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隔岸欲觀火
榮國府,榮慶堂。
王夫人原本幸災樂禍之語,被王熙鳳不陰不陽嘲諷,心中氣焰一下回落,甚至生出幾分忌憚,不敢再多話。
王熙鳳只以為自己嘴巴利害,自己姑母不敵鋒芒,心中不免得意。
她卻不知自己無心之言,勾起王夫人心中隱晦之事,堂中氣氛一時有些詭異,王熙鳳雖心有覺,卻也不知根底。
此時,堂外傳來一陣腳步聲,迎春、黛玉、探春等姊妹來給賈母請安。
堂中倩影婀娜,裙褂含香,頓起生氣,寶玉看到姊妹們鶯鶯燕燕,不覺心懷暢快,看到多日不見的黛玉,更有些目不轉睛。
那日他因黛玉讀書之言,故意癲狂發痴一場,給自己的懶惰找些註腳,也好博得黛玉關注青睞,卻沒想到十分狼狽收場。
從那以後,他在黛玉面前有些抹不開臉面,黛玉又因此愈發守居東府,兩人比以前更加疏遠。
但他在東路院住了月余,家中姊妹們也久未見面,看到黛玉膚色瑩潤,血色生暈,氣息和潤,盈盈動人。
寶玉心中怦然而動,但又有幾分失落,小時林妹妹嬌弱秀美,才是天底下一等一水做的骨肉。
如今日常也不得見我,只在東府渾噩過日子,被東府那些腐祿之氣熏壞,竟生生變了副模樣。
女兒家病弱之美竟被磨掉,真是可惜了……
他有些忘情問道:「多日未見林妹妹,妹妹氣色倒比以前好了。」
黛玉見寶玉目光灼灼,心中有些膈應,但家裡人都在場,也不好過於冷淡。
說道:「三哥哥請了張神醫來診治,又常吃新制的三生養魂丸,身子比以往好許多。」
寶玉聽到三哥哥字眼,想到那日賈琮鼓搗老爺,要給自己早些定親,他自己卻每日哄騙家中姊妹,心中生出悲憤和不自在。
說道:「這世上但凡能看些病,都要自稱名醫,據我看沽名釣譽者居多。
就像那些讀書人,就多是這樣的人,他們最愛說禮義廉恥,但所行卻最沒禮義廉恥。
比如,他要科舉便科舉,卻又做舞弊之行,真真荒唐,真真虛偽。
所以,那些所謂神醫,也是同樣道理,妹妹也是不可盡信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天生地養才更好,都說是藥三分毒,多以外物相左,也不是長久之道……」
寶玉一番歪理說來,臉色生出得意之色,自我感覺似乎很好。
一旁探春聽了,忍不住有些頭疼,二哥怎麼又自己杜撰高明,說起得罪人的渾話,老毛病還是不改。
三哥哥花了不少心思,才能去了林姐姐的病根,他不說幾句好話,倒是說起風涼話……
黛玉聽了寶玉這話,薄唇微微一咬,也不生氣,微笑說道:「寶玉,說起讀書人的事,這一月沒見,我們都知你在東路院讀書。
這可是好事情,如今奮髮長進,說不得一年半載就能進學,只怕三哥哥之後,賈家多半要再顯文華榮盛。
聽說家裡正在給籌謀親事,說的是那位夏家姐姐,那可是一等人物,這便是喜上加喜,立業成家,指日可待。」
探春一聽這話,越發頭痛起來,自己果然沒猜錯,林姐姐果然生氣了……
寶玉一聽黛玉這話,又是讀書,又是進學,又是說親,句句都戳在心窩上,只覺的天旋地轉,臉色發白。
王夫人一聽黛玉的話,不禁眉頭緊皺,心中暗罵好個刁鑽的丫頭,這些話看著像好話,怎麼越聽越彆扭。
賈母在上面聽了,搖了搖頭,這兩個玉兒又在鬥嘴,小時候雖也吵鬧,也不像今日這樣不和諧。
王熙鳳聽了黛玉的話,心裡直樂,別看林丫頭像盞美人燈,這嘴巴可是真厲害,說的話像刀子,竟往人軟肋上捅。
