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玄德公,情況不對啊!
「你看,我只是為你辨清當下狀況,本身足下在士人之中,就只是以庶人身份被看待,自然是有嫌隙,日後也難得青睞,」戲志才悠然自得,臉色非常得意傲然。
「祭酒此言,大可不必說得這麼直白,在下雖為庶人出身,但也深明大義,知曉背主求榮是何等令人唾棄,即便徐州要亡,也不敢有叛心。」
「在下,承蒙我主不棄,身負和談重任,為的是徐州百姓不受戰亂之苦,非是己身能有功績,祭酒……切莫再說了。」
「若是,逗留在下十幾日,只為此事的話,那今夜在下當起行回郯縣,至於主公如何責罰,皆由他去。」
孫乾義正言辭,在想明白之後心緒很是複雜,滿面脹紅而氣息短促,但還是憑著一腔赤誠說出了這番話。
若是看利益,自然歸降最好,可歸降不只是人留在此處那麼簡單,還需以功績立身,那便是背主之行,一旦如此,自己日後怎麼立足?
曹操又如何會真心信任?
這和陶謙帶他們歸降不同,那是其主帶頭,和背主求榮這種名聲不沾邊,但是自己帶頭那就不對了。
這年頭,帶投大哥去哪裡都不好混,隨時可能被人棄置不用,早那幾年有功肯定榮華富貴,但是晚年和任何爵位榮譽賞賜,都不可能沾邊。
不死就是勝利了。
孫乾不傻,不想用自己全家性命、以及祖上聲名做賭注,在這青史上留下這麼一筆污名。
誰知,他說完這話之後,戲志才反而笑得更加燦爛,乃至仰身而下幾乎是以手肘靠在了地上,更為灑脫狂傲。
盯著孫乾的眼神就好像是在看一個老實誠懇的莊稼漢被人矇騙賣了身一樣,驟然開口道:「老兄啊,你以商身投於亂世,當著眼於長遠,如何只看當下之名呀。」
「你可還記得,當初鮑相歸還下邳,受你主感謝之禮時,是何人為使?」
「陳元龍……」
孫乾當即明白了什麼,略有恍然。
怪不得!
他讓我自己親眼來看……
這一瞬間,當初陳登在他臨走時說的那句話忽然映入腦中,親眼來看……
他早明白陶公等的是兗州內亂,以此為根本拖延,因為內亂之後曹操左右為難,進退維谷。
那麼在外的諸侯肯定會尋此時機,進軍以攻。
可曹操沒亂,且還有大量軍糧以守,在境內還有民心所依,如此兗州難以攻下,且彭城必定會動盪。
消息傳回去之後,回天乏術,無人來援。
最重要的是,戲志才方才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我家主公,本來就年事已高,重病不斷,誰知道還能撐住幾年,或許要不了多久就會病逝。
陳登難道是在提醒我,要早做打算,再奔前程,否則遲早一切成空。
不對,他也可能是在害我!
孫乾忽然感受到了一股冷意,覺得背脊發涼,陳登簡單一句話,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是暗藏殺機,若是自己因此而投曹,便是背主。
他陳氏再戳破此事而投,則可留下一個美名,不負主公之重託。
好伎倆。
孫乾恍然大悟,反而明白了其中奧妙之處,於是更為著急,現在應該快速趕回,且不能有異樣。
否則,必為士人一派以後詬病,在徐州必須謹小慎微以圖活。
「糟了……」
此時孫乾暗暗捏拳。
我孫某人出使一趟下邳,沒想到在徐州連容身之地都沒了。
難道,真要歸降於曹操治下。
前後,都需要抉擇。
「祭酒,在下此行已經拖延太久,該回去了。」
最終,孫乾還是沒有說出任何有決議的話,準備將這個抉擇再拖一拖,先設法從下邳脫身才行。
而且在他看來,下邳現在恐怕已經成了牢籠,戲志才肯和自己說這麼多秘辛,只怕不願讓他如此簡單無恙的回去。
誰知戲志才直接拱手笑道:「好,公祐既要回去,我主要讓我帶一句話,和談自然可行,就在彭城之前。」
「若是和談不成,便也在彭城開戰,這是我家主公的意思。」
說到這的時候,戲志才的表情已經十分鄭重,不帶半點笑意。
果然,早已有了決議,這段時日就是在拖著我將消息帶回去而已。
此事卻又不可隱瞞,必須要告知主公,兗州內部之亂,雖說肯定不像戲志才說得那麼輕描淡寫,但現在定是已經解決,否則豈能如此大方告訴他。
必須要說,而說了之後徐州文武自然會亂,畢竟這時候的曹軍,可是已經沒有後顧之憂,且在下邳已經立足穩固、步步為營。
這一刻,孫乾深深地感覺到,曹氏這些謀臣將軍,的確深不可測,幾乎是面面俱到,內外盤算皆穩固。
能有這些人在曹操麾下,他可盡其所能領兵作戰,兗州曹操,絕不是泛泛之輩!
