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鮮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之後的半個月,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又一起陷入到操練的惡夢。

  尉遲寶琪也知道了為什麼二叔尉遲宗,說出和他們一起練練後,尉遲寶琳臉色會變成苦瓜色。尉遲宗是真的下手呀,只要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有一絲懈怠,那棒子就會準確無誤的落在背上。

  從操練的第一天開始,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便開始趴著休息了。尉遲福和尉遲祿每天給兄弟二人按摩,那慘叫聲是此起彼伏。尉遲福跟尉遲敬德每天匯報,還問過尉遲敬德,「郎君,大郎和二郎會不會被……」

  尉遲敬德抬手便打斷了他的話,「跟你們操練,你們留著力。我也下不去手,正好二郎回來,讓他好好操練、操練這倆臭小子。二郎有分寸,不會出什麼事。」

  說完這話,這天夜裡,尉遲敬德拿著一壇酒,和裴氏一起進入了尉遲宗的小院。

  等裴氏姐妹進屋裡聊天后,尉遲敬德給坐在小院前廳的尉遲宗,又添了一碗酒,說道:「二郎,寶琳阿娘,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就走了,那時寶琳才四歲。之後我又出去拼殺,等我回來,寶琳都快十歲了。」

  「大兄,我知道。這些年,苦了你了。」

  「我不是跟你來訴苦的。寶琳和寶琪,這倆臭小子,我也捨不得下狠手,你該怎麼操練,就怎麼操練,但是不能給打壞了。這幾個小子,可是你看著長大的。」

  「大兄,放心,我有分寸。咱們尉遲家,寶琳這一輩,只有他們三個,三郎還小,我肯定對他們兄弟上心的。」

  尉遲敬德看著尉遲宗說完,一碗酒一飲而盡,露出落寞之色,不禁安慰道:「二郎,你還年輕,肯定會有自己孩子的。」

  聽完尉遲敬德的話,尉遲宗的腦袋垂下的更低了,「大兄,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就是懷不上。我愧對列祖列宗,愧對阿耶呀。」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尉遲敬德看著尉遲宗,將腦袋埋入自己的臂彎,也是嘆了口氣,端起旁邊的酒碗,也是一飲而盡。

  猛然見,他看著手中的酒碗,悠悠說道:「寶琪弄出的『虎鞭酒』,太上皇和聖人服用後,我聽說驪山皇莊和宮裡,已經有嬪妃懷孕了。」

  「『虎鞭酒』?哪呢?我這就去找寶琪。」

  尉遲敬德趕忙拉住已經站起身來的尉遲宗,「聽寶琪說,『虎鞭酒』是能養人,但具體能不能懷孕,他沒說呀。何況,寶琪現在也沒藥材,泡不了『虎鞭酒』,你先等等,我一會兒去問他。」

  「我怎麼不能去?我可是他嫡親叔叔,有什麼話不能說的?」

  「你不嫌丟人,我嫌。跟小輩要『虎鞭酒』,你怎麼說?」

  「我……我……」

  尉遲敬德看著尉遲宗面露尷尬之色,指了指一旁的酒碗,「倒酒呀,這可是寶琪釀的第一批玉液酒,家裡窖藏的也不多了。」

  尉遲宗趕忙給尉遲敬德倒酒,然後疑惑著問道:「之前我去松州,寶琪那身體看著還行呀,怎麼過了幾年,你寫信,就成了贏弱不堪呢?」

  「那時看著還行,但在府里,多跑幾步,就氣喘吁吁的,你說不是贏弱不堪是什麼?也就是去了老家,才開竅,慢慢將身體操練的不錯了。」

  「還是這酒有勁。」尉遲宗喝了一口酒,說道:「我走的時候,給我裝幾車。」

  「沒有。還幾車?寶琪在府里,就釀了幾天,人就跑驪山了,後面工匠全部去驪山了。長安就沒留下幾壇。前幾天婚宴的酒,還是驪山運過來的。」尉遲敬德沒好氣的說道。

  這天,尉遲宗準備返回松州,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大大的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每天汗流浹背的操練了。而隨著張阿難來尉遲府傳旨後,尉遲祿走進了兩兄弟休息的廂房。

