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太上皇李淵 (恭祝讀者大大,新年快樂)
之後的一段時間,尉遲寶琪早起隨著尉遲祿學習拳腳。之間,尉遲敬德回朝,尉遲寶琪去長安城外,迎接尉遲敬德凱旋,在長安住了一夜,第二天便回到驪山。
在這段時間裡,尉遲寶琪經常被內侍胡寶叫到皇莊內,給太上皇李淵做吃食,陪李淵說說話。
這天,是三月份晦日。胡寶上午便進入尉遲府,帶著尉遲寶琪走進了皇莊。
古代日期的稱呼,基本跟月亮有關。每月(農曆)第一天,稱為朔,朔的本義是新月;月中稱為,望。望,意思是月亮晚上正圓;每月最後一天,稱為晦,這一天月亮即將完全隱去,夜色朦朧,難以見物。
快到日中時分,尉遲寶琪吩咐侍女將佳肴端了上去。他自己則是洗過手後,走進了皇莊前廳。
半個時辰後,杯盤狼藉,李淵喝的醉眼朦朧,朝著尉遲寶琪說道:「你小子怎麼會出身尉遲家。這麼好的手藝,這麼好的學識,可惜了呀。」
胡寶一看,這兩位又準備開始爭論了,便讓前廳內的侍從、侍女全部下去,他則守到了門外。胡寶為什麼會如臨大敵一般的這麼做?是因為之前尉遲寶琪過來陪太上皇陛下飲宴,還比較拘謹,但隨著一次,尉遲寶琪喝多了,打趣太上皇李淵:您退位也挺好,生兒育女,您這個年紀,還能讓後宮嬪妃懷孕,這是我輩楷模,老當益壯呀。
這次尉遲寶琪是被李淵舉著寶劍,追出皇莊大門的。尉遲家的護衛看到這情況,都嚇傻了,但尉遲寶琪出了皇莊,馬上沒有了醉態,跟他們說沒事。這件事過去後,尉遲家護衛都認為皇莊大門尉遲寶琪進不去了,但結果卻是讓人「大跌眼鏡」,尉遲寶琪不但進入了皇莊,他還去的愈發勤了。
之後李淵和尉遲寶琪喝完酒後,說的越來越大膽。很多話,李淵說出口,胡寶都不敢記住,而尉遲寶琪呢?他居然有時附和,有時便會和太上皇吵起來。每每見到這種情況,胡寶都為尉遲寶琪捏一把汗。
但尉遲寶琪知道,今年已經62歲的李淵,缺的真是這種陪伴、這種爭吵。爭吵能釋放其壓抑和積累的不良情緒。尤其是「玄武門之變」,還沒過去一年呢。
這天,官員休沐,李二陛下處理完朝政,突然想道:太上皇去驪山快一個月,自己還沒有去請過安,便讓百騎準備了一下,他騎著馬朝驪山趕去,趕得早說不定還能和太上皇一起吃頓午飯。
尉遲寶琪拿起酒碗,喝了口酒,朝著李淵說道:「不可惜。我覺得挺好,尉遲家也是大族,祖上也曾經顯赫過。」
「不爭氣。尉遲家能和我隴西李姓比嗎?要是建成還在,李姓的名望還能再高。」
「這我就不同意了。隱太子只能算是個人才,其他『五姓七望』的人才少嗎?缺的都是天縱奇才的人,而天縱奇才,現時間只有聖人才是。」
「天縱奇才?呸,他個殺兄逼父的劊子手,他也配?」
李二陛下剛走到前廳門外,便聽到李淵這聲高喊,他制止了胡寶的通傳,站在門外,靜靜聽著裡面的談話。
尉遲寶琪起身給李淵又添了一碗酒,回到座位上,才開口:「太上皇陛下呀。聖人和隱太子(貞觀二年,李二陛下才封李建成為息王,諡「隱」,史稱「隱太子」)之間,是鬥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是出鞘必見血的鬥爭。從隱太子準備毒殺聖人開始,便已經將鬥爭放到了桌面上,但結果呢?聖人勝利,您說聖人為什麼能勝利?」
「那是因為他心狠。」說著,李淵將酒一飲而盡,然後「啪」的一聲,摔了酒碗,「我那承道、承德等五個孫兒呀。」
李建成有六子,長子李承宗,早卒;剩餘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訓、李承明、李承義,全部在「玄武門事變」後,被誅殺。
「太上皇,您想過聖人事敗,結果會如何嗎?想來,您應該,開始想念太子殿下(李承乾)了。本來這是陛下的家事,身位臣子,尤其是尉遲家出身的臣子,臣不應該在您面前置喙的。」
