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這天下,終是朕的
劉守有嘴巴張成了「O」型,愕然又震驚,腦袋嗡嗡作響,終於明白了皇帝話中的深意。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從身份上,皇帝才是九五至尊,大明天下的主人,儘管暫時被分權;
從年紀上,皇帝很年輕,而張居正和馮保十有八九是要走在他前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聰明人哪,都要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
朱翊鈞的聲音在殿內迴響,灌進劉守有的耳朵,震著他的心靈。
劉守有重重地叩下頭去,「微臣有罪,私心作祟,未能以赤忠對萬歲。請萬歲容微臣戴罪立功,絕不敢再瞻前顧後,只竭誠效忠萬歲。」
朱翊鈞沒有馬上說話,沉默地審視著跪在地上磕頭表忠心的劉守有。
不管是真的想明白了,還是在自己面前虛應,其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再有不到三個月,就能乾綱獨斷,成為真正的出口成憲的九五至尊。
就算劉守有把今天的事,以及他說的話,回頭就告訴張居正和馮保,那又有什麼關係?
廢君?嚇唬誰呢?就是鐵三角一起發力,也不可能做到。
況且,皇帝不過是交代了點小事,又算得上什麼罪名?
朱翊鈞已經不虞別人發現是假冒,膽子自然大了起來。
他都覺得自己有點可笑,魂穿呢,怎麼可能被發現?
就算是性情大變,大家也會認為是皇帝遭到了什麼變故。
肯定不會懷疑是被外來靈魂占了殼子,畢竟沒那個思維,沒那個先例。
穿越,對於古人來說,太高端,理解不了,可能也沒那個詞彙。
「起來吧!」朱翊鈞的聲音沒有什麼感情,透露著心中的不滿,讓劉守有戰戰兢兢。
朱翊鈞突然呵呵笑了兩聲,說道:「朕與皇妹感情甚篤,關心她的終身大事,也想早知道駙馬是何等人物。」
「萬歲重親情,微臣豈能不知?」劉守有頭也不敢抬,附和著皇帝的找補。
但他知道,皇帝交代的這件事情必須辦好。
若是馮保選的儀賓沒有問題,那一切都好說。
如果儀賓人選有什麼不妥,他察訪不出來,那皇帝絕不會饒他。
劉守有心裡發苦,被夾在皇帝和馮保之間,他還能如何選擇?
選馮保是只看眼前,但皇帝肯定會秋後算帳,自己沒好下場;
選皇帝的話,得罪馮保是肯定的,但卻是暫時的。
縱是遭到打壓刁難,皇帝早晚大權在握,能夠虧待自己嗎?
「朕重親情,也重忠臣。」朱翊鈞的語氣依舊冰冷,緩緩說道:「朕最恨的就是欺瞞,特別是倚為耳目的親信。」
「被信任之人背叛,最是椎心之痛,刻骨之恨。朕不會虧待赤忠之臣,卻亦不會讓背叛者有好下場。」
劉守有心中凜然,再次跪倒表忠,「微臣絕不辜負萬歲信重,實心任事,赤忠報效。」
「好。」朱翊鈞的語氣終於緩和了一些,說道:「朕便等著看劉卿的表現,希望朕沒有看錯你。」
劉守有告退而出,風吹在身上,卻冷不丁打了個寒戰,才發現前胸後背已被汗水打濕。
「要變天了嗎?」劉守有苦笑著,腳步沉重地走出宮門。
皇帝的話沒說太多,但字辭中都是重點。
別管張居正現在有多大權力,也別管馮保權勢喧赫,終歸是在皇權之下,早晚要歸於皇帝。
除非皇帝懶惰,或是繼續年幼,才能繼續把持大權,甚至是侵占了部分皇權。
否則,就算張居正病癒,皇帝也繼續維持現狀,可張居正又能再活多少年呢?