  尉遲寶琪看著一臉努力憋笑的尉遲祿,不由問道:「三叔,有什麼好事?」

  「二郎君,被聖人任命左金吾將軍,常駐長安了。」

  尉遲祿說完,便看到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那驚呆的表情。「造孽呀。」尉遲寶琳大聲喊出了,原來尉遲寶琪的話。

  尉遲寶琪下午還是返回了驪山。尉遲宗得到新任命,正是忙的時候,且經過這半個月的操練,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也需要修養一段時間。於是他大手一揮,讓尉遲寶琪得以返回驪山,但過了八月十五,依然還要操練。

  尉遲敬德婚假結束,便紅光滿面的上朝了。早朝結束,尉遲敬德朝著兩儀殿走了過去。


  「敬德,今天有何事稟告?」李二陛下看著尉遲敬德走進來,開口詢問道。

  尉遲敬德朝李二陛下行完禮,便不好意思的說道:「稟聖人,臣想去西苑獵頭虎,請聖人准允。」

  「獵頭虎?」

  「嘿嘿,寶琪說從胡商那,搞到不少好藥材,已經可以再泡虎鞭酒了。所以……所以……」

  「哈哈哈哈。敬德,你也算新婚。我知道,我知道。」李二陛下調侃了一下尉遲敬德,然後說道:「多獵幾頭,讓寶琪泡好,就送進宮。」

  「諾。」

  七月流火,太陽炙烤著大地,暑氣炎炎,空氣中仿佛流動著一團火苗。尉遲寶琪光著膀子,待在書房內。書房內的冰鑒,其內裝著冰塊,正冒出絲絲涼氣。

  尉遲寶琪看著田鳴收集回來的書籍,鮮卑二字,映入眼帘。

  提起鮮卑,便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大興安嶺。提起大興安嶺,出現在我們腦海的一定是林海雪原,但是大興安嶺兩側的山麓地帶,卻是兩條非常適合遊牧的草原走廊,西側是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東側是嫩江草原和科爾沁草原。嫩江草原在我們現在東北的嫩江流域,科爾沁草原則是在大興安嶺與燕山山脈的缺口處。

  先秦時期,能與匈奴一較高下的東胡部落,其根基之地正是大興安嶺及其兩側的草原走廊。東胡被匈奴擊敗後,其殘餘部分全部向東鑽進了山高林密的大興安嶺,其中遁入大興安嶺北部的被稱為鮮卑,而逃入大興安嶺南部的被稱之為烏桓,也正因如此,大興安嶺的北段被稱之為大鮮卑山,而南段則被稱之為烏桓山。

  鑽入大興安嶺的鮮卑和烏桓,並沒有一夜之間被打回原形,而是在深山老林里打漁、狩獵的同時,還在嫩江草原和科爾沁草原上保持著自己原始的遊牧屬性。這便是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鮮卑,在談到自己的起源時寫到「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東漢末年,曹操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曹操擊敗烏桓,從此烏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鮮卑經過多年發展,拓跋部異軍突起,建立魏國(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統治北部中原達140餘年。

  嫩江草原和科爾沁草原,是一片龍興之地。嫩江草原孕育出鮮卑、蒙古,這些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少數民族。科爾沁草原則孕育了契丹。

  今天我們說起蒙古的發家史,很多人都說是呼倫貝爾、斡難河、肯特山(狼居胥山)等,但蒙古人的祖先是生活在大興安嶺東麓的,並且是在嫩江草原積蓄力量後。才向西翻越大興安嶺來到了呼倫貝爾,嫩江草原才是蒙古人的祖地,鮮卑部落與蒙古族的發家史,幾乎一模一樣。至於契丹,則是興起於烏桓故地的科爾沁草原,並且以此為基地,一路向東,滲透到整個遼河流域,算是第一個兼具了漁獵、遊牧、農耕三重優勢的民族,從科爾沁到遼上京(今巴林左旗),從遼中京(今赤峰市)到遼東京(今遼陽),整個契丹的發家史,幾乎全部是在遼河流域展開的,以至於他們入主中原後,將國名從契丹改為遼。