姑媽和寶玉來西府也就罷了,還說些不陰不陽的散話,打量大房的人都是好惹的。
她看到寶玉臉色慘白,兩眼發愣,擔心他又演大戲,自然要早些拆乾淨台子。
說道:「老太太,我如今月份上來,久坐就腰酸背痛,孫媳婦沒用,不能在跟前伺候,我想回去歪著。」
賈母笑道:「這又值當什麼事,也用得著道惱,孩子再過兩月就要落地,自然都是這樣,趕緊回去歇著。」
王熙鳳剛起了身子,對黛玉說道:「林妹妹,你不說那暹羅貢茶吃著極好,我那裡還有許多,你既過來了,我就不讓人去送了。
你和我一起去我院裡說說話,走時捎帶著就行。」
黛玉因寶玉也在堂中,擔心他又說不著調的話,讓自己白白受氣。
而且她見寶玉聽了自己的話,臉色有些不對,擔心他又耍賴鬧事,正想找由頭離開,聽了王熙鳳的話,自然正中下懷。
她先向賈母道惱,便跟王熙鳳出了榮慶堂,寶玉見黛玉迫不及待的離開,心裡又是一陣委屈悲涼。
賈母見黛玉有說有笑離開,心中也不太在意。
對迎春問道:「我聽鴛鴦說過,今日是官員休沐,不是說殿試不能張榜嗎,琮哥兒多半在家,怎麼不見他人影兒?」
迎春回道:「老太太,今日雖然休沐,但琮弟像辦妥了件差事,一早出門向宮中遞奏本,所以沒來給老太太請安。」
寶玉聽了迎春說什麼差事、宮中、奏本等字眼,心中有些懊惱反胃,加之黛玉又已離開,他愈發有些如坐針氈。
王夫人原本對科舉舞弊的傳聞,有些幸災樂禍。
如今賈琮又是辦妥差事,又是往宮中遞奏本邀功,聽著十分熱絡紅火,多半挨不到那些倒霉事,心中不免失望……
……
賈琮大早便去午門上呈奏本,尋常官員非上朝奏章,擬定奏本需上報通政司,由通政司轉內閣票擬,然後才呈皇帝御覽。
但賈琮數年之前,被嘉昭帝賜直奏之權,又因他身為火器司監正,所涉公務關係軍國秘要,嘉昭帝又另賜特例。
他的奏本不需經過通政司,而是直接向宮門上呈,由司禮監收訖,且不經披紅,直送御前。
等到他從宮門投遞過奏本,回府途中路過禮部南院,時間才辰時過半,東牆下已聚集不少士人。
看這些人神態是趕來看殿試榜單,結果自然是要失望的。
賈琮昨日看到推事院校尉四處拿人,舉止有些招搖,他不知禮部是否發過延遲開榜的告示。
雖科舉爆出舞弊之事,經過一天時間,必定在城中擴散不小,但神京城著實太大,還有不少士人不知此事,也在情理之中。
賈琮突然想到,昨日路過漢承街,遇到楊宏斌帶大理寺衙差拿問林兆和,但卻撲了空,因林兆和去了鄰縣訪友未歸。
直到今日,神京城中尚有士子不知舞弊案爆發,林兆和這幾天沒在神京,自然更加一無所知。
但林兆和會記得十五是放榜之日,多半會從臨縣趕來看榜。
這樣淺顯的道理,賈琮會想到,楊宏斌和周君興必定也會想到,結果可想而知……
……
神京城東,毓屏街,後巷。
劉文軒獨自一人,走到安靜的巷底,敲響一處小院的黃銅門鈸。
單調而規律的金屬敲擊聲,在安靜小巷中迴蕩。
一個身材高挑的女子過來開門,容貌秀麗,神情清淡,纖腰斜插一把短刃,見了劉文軒微微點頭,將他讓進院內。
歲入初夏,神京的早晨,天氣已顯一絲暑熱。
院中精心培植的花草,鬱鬱蔥蔥,綠意盎然,一些枝頭花蕾綻放,色彩繽紛,鮮艷奪目。
一個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子,穿著便利的短褐衣裳,卷著袖子,正在用花鋤鬆土,動作細緻,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他雖穿著簡樸,雙手和衣袖,都沾惹不少泥漬,看著就像是個居家的花農。
