河發大水時一樣滿的漫過河堤壩,滿出來的水流的河堤壩邊上的田地里到處都是,所以取名湯漫。而給兒子湯海江取名字的時候,正是他湯三九人生達到頂峰的時候,在村里基本上他說了是可以算數了,所以這個時候他給兒子取名字就更加的講究。他開始給兒子想好的名字是湯江海,想想自己姓湯,油水就這麼多了,但想想終究是一碗湯的那麼點油水,不夠,索性名字里給他取個江字,因為現在的目標要更加長遠,要像江河那麼長,而這時的湯三九,村里紅白喜事,喜酒豆腐飯,到處有的吃喝,心寬體胖,心態很好,所以給兒子取名字不但要取江字,心態更要比自己還好好,好的像大海那麼的寬廣,所以就給他取了個湯江海。但湯江海在當地的方言中叫起來很彆扭,還是湯海江叫起來順口,後來索性就叫湯海江了。

  家人們就這樣靜靜的聽湯三九講,不去打斷他說的話,湯三九繼續講,對那個時候被他坑蒙拐騙過的一些人,他很後悔,正因為他的不厚道,使那些人吃盡了苦頭。有些人本來窮的連自己也沒有的吃,卻要從牙縫隙里省下來巴結他。而且湯三九的報應也來了,生了那麼多年的病,這病生的是身心俱疲,萬念俱灰,悔恨交加。所以,希望家人在他去世後,能夠請些人給他做做道場,給他超度一下,解除那個時候被他害過的人的仇恨。到了這個時候,湯三九雖然對自己作的惡有所悔悟,但他這個人非常的迷信,不是去向被害人或他們的親人道歉悔過,而是寄希望於用迷信的方式請人給他做道場。湯三九繼續講:「本來希望給幾個孩子取個有油水的名字,希望孩子們今後的人生之路能夠風生水起,像自己年青時一樣,到那裡都有油水撈,到那裡都是吃香的喝辣的,但事與願違。特別是兒子湯海江,在同齡人中,書讀的也不算低,而且從小處心積慮的為他在同齡人中樹立威信,本以為會有一番作為,但沒想到至今卻是一事無成,這些天想了好幾夜,也想通了,看來時代確實是變了,不是變了一點點,而是變化太大了,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總以為,只要撈的到,都是自己的,並且沒有一點點投資意識,特別是兒子這些年比如開汽車修理店,開服裝店,開防盜門窗店等等,都捨不得投入一分錢,都以自己的聰明去蒙親朋好友,始終都以自己又做了一票無本生意而沾沾自喜。卻想不到,最終竟是促成了如王小兵等一大批人事業的成功。想想這些人現在住在寬敞的大房子裡,而自己卻還住在祖傳的幾間東倒西歪的青磚瓦房裡,特別是海江到現在卻還是一事無成,現在想想都心酸。所以我想,以後孩子們不要再做無本生意了,轉型做有投資有本錢的生意吧,只有這樣,或許還有發展的機會」。湯海江和他的三個姐姐聽了湯三九的話,含著眼淚說:「請父親放心,我們以後一定轉型做有投資有本錢的生意了,再也不做無本生意了」,湯三九聽了他的幾個孩子的話,微笑著點了點頭。湯三九把要說的都說了,要交待的都向幾個孩子們都交待了,也想通了,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湯三九去世了。湯三九一直到死,終究還是沒有喝上湯海江特意為他去捉來蟾蜍並為他泡製的蟾蜍酒,而其他的人也不想喝這種酒,所以湯海江只能拿去倒掉了。

  湯海江一家按照湯三九臨終時的遺言,為他請了一批道士做道場,為首的道士問了湯三九生前的一些事後對湯海江一家說:「根據湯三九在年輕的時候和那麼多人有過節和仇恨,這個道場做個一兩天不夠的,要做也應該做個七天,這樣才能解除那些人對他的仇恨」。正所謂,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巧門,這位道士為了多做幾天生意,還真的想的出理由,因為做道場是按天算的,多做幾天就能多掙錢。湯海江聽了道士的話,咬咬牙說:「七天就七天,但做的效果要好的,如果效果不好,這錢不付的」。道士對湯海江說:「你也不出去打聽打聽,我做的道場,說差的還沒有過」。湯海江聽了道士的話,也不再說什麼,就和道士講好價格,請道士為他父親做起了道場。

  這道場在湯家的靈堂里做到了第三天,沒想到,村里接到上面的通知,現在農村都在搞新農村建設,要移風易俗,迷信活動不能搞了,而且村裡的人找到湯海江,要他馬上停止迷信活動。湯海江也沒辦法,想想這做道場也是按天算的,不做還可以省點錢,就和道士商量停止了做道場,過了兩天直接將他父親出殯了,省下了幾天做道場的錢。而湯海江因為這做了一半道場的事,竟被村民們取了個半腳佬的綽號。而湯海江在此後乾的一些事,有時候干到一半就不幹了,或干不下去了,還真的有點半腳佬的樣子,但這或許是一種巧合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