「該說就說,其他人不敢提這個事,我也不敢想。今天,既然說道這兒了,身上的傷疤已經被揭開,那就不妨,將傷疤拿出來,曬曬太陽。我倒要看看,尉遲敬德的兒子,有何高見。」
李二陛下在門外靜靜聽著,他臉色凝重的扭頭,看了身後的胡寶一眼,胡寶馬上退下,他走到五步開外的李君羨旁邊,小聲說了幾句,然後李君羨指揮百騎和李二陛下的護衛,悄然退到離皇莊前廳二十多步遠的地方,並下令,任何人不准靠近前廳,否則「立殺無赦」。
李君羨也為尉遲寶琪捏了一把汗。他站在剛才的位置上,只能隱約聽見太上皇的話,但就這樣,都嚇的他汗毛倒立,大氣都不敢喘。而尉遲寶琪呢?居然敢和太上皇談這個問題,你尉遲寶琪是吃了幾斤熊心豹子膽呀?
尉遲寶琪起身為李淵拿了一個新的酒碗,添好酒後,他並沒有坐下,而是在前廳走了幾步,才開口說道:「聖人南征北討,大唐的江山,有一多半是聖人打下的。聖人出征在外,長安城內是您和隱太子做主,按理說,隱太子經營長安這麼久,應該是人心所向才對,但為何這麼多大將和朝臣,跟著聖人起事呢?」
「都說是因為他們是秦王府舊臣,才願意一同起事。但他們首先是大唐的臣子,然後才是秦王府舊臣,隱太子做的足夠好嗎?身位儲君,他能容人嗎?長孫氏和我尉遲氏,等隱太子登基,會是個什麼局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兩家便會牽連幾千餘口人呀。」
「隱太子身位儲君,占據大義名分,又深耕長安多年,身邊那時文武有:韋挺、王珪、魏徵、薛萬徹等等,太子妃更是出身滎陽鄭氏,而且還擁有太子六率3000多人馬,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他最大的敗筆,就是和齊王(李元吉)合謀。」
在這介紹下韋挺和薛萬徹。韋挺,出身關中京兆韋氏逍遙公房,少年時便於李建成關係要好。武德年間,韋挺官至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左衛率,是李建成心腹中的心腹。到了貞觀年間,歷任尚書右丞、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官至御史大夫,封扶陽縣男。到了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二陛下親征遼東,韋挺負責轉運軍糧,因河渠堵塞,導致運糧失期,被罷官,以平民身份從軍效力。在貞觀年間,他經常參與討論朝事,又與高士廉等人編撰《氏族志》,被李二陛下讚賞,改授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兒子韋待價,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拜右相,封扶陽郡公,其娶了李道宗的女兒。韋挺的長女,嫁給了李二陛下第五子,齊王李佑。
薛萬徹,唐初名將。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率東宮兵馬力戰,甚至反撲秦王府,後率數十騎逃到終南山,李二陛下多次派人安撫,這才出來謝罪,被任命為右領軍將軍。貞觀三年隨李靖破突厥,貞觀九年隨李靖破吐谷渾,貞觀十五年作為朔州道行軍副總管,大敗薛延陀。最後,因房遺愛謀反案,被殺。
「三胡(李元吉小字),還是不錯的。」李淵說出這話時,他的聲音越來越小。
「我聽我阿耶說,齊王,肆無忌憚、驕橫放縱。武德二年,齊王被劉武周嚇跑,丟了太原,逼得朝廷差點退守關中,最後是聖人出戰,才平定劉武周。武德九年二月,齊王和隱太子合謀,因突厥圍攻烏城,調秦王府的猛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人,並拿出秦王府的士卒花名冊,挑選精兵強將,準備奪取秦王府的人馬來充實齊王府。並在您面前誣陷房玄齡、杜如晦,將他們趕回了家。您也沒有制止。」