但溫煦陽光照在他身上,猶如璞玉頓生光芒,可見他五官俊雅,行動舉止,自有一股翩翩風度,頗為不俗。
他見到劉文軒進來,手中動作卻沒停下,問道:「劉軒,如今外頭動靜如何?」
劉文軒說道:「昨日都察院孫守正早朝彈劾,貢士吳梁一早被下推事院大獄,只過去一個多時辰,推事院緝事校尉便四處出動。
他們在城東和城南兩處客棧,拿問了四名今科貢士,鬧得沸沸揚揚。
我們的人打聽出消息,據說吳梁入獄之後,供出另外五名舉子,也在考前拜謁過徐亮雄,也得過徐亮雄擬題點撥。
說來事情也湊巧,那五名舉子竟有四名會試上榜,只有一人落榜,落榜之人十日前就離京返鄉,也算逃過一劫。
昨日晚間一直到今日凌晨,推事院又四處緝捕另外六名貢士,想來必是原先四人入獄,或受到嚴刑逼供,又牽扯出其他六人。
不到兩日時間,算上吳梁在內,已有九名今科貢士、二名落榜舉子受到牽連。
因今日是官員休沐日,所以事態還未有所延展,相信明日開朝之後,必定又要掀起波瀾。」
那種花中年人聽劉文軒之言,神情微微一愣,說道:「事情比我預料之中,還要熾烈幾分,那位周院使倒是頗為賣力。」
劉文軒說道:「這兩日被緝捕的學子,只有一個人僥倖,沒被推事院抓走,就是今科名列會試第三的林兆和。
據說他和吳梁是同窗莫逆之交,兩人關係密切,估計是被人舉報,或者被吳梁供出牽連。
我找人打聽過,他前日去了臨縣訪友,湊巧逃過一劫,他不知城中之事,今日是十五,他必定趕回神京看榜。
今日凌晨我已派出人手,在東西兩門守候,這是他入城必經之路。」
中年人說道:「你是想中途截住他,向他提前示警,免得他落入推事院手中。」
劉文軒說道:「東家,此前按照你的安排,從嘉昭十三年鄉試名錄,篩選一百十三人,這些人都是各州鄉試解元和名列前茅者。
之後又從這些人之中,篩選家世平易且無官場根基之人,一共是二十三名。
這二十三人之中,今科會試上榜一共十七人,林兆和是其中最出色的,名列會榜第三,他和會元賈琮只有一步之差。
東家曾經提過,賈琮身份特殊,即便中的會元,也難以奪魁天下。
之前外頭都有傳言,林兆和也是本次奪魁熱門人選,這樣出色的人物,將來必有大用,不能讓他折損在推事院手中。」
中年人給松過土的花盆,逐個細心澆水,言道:「我曾經說過,春闈是社稷倫才大事,即便當今皇帝,也難以完全掌控。
我們不過是造勢而行,將事情做到這個地步,已到盡頭,成與不成,已不在於謀,而在於天。
林兆和高中會榜,便已經在局中,如今他又上了推事院緝捕名單,那就再也洗脫不了關係。
逃得過一時,躲不了一世,終歸還是於事無補。
再說,你讓人對他提前預警,他能中會榜第三,便是才智出眾之人,他就不會因此起疑,更會猜想到此事幕後,這會妨礙大局。
所以,此事順其自然,才是妥當的辦法。
再說,他是不是真材實料,放到火里煉上一煉,方知真偽。
周君興是皇帝鷹犬,以為皇帝張目而發跡,他覺得只要將此案做大做實,就能將推事院權勢引向巔峰,讓自己仕途再進一步。
可他沒有想明白,狩獵之人,有時也會變成被獵之物。
他的推事院氣勢洶洶,但是大理寺、都察院、刑部都不是省油的燈,這些衙堂官長都是目光如炬。
他們都有各自算盤,也都有各自利益,面臨這等舞弊大案,他們不會無動於衷,必定隨勢而動,保證自家便利,這就是官場!
