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淡淡的鄉愁 (11) 院長的文章
院長的文章
懷化是一座小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講,算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裡生活已有十年,並且還會在這裡繼續生活下去。
十年的時光,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期間,我走了不少彎路,也曾墮落過。有時靜下心來思考,發現這十年來,一直與我陪伴的竟然是文字。
最初與文字的結緣,純粹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因上班的地方,離市區較遠,每到下班時,竟然發現不知道要去哪裡?當時也未成家,有時真的感覺挺無聊。有些同事下班就玩遊戲,有些同事喜歡聚餐,還有些同事喜歡在一起玩牌,這些我都參與過,但始終感覺無聊,還不如看些自己喜歡的文字。
就這樣,在未結婚時,下班後的大部分時間,竟然是在電腦上看書,開始的時候,看了一些網絡小說,如《斗羅大陸》,《琴帝》、《空速星痕》、《神墓》等。
這些網絡小說太長了,有時一本小說,竟然花了個把月。後來改看散文集,畢竟沒那麼吃力。看完之後,閒來無事,手有點癢,想自己寫點東西。
文章出來後,又想起高中時期,一時心血來潮,投到公司的報社,結果變成了鉛字。
這也引起了報社的注意,當年就讓我當了特約記者。這也把我逼上「梁山」,每月不得不寫篇文章來完成任務。
與文字打交道,自然而然避免不了與報社的人打交道。我有幸認識了「院長」。其實我們早就見過,在我剛進公司的時候,那時入職培訓,我坐在下面,而他在上面講課。
他的外號有好幾個,有些同事喊他「靠山王」,這源於他的名字,因與「靠山王」重名而得之。我們就喊他「院長」,只因他在毛澤東文學院待過。
對湖南的文人來說,這是文人們的殿堂,因只有省作協成員,才有資格去學習。他很有恆心,或者說有點走火入魔,他的大部分心血撲在了文字上。不喜歡文字的人,背後也說他一根筋。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還是我的引路人。記得有一次,他給我發來了信息,說想往文字方面走長遠點?有沒有興趣去一個文學論壇玩玩?
我當時正好無聊,當然求之不得。他把我帶進了HUN省作家論壇。這個論壇,幾乎匯集了HUN省各個市區頂尖的作家,還有許多老人家,讓我意識到了學無止境。
我也開始向他探討有關文字方面的學問。他說了文字得靠自己悟,並向我推薦了一些作家的書。他就是靠看他們的書,慢慢成長的。
我也開始慢慢研究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秉持樸實無華的文風,推崇沈從文、汪曾祺的寫作風格和語言。他的散文、汪派味道很濃。
當時他正好出了一本散文集《居鎮十年》,這是一本關於他經歷和對生活感悟的散文集。他的作品大體可分三類:家鄉及風土人情;軍營生活;個人成長心理歷程。
他十歲前生活在芷江山里一個叫苗田的地方。因父親長年在外工作,童年與祖父最為親切。故鄉及祖父是他生命里很重的一部分。
在《歲月之河》中有這樣的描述:而我自己,從苗田村起始,到不惑的年紀,似乎都在她的懷抱里行走,從不曾離開。據他解釋,《歲月之河》是能概括他近三十年來人生軌跡的,他的生命一直沿著一條河流在行走,這就是沅水。
而他將《歲月之河》放於集子的第一篇,也有文之啟始,不忘故土、祭拜先賢的意味。
另外在《憶水》、《紅薯》、《楊梅》、《葛葉》、《辣椒》、《米豆腐》等篇章里,都有祖父的影子。他在《陽春》一文里寫道:看到此景,總想起祖父吆牛荷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做陽春的情景,不禁潛然。他對祖父情感是對故土的情感,是對土地和鄉村一種深深地眷戀。
他寫故鄉的那片油茶林,可惜已被砍伐殆盡。其實這不僅是對那片油茶林的惋惜,也是是對中國整個農村急功近利的一種展露。
可愛的烏梢蛇,遮天避日的油茶林,那條埋沒在油茶林里的小路,都是值得懷念的。可現今都成為了裸露的土地,人們在上面種植菸草。
「鄉人說,茶樹根熏出來的臘肉很香好吃。還有那些砍伐的斧頭把和鋤頭把,也許是堅韌的茶木。」我覺得這幾句話是值得深思的,細心的人應該會發現他撕裂了一些東西來看。
