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國志》
想到下午那美味的紅燒肉,那彈牙的豬蹄、鹵豬頭肉,酥爛的排骨和那濃稠的酥肉湯後,李崇義不由感嘆道,自己怎麼又餓了?剛才吃的挺飽呀。
「那明天我能過去嗎?」
一聽李崇義這話,長孫沖是一臉為難,李崇義和自己關係要好,但和程家、尉遲家就有些疏遠了。而且這次聚會,是程處默敲了尉遲寶琪一頓,自己要是隨便帶人去,不好。最後只能遲疑道:「這……要不明天問問程家兄弟?」
看著長孫沖遲疑的模樣,李崇義也微微發怒了,下意識便脫口而出,「問什麼?作為尉遲寶琪的大舅兄,我還不信,我進不去尉遲府?」
「等等,你說什麼?你是尉遲寶琪的大舅兄?這是什麼時候的事?」長孫沖聽到這一大瓜,震驚的奪命三連問道。
李崇義這時反應過來,親事還沒定下呢。他做賊心虛的左右看了看,發現周圍都是兩家的護衛,不是多嘴的人,才小聲說道:「我家雪玲,許給尉遲寶琪了。聖人和阿耶都同意了。等過了休沐,就會和尉遲大將軍商量。」
長孫沖一聽李二陛下都同意了,知道這事是板上釘釘了,馬上笑呵呵的說道:「聖人都同意了,也就明天下午的事。明天咱們一起去尉遲府就行。」
「往後咱們再聚,就拜託崇義,讓寶琪下廚了。」
「我這張破嘴呀,你也別往外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可不想讓這事出什麼意外。」
「放心,我嘴嚴著呢。」
兩人定好明天去尉遲府的時間,便匆匆告別,各自往自家打馬走去。
長孫沖回到長孫府,便看著自己阿耶正在吃著紅燒肉和鹵豬頭肉,旁邊還熱著黃酒。便走了過去,跟長孫無忌將李崇義的話複述了一遍。
聽完長孫沖的話後,長孫無忌喝了一口酒,才緩緩說道:「這事是昨天夜裡定下的。河間郡王還是那麼有魄力,而眼光,還是那麼毒辣啊。尉遲寶琪,剛剛顯露才能,便毫不猶豫的下注,河間郡王果然還是那個南平蕭氏的河間郡王呀。」
……
第二天,尉遲寶琪依然早起,沿著宅院的道路跑步,跑完步後,便吩咐廚娘開始處理食材。而他自己則去到書房內,將王家和李二陛下賜下的《三國志》,全部拿了過來。對照著看看自家的《三國志》,有沒有遺漏和錯漏的地方,然後便是將王家《三國志》內的注和釋,一併抄寫下來。
《三國志》(注1)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因為作者陳壽,是晉朝大臣,而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故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和吳二志只有列傳。
《三國志》取材精審,陳壽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
《三國志》和《新唐書》、《資治通鑑》的審核,可謂是截然相反。《新唐書》內,大量充斥著野史和民間不可考的說法。就拿大唐綠帽王房遺愛來舉例,對於這綠帽王說法,尉遲寶琪卻不認可。翻遍史書,唐初的公主還是不錯的,尤其是李世民的女兒,歷史上記載李世民有21女,《新唐書》記載蘭陵公主為李世民第十二女,但蘭陵公主墓前碑文卻記載:蘭陵公主為李世民第十九女。可見李世民應該不止21女。
李世民這麼多的女兒,大部分記載才德品行不錯。唯有高陽公主,歷史上記載她惡貫滿盈,又和辯機私通。這裡有很多存疑的地方,高陽公主深受李世民寵愛,那麼長孫皇后呢?李世民對長孫皇后是什麼態度,史書有明確記載(我就不在這抄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長孫皇后也很寵愛高陽公主這個結論?而且和那麼多才德品行不錯的姐姐妹妹相處,高陽公主的德行會差?史書可是明確記載:襄城公主雅禮有度,太宗賢之。就是李世民讓眾公主以襄城公主為榜樣。如果高陽真是刁蠻的德行,她還會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嗎?還有,那辯機後面跟著唐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大慈恩寺建造的目的,是為了紀念長孫皇后。高陽公主的腦子是有多大病?才會和紀念長孫皇后寺院內的高僧私通?這可是對人孝道要求極高的封建王朝。
那辯機可是名氣很大的高僧,而且大唐寺廟管理極為嚴格。這就又出現了問題,那辯機有時間和高陽公主私通嗎?辯機每天要翻譯佛經,史書記載辯機一生出佛經八十餘卷,加上寺廟管理極嚴,他從哪裡找的時間跟高陽公主私通?