我們鋪好引火材料,既然有都察院、推事院點火,自然就會有人澆油……
……
神京,東城門。
剛過辰時,明亮晨曦,在斑駁城牆表面,塗抹出一層燥熱的殷紅。
巨大城門被守城兵丁推動,發嘎吱嘎吱怪響,如同緩緩張開的巨獸之口,早等候在城外的人們,如撲火飛蛾般湧入城中。
城門附近一座茶樓,二樓靠窗的雅間,幾個身形精悍的年輕人,各自都帶了兵刃,一人手中還有畫影圖形。
他們都目不轉睛等著入城人群,不放過每一絲間隙。
在城門外路邊,兩個攤販在販賣竹器,一邊應付買客,一邊卻仔細打量進城的人群。
一直等到辰時過半,遠處一個士子模樣的年輕人,騎著一匹瘦馬,不緊不慢的向城門而來,眼看就要入城。
其中一個攤販看到來人,便要舉步上前,突然感覺肩膀一緊,似乎被人握住。
他回頭一看,有些意外的說道:劉掌柜……」
此時,年輕士子騎著馬,匯集在入城的人群之中,緩步進入城門,並撥轉馬頭要往禮部方向而去。
茶樓雅座中的一群人物,看到騎馬士子進入城門,為首之人眼睛一亮,低聲吩咐一句,一群人蜂擁而出。
……
神京,推事院大牢。
昨日清晨,靠近最裡面的十餘間牢房,被依次全部騰空,原先犯人三五成群被塞入另外牢房。
隨著時間流逝,騰空牢房很快派上用場,每個牢房只關一個犯人,顯得有些奢侈。
這些犯人都是因科舉舞弊案,被推事院緝拿的今科貢士和舉人,將他們各自分開關押,就是防止他們串供。
推事院特意安排數名獄卒,輪崗徹夜看守,防止臨近牢房的貢士舉子交談。
這些人自從進入推事院大牢,每個人都或輕或重受刑,人人身上都傷痕累累。
他們前一刻還是身份清貴的上榜貢士、舉人老爺,下一刻已成階下囚,還被那些底下獄卒酷刑逼供,斯文喪盡,顏面掃地。
他們很多人都在酷刑之下,攀咬出賣自己的同年,十年苦讀聖賢禮義廉恥,在難以承受的皮肉之苦下,都變得像個笑話。
等到他們暫時得以喘息,面對舉業敗裂,回想德行淪喪,心中充滿悔恨懼怕,只能靠著追根溯源,發泄內心的羞恥和憤怒。
從他們畫押招供,又被押回牢房,就開始不停抱怨謾罵,用他們半生苦讀,所知道最刻毒的言辭,謾罵一個叫吳梁的舉子。
因為就是他的招供,才讓他們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那些徹夜迴蕩在牢房的瘋狂咒罵,污穢不堪,花樣百出,歇斯底里,沒完沒了,獄卒聽了都膽戰心驚。
關在最裡面牢房的吳梁,臉色慘白,渾身都被冷汗打濕,整個人如同虛脫,昨夜是他一輩子最恐怖的夜晚。
周圍十餘間牢房的犯人,徹夜不眠,用最惡毒的言辭,對他進行輪番咒罵,如同魔音穿耳,將他的精神魂魄反覆蹂躪。
在他們的罵聲之中,他吳梁就是天下最卑鄙、最無恥、最喪行敗德之人,縱然千刀萬剮也難消罪過。
早間他受到推事院的酷刑,鞭打鐵烙的劇痛,讓他痛不欲生,求死不能。
但徹夜的謾罵和羞辱,比起皮肉酷刑,還要苦痛萬分。
吳梁終於明白,這世上比起前程盡毀、冤枉受罪,身敗名裂、萬人唾罵才是最可怕……(本章完)
王夫人原本幸災樂禍之語,被王熙鳳不陰不陽嘲諷,心中氣焰一下回落,甚至生出幾分忌憚,不敢再多話。
王熙鳳只以為自己嘴巴利害,自己姑母不敵鋒芒,心中不免得意。
她卻不知自己無心之言,勾起王夫人心中隱晦之事,堂中氣氛一時有些詭異,王熙鳳雖心有覺,卻也不知根底。