「哎。」李淵的悠嘆,在整個前廳轉了一圈才慢慢消散。
「但聖人呢?現在韋挺為主爵郎中,王珪為諫議大夫,魏徵更是成為了尚書左丞,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聖人將玄武門之事,弄成了家事,沒有搞的流血漂櫓,殺人盈野。這份胸襟,隱太子有嗎?」
「『螻蟻尚且偷生』,如果隱太子登基,那現在朝堂內的大臣,能留下幾人?太上皇陛下,您曾經也管理過大唐,您認為憑這些人的能力,不該重用嗎?還有武將,秦王府舊將,都是當世猛將,現在突厥虎視眈眈,正需要這些猛將建功立業,但隱太子和齊王對這些人什麼態度,您應該比我知道的多。」
李淵一下子沒了力氣,頹廢的坐在大廳正中央的座位上,他朝尉遲寶琪擺了擺手,尉遲寶琪行了一禮,便退出了前廳。
剛一出前廳,便看見了李二陛下站在門口,尉遲寶琪剛要見禮,李二陛下便朝著皇莊大門一指。尉遲寶琪便快步朝大門走去,路上看見李君羨,對他行了一禮後,馬上就出了皇莊。
尉遲寶琪心裡明白,「玄武門事變」並不是自己在李淵那說的那點不痛不癢的原因。「玄武門事變」的真正起因:一是李淵的優柔寡斷,他後期都想讓李二陛下去洛陽,和李建成來個「王不見王」,最後是李建成、李二陛下和李元吉,都不同意,這個荒唐的決議才未能實行。這個決議如果實行,那大唐內戰,將不可避免;二是李二陛下「功高蓋主」,但這沒辦法呀,李建成作為儲君,一般不會出征,李元吉能力又不夠,最後戰事便全壓在李二陛下身上,也怪李二陛下實在太能打。為什麼不讓其他將軍統兵呢?那時候,唐朝剛剛建立,內憂外患,作為李淵的兒子領兵出征,李二陛下都會被李淵猜忌,李淵會將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大軍交給外人嗎?等到北方平定,唐朝有了基本盤,南平蕭氏便由李孝恭領軍,可見李淵那時就是徹徹底底的皇帝,根本沒有考慮什麼親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命受到了威脅,李二陛下和麾下的臣子,都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刀架脖子上了,由不得他們不拼命了。當然這裡面還是李淵開始打壓秦王府了,讓秦王府變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朝不保夕。
其實「玄武門事變」,我認為李二陛下主要就是朝李淵去的,斬殺李建成、李元吉不過是次要目的。李二陛下主要還是為了獲取唐王朝的實際控制權,才會發動「玄武門事變」。
武德九年的李淵,已經沒有了雄心壯志,他想的是,讓李建成、李二陛下、李元吉他們和睦相處,自己抓住權利,安享晚年。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李淵還是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買了單。
回到驪山尉遲府,尉遲寶琪馬上吩咐尉遲五打掃門前、大廳,他則是跑到廚房,燒了幾道菜。果然,沒一會兒,李二陛下便到了。
李二陛下酒足飯飽後,才開口問尉遲寶琪:「你一直去皇莊,太上皇這些天過的如何。」
「過的不錯,美酒佳肴伺候著。話也比之前多了,變得開朗了不少。」
聽了尉遲寶琪的話,李二陛下一臉疑惑,他不由問道:「今天都不讓我進門,這是開朗了不少?」
「太上皇陛下,畢竟年紀大了。年紀一大,就容易回想過去。又因為失去後,才會倍感珍惜,所以太上皇今天才會這樣。」
「失去後,才會倍感珍惜。」李二陛下咀嚼著這句話,不由的點了點頭,然後又問道:「之前,你們都聊什麼了?」
尉遲寶琪將這些天去皇莊跟李淵聊的內容,事無巨細的跟李二陛下匯報了一遍。當然對自己美化了一丟丟(極盡美化),但卻沒有漏內容。
