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閱卷(求月票)
貢生們考完,終於可以徹底放鬆了,就該輪到考官們忙碌的時候了。
考試後兩天需要將一百六十八份卷子審閱品評完畢,儘管這與其他考試動輒幾千份試卷相比,數量上顯得微不足道,但受限於時間的緊迫,即便是皇帝也難以獨自承擔這一重任。
因此,閱卷工作自然而然地交由了下面的官員來組織。
幹過這等傻事的皇帝,縱觀歷朝歷代中也屬於風毛麟角的存在,皆是交由下面人組織閱卷,至於皇帝自己,則一般只看推薦上來的前十二名試卷。
殿試的閱卷大臣又被稱為讀卷官,由宰相魯遠主持,中書侍郎杜諺昌為輔,各位六部堂上官,通進銀台司,大理寺主官也都要參與讀卷。
由十位官員組成了超豪華的殿試閱卷陣容,閱卷開始之前,照慣例眾人先叩拜孔子,並對天發了一通毒誓,這才按官階大小,各自回到一排長案後坐下。
十個人篩選一百六十八份卷子,相對於其他考試,就要輕鬆很多了,而且這些官員們也都是久經沙場,又全都是進士出身,每個人都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來的,對這種卷子都是輕車熟路的很。
按照慣例,由官職最高的兩人分成兩組人,又都要相互交換閱卷,以防徇私偏袒和遺漏。
待兩組人都審核完畢後,由宰相進行總核,排定名次,其他閱卷官,特別是次席也可以參與意見。
緊趕慢趕,終於在十一日的夜裡,將一百六十八份考卷全部都排完了座次,但是目前還不能填榜。
因為還需要送呈御覽,由聖上欽點三鼎甲,也就是傳說中的狀元、榜眼、探花。
輕柔了一會有些發酸的腰肢和臂膀,早已經有些疲憊的魯遠輕聲道:「諸公,咱們還是儘快去面聖吧,陛下想必現在還在垂拱殿等著呢。」
眾人聽聞點點頭,便簇擁著手捧十二份考卷的魯相,肅穆的穿過紅色的燈籠照亮的長廊,直達垂拱殿。
垂拱殿此時依舊燈火輝煌,崇寧帝果然還沒有就寢,正在等著今日要批改完的考卷。
......
垂拱殿內,氣氛莊重而肅穆。崇寧帝高坐御座之上,目光如炬,俯視著下方的群臣。
他的聲音沉穩有力,迴蕩在空曠的大殿之中:「魯卿,諸卿,卷已閱完?」
魯遠聞言,從容出列,雙手恭起,行了一禮,道:「回稟聖上,康定十六年春闈殿試閱卷已畢,初步商議結果已出,請陛下聖裁。」
崇寧帝嘴角勾起一抹微笑,目光在一眾讀卷官身上緩緩掃過。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人心,讓在場的官員們都不由自主地心中一緊。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他們深知,自己的命運往往就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一旁的內侍見狀,立刻心領神會,將早已準備好的十二卷考卷恭敬地呈上。
崇寧帝接過考卷,便開始一目十行地閱讀起來。他的目光銳利,仿佛能穿透紙背,直視考生的內心。
他首先翻看的是最前面的三卷,這是一眾讀卷官首推的三卷,也是最有可能成為三鼎甲的佼佼者。
崇寧帝的神色變得專注而認真,他仔細品味著每一份考卷的字裡行間,試圖從中讀出考生的才情與抱負。
當然,皇帝也有權力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判斷,調換名次或者要求更多閱卷並在其中挑選三鼎甲。
但一般而言,皇帝都會尊重讀卷官們的初步判斷,只會在細微之處進行調整。畢竟,讀卷官們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進士出身,他們的學識和眼光都是經過歲月磨礪的。
總而言之,一切皆由皇上聖裁。但總體來說,變化不會太大。若真是出現了首推的三鼎甲全部都被皇上否定了的情況,那在場的這十位讀卷官也就只能跪求陛辭了。
這種局面雖然罕見,但一旦發生,就足以讓整個朝廷為之震動。
崇寧帝細細品味著第一卷,眼中閃過一絲讚賞。這確實是上等佳作,字裡行間透露出考生的深厚學識與獨特見解,讓人不禁感嘆大周學子的才華橫溢。