此時,堂外傳來一陣腳步聲,迎春、黛玉、探春等姊妹來給賈母請安。
堂中倩影婀娜,裙褂含香,頓起生氣,寶玉看到姊妹們鶯鶯燕燕,不覺心懷暢快,看到多日不見的黛玉,更有些目不轉睛。
那日他因黛玉讀書之言,故意癲狂發痴一場,給自己的懶惰找些註腳,也好博得黛玉關注青睞,卻沒想到十分狼狽收場。
從那以後,他在黛玉面前有些抹不開臉面,黛玉又因此愈發守居東府,兩人比以前更加疏遠。
但他在東路院住了月余,家中姊妹們也久未見面,看到黛玉膚色瑩潤,血色生暈,氣息和潤,盈盈動人。
寶玉心中怦然而動,但又有幾分失落,小時林妹妹嬌弱秀美,才是天底下一等一水做的骨肉。
如今日常也不得見我,只在東府渾噩過日子,被東府那些腐祿之氣熏壞,竟生生變了副模樣。
女兒家病弱之美竟被磨掉,真是可惜了……
他有些忘情問道:「多日未見林妹妹,妹妹氣色倒比以前好了。」
黛玉見寶玉目光灼灼,心中有些膈應,但家裡人都在場,也不好過於冷淡。
說道:「三哥哥請了張神醫來診治,又常吃新制的三生養魂丸,身子比以往好許多。」
寶玉聽到三哥哥字眼,想到那日賈琮鼓搗老爺,要給自己早些定親,他自己卻每日哄騙家中姊妹,心中生出悲憤和不自在。
說道:「這世上但凡能看些病,都要自稱名醫,據我看沽名釣譽者居多。
就像那些讀書人,就多是這樣的人,他們最愛說禮義廉恥,但所行卻最沒禮義廉恥。
比如,他要科舉便科舉,卻又做舞弊之行,真真荒唐,真真虛偽。
所以,那些所謂神醫,也是同樣道理,妹妹也是不可盡信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天生地養才更好,都說是藥三分毒,多以外物相左,也不是長久之道……」
寶玉一番歪理說來,臉色生出得意之色,自我感覺似乎很好。
一旁探春聽了,忍不住有些頭疼,二哥怎麼又自己杜撰高明,說起得罪人的渾話,老毛病還是不改。
三哥哥花了不少心思,才能去了林姐姐的病根,他不說幾句好話,倒是說起風涼話……
黛玉聽了寶玉這話,薄唇微微一咬,也不生氣,微笑說道:「寶玉,說起讀書人的事,這一月沒見,我們都知你在東路院讀書。
這可是好事情,如今奮髮長進,說不得一年半載就能進學,只怕三哥哥之後,賈家多半要再顯文華榮盛。
聽說家裡正在給籌謀親事,說的是那位夏家姐姐,那可是一等人物,這便是喜上加喜,立業成家,指日可待。」
探春一聽這話,越發頭痛起來,自己果然沒猜錯,林姐姐果然生氣了……
寶玉一聽黛玉這話,又是讀書,又是進學,又是說親,句句都戳在心窩上,只覺的天旋地轉,臉色發白。
王夫人一聽黛玉的話,不禁眉頭緊皺,心中暗罵好個刁鑽的丫頭,這些話看著像好話,怎麼越聽越彆扭。
賈母在上面聽了,搖了搖頭,這兩個玉兒又在鬥嘴,小時候雖也吵鬧,也不像今日這樣不和諧。
王熙鳳聽了黛玉的話,心裡直樂,別看林丫頭像盞美人燈,這嘴巴可是真厲害,說的話像刀子,竟往人軟肋上捅。
姑媽和寶玉來西府也就罷了,還說些不陰不陽的散話,打量大房的人都是好惹的。
她看到寶玉臉色慘白,兩眼發愣,擔心他又演大戲,自然要早些拆乾淨台子。
說道:「老太太,我如今月份上來,久坐就腰酸背痛,孫媳婦沒用,不能在跟前伺候,我想回去歪著。」