李二陛下聽完。然後吩咐道:「你之後多去皇莊陪陪太上皇。」
「諾。」
在這段時間裡,尉遲寶琪經常被內侍胡寶叫到皇莊內,給太上皇李淵做吃食,陪李淵說說話。
這天,是三月份晦日。胡寶上午便進入尉遲府,帶著尉遲寶琪走進了皇莊。
古代日期的稱呼,基本跟月亮有關。每月(農曆)第一天,稱為朔,朔的本義是新月;月中稱為,望。望,意思是月亮晚上正圓;每月最後一天,稱為晦,這一天月亮即將完全隱去,夜色朦朧,難以見物。
快到日中時分,尉遲寶琪吩咐侍女將佳肴端了上去。他自己則是洗過手後,走進了皇莊前廳。
半個時辰後,杯盤狼藉,李淵喝的醉眼朦朧,朝著尉遲寶琪說道:「你小子怎麼會出身尉遲家。這麼好的手藝,這麼好的學識,可惜了呀。」
胡寶一看,這兩位又準備開始爭論了,便讓前廳內的侍從、侍女全部下去,他則守到了門外。胡寶為什麼會如臨大敵一般的這麼做?是因為之前尉遲寶琪過來陪太上皇陛下飲宴,還比較拘謹,但隨著一次,尉遲寶琪喝多了,打趣太上皇李淵:您退位也挺好,生兒育女,您這個年紀,還能讓後宮嬪妃懷孕,這是我輩楷模,老當益壯呀。
這次尉遲寶琪是被李淵舉著寶劍,追出皇莊大門的。尉遲家的護衛看到這情況,都嚇傻了,但尉遲寶琪出了皇莊,馬上沒有了醉態,跟他們說沒事。這件事過去後,尉遲家護衛都認為皇莊大門尉遲寶琪進不去了,但結果卻是讓人「大跌眼鏡」,尉遲寶琪不但進入了皇莊,他還去的愈發勤了。
之後李淵和尉遲寶琪喝完酒後,說的越來越大膽。很多話,李淵說出口,胡寶都不敢記住,而尉遲寶琪呢?他居然有時附和,有時便會和太上皇吵起來。每每見到這種情況,胡寶都為尉遲寶琪捏一把汗。
但尉遲寶琪知道,今年已經62歲的李淵,缺的真是這種陪伴、這種爭吵。爭吵能釋放其壓抑和積累的不良情緒。尤其是「玄武門之變」,還沒過去一年呢。
這天,官員休沐,李二陛下處理完朝政,突然想道:太上皇去驪山快一個月,自己還沒有去請過安,便讓百騎準備了一下,他騎著馬朝驪山趕去,趕得早說不定還能和太上皇一起吃頓午飯。
尉遲寶琪拿起酒碗,喝了口酒,朝著李淵說道:「不可惜。我覺得挺好,尉遲家也是大族,祖上也曾經顯赫過。」
「不爭氣。尉遲家能和我隴西李姓比嗎?要是建成還在,李姓的名望還能再高。」
「這我就不同意了。隱太子只能算是個人才,其他『五姓七望』的人才少嗎?缺的都是天縱奇才的人,而天縱奇才,現時間只有聖人才是。」
「天縱奇才?呸,他個殺兄逼父的劊子手,他也配?」
李二陛下剛走到前廳門外,便聽到李淵這聲高喊,他制止了胡寶的通傳,站在門外,靜靜聽著裡面的談話。
尉遲寶琪起身給李淵又添了一碗酒,回到座位上,才開口:「太上皇陛下呀。聖人和隱太子(貞觀二年,李二陛下才封李建成為息王,諡「隱」,史稱「隱太子」)之間,是鬥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是出鞘必見血的鬥爭。從隱太子準備毒殺聖人開始,便已經將鬥爭放到了桌面上,但結果呢?聖人勝利,您說聖人為什麼能勝利?」
「那是因為他心狠。」說著,李淵將酒一飲而盡,然後「啪」的一聲,摔了酒碗,「我那承道、承德等五個孫兒呀。」
李建成有六子,長子李承宗,早卒;剩餘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訓、李承明、李承義,全部在「玄武門事變」後,被誅殺。
「太上皇,您想過聖人事敗,結果會如何嗎?想來,您應該,開始想念太子殿下(李承乾)了。本來這是陛下的家事,身位臣子,尤其是尉遲家出身的臣子,臣不應該在您面前置喙的。」
「該說就說,其他人不敢提這個事,我也不敢想。今天,既然說道這兒了,身上的傷疤已經被揭開,那就不妨,將傷疤拿出來,曬曬太陽。我倒要看看,尉遲敬德的兒子,有何高見。」
