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喪儀風波
乾隆談興正濃,憶起往事:「永安莽喀圍場是朕的第一圍場。因為這裡承載了朕年少時的一段難忘記憶。康熙六十一年八月初八,那年朕12歲,隨駕聖祖皇帝來到木蘭圍場。當時聖祖用火槍擊中了一頭熊,命朕前去捕獲,可朕剛要縱馬前去,這頭熊突然一躍而起朝朕撲過來。當時,朕驚出一身冷汗,多虧聖祖爺反應迅速,舉槍補射一槍,將大熊擊倒。後來聖祖皇帝夸朕命大,還預言將來朕的福氣一定會超越聖祖。哈哈哈。」
「皇上果然洪福齊天,威震天下。」
「大清朝之所以能取天下,愛新覺羅家族之所以能從管轄幾十個人的小小部落頭人,一躍而為君臨天下的皇帝,靠的就是『武功』。」乾隆侃侃而談:「若是離開「武備」,大清王朝就會動盪不穩,甚至可能土崩瓦解衰敗滅亡。若是軍威不壯、寶刀不利,那麼進據遼東,入主中原,統一全國,三勝噶爾丹,打敗策妄阿拉布坦,進軍XZ,臣服青海和懷柔蒙古,大規模地對『西南夷』實行改土歸漢,這一系列平定天下、穩固政權的戰事就可能遭受挫折。雍正九年清軍慘敗於和通泊,由此而引起的向准部噶爾丹策凌汗議和一事朕一直銘記在心,那是大清朝的恥辱啊。」
大臣說:「可笑的是,乾隆六年,監察御史叢洞一聽說皇上要到熱河木蘭圍場巡幸行圍,急忙上了摺子試圖阻止。他在奏摺上說:『臣唯恐跟隨皇上圍獵的侍從人員以狩獵為樂,留在京城的大臣又趁機偷懶懈怠,如此,本來就亟須整頓的朝綱會更加鬆弛,希望皇上能夠暫緩此事,以穩固大局為承。』」
「哼哼,那個叢洞鼠目寸光,他在奏摺中暗示朕是將圍獵作為享樂,真是糊塗至極。大清的天下是在馬背上打出來,皇祖的所向無敵皆是因為我滿人的武功蓋世,這種優勢當然要保持下去。除了平時訓練弓馬嫻熟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到野外行圍,八旗和綠營軍通過這樣的鍛鍊才能增益甚大,此其一。其二是因木蘭圍獵途經蒙古,這一地區的安穩,事關大清的安危盛衰,故通過巡獵一事可趁機懷柔蒙古,加強這一地區的穩定。其三就是木蘭圍獵不會耽誤政務。朕雖未在京,但一切軍政要務都會照舊進行,各部均會有專員負責一切政務。其四行圍是為了整頓軍備,懷柔部屬臣族,加強八旗和綠營的戰力,而非享樂遊玩。若出巡只為享樂,那麼宮中什麼樂子享受不到,何苦還要舟車勞頓千里迢迢跑到這木蘭圍場呢?」
「皇上胸懷天下,雄韜偉略,豈是那鼠輩叢洞所能洞悉的。」
大殿門口傳來太監尖細的聲音:「皇上,京城六百里加急送到。」
「呈上來吧。」乾隆咕嘟一句:「朝中出了何事?」
太監捧著密件筒進來,呈給皇上。乾隆打開密封的密件筒,從裡面取出一份書信,幾個大臣和皇子盯著乾隆手中的信。書信不長,只有幾行字,是京城宗人府宗令寫來的:皇后烏喇那拉氏於七月十四日末刻病逝於乾西二所,遵從何種喪儀?喪事如何料理?請皇上明旨示下。臣洪邵康,七月十四日戌時。
乾隆看完信後,淡淡的說:「皇后去了。」
「啊!」幾位大臣和皇子互相看了看,誰也沒敢吭聲。
乾隆起身道:「先去用晚膳,明日早朝再議。」
當天晚上,乾隆皇帝依然和太后、妃嬪及群臣開懷痛飲,喜形於色,隻字不提皇后去世之事。晚膳後乾隆和太后進行了一番密議。
第二天早膳後,乾隆在中院大殿召見群臣和所有妃嬪、皇子,永璂也在其中。
乾隆掃視大殿,淡然說:「那拉氏於七月十四日病逝。」
永璂的腦子裡「嗡」的一聲,仿佛一把利劍刺穿了他的心,全身每一處都覺得疼痛無比。大臣和妃嬪皇子們個個驚訝不已,唯有令皇貴妃魏氏面露悲痛之情,竟然還擠出幾滴眼淚,可她內心卻是狂喜不已。