賈母笑道:「這又值當什麼事,也用得著道惱,孩子再過兩月就要落地,自然都是這樣,趕緊回去歇著。」
王熙鳳剛起了身子,對黛玉說道:「林妹妹,你不說那暹羅貢茶吃著極好,我那裡還有許多,你既過來了,我就不讓人去送了。
你和我一起去我院裡說說話,走時捎帶著就行。」
黛玉因寶玉也在堂中,擔心他又說不著調的話,讓自己白白受氣。
而且她見寶玉聽了自己的話,臉色有些不對,擔心他又耍賴鬧事,正想找由頭離開,聽了王熙鳳的話,自然正中下懷。
她先向賈母道惱,便跟王熙鳳出了榮慶堂,寶玉見黛玉迫不及待的離開,心裡又是一陣委屈悲涼。
賈母見黛玉有說有笑離開,心中也不太在意。
對迎春問道:「我聽鴛鴦說過,今日是官員休沐,不是說殿試不能張榜嗎,琮哥兒多半在家,怎麼不見他人影兒?」
迎春回道:「老太太,今日雖然休沐,但琮弟像辦妥了件差事,一早出門向宮中遞奏本,所以沒來給老太太請安。」
寶玉聽了迎春說什麼差事、宮中、奏本等字眼,心中有些懊惱反胃,加之黛玉又已離開,他愈發有些如坐針氈。
王夫人原本對科舉舞弊的傳聞,有些幸災樂禍。
如今賈琮又是辦妥差事,又是往宮中遞奏本邀功,聽著十分熱絡紅火,多半挨不到那些倒霉事,心中不免失望……
……
賈琮大早便去午門上呈奏本,尋常官員非上朝奏章,擬定奏本需上報通政司,由通政司轉內閣票擬,然後才呈皇帝御覽。
但賈琮數年之前,被嘉昭帝賜直奏之權,又因他身為火器司監正,所涉公務關係軍國秘要,嘉昭帝又另賜特例。
他的奏本不需經過通政司,而是直接向宮門上呈,由司禮監收訖,且不經披紅,直送御前。
等到他從宮門投遞過奏本,回府途中路過禮部南院,時間才辰時過半,東牆下已聚集不少士人。
看這些人神態是趕來看殿試榜單,結果自然是要失望的。
賈琮昨日看到推事院校尉四處拿人,舉止有些招搖,他不知禮部是否發過延遲開榜的告示。
雖科舉爆出舞弊之事,經過一天時間,必定在城中擴散不小,但神京城著實太大,還有不少士人不知此事,也在情理之中。
賈琮突然想到,昨日路過漢承街,遇到楊宏斌帶大理寺衙差拿問林兆和,但卻撲了空,因林兆和去了鄰縣訪友未歸。
直到今日,神京城中尚有士子不知舞弊案爆發,林兆和這幾天沒在神京,自然更加一無所知。
但林兆和會記得十五是放榜之日,多半會從臨縣趕來看榜。
這樣淺顯的道理,賈琮會想到,楊宏斌和周君興必定也會想到,結果可想而知……
……
神京城東,毓屏街,後巷。
劉文軒獨自一人,走到安靜的巷底,敲響一處小院的黃銅門鈸。
單調而規律的金屬敲擊聲,在安靜小巷中迴蕩。
一個身材高挑的女子過來開門,容貌秀麗,神情清淡,纖腰斜插一把短刃,見了劉文軒微微點頭,將他讓進院內。
歲入初夏,神京的早晨,天氣已顯一絲暑熱。
院中精心培植的花草,鬱鬱蔥蔥,綠意盎然,一些枝頭花蕾綻放,色彩繽紛,鮮艷奪目。
一個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子,穿著便利的短褐衣裳,卷著袖子,正在用花鋤鬆土,動作細緻,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他雖穿著簡樸,雙手和衣袖,都沾惹不少泥漬,看著就像是個居家的花農。