  呼倫貝爾大草原,作為能真正改變歷史走向,並在我國史書中大寫特寫的地方,其原因正是因為,它是眾多遊牧民族崛起的搖籃。那些踏破長城且入主中原並且能夠統治半個或整個中原的馬上民族,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是在這裡渡過了它們歷史上的青春時期。

  等他們羽翼豐滿、兵強馬壯後,他們便開始向西征討,入主蒙古高原最核心的色楞格河流域。接下來等待它們的就是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的帝國征戰了。我們現在熟知的蒙古高原,在漢、唐時期稱為漠北,今天的這片高原之所以會以蒙古命名,其原因就是因為蒙古人以及那個黃金家族,在歷史上的成就與影響實在太大。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馬蹄踏遍亞歐大陸,其鼎盛時期,國土面積超過4400萬平方公里。

  而鮮卑,與蒙古之後的崛起、發展又如出一轍,只不過它沒有取得蒙古那麼大的成就,只是占據中原北方,建立了北魏。這也是隋朝、唐朝皇帝,都想將漠北劃入自己帝國版圖的原因之一,作為留著一部分鮮卑血的他們實在太清楚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的潛力,多大的威脅。

  那麼他們怎麼會有鮮卑血脈呢?

  鮮卑建立的北魏,統治中原北方達140餘年,這是拓跋鮮卑人最輝煌的一段歷史。期間,他們民族本身的歷史,由過去與中原歷史各自單線發展而合為一體,成為我國歷史長河的一部分。自北魏開國,拓跋鮮卑便不再有單獨的歷史,這種情形在拓跋鮮卑漢化的過程中得以充分表現。

  北魏孝文帝親自擬定條制,規定鮮卑元姓門望最高,還選擇中原大姓女子作後宮,並分別為五個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鮮卑、漢族互為姻親。孝文帝通過門閥制度的確立和各族的聯姻,使得鮮卑貴族和漢族士人得以進一步融合。

  孝文帝的全面改革,也使拓跋鮮卑的封建化在均田制下最後完成了。雖然他們在一定意義上,還力圖保持自己民族的獨立地位與習慣,但他們在採用漢族方式統治漢族的過程中,同時也不自覺的瓦解和削弱著自己的民族體系與民族意識,他們的民族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泯滅了自己。經孝文帝的改革,再經東魏、西魏、周、齊的曲折,拓跋鮮卑最後融入漢民族的大共同體。

  北魏末年,功蓋曹操、禍比董卓,且貪婪暴虐、殺人無數的爾朱榮身死,其麾下大將賀拔岳和高歡不合。永熙二年(公元553年),關中大行台賀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開始對抗高歡,並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以賀拔岳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這便是「關隴集團」的雛形。

  在賀拔岳遇害後,賀拔岳舊部擁立宇文泰繼任首領,繼續立足關隴,與高歡分庭抗禮。此後,高歡和宇文泰,兩人各自擁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但賀拔岳舊部對宇文泰並非心悅誠服,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宇文泰遠遜於關東的高歡和江南的蕭梁。且宇文泰軍團成員主要是六鎮鮮卑,人數較少,不論是擴充軍事力量還是想更進一步,他必須要同關隴地區的地主階級建立牢固的同盟關係,就這樣,「關隴集團」應運而生。

  宇文泰在西魏時,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其中八柱國:宇文泰家族(北周皇族),元欣家族(元氏是北魏、東魏、西魏皇族),獨孤信家族,侯莫陳崇家族(侯莫陳為姓氏),李虎家族(李唐皇族),李弼家族,趙貴家族和于謹家族。其中宇文泰統領其他六位柱國大將軍,元氏是沒有兵權的。

  六位柱國大將軍麾下各有兩位將軍,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十二大將軍」,具體是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其中,楊忠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