馮保呢,也是同樣的情況。
年齡比張居正是小了不少,可還是比皇帝大了二十歲。
而且,馮保的倚仗是李太后。
但在皇帝和馮保之間,李太后想必還是偏向兒子。
畢竟,兒子是皇帝,才有她太后的尊貴。
所以,任何侵占皇權,甚至是威脅到皇帝權力和地位的人或事,李太后都是不能容忍的。
前首輔高拱因何被罷,就是在穆宗去世時,說過:「十歲孩子,怎能治天下!」這句話。
對於李太后來說,這是高拱藐視幼主,要做權臣的預兆。
張居正能夠總攝朝綱,只是皇帝年幼,代行而已。能重用他,只是因為他不亂搞,威脅不到皇帝。
況且,李太后不是提拔馮保做內相,又對他加以制衡嗎。
說白了,只有皇帝掌握皇權,李太后才會安心放心。
「真是糊塗啊!」劉守有走出了皇宮,回首望著巍峨的午門和威嚴的宮殿,終於有了決斷。
這天下終歸是朱家的,是皇帝的,獨掌大權、威福自操是早晚的事情。
張居正老了,皇帝已經長大,且還年輕。
原本代表皇帝的李太后,很快就要退歸內宮,由皇帝來行使本就屬於他的權力。
馮保似乎並沒有看到這一點,還認為李太后是可靠的倚仗,張居正是可靠的盟友,能保他長久平安。
「要有長遠考慮,就別怕眼前吃虧。得罪馮保不過是暫時難受,得罪皇帝,抄家滅門也是平常。」
劉守有回過頭,大步而去,已經是挺胸昂頭,腳步堅定。
殿內,朱翊鈞已經恢復了平靜,繼續處理著奏疏題本。
權臣也好,權宦也罷,在明朝的體制下,都不具備謀朝篡位的條件。
以張居正為例,他首先沒有兵權。
說到他信重的戚繼光和李成梁,能巴結他,討好他,但想隨他造反,卻是絕不可能。
皇權已經深入人心,到了明末崇禎時期,有那麼多擁兵自重的軍閥,可也沒哪個敢弒君自立。
其次,張居正看似大權獨握,那是除了相權外,在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持下,又得到了一部分皇權的加持。
而明朝的政治體制是環環相扣,互相牽制的。
總體來說,內閣負責擬票,司禮監負責批紅,六部負責實施。
張居正通過身兼內閣首輔與吏部尚書,才完全掌握了擬票權,又通過與馮保的同盟關係影響了批紅權。
如果太后反對,或者馮保不給用璽,張居正的政令根本就發不出去。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從身份上,皇帝才是九五至尊,大明天下的主人,儘管暫時被分權;
從年紀上,皇帝很年輕,而張居正和馮保十有八九是要走在他前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聰明人哪,都要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
朱翊鈞的聲音在殿內迴響,灌進劉守有的耳朵,震著他的心靈。
劉守有重重地叩下頭去,「微臣有罪,私心作祟,未能以赤忠對萬歲。請萬歲容微臣戴罪立功,絕不敢再瞻前顧後,只竭誠效忠萬歲。」
朱翊鈞沒有馬上說話,沉默地審視著跪在地上磕頭表忠心的劉守有。
不管是真的想明白了,還是在自己面前虛應,其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再有不到三個月,就能乾綱獨斷,成為真正的出口成憲的九五至尊。
就算劉守有把今天的事,以及他說的話,回頭就告訴張居正和馮保,那又有什麼關係?
廢君?嚇唬誰呢?就是鐵三角一起發力,也不可能做到。
況且,皇帝不過是交代了點小事,又算得上什麼罪名?
朱翊鈞已經不虞別人發現是假冒,膽子自然大了起來。
他都覺得自己有點可笑,魂穿呢,怎麼可能被發現?
就算是性情大變,大家也會認為是皇帝遭到了什麼變故。
肯定不會懷疑是被外來靈魂占了殼子,畢竟沒那個思維,沒那個先例。
穿越,對於古人來說,太高端,理解不了,可能也沒那個詞彙。
「起來吧!」朱翊鈞的聲音沒有什麼感情,透露著心中的不滿,讓劉守有戰戰兢兢。
朱翊鈞突然呵呵笑了兩聲,說道:「朕與皇妹感情甚篤,關心她的終身大事,也想早知道駙馬是何等人物。」
「萬歲重親情,微臣豈能不知?」劉守有頭也不敢抬,附和著皇帝的找補。
但他知道,皇帝交代的這件事情必須辦好。
若是馮保選的儀賓沒有問題,那一切都好說。
如果儀賓人選有什麼不妥,他察訪不出來,那皇帝絕不會饒他。
劉守有心裡發苦,被夾在皇帝和馮保之間,他還能如何選擇?