但溫煦陽光照在他身上,猶如璞玉頓生光芒,可見他五官俊雅,行動舉止,自有一股翩翩風度,頗為不俗。
他見到劉文軒進來,手中動作卻沒停下,問道:「劉軒,如今外頭動靜如何?」
劉文軒說道:「昨日都察院孫守正早朝彈劾,貢士吳梁一早被下推事院大獄,只過去一個多時辰,推事院緝事校尉便四處出動。
他們在城東和城南兩處客棧,拿問了四名今科貢士,鬧得沸沸揚揚。
我們的人打聽出消息,據說吳梁入獄之後,供出另外五名舉子,也在考前拜謁過徐亮雄,也得過徐亮雄擬題點撥。
說來事情也湊巧,那五名舉子竟有四名會試上榜,只有一人落榜,落榜之人十日前就離京返鄉,也算逃過一劫。
昨日晚間一直到今日凌晨,推事院又四處緝捕另外六名貢士,想來必是原先四人入獄,或受到嚴刑逼供,又牽扯出其他六人。
不到兩日時間,算上吳梁在內,已有九名今科貢士、二名落榜舉子受到牽連。
因今日是官員休沐日,所以事態還未有所延展,相信明日開朝之後,必定又要掀起波瀾。」
那種花中年人聽劉文軒之言,神情微微一愣,說道:「事情比我預料之中,還要熾烈幾分,那位周院使倒是頗為賣力。」
劉文軒說道:「這兩日被緝捕的學子,只有一個人僥倖,沒被推事院抓走,就是今科名列會試第三的林兆和。
據說他和吳梁是同窗莫逆之交,兩人關係密切,估計是被人舉報,或者被吳梁供出牽連。
我找人打聽過,他前日去了臨縣訪友,湊巧逃過一劫,他不知城中之事,今日是十五,他必定趕回神京看榜。
今日凌晨我已派出人手,在東西兩門守候,這是他入城必經之路。」
中年人說道:「你是想中途截住他,向他提前示警,免得他落入推事院手中。」
劉文軒說道:「東家,此前按照你的安排,從嘉昭十三年鄉試名錄,篩選一百十三人,這些人都是各州鄉試解元和名列前茅者。
之後又從這些人之中,篩選家世平易且無官場根基之人,一共是二十三名。
這二十三人之中,今科會試上榜一共十七人,林兆和是其中最出色的,名列會榜第三,他和會元賈琮只有一步之差。
東家曾經提過,賈琮身份特殊,即便中的會元,也難以奪魁天下。
之前外頭都有傳言,林兆和也是本次奪魁熱門人選,這樣出色的人物,將來必有大用,不能讓他折損在推事院手中。」
中年人給松過土的花盆,逐個細心澆水,言道:「我曾經說過,春闈是社稷倫才大事,即便當今皇帝,也難以完全掌控。
我們不過是造勢而行,將事情做到這個地步,已到盡頭,成與不成,已不在於謀,而在於天。
林兆和高中會榜,便已經在局中,如今他又上了推事院緝捕名單,那就再也洗脫不了關係。
逃得過一時,躲不了一世,終歸還是於事無補。
再說,你讓人對他提前預警,他能中會榜第三,便是才智出眾之人,他就不會因此起疑,更會猜想到此事幕後,這會妨礙大局。
所以,此事順其自然,才是妥當的辦法。
再說,他是不是真材實料,放到火里煉上一煉,方知真偽。
周君興是皇帝鷹犬,以為皇帝張目而發跡,他覺得只要將此案做大做實,就能將推事院權勢引向巔峰,讓自己仕途再進一步。
可他沒有想明白,狩獵之人,有時也會變成被獵之物。
他的推事院氣勢洶洶,但是大理寺、都察院、刑部都不是省油的燈,這些衙堂官長都是目光如炬。
他們都有各自算盤,也都有各自利益,面臨這等舞弊大案,他們不會無動於衷,必定隨勢而動,保證自家便利,這就是官場!
