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強勢的大明爸爸,鎮壓野心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陶晴賢在知道自己要被凌遲處死,還要被傳首示眾後,自然更為惱怒。

  「你們這些明人干涉我倭人之事,才該被千刀萬剮!」

  「我們起兵討伐不職家主,是為本國社稷不覆亡於他國之手,是正義之舉,非不臣之舉!」

  陶晴賢還因此朝徐階大吼起來。

  徐階只淡淡說道:「天下無不是的君父,也無不是的父母!只要你們這些令制國認了誰為主,那就不能起兵背叛這位家主,否則便是不孝!」

  「即便家主無道殘暴,你們可以請辭,可以避難,正所謂小杖受,大杖走,但絕沒有擅自以下犯上的道理!」

  「否則禮教威嚴何在,尊卑秩序何在?」

  陶晴賢在聽了徐階的話後,把牙齒咬得嘎嘣作響,卻無法作答。

  他從沒想到,明國會真用武力踐行他們推崇的禮教秩序。

  而在這之後沒多久,陶晴賢就被凌遲處死,其首級不久後就先到了大友家。

  而大友的家臣津久見美作、田口鑒親對此皆憋屈不已,雙拳緊捏。

  因為他們若不能「以下克上」,那他們還怎麼實現提升權勢的野心?

  所以,這些大友義鑒的家臣自然不高興。

  大友義鑒自己也不高興。

  畢竟,大明不僅僅強勢要求各大名的家臣不能以下克上,還要求各大名不能擅自征伐他國。

  而這也就壓制了各大名擴張領地的野心,讓各大名不能通過戰爭獲得財富上的積累。

  「難道我大友義鑒也真的只能跟大內義隆一樣,只發展文治,得罪本國豪族,抑制兼併,不能再想著統一天下這樣的武德霸業了嗎?」

  大友義鑒也因此在自己家臣面前很傷心地說了起來。

  津久見美作說:「如今看來,是的,明國想要讓四海昇平,不再有戰事。」

  啪!

  「誰想要這樣的四海昇平?!」

  「只有胸無大志的人才會喜歡在這個時候追求四海昇平!」

  「即便要四海昇平,也該是我統一天下後才能有的事!」

  大友義鑒直接把手掌重重拍在了桌上,怒聲說道。

  田口鑒親勸道:「可我們對抗不了明國,若不遵從其意志,反而會進一步被逼著割地賠款,大內氏就是如此,因為侵犯安芸國,又割讓了嚴島。」

  大友義鑒在田口鑒親這麼說後,也泄了氣,只說道:「既如此,我提前退隱,一個不能為家族帶來更大輝煌的家督當著也沒什麼意思!」

  對於大明這種強勢介入倭國各大名爭霸之戰的行為,許多有野心的倭國大名都非常惱怒。

  不只是倭國大名,他們身邊的武臣,也非常惱怒。

  因為這些武臣也需要跟著自己家督在戰爭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但由於大明的強勢介入,他們現在都只能偃武修文。

  大明這樣做,雖然極大妨礙了倭國的統一進程,但也的確讓倭國的戰亂程度大為減輕,這對倭國中下層平民而言,自然是一件極好的事。

  畢竟,普通倭人可以不用再因為戰亂而流離,而可以安心生產。

  當然,這對大明自己而言也是有好處,首先經濟上,倭人可以安心生產,會讓倭國恢復經濟,增加對大明貨物的消費量。

  其次,倭人不再因為戰爭而大量成為浪人與海寇,這使得大明海疆也能跟著安寧不少。

  這樣一來,大明制止倭國戰爭這件事,也就在總體上是屬於利大於弊的事,收益大於在倭國駐軍駐官以及進行軍事活動所帶來的成本支出。

  按照朱厚熜的打算,他就是要全力鎮壓倭國的野心家,讓倭國和平。

  雖然,大明的行為讓倭國的野心家極為不滿,但對於大內義隆這個已經放棄爭霸野心的大名而言,他是很感激「大明爸爸」的。

  因為,「大明爸爸」在他身邊只有三四千親信,且即將在法泉寺被陶晴賢等「以下克上」的家臣逼得準備自裁時突然出現,讓他得以繼續統治大內氏,做大內氏的家主。

  所以,大內義隆很感激「大明爸爸」,也就在回到居城後,主動派來使者來向徐階表達了感謝,且表示願意配合大明維護整個倭國的和平。


  徐階對此予以高度讚揚,且要求大內義隆徹底開放國門,准予大明的皇商去其境內經商。

  大內義隆對此也予以答應,要求各郡不得為難大明皇商,要禮待上國皇商。

  這讓大明的商貨進一步的滲透到了大內氏所統治的區域。

  大明通過制止倭國戰亂的方式,讓大明國內沿海倭患基本消弭後,也讓沿海許多縉紳大戶更加鬱悶。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因為他們兼併百姓土地的機會,被大幅度削減。

  畢竟,沒有倭寇時不時出現在沿海寇掠百姓,他們就只能指望天災出現後,才能從平民手裡大量兼併土地。

  因為風調雨順、生活安寧時,百姓也不會輕易賣田賣地的,也是把土地看的很重的。

  另外,朝廷現在直接出面制止倭國戰亂,也讓大明在倭收益大幅度增加,而且還都大量成為國帑,這也就讓朝廷更加有能力在天災出現後接濟百姓,使得即便天災出現,縉紳大戶兼併平民土地的難度也大幅度增加。

  「我薛璋無能啊!」

  「為官一生,積宦雖累有十萬兩,卻到臨死之際,也只增置田產五十畝,遠不及先父雖只舉孝廉,但也能一生增置田產八百畝啊!」

  以山西右布政使官致仕的薛璋就在彌留之際,於家人面前口吐出了自己的遺憾。

  薛璋的家人們也都因此面露哀戚之色。

  因為薛家的開支增加速度遠遠快於產業擴張程度,這也就讓薛家從上到下的家人也都有了窘迫之感。

  薛璋之子薛節也在送走父親薛璋後,將此事告知給了曾任過按察使的父親好友曹誠。

  曹誠則嘆氣說:「這就是朝廷與民爭利導致的後果!」

  「司馬文正公沒有說錯,天下之利,不在官便在民,如今雖然倭患消弭,但民利也因此大減,所以非令尊無能,實乃朝中奸臣當道,豪奪民利所致!」

  「會有朝廷不再與民爭利的一天嗎?」

  薛節這在這時忍不住問了一句。

  曹誠站起身來,滿眼遺憾地看著,自己家門外的一方水田還是隔壁庶民倪老頭和其兒子倪正在耕作,而沒有他曹家的莊丁在旁邊監耕,說道:

  「應該會吧,但目前這一朝估計難,畢竟本朝天子是真善治國啊!除非在江西的叛軍能贏,可他們能贏嗎?」

  薛節點了點頭,也在這時嘆了一口氣,且說道:「真不想稱他們為叛軍,而想稱他們義師啊!」(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