選馮保是只看眼前,但皇帝肯定會秋後算帳,自己沒好下場;
選皇帝的話,得罪馮保是肯定的,但卻是暫時的。
縱是遭到打壓刁難,皇帝早晚大權在握,能夠虧待自己嗎?
「朕重親情,也重忠臣。」朱翊鈞的語氣依舊冰冷,緩緩說道:「朕最恨的就是欺瞞,特別是倚為耳目的親信。」
「被信任之人背叛,最是椎心之痛,刻骨之恨。朕不會虧待赤忠之臣,卻亦不會讓背叛者有好下場。」
劉守有心中凜然,再次跪倒表忠,「微臣絕不辜負萬歲信重,實心任事,赤忠報效。」
「好。」朱翊鈞的語氣終於緩和了一些,說道:「朕便等著看劉卿的表現,希望朕沒有看錯你。」
劉守有告退而出,風吹在身上,卻冷不丁打了個寒戰,才發現前胸後背已被汗水打濕。
「要變天了嗎?」劉守有苦笑著,腳步沉重地走出宮門。
皇帝的話沒說太多,但字辭中都是重點。
別管張居正現在有多大權力,也別管馮保權勢喧赫,終歸是在皇權之下,早晚要歸於皇帝。
除非皇帝懶惰,或是繼續年幼,才能繼續把持大權,甚至是侵占了部分皇權。
否則,就算張居正病癒,皇帝也繼續維持現狀,可張居正又能再活多少年呢?
馮保呢,也是同樣的情況。
年齡比張居正是小了不少,可還是比皇帝大了二十歲。
而且,馮保的倚仗是李太后。
但在皇帝和馮保之間,李太后想必還是偏向兒子。
畢竟,兒子是皇帝,才有她太后的尊貴。
所以,任何侵占皇權,甚至是威脅到皇帝權力和地位的人或事,李太后都是不能容忍的。
前首輔高拱因何被罷,就是在穆宗去世時,說過:「十歲孩子,怎能治天下!」這句話。
對於李太后來說,這是高拱藐視幼主,要做權臣的預兆。
張居正能夠總攝朝綱,只是皇帝年幼,代行而已。能重用他,只是因為他不亂搞,威脅不到皇帝。
況且,李太后不是提拔馮保做內相,又對他加以制衡嗎。
說白了,只有皇帝掌握皇權,李太后才會安心放心。
「真是糊塗啊!」劉守有走出了皇宮,回首望著巍峨的午門和威嚴的宮殿,終於有了決斷。
這天下終歸是朱家的,是皇帝的,獨掌大權、威福自操是早晚的事情。
張居正老了,皇帝已經長大,且還年輕。
原本代表皇帝的李太后,很快就要退歸內宮,由皇帝來行使本就屬於他的權力。
馮保似乎並沒有看到這一點,還認為李太后是可靠的倚仗,張居正是可靠的盟友,能保他長久平安。
「要有長遠考慮,就別怕眼前吃虧。得罪馮保不過是暫時難受,得罪皇帝,抄家滅門也是平常。」
劉守有回過頭,大步而去,已經是挺胸昂頭,腳步堅定。
殿內,朱翊鈞已經恢復了平靜,繼續處理著奏疏題本。
權臣也好,權宦也罷,在明朝的體制下,都不具備謀朝篡位的條件。
以張居正為例,他首先沒有兵權。
說到他信重的戚繼光和李成梁,能巴結他,討好他,但想隨他造反,卻是絕不可能。
皇權已經深入人心,到了明末崇禎時期,有那麼多擁兵自重的軍閥,可也沒哪個敢弒君自立。
其次,張居正看似大權獨握,那是除了相權外,在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持下,又得到了一部分皇權的加持。
而明朝的政治體制是環環相扣,互相牽制的。
總體來說,內閣負責擬票,司禮監負責批紅,六部負責實施。
張居正通過身兼內閣首輔與吏部尚書,才完全掌握了擬票權,又通過與馮保的同盟關係影響了批紅權。
如果太后反對,或者馮保不給用璽,張居正的政令根本就發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