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痛風之始,都不靠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走到殿外,朱翊鈞頓覺眼前一亮,臉上的神情也鬆緩下來。

  陽光照在周圍宮殿屋頂的琉璃上,又四下反射,使得周圍的花叢秀樹,愈發地蔥蘢明翠。

  朱翊鈞不是沒脾氣,但卻很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這恐怕是後世競爭激烈的社會所形成的性格。

  沒有自我開解和自我激勵,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沉重的壓力會使人焦慮、抑鬱,甚至是崩潰。

  當他發現還需要數月時間,才能自由發揮,按照他的設想和計劃繼續改革時,他就不得不作出新的調整。

  「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不顯山不露水,不被張居正和馮保注意到的。」

  朱翊鈞在春光中散步,心情逐漸舒緩,思維也清晰起來。

  「張居正作為改革的先行者,朕可以給死後哀榮。但馮保,不過是個貪婪的宦官,卻是絕不能放過。」

  朱翊鈞微抿起嘴角,既象微笑,又象冷笑。

  一個依附於皇權的奴才,即便權勢滔天,要他跌落深淵也不過是皇帝的一句話。

  劉謹如何,魏忠賢又怎樣?看他們的下場,就知道皇帝收拾太監會有多麼簡單容易。

  「死太監,陰陽人,爛屁股!」朱翊鈞心裡罵著,又痛快了許多。

  馮保你就貪吧,美宅巨財,幾個月後都是朕的。嘿嘿,想想就很激動呢!

  「不會是真來個三辭三讓吧?」

  朱翊鈞看到張鯨匆匆而來,便又進行了表情管理,用帶有疑問的眼神望向他。

  張鯨北直隸新城縣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入宮中為宦官,列於太監張宏名下。

  現在的年紀只有三十多歲,卻在內廷侍奉已有近二十年,資歷很老。

  而且,張鯨在內書堂讀了六年書,在太監中,文化程度挺高,得到了萬曆的賞識和信用。

  目前在司禮監中,除了馮保,張鯨已經是僅次於張宏的三號人物。

  說起來,張鯨也是個聰明人,平常寡言少語,從不搬弄是非,一副勤勉老實的模樣兒。

  因此,馮保倒也沒太針對他,由他在東暖閣當值,成為萬曆的近侍。

  「啟稟皇爺,皇后千歲已經領旨,還特意吩咐司禮監,準備了萬歲愛吃的『燴三事』。」張鯨跪在地上,諂笑著回稟。

  朱翊鈞眨巴著眼睛,搜索著本尊的記憶,露出恍然之色。

  按史料記載:萬曆最喜用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鮑魚、魚翅、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恆喜用焉。

  蛤蜊鮮蝦,山珍海味,不是炙烤就是炒,萬曆的口味挺重啊!

  要知道,海鮮在後世,也是屬於高檔的食材。

  尤其對於普通的百姓人家來說,愛吃也不能天天吃。

  在古代,那肯定是更加昂貴。能享用的,非富即貴,當然也包括九五至尊的萬曆。

  「海參、鮑魚、魚翅、肥雞、蹄筋……好象有點象『佛跳牆』?」

  念頭只在朱翊鈞腦海里閃了一下,他便微笑頜首,轉身回了東暖閣。

  啤酒配海鮮,痛風來得歡!海鮮配酒,越喝越有;痛風一來,全部停手。

  朱翊鈞暗自警醒,可不能這麼胡吃海喝下去。

  按照史料記載,以及後世考古學家的挖掘研究,萬曆皇帝有腿部疾病,多半就是痛風。

  所以,萬曆後期怠政不上朝,也有身體方面的原因。

  皇帝嘛,也要注意形象不是。瘸了吧唧的,還要讓臣子們看見,九五至尊的威嚴呢,人家不要面子嘛?

  「吃海鮮吃成痛風,固然是萬曆不知節制,可能也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

  「但那些御醫是吃乾飯的,不能提前診斷出不妥,不向皇帝提出調整飲食的建議?」

  朱翊鈞的臉色又沉了下來,他可不信皇帝和太后,以及妃嬪和皇子皇女,沒有按期請脈的規矩。

  雖然古代醫療技術落後,可有些病早察覺,早治療,早調理,還是能夠預防的。

  明朝中後期,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

  其實,要一一列舉的話,不只有這四大不靠譜,還有京師十大可笑:


  「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

  如果朱翊鈞知道這些的話,簡直了,估計連吐槽都不會了。

  正因為如此,連明朝皇帝也忍受不了光祿寺的大鍋飯,御膳就逐漸改由太監們負責了。

  至少在明朝萬曆時期,皇帝的膳食已經由光祿寺變為由宦官負責。

  但並不是每個太監都能獲得這份殊榮,僅有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東廠首領太監三個人輪流負責。

  朱翊鈞回到殿內,還在擔心著以後痛風的問題。

  身體是自己的,遭罪也是自己的。太醫不靠譜,說不定一個小病就能把自己送走。

  「後世的什麼御醫傳承、宮廷秘方,全是招搖撞騙的噱頭。跟現在的太醫倒是很相似,治不好也治不死,就是他們的明哲保身之道。」

  朱翊鈞其實並不太了解古代太醫的難處,他們給皇帝和後宮診脈看病,也是如履薄冰,避諱極多。

  其一,需要避諱的很多,有時候不敢說實話,或者是模稜兩可;

  其二,診脈的人多,開方莫衷一是。有時候,很難達成一致;

  其三,醫生開的藥,並非都是同行來分析判斷,有些時候卻需外行來認定。

  換成你是醫生,如果處處受制,顧慮重重,還有那本事治好病嗎?

  而且,給後宮妃嬪診脈,也不能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

  所以,就有了玄而又玄的「懸絲診脈」。

  一根絲線系在手腕上,醫生神叨叨地輕撫絲線,高深莫測,通過傳來的震動來診看病情。

  這種有些玄幻的方式,其實多是醫生的一種把戲。

  通常太醫在診斷前,會詳細詢問,或是賄賂病人的貼身太監或宮女,先了解病情,作出診斷後再故弄玄虛。

  另外還有一弊端,那就是「醫」和「官」本不同類,但太醫院卻從制度上將他們合二為一。

  御醫們為了在官場生存,只能用為官之道來行醫,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