乾隆頒旨:「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
因為乾隆廢除那拉皇后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不知內情的大臣們看到皇后的喪儀竟以皇貴妃之儀辦理,大為震驚。眾臣互相對望著,面面相覷。
人群中站出一個人來,那是御史李玉鳴,他拱手道:「皇上,皇后乃大清國母,若依皇貴妃之儀辦理,恐與祖制不符。」
乾隆冷笑一聲:「哼,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宮調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位號,已是格外優容了。」
「皇上息怒,」李玉鳴據理力爭:「縱使皇后生前有種種過錯,但既存其皇后名號,就是大清國母,理當以皇后之儀相葬,方為名正言順。臣懇請皇上,依皇后禮舉喪,若依皇上所言,恐怕天下蒼生心寒。」
「混帳!」乾隆大怒:「一個小小的御史,竟敢幹涉朕的家事,你好大的膽子。」
李玉鳴跪倒在地,叩頭道:「皇上,天子的家事既是國事,皇上不可草率行事啊。若因皇后些許過錯而至朝綱紊亂,與江山社稷不利呀。」
「大膽!」乾隆雷霆震怒,大喝一聲:「來人。」
「臣在。」幾個侍衛上前拱手。
「摘去這個混帳東西的頂戴花翎,革職鎖拿,發往伊犁。」
「皇上三思啊,皇上!」李玉鳴「砰砰砰」使勁磕頭。
侍衛上前,摘去李玉鳴的頂戴,反剪雙臂,將他押出大殿。眾臣和皇子嚇得個個心驚膽戰,誰也不敢再吭一聲。
「永璂。」乾隆高喝一聲。
「兒臣在。」永璂跨出隊列,跪倒在地。
「你速速回京,會同宗人府官員料理你額娘的喪事,所有喪儀照皇貴妃例行。聽明白了嗎?」
「兒臣明白,領旨謝恩。」永璂眼含熱淚,深深叩頭。
「康烈爾,普泰琛。」乾隆又喝一聲。
「臣在!」康烈爾和普泰琛跨出隊列。
「你二人率兩班藍翎侍衛護送永璂回京,朕即刻寫下聖喻與宗人府,一切喪事由宗人府主持操辦。」
「喳!」
「皇上果然洪福齊天,威震天下。」
「大清朝之所以能取天下,愛新覺羅家族之所以能從管轄幾十個人的小小部落頭人,一躍而為君臨天下的皇帝,靠的就是『武功』。」乾隆侃侃而談:「若是離開「武備」,大清王朝就會動盪不穩,甚至可能土崩瓦解衰敗滅亡。若是軍威不壯、寶刀不利,那麼進據遼東,入主中原,統一全國,三勝噶爾丹,打敗策妄阿拉布坦,進軍XZ,臣服青海和懷柔蒙古,大規模地對『西南夷』實行改土歸漢,這一系列平定天下、穩固政權的戰事就可能遭受挫折。雍正九年清軍慘敗於和通泊,由此而引起的向准部噶爾丹策凌汗議和一事朕一直銘記在心,那是大清朝的恥辱啊。」
大臣說:「可笑的是,乾隆六年,監察御史叢洞一聽說皇上要到熱河木蘭圍場巡幸行圍,急忙上了摺子試圖阻止。他在奏摺上說:『臣唯恐跟隨皇上圍獵的侍從人員以狩獵為樂,留在京城的大臣又趁機偷懶懈怠,如此,本來就亟須整頓的朝綱會更加鬆弛,希望皇上能夠暫緩此事,以穩固大局為承。』」
「哼哼,那個叢洞鼠目寸光,他在奏摺中暗示朕是將圍獵作為享樂,真是糊塗至極。大清的天下是在馬背上打出來,皇祖的所向無敵皆是因為我滿人的武功蓋世,這種優勢當然要保持下去。除了平時訓練弓馬嫻熟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到野外行圍,八旗和綠營軍通過這樣的鍛鍊才能增益甚大,此其一。其二是因木蘭圍獵途經蒙古,這一地區的安穩,事關大清的安危盛衰,故通過巡獵一事可趁機懷柔蒙古,加強這一地區的穩定。其三就是木蘭圍獵不會耽誤政務。朕雖未在京,但一切軍政要務都會照舊進行,各部均會有專員負責一切政務。其四行圍是為了整頓軍備,懷柔部屬臣族,加強八旗和綠營的戰力,而非享樂遊玩。若出巡只為享樂,那麼宮中什麼樂子享受不到,何苦還要舟車勞頓千里迢迢跑到這木蘭圍場呢?」