《舊唐書》明確記載著,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重,仍通過高陽公主對李世民上奏。且房遺愛母親是一品國公夫人,他自己的姐姐或妹妹還是韓王妃。如果高陽公主和辯機真的私通,她們會不管嗎?
而敗壞高陽公主名聲的記載,則出自《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所以小夥伴們在讀史書的時候,最好參照著這一歷史時期的其它史書。
等到日中的時候,尉遲寶琪出來吃過午飯後。便領著自家廚娘又開始在灶邊忙碌起來。
今天尉遲寶琪還是準備做四道新蔡,分別是紅燒鹿肉、蔥爆羊肉、一品豆腐、姜爆鴨子。
這鹿還是莊子上午給送來的,今天早上剛打的。
……
夜幕降臨,天空中又開始飄起了雪花。尉遲寶琪正跟在尉遲寶琳身後,送著這群大唐「官二代」出門。
這些人出門後,紛紛對著尉遲兄弟抱拳行禮後,便領著自家拿著食盒的護衛,朝夜幕中走去。
到了最後,一位皮膚白皙,和尉遲寶琳差不多高,比尉遲寶琪高半頭的男子走了過來。尉遲寶琳立即拉著尉遲寶琪對他行禮,「崇義,咱以後就是親戚了。有空就過來,寶琪絕不會讓你失望的。」尉遲寶琳說著,還狠狠拍了拍尉遲寶琪。
李崇義又仔細看了眼尉遲寶琪,然後便領著護衛上馬,朝河間王府方向而去。
尉遲寶琪看著河間王府的護衛居然拿了四個食盒,不由詫異的朝尉遲寶琳問道:「這人到底是誰?昨天他也沒來呀,還有我和他應該沒仇吧?他在宴席上,可是盯著我看了好久。」
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一起走進尉遲府後,看著尉遲敬德房內的燈已經熄滅,便轉身朝著尉遲寶琪的小院走去。
到了小院正廳內,尉遲兩兄弟坐定後,春桃放上茶飲,便準備出去。
這時,尉遲寶琳說話了,「春桃,不用忙了。剛才那人是河間郡王的嫡長子,李崇義,也是二郎未來的大舅兄。二郎啊,你的親事,定下了。」
「什麼?我的親事定下了?我怎麼不知道?」兩輩子光棍的尉遲寶琪,聽到這個消息後,直接驚的站了起來。
「你給我坐下。已經是定了親的人了,一點穩重樣子都沒有。」這一刻,尉遲寶琳將嫡長子的威嚴,體現的淋漓盡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你怎麼不知道,用跟你說嗎?」
看著如此氣勢的尉遲寶琳,尉遲寶琪戰戰兢兢將手放到膝蓋上,上半身挺得筆直,小聲的抱怨道:「給我定的親,我是最後知道的。」
尉遲寶琳看著尉遲寶琪的模樣,停了一會兒,才說道:「我也是下午,給阿耶送茶的時候,才聽阿耶說的。定的是河間郡王李孝恭的嫡女,李雪玲。而且此女恭、孝、簡、讓,風評很好。是我們家高攀了。」
「今天上午早朝結束,阿耶便被叫入了兩儀殿。殿內聖人親自開口,河間郡王也是誠意滿滿,阿耶便一口答應了。然後旁邊的江夏郡王,便做了回媒人,你和李雪玲的婚書,便在聖人面前,正式生成。」
「那什麼時間送聘禮?」
聽到尉遲寶琪這話,尉遲寶琳直勾勾的便望了過來,尉遲寶琪還看見尉遲寶琳緊握住拳頭,過了好一會兒,尉遲寶琳才鬆開拳頭,然後頭也不回的便出了小院。
尉遲寶琪懵了,這是什麼情況?自己也沒說什麼呀?