李二陛下在門外靜靜聽著,他臉色凝重的扭頭,看了身後的胡寶一眼,胡寶馬上退下,他走到五步開外的李君羨旁邊,小聲說了幾句,然後李君羨指揮百騎和李二陛下的護衛,悄然退到離皇莊前廳二十多步遠的地方,並下令,任何人不准靠近前廳,否則「立殺無赦」。
李君羨也為尉遲寶琪捏了一把汗。他站在剛才的位置上,只能隱約聽見太上皇的話,但就這樣,都嚇的他汗毛倒立,大氣都不敢喘。而尉遲寶琪呢?居然敢和太上皇談這個問題,你尉遲寶琪是吃了幾斤熊心豹子膽呀?
尉遲寶琪起身為李淵拿了一個新的酒碗,添好酒後,他並沒有坐下,而是在前廳走了幾步,才開口說道:「聖人南征北討,大唐的江山,有一多半是聖人打下的。聖人出征在外,長安城內是您和隱太子做主,按理說,隱太子經營長安這麼久,應該是人心所向才對,但為何這麼多大將和朝臣,跟著聖人起事呢?」
「都說是因為他們是秦王府舊臣,才願意一同起事。但他們首先是大唐的臣子,然後才是秦王府舊臣,隱太子做的足夠好嗎?身位儲君,他能容人嗎?長孫氏和我尉遲氏,等隱太子登基,會是個什麼局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兩家便會牽連幾千餘口人呀。」
「隱太子身位儲君,占據大義名分,又深耕長安多年,身邊那時文武有:韋挺、王珪、魏徵、薛萬徹等等,太子妃更是出身滎陽鄭氏,而且還擁有太子六率3000多人馬,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他最大的敗筆,就是和齊王(李元吉)合謀。」
在這介紹下韋挺和薛萬徹。韋挺,出身關中京兆韋氏逍遙公房,少年時便於李建成關係要好。武德年間,韋挺官至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左衛率,是李建成心腹中的心腹。到了貞觀年間,歷任尚書右丞、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官至御史大夫,封扶陽縣男。到了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二陛下親征遼東,韋挺負責轉運軍糧,因河渠堵塞,導致運糧失期,被罷官,以平民身份從軍效力。在貞觀年間,他經常參與討論朝事,又與高士廉等人編撰《氏族志》,被李二陛下讚賞,改授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兒子韋待價,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拜右相,封扶陽郡公,其娶了李道宗的女兒。韋挺的長女,嫁給了李二陛下第五子,齊王李佑。
薛萬徹,唐初名將。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率東宮兵馬力戰,甚至反撲秦王府,後率數十騎逃到終南山,李二陛下多次派人安撫,這才出來謝罪,被任命為右領軍將軍。貞觀三年隨李靖破突厥,貞觀九年隨李靖破吐谷渾,貞觀十五年作為朔州道行軍副總管,大敗薛延陀。最後,因房遺愛謀反案,被殺。
「三胡(李元吉小字),還是不錯的。」李淵說出這話時,他的聲音越來越小。
「我聽我阿耶說,齊王,肆無忌憚、驕橫放縱。武德二年,齊王被劉武周嚇跑,丟了太原,逼得朝廷差點退守關中,最後是聖人出戰,才平定劉武周。武德九年二月,齊王和隱太子合謀,因突厥圍攻烏城,調秦王府的猛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人,並拿出秦王府的士卒花名冊,挑選精兵強將,準備奪取秦王府的人馬來充實齊王府。並在您面前誣陷房玄齡、杜如晦,將他們趕回了家。您也沒有制止。」
「哎。」李淵的悠嘆,在整個前廳轉了一圈才慢慢消散。