然而,崇寧帝總覺得這份答卷似乎還缺少些什麼,那種能夠觸動他內心的東西。
他輕輕搖頭,繼續翻閱下一卷。
這一卷,字體工整,一水的館閣體,令人賞心悅目,文章內容亦是極佳。
崇寧帝讀著讀著,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速度,甚至反覆閱看。
他特別被第二篇策論所吸引,從法制引申到反腐倡廉,再到監察制度的改革,考生不僅提出了眾多尖銳的問題,還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等見識與才華,在未經政事的貢生中實屬罕見。
文章的後半段更是讓崇寧帝入了迷。考生先是嫌棄他太勤政,隨後又對君臣關係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論述。這種提出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法的模式,讓崇寧帝深感欣慰。
文辭之優美,更是讓人賞心悅目。
崇寧帝反覆看了四五遍,心中愈發覺得此卷非同凡響。他扶著試卷,聯想到當下詭異的朝堂局勢,不禁感慨萬千。
滿朝公卿竟然還不如這小小的貢生體恤自己,這讓他既感到欣慰又有些許無奈。
片刻後,崇寧帝放下手中的試卷,繼續閱讀了兩篇,但此時的他已興致索然,覺得那些答卷都味如嚼蠟。
崇寧帝抬起頭,微笑著對魯遠說道:「魯卿,朕以為此卷當為首。」舉起手中的卷子,繼續說道:「被諸卿列為第二名,朕卻覺得不管是文辭還是立意,皆長於第一名。其言字字珠璣,令人深省。」
言畢,崇寧帝拿起硃筆,在試卷上批註起來。批註完畢,丟下硃筆,疲憊地揉了揉太陽穴:「朕乏了,這份試卷為首,其餘名次不變。諸卿若無事,便都退下吧。」
還未等群臣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崇寧帝便已下了御座,拂袖而去。一干內侍急忙跟上,一路小跑地伺候著皇帝離去。
殿內眾人雖然還沉浸在震驚之中,但多年的宮廷禮儀已經讓他們形成了條件反射。他們迅速回過神來,依照本能,雙手交疊於胸前,恭敬地低下頭,齊聲高呼:「恭送陛下!」
考試後兩天需要將一百六十八份卷子審閱品評完畢,儘管這與其他考試動輒幾千份試卷相比,數量上顯得微不足道,但受限於時間的緊迫,即便是皇帝也難以獨自承擔這一重任。
因此,閱卷工作自然而然地交由了下面的官員來組織。
幹過這等傻事的皇帝,縱觀歷朝歷代中也屬於風毛麟角的存在,皆是交由下面人組織閱卷,至於皇帝自己,則一般只看推薦上來的前十二名試卷。
殿試的閱卷大臣又被稱為讀卷官,由宰相魯遠主持,中書侍郎杜諺昌為輔,各位六部堂上官,通進銀台司,大理寺主官也都要參與讀卷。
由十位官員組成了超豪華的殿試閱卷陣容,閱卷開始之前,照慣例眾人先叩拜孔子,並對天發了一通毒誓,這才按官階大小,各自回到一排長案後坐下。
十個人篩選一百六十八份卷子,相對於其他考試,就要輕鬆很多了,而且這些官員們也都是久經沙場,又全都是進士出身,每個人都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來的,對這種卷子都是輕車熟路的很。
按照慣例,由官職最高的兩人分成兩組人,又都要相互交換閱卷,以防徇私偏袒和遺漏。
待兩組人都審核完畢後,由宰相進行總核,排定名次,其他閱卷官,特別是次席也可以參與意見。
緊趕慢趕,終於在十一日的夜裡,將一百六十八份考卷全部都排完了座次,但是目前還不能填榜。
因為還需要送呈御覽,由聖上欽點三鼎甲,也就是傳說中的狀元、榜眼、探花。
輕柔了一會有些發酸的腰肢和臂膀,早已經有些疲憊的魯遠輕聲道:「諸公,咱們還是儘快去面聖吧,陛下想必現在還在垂拱殿等著呢。」
眾人聽聞點點頭,便簇擁著手捧十二份考卷的魯相,肅穆的穿過紅色的燈籠照亮的長廊,直達垂拱殿。
垂拱殿此時依舊燈火輝煌,崇寧帝果然還沒有就寢,正在等著今日要批改完的考卷。
......
