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整訓
也許是所領導看到了幹警職工的精神狀態松松跨跨,集合點名向軍訓延伸,集中整訓,改變幹警職工的精神面貌。
可能是所領導考慮到全體人員都拉到籃球場集合有點距離太遠,後院值班力量也被削弱,存在安全隱患。集合點名縮小了範圍,只是科室人員參與集體點名,各隊由當日值班科室負責人去點名。集合點名的地點也由籃球場改在車庫門前,大家跑動的距離也大致相等了。
對這種軍事化的點名方法,大多數人還不太習慣,即便退伍的老兵似乎也忘記了原來的口令和動作。
站在車庫前的這群人,像散兵游勇,沒有一點軍人的姿態。辦勞教特色其中一條就是要求要有軍營式的生活,看來差距甚遠。
站在車庫門前,仍然有人說說笑笑,打打鬧鬧,沒有正規的隊形。長隊有十幾個人,短隊只有一人,參差不齊。直到當班的「老油條」趙副科長用不男不女的聲音整隊時,才成了一種像樣的隊形。
郭兵站副所長站在隊列前面,翻開小筆記本,開始點卯。各種各樣的「到」音,異彩紛呈,動作也是千姿百態,加上有些人沒穿警服,讓外人看來,很像一支剛組建的雜牌軍。
當點名點到保衛科時,只在列正副科長兩人,其他人由顏正實科長代答「當班」、「休息」、「病休」,顯得很不協調。如果再如實加上「金礦」、「學習」、「培訓」、「開會」等情形,豈不更亂?
當點到牛長山科長時,他似乎忘了立正,被郭副所長連續操練了三遍。
點名過後,馬五行所長很不滿意,要求各個部門來集合時,不能像「放羊」一樣,科長、主任要帶隊,跑步入場。
過了兩天,又到了點名的時候,可今天似乎提前了一些。
正在科內說話,準備點名,聽得車庫前口哨聲響起,大家一起離座往外走。剛走到樓梯口,就聽見一聲「立正——」,又是小范那沙啞的公鴨嗓。
牛科長跑到前面帶隊,並喊起了「一二一,一二一」的口號。李勃幾個人覺得好笑,但也只能跟著跑過去。
所領導都到了現場,郭副所長打開小筆記本正準備點名,看到生產科全體遲到,就先行批評說:「往後,聽到這邊喊立正,應該就地立正,領隊喊報告,經指揮員允許,才能跑步入列。」
也就是剛講完,接著點了幾個人的名,教育科的苗副科長帶一個女兵又踢踏、踢踏地慢慢跑過來。
郭副所長看了看,也沒再批評,故意停頓了一會兒,才繼續點名,也算給二人留足了面子。
恰在這時,一個女警懷裡抱著、手裡又拉著一個孩子,慢慢從隊列後面的中間大路往東走。郭副所長明顯地停下來,顯出很生氣的樣子。
隊列里有好事者,忙解釋說:「她是隊裡的,不參加點名的。」
郭副所長好像真生氣了,立刻訓斥道:「隊列里不能隨便說話,這個難道還不知道嗎?」
隊列恢復靜寂,郭副所長才繼續點名。
點名結束,郭副所長又強調了解散時的正規做法。沒有正規的訓練,動作正規的,反而有人哂笑。
紀檢科王學仁科長宣布解散的口令,一本正經,卻讓大家一鬨而散。
經過幾天的整訓,在職人員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效果比較顯著,可是對於臨時工,卻沒什麼效果。
職工食堂的小付師傅,沒打招呼,一拍屁股走人了。留下的問題無法解決,把食堂管理員楊銀山也給氣病了,在家休起病假,不來上班了。
如果單單是小付走了,似乎還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麻煩的是他走時又鼓嘴搖舌,把剛來半天的老李也給鼓弄走了。
食堂里沒人做飯了,韋友德科長挨馬所長的吵,楊銀山又挨韋科長的吵。楊銀山無人可吵,就抱病休養了。
這樣下去,無異於把在所里吃食堂的人的飯碗給踹了。新所長剛來所里上任,職工就沒地方吃飯了,這不是給難堪嗎?