在《居鎮十年》的集子裡。軍營生活有好幾篇。趴冰臥雪,戈壁長奔,看得出軍營對他成長塑形的重要。文章中能體味到他拖著傷腿在滴水成冰的寒冬里長奔,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地修建314國道。
最打動我的還屬《蔡班長》這篇文章。蔡班長的三個耳光,讓他很冤。新兵看電影亂吐瓜子殼,他跟著遭了罪。多年過去了蔡班長為這件事情內疚,但他並沒記恨,只淡淡地說「那件事我們倆都沒有對和錯」。
當我遇上困難向他訴苦時,他總說這不值一提,比起他當年趴冰臥雪差遠了。也許的確如他所說吧。
復員後,他去過海南一家個體診所上班,因無法適應,不懂言語,辭去工作,又去廣州謀生,這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電白之行》訴述了他求職碰壁,體會到了人間冷暖。最終,他到了湘維,回到沅水邊。這不得不說是命運對他的一種安排。
他喜歡佛學,他堅持認為佛不是宗教而是如儒家、道家一樣的學派。他常與我聊禪宗故事。不了解他的人,初看《出家之念》會大吃一驚,以為他也會想不開而出家。
我最初的想法也一樣。當聽他說和一位浙江大學的學生談到出家,對方可介紹他去一寺廟,但那寺廟僧人多為大學生,需文憑時,我竊笑不已,何時起,佛門門檻變高了,不是眾生平等?這些人是書讀多了還是逃避現實而走入佛門?我認為逃避現實居多吧。
網上這類新聞較多,某博士出家了,某明星也看破紅塵。當仔細閱完,大家才幡然大悟,發現對他理解錯誤。他對佛學有新的認識。他認為佛不能只是形式上讓人膜拜的神,而應該是一門哲學,一種文化。人們應該學習,而不是膜拜。我認為,與其說他嚮往「出家」,不如如他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境界,借佛理超越自我。
《居鎮十年》是我喜歡的散文,沒有華麗辭藻,樸實無華的文字散發生活情趣。這本散文集,對他來說,是春的開始。對我來說,是學習的榜樣。
我的這本《閒看生活散文集》,或許有一點受他出書的影響,但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更多的體現在恬淡平和,隨遇而安。
懷化是一座小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講,算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裡生活已有十年,並且還會在這裡繼續生活下去。
十年的時光,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期間,我走了不少彎路,也曾墮落過。有時靜下心來思考,發現這十年來,一直與我陪伴的竟然是文字。
最初與文字的結緣,純粹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因上班的地方,離市區較遠,每到下班時,竟然發現不知道要去哪裡?當時也未成家,有時真的感覺挺無聊。有些同事下班就玩遊戲,有些同事喜歡聚餐,還有些同事喜歡在一起玩牌,這些我都參與過,但始終感覺無聊,還不如看些自己喜歡的文字。
就這樣,在未結婚時,下班後的大部分時間,竟然是在電腦上看書,開始的時候,看了一些網絡小說,如《斗羅大陸》,《琴帝》、《空速星痕》、《神墓》等。
這些網絡小說太長了,有時一本小說,竟然花了個把月。後來改看散文集,畢竟沒那麼吃力。看完之後,閒來無事,手有點癢,想自己寫點東西。
文章出來後,又想起高中時期,一時心血來潮,投到公司的報社,結果變成了鉛字。
這也引起了報社的注意,當年就讓我當了特約記者。這也把我逼上「梁山」,每月不得不寫篇文章來完成任務。
與文字打交道,自然而然避免不了與報社的人打交道。我有幸認識了「院長」。其實我們早就見過,在我剛進公司的時候,那時入職培訓,我坐在下面,而他在上面講課。
他的外號有好幾個,有些同事喊他「靠山王」,這源於他的名字,因與「靠山王」重名而得之。我們就喊他「院長」,只因他在毛澤東文學院待過。
對湖南的文人來說,這是文人們的殿堂,因只有省作協成員,才有資格去學習。他很有恆心,或者說有點走火入魔,他的大部分心血撲在了文字上。不喜歡文字的人,背後也說他一根筋。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還是我的引路人。記得有一次,他給我發來了信息,說想往文字方面走長遠點?有沒有興趣去一個文學論壇玩玩?
