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陰勢指會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嘉昭十五年,五月十六,大雨滂沱,雲顥黑沉。

  龐大的神京城,如同蟄伏的巨獸,巍然而森嚴,瀰漫著令人窒息的氣息。

  科舉舞弊大案,經過兩天醱酵,終於轟傳全城,已呈沸揚之勢

  九名今科貢士,二名落榜舉子,先後受到牽連而下獄,後續還會牽連多少學子,形勢會糜爛到何等程度,誰也無法預料

  神京城中三百名今科貢士,原本喜氣洋洋,等待金榜題名。

  頃刻間風雨激盪,他們的青雲榮耀之路,一下被按下暫停鍵。

  三百貢士因等候殿試開榜,所以必須留在京城,別無他法,但他們內心的驚恐和戰慄,難於言表。

  會試開考之前,因那藍皮冊子流傳市井,不禁造就官員拜謁之風,應考學子之間聯絡交往,也被最大限度加大。

  九名貢士已牽連入獄,他們在三百貢士之中,又有多少相識交往之人,其中糾葛聯繫,更加錯綜複雜。

  原本清貴非常的今科貢士,哪個能說自己完全置身事外,誰也無法確定,推事院稽事校尉是否會找上自己。

  這些曾步入皇極殿的士人驕子,如今皆坐立不安,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

  神京城中還有數量不菲的落榜舉子,但凡身為舉子,皆薄有資財,他們本打算寓居神京讀書,積蓄人脈,以備下次春闈捲土重來。

  自從科舉舞弊消息,席捲全城,街頭巷尾,議論紛紛,給這些落第舉子也造成巨大壓力。

  他們按理該在舞弊大案中可置身事外,但這次牽連入獄之人,偏偏就有兩名落榜舉子。

  會試入考之前,進入藍皮冊子的官員,都受到考生拜謁追捧,這些落榜舉子皆或多或少參與其中。

  名入孫山之人,還要牽扯進舞弊大案,不僅是倒霉,還要成為他人笑柄。

  所以,這日天還沒大亮,許多落榜舉子,冒著大雨泥濘,聚集神京四門,等到城門開啟,要早早逃離這是非之地。

  落榜舉子大量離京的異象,推事院和三法司並不是毫無所知。

  但是未曾事發,即便以推事院的囂張跋扈,也不敢阻攔上千落榜舉子離京,否則出師無名,必定引動大事。

  時間過了辰時,就在神京四門開啟,無數落榜舉子魚貫出城,倉皇離京……

  與此同時,大周宮城之中,號炮三響,更鼓轟鳴,奉天殿早朝開啟。

  ……

  奉天大殿,龍椅之上,嘉昭帝臉色陰沉。

  昨日日落時分,周君興已將舞弊案偵緝進展,寫成奏章呈報御前。

  其中包括十一名貢士舉子的供狀,以及推事院主審、大理寺聽審記錄。

  雖然嫌犯供述,各有不一,但舞弊取巧之舉,脈絡真實明晰,難以辯駁。

  自都察院御史孫守正當庭彈劾舞弊之事,嘉昭帝不僅下旨推事院、大理寺偵緝案件。

  同時,讓郭霖下令神京中車司檔口,調派精幹人員,暗中刺探舞弊案相關信息。

  今日辰時早朝之前,嘉昭帝御前收到中車司秘札,其中記載:

  周君興對舞弊之事,似早有知機,緝拿人犯異常迅捷。

  其中根由,推測黃宏滄春闈前中毒遇害,推事院主理其事,由此懷疑春闈有陰私之弊,暗中著手稽查。

  可能為佐證不足,一直隱而不發,及至十四日孫守正彈劾,落地舉子周嚴舉報,使推事院前因貫通,行迅雷不及掩耳之事。

  推事院拿問涉嫌士人十餘人,雖行嚴刑逼供,但言辭證據確鑿,皆有旁證為佐。

  除了首犯吳梁的審訊,由推事院單獨審理,其餘十名嫌犯審訊,大理寺正楊宏斌皆聽審,且並無異議……

  ……

  這份中車司秘札,讓嘉昭帝從另外角度,對此次科舉舞弊案,有了更明晰的認識。

  他會用周君興為推事院院使,本就以其為帝王利刃,不是取其清明中正,而是用其嚴酷狠辣。

  嘉昭帝深知周君興處事凌厲果斷,可稱之幹吏,卻不是君子。

  事先知機,因無實證,隱忍不發,待得時機,攬功邀寵。

  周君興會做這樣的事,並不讓嘉昭帝覺得意外。


  他既會用酷吏之臣,自然對其陰鬱之行,會有其特殊考量權衡,至於是否會秋後算帳,另當別論……

  此事的要緊之處,不是周君興的行事手段,而是主考官徐亮雄與涉事士人,確實存在舞弊之舉。

  周君興就算手段再陰險狠辣,也絕對沒有本事,強迫一位正三品高官和十餘名殿試貢士,不約而同行舞弊之事。

  因此,在收到中車司秘札之後,推事院上呈審訊奏章被迭加佐證,嘉昭帝愈發怒火難遏。

  在辰時早朝開啟之前,他便在乾陽宮便發出口諭,命錦衣衛拿問禁閉在家的徐亮雄,即刻入大理寺獄,由三法司會審。

  自孫守正當庭彈劾科舉舞弊,作為主犯的徐亮雄,早已被朝野內外眾目睽睽,不知多少人暗中關注徐府動靜。

  今日天未大亮,錦衣衛蜂擁進入徐府,堂堂正三品戶部左侍郎,被錦衣衛推搡押入囚車。

  此等炸裂消息,飛快在城裡擴散,今日入朝的官員,許多人都通過不同渠道得知。

  徐亮雄正式入獄受審,說明此次舞弊大案,已呈覆水難收之態,臨近一錘定音之果。

  雖然事情剛發生不久,但各衙主要官員,已清晰把握此事脈絡走向。

  逢此大勢,身為官場之人,不管是奉迎上意,還是出於其他目的,都要做出若干反應。

  嘉昭帝在早朝之前,將徐亮雄緝拿入獄,這大概就是他的深意。

  君王行事,不僅要師出有名,更要百官同聲,簇擁而行……

  ……

  等到早朝官員站定列班,山呼萬歲,參拜禮畢。

  嘉昭帝說道:「禮部尚書郭佑昌,朕命你覆核徐亮雄所出擬題與會試製題,是否有鬻題之嫌,如今可有定論!」

  郭佑昌走出官員列班,說道:「聖上,臣接聖諭之後,當日便接洽推事院,得涉案舉子招供謄寫之徐亮雄擬題。

  其文如下:蓋聞學之為王事者,始三皇五帝至於今日,未有改也,然古今有殊時,帝王有異治,世道有升降。

  各因其時以為治,而無一定之論,延世傳代,可貫千年之法……

  徐亮雄所出會試策論制題為:學人皓首窮經,治學深思,終為俯之以王事,上古皇帝之始,即為不易之聖賢道統。

  然春秋有變遷,君王有賢愚,黎民分貧富,敵酋有多寡,臣僚各忠奸。

  聖賢道統不可易,然一時之法,無一定之論,何以可治百世之事……

  臣幾番仔細推敲,徐亮雄點撥拜謁舉子所用擬題,雖與會試策論制題,言辭完全不同,但其題意文脈相通。