「郎君,要等大郎結完婚後,才輪到你。大郎還沒定親呢。」春桃悠悠的聲音,從尉遲寶琪身後傳來。
聽到春桃的話,尉遲寶琪連忙拍著自己的額頭,「怨我,怨我。這段時間真的是忙懷了,居然將這普通的禮都忘了。春桃,明天問三叔要本《周禮》過來,我要看。」
「原來那人就是李崇義,未來的譙國公。我說這麼今天一直盯著我看著,原來是在看妹夫。」尉遲寶琪在心裡嘀咕著,然後猛然想起一事,連拍大腿,「哎呦,我都不知道,自己那未過門的媳婦是什麼樣子。」
「主母很漂亮的,這在各家勛貴的後宅,是有口皆知的事情。」
「你怎麼知道?」
「郎君,雖然我們剛剛回到長安。但春桃再以前就聽聞過主母的名字,而且主母的兩個貼身丫鬟,翠屏姐姐和畫屏姐姐,顏色也是一等一的好。」
「你見過?」
「我只遠遠見過翠屏姐姐和畫屏姐姐,但主母嗎……」
「還主母?她還沒嫁進來呢,何況我也沒分出去,以後別這麼說了。等分出去後,再說。」
「諾,郎君。」
此時,河間郡王府內,李孝恭、王妃和李雪玲,正坐在飯桌前,一邊品嘗著尉遲府的佳肴,一邊聽著李崇義的匯報。
「我從進入尉遲府後,便開始仔細觀察尉遲寶琪。尉遲寶琪不管是在做飯,還是在宴飲中,都顯得有些慢條斯理。我正大光明盯了他半個時辰,尉遲寶琪也沒做什麼失禮的舉動。」
李孝恭聽完李崇義這些話後,便總結道:「尉遲寶琪也是上過戰場的,是堅忍不拔之輩。你這些小把戲,擾亂不了他的心境。繼續。」
「兒子也其對答了幾句。他咬字清新,說話很有條理。還有我還聽見,往往他幾句話,就能將程處默他們要表達的複雜意思,說的清楚。」
聽到這話,李孝恭笑著點點頭,「看來確實讀書了。說話有條理,邏輯也不錯。看來我這個未來女婿,前途不可限量呀。」
「阿耶……」
「好,好,好,別說了。雪玲都害羞了。」看著李雪玲羞紅的臉,河間王妃出口打斷了丈夫的話。
李孝恭看了眼挽著自己胳膊的李雪玲,馬上差開剛才的話題,「我們趕緊趁熱吃。你別說,尉遲寶琪,這個臭小子,手藝是真不錯。以後雪玲嫁過去,我也不用擔心,會吃不好嘍。」李孝恭小小的開了個玩笑。
李雪玲一聽李孝恭這話,剛剛恢復的臉色,肉眼可見的又羞紅了,馬上開始撒嬌,:「阿耶……」
太極宮,甘露殿。聽著李君羨的匯報,李二陛下得知尉遲寶琪是因為不去平康坊,才組織了今天的這次宴席,且今天去的人當中,還有李崇義。也是欣慰的點點頭,「觀音婢呀,你看,這群小傢伙,還是有分寸的。」
「確實。今天崇義能過去,那麼明天其他人,便也能去了。尉遲家的宴席,名聲越來越大,可不能讓他們搞出什麼『山頭』出來。」
李君羨聽完皇后這話,馬上答道:「諾。臣會看著的。」
「尉遲寶琪這個臭小子,立身還挺正。便宜河間郡王了。」
「是呀,觀音婢。孝恭堂兄,這次可是撿了個大便宜。」李二陛下認同道,「還有,這兩次宴席,各家都拿回去了食盒,尉遲府還給江夏王府送了兩次。那個臭小子,就不知道往宮裡送點,我可還是他婚書的見證人呢。」
看著李二陛下猶如小孩子一樣的發脾氣,長孫皇后馬上將溫好的羹湯送了過去,然後便瞟了張阿難一眼。
注1:《三國志》最早以《魏志》、《吳志》、《蜀志》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那明天我能過去嗎?」
一聽李崇義這話,長孫沖是一臉為難,李崇義和自己關係要好,但和程家、尉遲家就有些疏遠了。而且這次聚會,是程處默敲了尉遲寶琪一頓,自己要是隨便帶人去,不好。最後只能遲疑道:「這……要不明天問問程家兄弟?」
看著長孫沖遲疑的模樣,李崇義也微微發怒了,下意識便脫口而出,「問什麼?作為尉遲寶琪的大舅兄,我還不信,我進不去尉遲府?」
「等等,你說什麼?你是尉遲寶琪的大舅兄?這是什麼時候的事?」長孫沖聽到這一大瓜,震驚的奪命三連問道。