「皇上胸懷天下,雄韜偉略,豈是那鼠輩叢洞所能洞悉的。」
大殿門口傳來太監尖細的聲音:「皇上,京城六百里加急送到。」
「呈上來吧。」乾隆咕嘟一句:「朝中出了何事?」
太監捧著密件筒進來,呈給皇上。乾隆打開密封的密件筒,從裡面取出一份書信,幾個大臣和皇子盯著乾隆手中的信。書信不長,只有幾行字,是京城宗人府宗令寫來的:皇后烏喇那拉氏於七月十四日末刻病逝於乾西二所,遵從何種喪儀?喪事如何料理?請皇上明旨示下。臣洪邵康,七月十四日戌時。
乾隆看完信後,淡淡的說:「皇后去了。」
「啊!」幾位大臣和皇子互相看了看,誰也沒敢吭聲。
乾隆起身道:「先去用晚膳,明日早朝再議。」
當天晚上,乾隆皇帝依然和太后、妃嬪及群臣開懷痛飲,喜形於色,隻字不提皇后去世之事。晚膳後乾隆和太后進行了一番密議。
第二天早膳後,乾隆在中院大殿召見群臣和所有妃嬪、皇子,永璂也在其中。
乾隆掃視大殿,淡然說:「那拉氏於七月十四日病逝。」
永璂的腦子裡「嗡」的一聲,仿佛一把利劍刺穿了他的心,全身每一處都覺得疼痛無比。大臣和妃嬪皇子們個個驚訝不已,唯有令皇貴妃魏氏面露悲痛之情,竟然還擠出幾滴眼淚,可她內心卻是狂喜不已。
乾隆頒旨:「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
因為乾隆廢除那拉皇后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不知內情的大臣們看到皇后的喪儀竟以皇貴妃之儀辦理,大為震驚。眾臣互相對望著,面面相覷。
人群中站出一個人來,那是御史李玉鳴,他拱手道:「皇上,皇后乃大清國母,若依皇貴妃之儀辦理,恐與祖制不符。」
乾隆冷笑一聲:「哼,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宮調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位號,已是格外優容了。」
「皇上息怒,」李玉鳴據理力爭:「縱使皇后生前有種種過錯,但既存其皇后名號,就是大清國母,理當以皇后之儀相葬,方為名正言順。臣懇請皇上,依皇后禮舉喪,若依皇上所言,恐怕天下蒼生心寒。」
「混帳!」乾隆大怒:「一個小小的御史,竟敢幹涉朕的家事,你好大的膽子。」
李玉鳴跪倒在地,叩頭道:「皇上,天子的家事既是國事,皇上不可草率行事啊。若因皇后些許過錯而至朝綱紊亂,與江山社稷不利呀。」
「大膽!」乾隆雷霆震怒,大喝一聲:「來人。」
「臣在。」幾個侍衛上前拱手。
「摘去這個混帳東西的頂戴花翎,革職鎖拿,發往伊犁。」
「皇上三思啊,皇上!」李玉鳴「砰砰砰」使勁磕頭。
侍衛上前,摘去李玉鳴的頂戴,反剪雙臂,將他押出大殿。眾臣和皇子嚇得個個心驚膽戰,誰也不敢再吭一聲。
「永璂。」乾隆高喝一聲。
「兒臣在。」永璂跨出隊列,跪倒在地。
「你速速回京,會同宗人府官員料理你額娘的喪事,所有喪儀照皇貴妃例行。聽明白了嗎?」
「兒臣明白,領旨謝恩。」永璂眼含熱淚,深深叩頭。
「康烈爾,普泰琛。」乾隆又喝一聲。
「臣在!」康烈爾和普泰琛跨出隊列。
「你二人率兩班藍翎侍衛護送永璂回京,朕即刻寫下聖喻與宗人府,一切喪事由宗人府主持操辦。」
「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