……
右北平公孫瓚屯軍之地。
劉備跟隨陶商到此,一同來見其兄長公孫瓚,借了其麾下部將趙雲南下相助徐州。
一番交涉後,陶商成功請到了援軍一千餘騎,還有二千步卒。
大部分是平原相劉備的兵馬,只有少數騎兵乃是從屬公孫瓚,借出的還有趙雲一將。
此時,行在原野馳道上的劉備和趙雲並行,趙雲這時候才得出空檔,與劉備高聲交談,「使君在青州已有除賊之功!為何定要相助徐州,北地距離徐州路途遙遠,至少四日方可到達。」
「如此豈非是棄功業不顧,再者說,我等助力不多,恐怕難敵曹軍!」趙雲在問的時候,餘光還是盯著身側的人,他的表情還在期待。
劉備中氣平和的笑了起來,衣袍隨鬚髮一同飄飛,目光悠遠平視前方,朗聲回答道:「子龍!世間正道,唯在人心!」
「陶恭祖素有賢名,自然不會做那等謀財害命之事,曹操以此為名,攻伐徐州,定然是暴行!百姓生靈塗炭,社稷混亂難行。」
「他因貪圖一己私利,就讓萬民遭罪,便是不平事!我劉備早已立誓,世有不平處,便有我劉備!此生當以仁義立本,令百姓重得盛世安寧,此乃我之志也!」
「此去,即便是身死疆場,也當明志留名!也不虛此行!」
「玄德公之志在於山海!子龍敬佩!」
趙雲在一側欣賞而笑。
世有這等仁德大志者,才當是自己追隨的明主,只可惜自己還在公孫將軍麾下,不可背主,此戰後仍需回去。
只待日後再尋緣分了。
劉使君,當世之豪傑也!
……
數日後。
徐州邊境,劉備趁陶商休息,尋到了一位避戰而北逃的儒者,問詢了現在的狀況。
「曹公仁也!仁政待民,秋毫無犯,此事為陶公起,貪圖其人家資!否則豈能至此!使君切莫助賊!」
「啊?」
劉備眼神一顫,仿佛失去了神采。
旁邊的趙雲在後愣了愣,喃喃道:「玄德公,與你所言好像,不符啊……」
「祭酒此言,大可不必說得這麼直白,在下雖為庶人出身,但也深明大義,知曉背主求榮是何等令人唾棄,即便徐州要亡,也不敢有叛心。」
「在下,承蒙我主不棄,身負和談重任,為的是徐州百姓不受戰亂之苦,非是己身能有功績,祭酒……切莫再說了。」
「若是,逗留在下十幾日,只為此事的話,那今夜在下當起行回郯縣,至於主公如何責罰,皆由他去。」
孫乾義正言辭,在想明白之後心緒很是複雜,滿面脹紅而氣息短促,但還是憑著一腔赤誠說出了這番話。
若是看利益,自然歸降最好,可歸降不只是人留在此處那麼簡單,還需以功績立身,那便是背主之行,一旦如此,自己日後怎麼立足?
曹操又如何會真心信任?
這和陶謙帶他們歸降不同,那是其主帶頭,和背主求榮這種名聲不沾邊,但是自己帶頭那就不對了。
這年頭,帶投大哥去哪裡都不好混,隨時可能被人棄置不用,早那幾年有功肯定榮華富貴,但是晚年和任何爵位榮譽賞賜,都不可能沾邊。
不死就是勝利了。
孫乾不傻,不想用自己全家性命、以及祖上聲名做賭注,在這青史上留下這麼一筆污名。
誰知,他說完這話之後,戲志才反而笑得更加燦爛,乃至仰身而下幾乎是以手肘靠在了地上,更為灑脫狂傲。
盯著孫乾的眼神就好像是在看一個老實誠懇的莊稼漢被人矇騙賣了身一樣,驟然開口道:「老兄啊,你以商身投於亂世,當著眼於長遠,如何只看當下之名呀。」
「你可還記得,當初鮑相歸還下邳,受你主感謝之禮時,是何人為使?」
「陳元龍……」
孫乾當即明白了什麼,略有恍然。
怪不得!