李崇義這時反應過來,親事還沒定下呢。他做賊心虛的左右看了看,發現周圍都是兩家的護衛,不是多嘴的人,才小聲說道:「我家雪玲,許給尉遲寶琪了。聖人和阿耶都同意了。等過了休沐,就會和尉遲大將軍商量。」
長孫沖一聽李二陛下都同意了,知道這事是板上釘釘了,馬上笑呵呵的說道:「聖人都同意了,也就明天下午的事。明天咱們一起去尉遲府就行。」
「往後咱們再聚,就拜託崇義,讓寶琪下廚了。」
「我這張破嘴呀,你也別往外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可不想讓這事出什麼意外。」
「放心,我嘴嚴著呢。」
兩人定好明天去尉遲府的時間,便匆匆告別,各自往自家打馬走去。
長孫沖回到長孫府,便看著自己阿耶正在吃著紅燒肉和鹵豬頭肉,旁邊還熱著黃酒。便走了過去,跟長孫無忌將李崇義的話複述了一遍。
聽完長孫沖的話後,長孫無忌喝了一口酒,才緩緩說道:「這事是昨天夜裡定下的。河間郡王還是那麼有魄力,而眼光,還是那麼毒辣啊。尉遲寶琪,剛剛顯露才能,便毫不猶豫的下注,河間郡王果然還是那個南平蕭氏的河間郡王呀。」
……
第二天,尉遲寶琪依然早起,沿著宅院的道路跑步,跑完步後,便吩咐廚娘開始處理食材。而他自己則去到書房內,將王家和李二陛下賜下的《三國志》,全部拿了過來。對照著看看自家的《三國志》,有沒有遺漏和錯漏的地方,然後便是將王家《三國志》內的注和釋,一併抄寫下來。
《三國志》(注1)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因為作者陳壽,是晉朝大臣,而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故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和吳二志只有列傳。
《三國志》取材精審,陳壽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
《三國志》和《新唐書》、《資治通鑑》的審核,可謂是截然相反。《新唐書》內,大量充斥著野史和民間不可考的說法。就拿大唐綠帽王房遺愛來舉例,對於這綠帽王說法,尉遲寶琪卻不認可。翻遍史書,唐初的公主還是不錯的,尤其是李世民的女兒,歷史上記載李世民有21女,《新唐書》記載蘭陵公主為李世民第十二女,但蘭陵公主墓前碑文卻記載:蘭陵公主為李世民第十九女。可見李世民應該不止21女。
李世民這麼多的女兒,大部分記載才德品行不錯。唯有高陽公主,歷史上記載她惡貫滿盈,又和辯機私通。這裡有很多存疑的地方,高陽公主深受李世民寵愛,那麼長孫皇后呢?李世民對長孫皇后是什麼態度,史書有明確記載(我就不在這抄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長孫皇后也很寵愛高陽公主這個結論?而且和那麼多才德品行不錯的姐姐妹妹相處,高陽公主的德行會差?史書可是明確記載:襄城公主雅禮有度,太宗賢之。就是李世民讓眾公主以襄城公主為榜樣。如果高陽真是刁蠻的德行,她還會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嗎?還有,那辯機後面跟著唐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大慈恩寺建造的目的,是為了紀念長孫皇后。高陽公主的腦子是有多大病?才會和紀念長孫皇后寺院內的高僧私通?這可是對人孝道要求極高的封建王朝。
那辯機可是名氣很大的高僧,而且大唐寺廟管理極為嚴格。這就又出現了問題,那辯機有時間和高陽公主私通嗎?辯機每天要翻譯佛經,史書記載辯機一生出佛經八十餘卷,加上寺廟管理極嚴,他從哪裡找的時間跟高陽公主私通?