我當時正好無聊,當然求之不得。他把我帶進了HUN省作家論壇。這個論壇,幾乎匯集了HUN省各個市區頂尖的作家,還有許多老人家,讓我意識到了學無止境。
我也開始向他探討有關文字方面的學問。他說了文字得靠自己悟,並向我推薦了一些作家的書。他就是靠看他們的書,慢慢成長的。
我也開始慢慢研究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秉持樸實無華的文風,推崇沈從文、汪曾祺的寫作風格和語言。他的散文、汪派味道很濃。
當時他正好出了一本散文集《居鎮十年》,這是一本關於他經歷和對生活感悟的散文集。他的作品大體可分三類:家鄉及風土人情;軍營生活;個人成長心理歷程。
他十歲前生活在芷江山里一個叫苗田的地方。因父親長年在外工作,童年與祖父最為親切。故鄉及祖父是他生命里很重的一部分。
在《歲月之河》中有這樣的描述:而我自己,從苗田村起始,到不惑的年紀,似乎都在她的懷抱里行走,從不曾離開。據他解釋,《歲月之河》是能概括他近三十年來人生軌跡的,他的生命一直沿著一條河流在行走,這就是沅水。
而他將《歲月之河》放於集子的第一篇,也有文之啟始,不忘故土、祭拜先賢的意味。
另外在《憶水》、《紅薯》、《楊梅》、《葛葉》、《辣椒》、《米豆腐》等篇章里,都有祖父的影子。他在《陽春》一文里寫道:看到此景,總想起祖父吆牛荷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做陽春的情景,不禁潛然。他對祖父情感是對故土的情感,是對土地和鄉村一種深深地眷戀。
他寫故鄉的那片油茶林,可惜已被砍伐殆盡。其實這不僅是對那片油茶林的惋惜,也是是對中國整個農村急功近利的一種展露。
可愛的烏梢蛇,遮天避日的油茶林,那條埋沒在油茶林里的小路,都是值得懷念的。可現今都成為了裸露的土地,人們在上面種植菸草。
「鄉人說,茶樹根熏出來的臘肉很香好吃。還有那些砍伐的斧頭把和鋤頭把,也許是堅韌的茶木。」我覺得這幾句話是值得深思的,細心的人應該會發現他撕裂了一些東西來看。
在《居鎮十年》的集子裡。軍營生活有好幾篇。趴冰臥雪,戈壁長奔,看得出軍營對他成長塑形的重要。文章中能體味到他拖著傷腿在滴水成冰的寒冬里長奔,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地修建314國道。
最打動我的還屬《蔡班長》這篇文章。蔡班長的三個耳光,讓他很冤。新兵看電影亂吐瓜子殼,他跟著遭了罪。多年過去了蔡班長為這件事情內疚,但他並沒記恨,只淡淡地說「那件事我們倆都沒有對和錯」。
當我遇上困難向他訴苦時,他總說這不值一提,比起他當年趴冰臥雪差遠了。也許的確如他所說吧。
復員後,他去過海南一家個體診所上班,因無法適應,不懂言語,辭去工作,又去廣州謀生,這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電白之行》訴述了他求職碰壁,體會到了人間冷暖。最終,他到了湘維,回到沅水邊。這不得不說是命運對他的一種安排。
他喜歡佛學,他堅持認為佛不是宗教而是如儒家、道家一樣的學派。他常與我聊禪宗故事。不了解他的人,初看《出家之念》會大吃一驚,以為他也會想不開而出家。
我最初的想法也一樣。當聽他說和一位浙江大學的學生談到出家,對方可介紹他去一寺廟,但那寺廟僧人多為大學生,需文憑時,我竊笑不已,何時起,佛門門檻變高了,不是眾生平等?這些人是書讀多了還是逃避現實而走入佛門?我認為逃避現實居多吧。
網上這類新聞較多,某博士出家了,某明星也看破紅塵。當仔細閱完,大家才幡然大悟,發現對他理解錯誤。他對佛學有新的認識。他認為佛不能只是形式上讓人膜拜的神,而應該是一門哲學,一種文化。人們應該學習,而不是膜拜。我認為,與其說他嚮往「出家」,不如如他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境界,借佛理超越自我。
《居鎮十年》是我喜歡的散文,沒有華麗辭藻,樸實無華的文字散發生活情趣。這本散文集,對他來說,是春的開始。對我來說,是學習的榜樣。
我的這本《閒看生活散文集》,或許有一點受他出書的影響,但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更多的體現在恬淡平和,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