  舉子如會試之前,熟讀劉吉川之《退思記》,以其文旨揣摩作答徐亮雄擬題。

  其答題之法,只要稍微修改調整,就能一以概之,用來作答會試策論制題。」

  郭佑昌這番話一說,朝廷官員爆出一片輕微譁然。

  當今聖上對徐亮雄鬻題之嫌,不可謂不慎重,特地讓禮部尚書郭佑昌進行核查。

  禮部尚書郭佑昌,乃是當世可數的儒學大家,他方才說的話語,邏輯縝密,鞭辟入裡,難以質疑。

  參加早朝的一眾文官,都是科甲進士出身,對於會試策論制題,都是個中老手。

  他們聽了郭佑複述擬題和制題的內容,對其分析推斷,都是頗為認可,徐亮雄鬻題之嫌,已經板上釘釘。

  官員之中有心思敏銳之人,想到會試前一日,黃宏滄突然出事,徐亮雄倉促繼任主考之位,並接掌黃宏滄策論制題之責。

  當時他只有一夜時間,用來編制會試策論考題,如此短促時間,想要編制上佳考題,頗有難度。

  徐亮雄素有恃才傲物之名,是個極愛臉面之人,他多半是短暫時間內,難以想到盡善盡美的題旨。

  大概是之前所制擬題,是他的得意之作,於是倉促間便借用擬題題旨,制定出會試策論考題,前因後果交合,鬻題應運而生……

  ……

  玉階龍椅之上的嘉昭帝,聽了郭佑昌之言,臉色愈發陰沉。

  說道:「春闈之試,國之大禮,徐亮雄身為主考官,行止懈怠輕忽,致使鬻題舞弊之事橫生,朕所託非人。

  朕命大理寺對其嚴加審訊,寸責必糾,盤問家眷奴僕,舉子拜謁徐府,可有賄賂獻媚之舉,但有實據,數罪歸一,嚴懲不貸!」


  嘉昭帝言辭森嚴,在寬大的奉天殿迴蕩不息,在朝官員皆心生凜然。

  他們都心中明白,此次舞弊大案,基調已定,主犯徐亮雄其罪已昭,身敗名裂,萬劫不復……

  嘉昭帝話音剛落,左都御史周顯揚出列奏報:「啟奏聖上,此次科舉舞弊大案,震撼朝野,驚悚士林,實為有傷國體。

  主考官徐亮雄,考前往來媾和舉子,致使鬻題舞弊橫生,必須嚴辦。

  然為禍甚巨,遺毒滌盪,防患未然,追根溯源,可防後事之憂。

  臣聞會試開考之前,神京市井流傳一藍皮小冊,上面詳細羅列會試考官候選之人,舉子因此藍皮冊子,遂勃行官員拜謁之風。

  徐亮雄也曾名列藍皮冊子之上,舞弊之事由此孳生,臣請聖上下旨,嚴查藍皮冊子出處,妖言惑眾之輩,嚴懲不貸。」

  嘉昭帝聞聽此言,心中微微一凜,會試之前,他便從中車司例行秘札之中,得知市井流傳藍皮小冊。

  但歷屆春闈大比,開考之前,市井之中揣測考官人選,都是例行常有之事,因此並沒有覺得意外。

  如今追根溯源,這藍皮小冊風行市井,這才掀起如此風波,往屆春闈之未見,其中蹊蹺令人思量……

  說道:「周愛卿所言有理,朕命推事院周君興嚴查此事,必要拿問始作俑者,以靖視聽!」

  周君興連忙出班接旨,心中卻叫苦不迭。

  這藍皮小冊之事,事先他早就追查過,只是對方行事首尾乾淨,沒有留下絲毫破綻。

  涉嫌此事的吏部案牘司致仕郎中王世恩,在推事院上門緝拿之前,逃之夭夭,至今下落不明,無從追查……

  周顯揚繼續說道:「雖有藍皮小冊引動因果,但涉及官員面對此事,良莠自分,昭然若揭。

  如春闈主考官王士倫、陳默,身居高位,名列主考候選,但面對考生蜂擁拜謁,閉門謝客,從無結交,舉止清廉,令人稱道。