《舊唐書》明確記載著,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重,仍通過高陽公主對李世民上奏。且房遺愛母親是一品國公夫人,他自己的姐姐或妹妹還是韓王妃。如果高陽公主和辯機真的私通,她們會不管嗎?
而敗壞高陽公主名聲的記載,則出自《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所以小夥伴們在讀史書的時候,最好參照著這一歷史時期的其它史書。
等到日中的時候,尉遲寶琪出來吃過午飯後。便領著自家廚娘又開始在灶邊忙碌起來。
今天尉遲寶琪還是準備做四道新蔡,分別是紅燒鹿肉、蔥爆羊肉、一品豆腐、姜爆鴨子。
這鹿還是莊子上午給送來的,今天早上剛打的。
……
夜幕降臨,天空中又開始飄起了雪花。尉遲寶琪正跟在尉遲寶琳身後,送著這群大唐「官二代」出門。
這些人出門後,紛紛對著尉遲兄弟抱拳行禮後,便領著自家拿著食盒的護衛,朝夜幕中走去。
到了最後,一位皮膚白皙,和尉遲寶琳差不多高,比尉遲寶琪高半頭的男子走了過來。尉遲寶琳立即拉著尉遲寶琪對他行禮,「崇義,咱以後就是親戚了。有空就過來,寶琪絕不會讓你失望的。」尉遲寶琳說著,還狠狠拍了拍尉遲寶琪。
李崇義又仔細看了眼尉遲寶琪,然後便領著護衛上馬,朝河間王府方向而去。
尉遲寶琪看著河間王府的護衛居然拿了四個食盒,不由詫異的朝尉遲寶琳問道:「這人到底是誰?昨天他也沒來呀,還有我和他應該沒仇吧?他在宴席上,可是盯著我看了好久。」
尉遲寶琳和尉遲寶琪一起走進尉遲府後,看著尉遲敬德房內的燈已經熄滅,便轉身朝著尉遲寶琪的小院走去。
到了小院正廳內,尉遲兩兄弟坐定後,春桃放上茶飲,便準備出去。
這時,尉遲寶琳說話了,「春桃,不用忙了。剛才那人是河間郡王的嫡長子,李崇義,也是二郎未來的大舅兄。二郎啊,你的親事,定下了。」
「什麼?我的親事定下了?我怎麼不知道?」兩輩子光棍的尉遲寶琪,聽到這個消息後,直接驚的站了起來。
「你給我坐下。已經是定了親的人了,一點穩重樣子都沒有。」這一刻,尉遲寶琳將嫡長子的威嚴,體現的淋漓盡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你怎麼不知道,用跟你說嗎?」
看著如此氣勢的尉遲寶琳,尉遲寶琪戰戰兢兢將手放到膝蓋上,上半身挺得筆直,小聲的抱怨道:「給我定的親,我是最後知道的。」
尉遲寶琳看著尉遲寶琪的模樣,停了一會兒,才說道:「我也是下午,給阿耶送茶的時候,才聽阿耶說的。定的是河間郡王李孝恭的嫡女,李雪玲。而且此女恭、孝、簡、讓,風評很好。是我們家高攀了。」
「今天上午早朝結束,阿耶便被叫入了兩儀殿。殿內聖人親自開口,河間郡王也是誠意滿滿,阿耶便一口答應了。然後旁邊的江夏郡王,便做了回媒人,你和李雪玲的婚書,便在聖人面前,正式生成。」
「那什麼時間送聘禮?」
聽到尉遲寶琪這話,尉遲寶琳直勾勾的便望了過來,尉遲寶琪還看見尉遲寶琳緊握住拳頭,過了好一會兒,尉遲寶琳才鬆開拳頭,然後頭也不回的便出了小院。
尉遲寶琪懵了,這是什麼情況?自己也沒說什麼呀?