韋科長病急亂投醫,把任務派給食堂會計章玉香。章玉香找到李勃的四弟地寶,臨時從鍋爐房拉到食堂去做飯,才解了燃眉之急。
兩天過去,行政科還沒找到炊事員,這樣下去無論如何不是辦法。因為所里窮,不肯出高薪聘請廚師,臨時工也不願意來。看來不加薪,大家的飯碗真的端不起來了。
下午,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來行政科找韋科長,述說兩個炊事員的事,可能是介紹人。
李勃在行政科隔壁,聽得韋科長高聲說:「小付即便不要錢,再來所里,我們也不會再要他了,你必須給我換人。」
行政科忙得焦頭爛額,本該負責的維修事項也無暇顧及。郭副所長來到生產科,對牛科長說:「老牛啊,你看籃球場上的籃球籃板,風吹日曬,已經破爛,讓外人一進所就能看見,實在丟人臉面。你們負責把它給換換,籃球架也可以再刷一遍漆,新鮮新鮮。」
這事本不該生產科管,基建完成移交,就是行政科負責維修了。可真要交給行政科去弄,不知會弄成什麼樣子,恐怕今年上半年都別想打上籃球。
牛科長是工會負責人,有這方面的經驗,還帶隊參加過局裡組織的比賽;從局裡借調歸來的小曾,當過小學體育老師,也懂得籃球的奧妙;李勃原來就直接負責所里的籃球場建設,掌握籃球場、籃球架的準確數據。可以說,郭副所長找生產科也算找對了,其他科室還沒這個能力呢!即使他們懂一些籃球知識,也得找木工、油漆工等技術工人來幹活。
倒霉的是李勃,爬鋁合金高梯子,上去卸籃板上的螺絲帽,快卸完時,梯子延長部分往下滑了一下,夾住了左手,四個手指夾到骨頭,食指冒了血泡。
趕緊到衛生所療傷,謝醫生說:「沒有傷筋動骨,只是皮外傷,包紮一下,兩三天就好了。」
李勃感慨,真是幸運了。
可能是所領導考慮到全體人員都拉到籃球場集合有點距離太遠,後院值班力量也被削弱,存在安全隱患。集合點名縮小了範圍,只是科室人員參與集體點名,各隊由當日值班科室負責人去點名。集合點名的地點也由籃球場改在車庫門前,大家跑動的距離也大致相等了。
對這種軍事化的點名方法,大多數人還不太習慣,即便退伍的老兵似乎也忘記了原來的口令和動作。
站在車庫前的這群人,像散兵游勇,沒有一點軍人的姿態。辦勞教特色其中一條就是要求要有軍營式的生活,看來差距甚遠。
站在車庫門前,仍然有人說說笑笑,打打鬧鬧,沒有正規的隊形。長隊有十幾個人,短隊只有一人,參差不齊。直到當班的「老油條」趙副科長用不男不女的聲音整隊時,才成了一種像樣的隊形。
郭兵站副所長站在隊列前面,翻開小筆記本,開始點卯。各種各樣的「到」音,異彩紛呈,動作也是千姿百態,加上有些人沒穿警服,讓外人看來,很像一支剛組建的雜牌軍。
當點名點到保衛科時,只在列正副科長兩人,其他人由顏正實科長代答「當班」、「休息」、「病休」,顯得很不協調。如果再如實加上「金礦」、「學習」、「培訓」、「開會」等情形,豈不更亂?