  但如徐亮雄之流,多少所列同考官、閱卷官候選之人,沉迷邀取名望,樂於舉子吹捧拜謁。

  他們迎合上門舉子,觥籌交錯,高談闊論,不知避嫌,好為人師,擬題點撥,德行生瑕,有傷朝廷命官清正之名。

  依此形狀,情志靡費,身為考官,如何還能任事敬業,公正無私,明察秋毫?」

  周顯揚此言一出,朝廷上不少官員勃然變色,心中生出不妙的感覺,他們都是本次春闈名列同考官、閱卷官之列……

  龍座之上的嘉昭帝臉色森然,神情專注,對周顯揚的話凝神傾聽。

  周顯揚聽到官員列班之中,微微出現騷動,他下意識微微抬頭,看到嘉昭帝沉吟專注之像,心中微微振奮。

  繼續說道:「此處春闈舞弊之事,考前端倪已生,御史孫守正身為會試同考官,開考之前持身秉正,從無接受考生拜謁之舉……」

  周顯揚此話一出,朝堂上一些官員暗中嗤之以鼻。

  孫守正不過是個七品御史,在朝廷上原本沒有名望,不過是個芝麻小官,所以不在藍皮冊子候選之列。

  如果不是黃宏滄特例舉薦,他根本當不上同考官,會試下場之前,他多半都沒有舉子拜謁,周顯揚不過是自抬下屬官員身價。

  周顯陽繼續說道:「會試收關之後,孫守正在閱卷之中發現端倪,因實證不足,並沒有風聞而奏,處事謹慎持重。

  閱卷出關之後,孫守正便暗中查訪,確定其事之後,不惜檢舉本房高中舉子,也要房春闈大比以清白。

  反觀同為十八房同考官、閱卷官等數十官員,其才學智慧皆不下於孫守正,

  其考前必定聞聽舉子諸般異動,然閱卷過程之中,對於隱蔽之舞弊取巧之相,竟然毫無察覺。

  此為事前德行鬆弛,事中行止蒙蔽失常,難辭春闈怠職之過,以令科舉大典孳生不潔之風。

  臣奏請聖上,對會試入場之前,舉子奉迎考官之行,加以嚴查,其中若有賄賂陰和之舉,予以嚴懲。

  整肅綱紀,以儆效尤,清正科舉風氣,以免此等邪風,遺毒無窮。」

  ……

  周顯揚此話一出,朝堂又揚起一片騷動。

  本次會試同考官和閱卷官,其中十幾人為五品及以上官員,他們皆在早朝之列。


  周顯陽這番話,明顯就是針對他們而發,這些人在考前都出現藍皮冊子待選之列,試問有幾人沒受過舉子拜謁吹捧。

  周顯揚話音剛落,這些人都臉色難看,不少人臉色激憤,頗有不平之意。

  但是誰也不敢當庭反駁,眼下這個關頭跳出來,拋頭露面,引人注目,無異於不打自招,此地無銀三百兩。

  禮部風紀官了來回巡視制止,一時喧譁才慢慢平息。

  而朝堂之上,更多的是不曾為春闈屬官的官員,他們雖然可以置身事外,但聽了周顯揚的話,心中都有些惻然。

  此次舞弊大案,有都察院御史孫守正當庭彈劾引發,如今都察院左都御史再奏鏗鏘之語,似乎要將舞弊案愈演愈烈之勢……

  但官員之中的精明老練之人,卻猜到周顯揚此番話語,不過是都察院觀風看勢之後,所表面的立場和態度。

  當初都察院御史孫守正,突然當庭揭開會試舞弊大案,連他的上司左都御史周顯揚、副都御史劉宇清都始料未及。

  他們都深知科舉舞弊,牽連甚廣,兇險叵測,未知根底之下,都不敢輕易牽扯其中。

  即便嘉昭帝當庭震怒,徐亮雄當庭辯解,皇帝下旨推事院、大理寺嚴查,周顯揚和劉宇清都不置一言,不表一態。