我們鋪好引火材料,既然有都察院、推事院點火,自然就會有人澆油……
……
神京,東城門。
剛過辰時,明亮晨曦,在斑駁城牆表面,塗抹出一層燥熱的殷紅。
巨大城門被守城兵丁推動,發嘎吱嘎吱怪響,如同緩緩張開的巨獸之口,早等候在城外的人們,如撲火飛蛾般湧入城中。
城門附近一座茶樓,二樓靠窗的雅間,幾個身形精悍的年輕人,各自都帶了兵刃,一人手中還有畫影圖形。
他們都目不轉睛等著入城人群,不放過每一絲間隙。
在城門外路邊,兩個攤販在販賣竹器,一邊應付買客,一邊卻仔細打量進城的人群。
一直等到辰時過半,遠處一個士子模樣的年輕人,騎著一匹瘦馬,不緊不慢的向城門而來,眼看就要入城。
其中一個攤販看到來人,便要舉步上前,突然感覺肩膀一緊,似乎被人握住。
他回頭一看,有些意外的說道:劉掌柜……」
此時,年輕士子騎著馬,匯集在入城的人群之中,緩步進入城門,並撥轉馬頭要往禮部方向而去。
茶樓雅座中的一群人物,看到騎馬士子進入城門,為首之人眼睛一亮,低聲吩咐一句,一群人蜂擁而出。
……
神京,推事院大牢。
昨日清晨,靠近最裡面的十餘間牢房,被依次全部騰空,原先犯人三五成群被塞入另外牢房。
隨著時間流逝,騰空牢房很快派上用場,每個牢房只關一個犯人,顯得有些奢侈。
這些犯人都是因科舉舞弊案,被推事院緝拿的今科貢士和舉人,將他們各自分開關押,就是防止他們串供。
推事院特意安排數名獄卒,輪崗徹夜看守,防止臨近牢房的貢士舉子交談。
這些人自從進入推事院大牢,每個人都或輕或重受刑,人人身上都傷痕累累。
他們前一刻還是身份清貴的上榜貢士、舉人老爺,下一刻已成階下囚,還被那些底下獄卒酷刑逼供,斯文喪盡,顏面掃地。
他們很多人都在酷刑之下,攀咬出賣自己的同年,十年苦讀聖賢禮義廉恥,在難以承受的皮肉之苦下,都變得像個笑話。
等到他們暫時得以喘息,面對舉業敗裂,回想德行淪喪,心中充滿悔恨懼怕,只能靠著追根溯源,發泄內心的羞恥和憤怒。
從他們畫押招供,又被押回牢房,就開始不停抱怨謾罵,用他們半生苦讀,所知道最刻毒的言辭,謾罵一個叫吳梁的舉子。
因為就是他的招供,才讓他們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那些徹夜迴蕩在牢房的瘋狂咒罵,污穢不堪,花樣百出,歇斯底里,沒完沒了,獄卒聽了都膽戰心驚。
關在最裡面牢房的吳梁,臉色慘白,渾身都被冷汗打濕,整個人如同虛脫,昨夜是他一輩子最恐怖的夜晚。
周圍十餘間牢房的犯人,徹夜不眠,用最惡毒的言辭,對他進行輪番咒罵,如同魔音穿耳,將他的精神魂魄反覆蹂躪。
在他們的罵聲之中,他吳梁就是天下最卑鄙、最無恥、最喪行敗德之人,縱然千刀萬剮也難消罪過。
早間他受到推事院的酷刑,鞭打鐵烙的劇痛,讓他痛不欲生,求死不能。
但徹夜的謾罵和羞辱,比起皮肉酷刑,還要苦痛萬分。
吳梁終於明白,這世上比起前程盡毀、冤枉受罪,身敗名裂、萬人唾罵才是最可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