「但聖人呢?現在韋挺為主爵郎中,王珪為諫議大夫,魏徵更是成為了尚書左丞,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聖人將玄武門之事,弄成了家事,沒有搞的流血漂櫓,殺人盈野。這份胸襟,隱太子有嗎?」
「『螻蟻尚且偷生』,如果隱太子登基,那現在朝堂內的大臣,能留下幾人?太上皇陛下,您曾經也管理過大唐,您認為憑這些人的能力,不該重用嗎?還有武將,秦王府舊將,都是當世猛將,現在突厥虎視眈眈,正需要這些猛將建功立業,但隱太子和齊王對這些人什麼態度,您應該比我知道的多。」
李淵一下子沒了力氣,頹廢的坐在大廳正中央的座位上,他朝尉遲寶琪擺了擺手,尉遲寶琪行了一禮,便退出了前廳。
剛一出前廳,便看見了李二陛下站在門口,尉遲寶琪剛要見禮,李二陛下便朝著皇莊大門一指。尉遲寶琪便快步朝大門走去,路上看見李君羨,對他行了一禮後,馬上就出了皇莊。
尉遲寶琪心裡明白,「玄武門事變」並不是自己在李淵那說的那點不痛不癢的原因。「玄武門事變」的真正起因:一是李淵的優柔寡斷,他後期都想讓李二陛下去洛陽,和李建成來個「王不見王」,最後是李建成、李二陛下和李元吉,都不同意,這個荒唐的決議才未能實行。這個決議如果實行,那大唐內戰,將不可避免;二是李二陛下「功高蓋主」,但這沒辦法呀,李建成作為儲君,一般不會出征,李元吉能力又不夠,最後戰事便全壓在李二陛下身上,也怪李二陛下實在太能打。為什麼不讓其他將軍統兵呢?那時候,唐朝剛剛建立,內憂外患,作為李淵的兒子領兵出征,李二陛下都會被李淵猜忌,李淵會將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大軍交給外人嗎?等到北方平定,唐朝有了基本盤,南平蕭氏便由李孝恭領軍,可見李淵那時就是徹徹底底的皇帝,根本沒有考慮什麼親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命受到了威脅,李二陛下和麾下的臣子,都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刀架脖子上了,由不得他們不拼命了。當然這裡面還是李淵開始打壓秦王府了,讓秦王府變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朝不保夕。
其實「玄武門事變」,我認為李二陛下主要就是朝李淵去的,斬殺李建成、李元吉不過是次要目的。李二陛下主要還是為了獲取唐王朝的實際控制權,才會發動「玄武門事變」。
武德九年的李淵,已經沒有了雄心壯志,他想的是,讓李建成、李二陛下、李元吉他們和睦相處,自己抓住權利,安享晚年。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李淵還是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買了單。
回到驪山尉遲府,尉遲寶琪馬上吩咐尉遲五打掃門前、大廳,他則是跑到廚房,燒了幾道菜。果然,沒一會兒,李二陛下便到了。
李二陛下酒足飯飽後,才開口問尉遲寶琪:「你一直去皇莊,太上皇這些天過的如何。」
「過的不錯,美酒佳肴伺候著。話也比之前多了,變得開朗了不少。」
聽了尉遲寶琪的話,李二陛下一臉疑惑,他不由問道:「今天都不讓我進門,這是開朗了不少?」
「太上皇陛下,畢竟年紀大了。年紀一大,就容易回想過去。又因為失去後,才會倍感珍惜,所以太上皇今天才會這樣。」
「失去後,才會倍感珍惜。」李二陛下咀嚼著這句話,不由的點了點頭,然後又問道:「之前,你們都聊什麼了?」
尉遲寶琪將這些天去皇莊跟李淵聊的內容,事無巨細的跟李二陛下匯報了一遍。當然對自己美化了一丟丟(極盡美化),但卻沒有漏內容。
李二陛下聽完。然後吩咐道:「你之後多去皇莊陪陪太上皇。」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