當點到牛長山科長時,他似乎忘了立正,被郭副所長連續操練了三遍。
點名過後,馬五行所長很不滿意,要求各個部門來集合時,不能像「放羊」一樣,科長、主任要帶隊,跑步入場。
過了兩天,又到了點名的時候,可今天似乎提前了一些。
正在科內說話,準備點名,聽得車庫前口哨聲響起,大家一起離座往外走。剛走到樓梯口,就聽見一聲「立正——」,又是小范那沙啞的公鴨嗓。
牛科長跑到前面帶隊,並喊起了「一二一,一二一」的口號。李勃幾個人覺得好笑,但也只能跟著跑過去。
所領導都到了現場,郭副所長打開小筆記本正準備點名,看到生產科全體遲到,就先行批評說:「往後,聽到這邊喊立正,應該就地立正,領隊喊報告,經指揮員允許,才能跑步入列。」
也就是剛講完,接著點了幾個人的名,教育科的苗副科長帶一個女兵又踢踏、踢踏地慢慢跑過來。
郭副所長看了看,也沒再批評,故意停頓了一會兒,才繼續點名,也算給二人留足了面子。
恰在這時,一個女警懷裡抱著、手裡又拉著一個孩子,慢慢從隊列後面的中間大路往東走。郭副所長明顯地停下來,顯出很生氣的樣子。
隊列里有好事者,忙解釋說:「她是隊裡的,不參加點名的。」
郭副所長好像真生氣了,立刻訓斥道:「隊列里不能隨便說話,這個難道還不知道嗎?」
隊列恢復靜寂,郭副所長才繼續點名。
點名結束,郭副所長又強調了解散時的正規做法。沒有正規的訓練,動作正規的,反而有人哂笑。
紀檢科王學仁科長宣布解散的口令,一本正經,卻讓大家一鬨而散。
經過幾天的整訓,在職人員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效果比較顯著,可是對於臨時工,卻沒什麼效果。
職工食堂的小付師傅,沒打招呼,一拍屁股走人了。留下的問題無法解決,把食堂管理員楊銀山也給氣病了,在家休起病假,不來上班了。
如果單單是小付走了,似乎還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麻煩的是他走時又鼓嘴搖舌,把剛來半天的老李也給鼓弄走了。
食堂里沒人做飯了,韋友德科長挨馬所長的吵,楊銀山又挨韋科長的吵。楊銀山無人可吵,就抱病休養了。
這樣下去,無異於把在所里吃食堂的人的飯碗給踹了。新所長剛來所里上任,職工就沒地方吃飯了,這不是給難堪嗎?
韋科長病急亂投醫,把任務派給食堂會計章玉香。章玉香找到李勃的四弟地寶,臨時從鍋爐房拉到食堂去做飯,才解了燃眉之急。
兩天過去,行政科還沒找到炊事員,這樣下去無論如何不是辦法。因為所里窮,不肯出高薪聘請廚師,臨時工也不願意來。看來不加薪,大家的飯碗真的端不起來了。
下午,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來行政科找韋科長,述說兩個炊事員的事,可能是介紹人。
李勃在行政科隔壁,聽得韋科長高聲說:「小付即便不要錢,再來所里,我們也不會再要他了,你必須給我換人。」
行政科忙得焦頭爛額,本該負責的維修事項也無暇顧及。郭副所長來到生產科,對牛科長說:「老牛啊,你看籃球場上的籃球籃板,風吹日曬,已經破爛,讓外人一進所就能看見,實在丟人臉面。你們負責把它給換換,籃球架也可以再刷一遍漆,新鮮新鮮。」
這事本不該生產科管,基建完成移交,就是行政科負責維修了。可真要交給行政科去弄,不知會弄成什麼樣子,恐怕今年上半年都別想打上籃球。
牛科長是工會負責人,有這方面的經驗,還帶隊參加過局裡組織的比賽;從局裡借調歸來的小曾,當過小學體育老師,也懂得籃球的奧妙;李勃原來就直接負責所里的籃球場建設,掌握籃球場、籃球架的準確數據。可以說,郭副所長找生產科也算找對了,其他科室還沒這個能力呢!即使他們懂一些籃球知識,也得找木工、油漆工等技術工人來幹活。
倒霉的是李勃,爬鋁合金高梯子,上去卸籃板上的螺絲帽,快卸完時,梯子延長部分往下滑了一下,夾住了左手,四個手指夾到骨頭,食指冒了血泡。
趕緊到衛生所療傷,謝醫生說:「沒有傷筋動骨,只是皮外傷,包紮一下,兩三天就好了。」
李勃感慨,真是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