「郎君,要等大郎結完婚後,才輪到你。大郎還沒定親呢。」春桃悠悠的聲音,從尉遲寶琪身後傳來。
聽到春桃的話,尉遲寶琪連忙拍著自己的額頭,「怨我,怨我。這段時間真的是忙懷了,居然將這普通的禮都忘了。春桃,明天問三叔要本《周禮》過來,我要看。」
「原來那人就是李崇義,未來的譙國公。我說這麼今天一直盯著我看著,原來是在看妹夫。」尉遲寶琪在心裡嘀咕著,然後猛然想起一事,連拍大腿,「哎呦,我都不知道,自己那未過門的媳婦是什麼樣子。」
「主母很漂亮的,這在各家勛貴的後宅,是有口皆知的事情。」
「你怎麼知道?」
「郎君,雖然我們剛剛回到長安。但春桃再以前就聽聞過主母的名字,而且主母的兩個貼身丫鬟,翠屏姐姐和畫屏姐姐,顏色也是一等一的好。」
「你見過?」
「我只遠遠見過翠屏姐姐和畫屏姐姐,但主母嗎……」
「還主母?她還沒嫁進來呢,何況我也沒分出去,以後別這麼說了。等分出去後,再說。」
「諾,郎君。」
此時,河間郡王府內,李孝恭、王妃和李雪玲,正坐在飯桌前,一邊品嘗著尉遲府的佳肴,一邊聽著李崇義的匯報。
「我從進入尉遲府後,便開始仔細觀察尉遲寶琪。尉遲寶琪不管是在做飯,還是在宴飲中,都顯得有些慢條斯理。我正大光明盯了他半個時辰,尉遲寶琪也沒做什麼失禮的舉動。」
李孝恭聽完李崇義這些話後,便總結道:「尉遲寶琪也是上過戰場的,是堅忍不拔之輩。你這些小把戲,擾亂不了他的心境。繼續。」
「兒子也其對答了幾句。他咬字清新,說話很有條理。還有我還聽見,往往他幾句話,就能將程處默他們要表達的複雜意思,說的清楚。」
聽到這話,李孝恭笑著點點頭,「看來確實讀書了。說話有條理,邏輯也不錯。看來我這個未來女婿,前途不可限量呀。」
「阿耶……」
「好,好,好,別說了。雪玲都害羞了。」看著李雪玲羞紅的臉,河間王妃出口打斷了丈夫的話。
李孝恭看了眼挽著自己胳膊的李雪玲,馬上差開剛才的話題,「我們趕緊趁熱吃。你別說,尉遲寶琪,這個臭小子,手藝是真不錯。以後雪玲嫁過去,我也不用擔心,會吃不好嘍。」李孝恭小小的開了個玩笑。
李雪玲一聽李孝恭這話,剛剛恢復的臉色,肉眼可見的又羞紅了,馬上開始撒嬌,:「阿耶……」
太極宮,甘露殿。聽著李君羨的匯報,李二陛下得知尉遲寶琪是因為不去平康坊,才組織了今天的這次宴席,且今天去的人當中,還有李崇義。也是欣慰的點點頭,「觀音婢呀,你看,這群小傢伙,還是有分寸的。」
「確實。今天崇義能過去,那麼明天其他人,便也能去了。尉遲家的宴席,名聲越來越大,可不能讓他們搞出什麼『山頭』出來。」
李君羨聽完皇后這話,馬上答道:「諾。臣會看著的。」
「尉遲寶琪這個臭小子,立身還挺正。便宜河間郡王了。」
「是呀,觀音婢。孝恭堂兄,這次可是撿了個大便宜。」李二陛下認同道,「還有,這兩次宴席,各家都拿回去了食盒,尉遲府還給江夏王府送了兩次。那個臭小子,就不知道往宮裡送點,我可還是他婚書的見證人呢。」
看著李二陛下猶如小孩子一樣的發脾氣,長孫皇后馬上將溫好的羹湯送了過去,然後便瞟了張阿難一眼。
注1:《三國志》最早以《魏志》、《吳志》、《蜀志》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