垂拱殿內,氣氛莊重而肅穆。崇寧帝高坐御座之上,目光如炬,俯視著下方的群臣。
他的聲音沉穩有力,迴蕩在空曠的大殿之中:「魯卿,諸卿,卷已閱完?」
魯遠聞言,從容出列,雙手恭起,行了一禮,道:「回稟聖上,康定十六年春闈殿試閱卷已畢,初步商議結果已出,請陛下聖裁。」
崇寧帝嘴角勾起一抹微笑,目光在一眾讀卷官身上緩緩掃過。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人心,讓在場的官員們都不由自主地心中一緊。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他們深知,自己的命運往往就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一旁的內侍見狀,立刻心領神會,將早已準備好的十二卷考卷恭敬地呈上。
崇寧帝接過考卷,便開始一目十行地閱讀起來。他的目光銳利,仿佛能穿透紙背,直視考生的內心。
他首先翻看的是最前面的三卷,這是一眾讀卷官首推的三卷,也是最有可能成為三鼎甲的佼佼者。
崇寧帝的神色變得專注而認真,他仔細品味著每一份考卷的字裡行間,試圖從中讀出考生的才情與抱負。
當然,皇帝也有權力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判斷,調換名次或者要求更多閱卷並在其中挑選三鼎甲。
但一般而言,皇帝都會尊重讀卷官們的初步判斷,只會在細微之處進行調整。畢竟,讀卷官們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進士出身,他們的學識和眼光都是經過歲月磨礪的。
總而言之,一切皆由皇上聖裁。但總體來說,變化不會太大。若真是出現了首推的三鼎甲全部都被皇上否定了的情況,那在場的這十位讀卷官也就只能跪求陛辭了。
這種局面雖然罕見,但一旦發生,就足以讓整個朝廷為之震動。
崇寧帝細細品味著第一卷,眼中閃過一絲讚賞。這確實是上等佳作,字裡行間透露出考生的深厚學識與獨特見解,讓人不禁感嘆大周學子的才華橫溢。
然而,崇寧帝總覺得這份答卷似乎還缺少些什麼,那種能夠觸動他內心的東西。
他輕輕搖頭,繼續翻閱下一卷。
這一卷,字體工整,一水的館閣體,令人賞心悅目,文章內容亦是極佳。
崇寧帝讀著讀著,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速度,甚至反覆閱看。
他特別被第二篇策論所吸引,從法制引申到反腐倡廉,再到監察制度的改革,考生不僅提出了眾多尖銳的問題,還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等見識與才華,在未經政事的貢生中實屬罕見。
文章的後半段更是讓崇寧帝入了迷。考生先是嫌棄他太勤政,隨後又對君臣關係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論述。這種提出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法的模式,讓崇寧帝深感欣慰。
文辭之優美,更是讓人賞心悅目。
崇寧帝反覆看了四五遍,心中愈發覺得此卷非同凡響。他扶著試卷,聯想到當下詭異的朝堂局勢,不禁感慨萬千。
滿朝公卿竟然還不如這小小的貢生體恤自己,這讓他既感到欣慰又有些許無奈。
片刻後,崇寧帝放下手中的試卷,繼續閱讀了兩篇,但此時的他已興致索然,覺得那些答卷都味如嚼蠟。
崇寧帝抬起頭,微笑著對魯遠說道:「魯卿,朕以為此卷當為首。」舉起手中的卷子,繼續說道:「被諸卿列為第二名,朕卻覺得不管是文辭還是立意,皆長於第一名。其言字字珠璣,令人深省。」
言畢,崇寧帝拿起硃筆,在試卷上批註起來。批註完畢,丟下硃筆,疲憊地揉了揉太陽穴:「朕乏了,這份試卷為首,其餘名次不變。諸卿若無事,便都退下吧。」
還未等群臣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崇寧帝便已下了御座,拂袖而去。一干內侍急忙跟上,一路小跑地伺候著皇帝離去。
殿內眾人雖然還沉浸在震驚之中,但多年的宮廷禮儀已經讓他們形成了條件反射。他們迅速回過神來,依照本能,雙手交疊於胸前,恭敬地低下頭,齊聲高呼:「恭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