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包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包河水域位於馬鞍山路以西,徽州大道以東,水面寬闊,景色怡人。雖然河兩端看不見與其他水域相連,但包河水為活水,在道路之下有涵洞或暗河與「銀河」、南淝河相通連。

  包河原為老合肥城護城河的一段。老合肥城建城歷史悠久,城牆外有護城河環繞。至北宋仁宗年間。因合肥籍清官包拯為官剛直不阿,清正廉潔,宋仁宗欲大加賞賜。但包公僅請求將合肥城南的一段護城河封賜於己,宋仁宗准許,所以這段護城河就被稱之為包河了。

  包河裡有三座橋,連通南北兩岸。人流量最大的是九曲橋。九曲橋位於包公祠西邊,年少時我有時就從河的南邊,過九曲橋到北岸的老城區,比從徽州大道去老城區要近一些。周圍住戶若步行去老城區也多從九曲橋穿過包河。前兩年九曲橋因橋齡較長需重修加固,建設單位曾廣泛徵集市民意見建議,以期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市民通行更加方便、周圍風景更好融合。現新橋已修好,可以方便通行了。但因為平日繁忙,新橋修好後我並未從橋上走過。只是一日路過橋邊,隨口吟了一首打油詩:九曲舊橋變新橋,連通兩岸數十載。少年已成中年漢,長吟詩歌伴我哉。

  包公祠建於包河的香花墩上。在香花墩的南邊水域,每逢夏季,有大片荷葉浮出水面。農曆五月底六月間,荷花朵朵競相開放,引得行人注目。常言道,藕斷絲連。藕內有絲,乃物之常情。但是據傳因為包公鐵面無私,所以包河裡的藕竟也無絲,實乃罕見。

  曾經有十年時間,我上下班要經過包河,在南岸,我騎著自行車沿河而過,春夏美景一路賞過,至今記憶猶新。不過,現在這段路已成為環城綠道的一部分,供市民步行鍛鍊、休閒,已經禁止自行車騎行了。

  包河南岸後建一高閣,名曰清風閣。雖是後建,但古色古香。登閣眺望,整個包河區域盡收眼底。閣上清風徐徐,閣下人來人往,一幅盛世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歲月匆匆,人亦匆忙。河邊騎行已成記憶,南岸漫步已無閒暇。每年春季,河邊柳樹依舊吐綠,顆顆水杉依然挺拔。晴朗之日,輕風吹過,寬闊河面波光麟麟,可見魚兒在水裡自在遊玩。

  因包河歷史久,文化底蘊厚,所以後來合肥城區區劃調整時,便以包河作為四大主城區區名之一,名曰包河區。昔日的一段普通護城河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之所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