  等到昨日官員休沐一日,神京城中形勢大變,十餘名今科貢士舉子入獄,舞弊大案已成舉火焚天之勢。

  等到今日早朝,郭佑昌當庭剖析徐亮雄鬻題始末,嘉昭帝命推事院、大理寺嚴審徐亮雄。

  周顯揚和劉宇清知道舞弊已成鐵案,周顯揚作為孫守正的上司,都察院扛鼎首官,自然要把之前未表之態,一一補全。

  以此彰顯,風聞而奏,維護綱紀,匡扶正溯,嫉惡如仇,堂堂御史清名,向當今聖上顯示,都察院並不只一個孫守正……

  ……

  嘉昭帝聽了周顯揚之言,臉上神情陰晴不定,他臨朝十幾年,見多了朝堂上魑魅魍魎,官場上的套路手段。

  要說周顯揚之言,完全出於公心,那就未免太可笑。

  但是,周宣揚之言,並不是空穴來風,而且大有道理。

  他看了眼殿中列班官員,那些曾為會試屬官的官員,或臉色蒼白,或神情驚懼,或低頭沉思,似乎醜態不一,心中有些發冷。

  堂堂春闈大比,本是清貴嚴慎的國之大禮,可就有春闈官員舉止輕忽,招搖狂悖,不懂自守,不知收斂,視國事如同兒戲!

  此風不殺,國事不靖,過而不糾,法紀不張……

  嘉昭帝銳利的目光,巡視殿中列班官員。

  說道:「准都察院所奏,朕命推事院、大理寺嚴查春闈屬官結交舉子之行,如有失德失矩、賄賂舞弊之舉,不可姑息。

  吏部依照清查結果,按吏部官員考績定規,擬定官員處置方略,上呈御前裁斷。」

  嘉昭帝口諭一出,大殿中列班百官,心中都生出寒意,這起科舉舞弊大案,漸成火燒連營之勢,不知有多少春闈屬官要倒霉……

  官員列幫中的周君興,聽了左都御史周顯揚的上奏,心中有些不自在。

  雍州道御史孫守正當庭彈劾,揭開春闈舞弊大案。

  當時周君興還是心有慶幸,因孫守正在他之前揭破此事,能掩蓋他挑起事端的不少漏洞。

  但是,方才左都御史周顯揚一番諫言,在孫守正之後再增波瀾,生生將都察院塑造成春闈舞弊案的急先鋒。

  就像春闈舞弊大案揭開,完全是都察院全力之功,推事院倒成了他們的簇擁打手……

  好在聖上依舊將春闈官員清查之事,交給推事院、大理寺辦理,大理寺在事情始發,就已失去了先機主動。

  數十位春闈屬官的仕途前程,就此掌握在推事院手中,這讓周君興心中生出森然得意。

  況且,十餘位涉案貢士舉子之事,還並不算完,昨日大理寺在城門設伏,已將林兆和拿住。

  今日林兆和會轉押推事院,將其與吳梁對峙審訊,只要林兆和舞弊罪行落定,堂堂會榜第三也會就此隕落。

  到時推事院之威,必定令人談之色變。

  即便是會榜第一的賈琮,周君興相信只要糾察細密,他真的就能無錯無漏……

  ……

  早朝退朝之後,嘉昭帝的鑾駕,緩緩走在去乾陽殿的路上,。

  此時旭日高升,初夏陽光明耀,照射四周,再無半分陰影魑魅。

  但是嘉昭帝的心緒,陰鬱沉重,想起今日早朝之上,本次舞弊案顯露的重重醜態,心中難言煩躁。

  這幾日他所遇都是糟心之事,唯獨賈琮成功營造後膛槍,才是唯一令他欣慰的喜事。

  嘉昭帝對隨侍身邊的郭霖說道:「今日申時,宣賈琮入宮,朕要咨問後膛槍之事……」(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