他讓我自己親眼來看……
這一瞬間,當初陳登在他臨走時說的那句話忽然映入腦中,親眼來看……
他早明白陶公等的是兗州內亂,以此為根本拖延,因為內亂之後曹操左右為難,進退維谷。
那麼在外的諸侯肯定會尋此時機,進軍以攻。
可曹操沒亂,且還有大量軍糧以守,在境內還有民心所依,如此兗州難以攻下,且彭城必定會動盪。
消息傳回去之後,回天乏術,無人來援。
最重要的是,戲志才方才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我家主公,本來就年事已高,重病不斷,誰知道還能撐住幾年,或許要不了多久就會病逝。
陳登難道是在提醒我,要早做打算,再奔前程,否則遲早一切成空。
不對,他也可能是在害我!
孫乾忽然感受到了一股冷意,覺得背脊發涼,陳登簡單一句話,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是暗藏殺機,若是自己因此而投曹,便是背主。
他陳氏再戳破此事而投,則可留下一個美名,不負主公之重託。
好伎倆。
孫乾恍然大悟,反而明白了其中奧妙之處,於是更為著急,現在應該快速趕回,且不能有異樣。
否則,必為士人一派以後詬病,在徐州必須謹小慎微以圖活。
「糟了……」
此時孫乾暗暗捏拳。
我孫某人出使一趟下邳,沒想到在徐州連容身之地都沒了。
難道,真要歸降於曹操治下。
前後,都需要抉擇。
「祭酒,在下此行已經拖延太久,該回去了。」
最終,孫乾還是沒有說出任何有決議的話,準備將這個抉擇再拖一拖,先設法從下邳脫身才行。
而且在他看來,下邳現在恐怕已經成了牢籠,戲志才肯和自己說這麼多秘辛,只怕不願讓他如此簡單無恙的回去。
誰知戲志才直接拱手笑道:「好,公祐既要回去,我主要讓我帶一句話,和談自然可行,就在彭城之前。」
「若是和談不成,便也在彭城開戰,這是我家主公的意思。」
說到這的時候,戲志才的表情已經十分鄭重,不帶半點笑意。
果然,早已有了決議,這段時日就是在拖著我將消息帶回去而已。
此事卻又不可隱瞞,必須要告知主公,兗州內部之亂,雖說肯定不像戲志才說得那麼輕描淡寫,但現在定是已經解決,否則豈能如此大方告訴他。
必須要說,而說了之後徐州文武自然會亂,畢竟這時候的曹軍,可是已經沒有後顧之憂,且在下邳已經立足穩固、步步為營。
這一刻,孫乾深深地感覺到,曹氏這些謀臣將軍,的確深不可測,幾乎是面面俱到,內外盤算皆穩固。
能有這些人在曹操麾下,他可盡其所能領兵作戰,兗州曹操,絕不是泛泛之輩!
……
右北平公孫瓚屯軍之地。
劉備跟隨陶商到此,一同來見其兄長公孫瓚,借了其麾下部將趙雲南下相助徐州。
一番交涉後,陶商成功請到了援軍一千餘騎,還有二千步卒。
大部分是平原相劉備的兵馬,只有少數騎兵乃是從屬公孫瓚,借出的還有趙雲一將。
此時,行在原野馳道上的劉備和趙雲並行,趙雲這時候才得出空檔,與劉備高聲交談,「使君在青州已有除賊之功!為何定要相助徐州,北地距離徐州路途遙遠,至少四日方可到達。」
「如此豈非是棄功業不顧,再者說,我等助力不多,恐怕難敵曹軍!」趙雲在問的時候,餘光還是盯著身側的人,他的表情還在期待。
劉備中氣平和的笑了起來,衣袍隨鬚髮一同飄飛,目光悠遠平視前方,朗聲回答道:「子龍!世間正道,唯在人心!」
「陶恭祖素有賢名,自然不會做那等謀財害命之事,曹操以此為名,攻伐徐州,定然是暴行!百姓生靈塗炭,社稷混亂難行。」
「他因貪圖一己私利,就讓萬民遭罪,便是不平事!我劉備早已立誓,世有不平處,便有我劉備!此生當以仁義立本,令百姓重得盛世安寧,此乃我之志也!」
「此去,即便是身死疆場,也當明志留名!也不虛此行!」
「玄德公之志在於山海!子龍敬佩!」
趙雲在一側欣賞而笑。
世有這等仁德大志者,才當是自己追隨的明主,只可惜自己還在公孫將軍麾下,不可背主,此戰後仍需回去。
只待日後再尋緣分了。
劉使君,當世之豪傑也!
……
數日後。
徐州邊境,劉備趁陶商休息,尋到了一位避戰而北逃的儒者,問詢了現在的狀況。
「曹公仁也!仁政待民,秋毫無犯,此事為陶公起,貪圖其人家資!否則豈能至此!使君切莫助賊!」
「啊?」
劉備眼神一顫,仿佛失去了神采。
旁邊的趙雲在後愣了愣,喃喃道:「玄德公,與你所言好像,不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