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淡淡的鄉愁 (10)梁姨
梁姨
我和梁姨是親戚,但沒有血緣關係。
我們相識在醫院。我與她女兒住同間病房。
我是天降橫禍。堂姑小孩抓周,我去「喝酒」。當地辦喜事統稱「喝酒」。回家路上,我挑著擔,沿路邊行走,有輛車從後撞過來。我躺在坑裡。命不該絕,四天四夜,我醒過來。可是骨頭斷了好幾處,過了十天,醫生說手會殘。母親不信,辦了出院,來到正骨醫院。
正骨醫院其學術思想源於骨傷十二大流派之一——孫孝火昆正骨術。當時院長正是第二代傳人孫廣生主任醫師。而我的責任醫生是他的女兒。姑父與院長同族。表弟打架,手脫了臼,來到正骨醫院,正遇院長。院長抓住他的手,輕輕一扯,只聽一聲尖叫,他的手能動了。院長和姑父說,在家靜養即可。我也頗受照顧,但還是住了兩個多月。
她女兒也是天降橫禍。放學與同學回家,路過土坑,被人推倒,摔斷了腿。她女兒是公主,含金鑰匙出生,從小未受過苦,或許連痛都不知。剛來時,大家束手無策,梁姨慌了,在床邊來回走動,還不停地搓手。醫生檢查,確認只是普通骨折。她才回歸正常,但眼角還殘留眼淚。
靜養兩天,她女兒的腳要鑽鋼針,掉秤砣,防止長歪。那天在病房,哭天喊地的模樣,著實讓人心痛。梁姨只能幹著急,又流眼淚。我很看不慣,也很納悶,打了麻藥,沒有知覺,還很痛?咋會哭呢?還是痛徹心扉的哭。太嬌生慣養了。我很羨慕,她一哭,梁姨就心軟,還不停責怪自己,讓女兒受苦。
我不喜歡這樣。我很看不慣,但我是好孩子,又不喜歡暴力,想來想去,只能惹她生氣。她也納悶,我比她嚴重,但在醫院,為何還這麼開心呢?她認為在醫院是悲痛的事。而我卻希望時間停留,享受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
她討厭我開心。我看她生氣,就更開心。或許我當時活潑,住院還有這般心態,梁姨甚是喜歡。她常從家煲湯,總會分我一些。晚上在醫院無聊,她又從家搬來彩電。病房熱鬧了。隔壁幾間病房的人常來玩。某次不知何因?貌似換台,我喜歡武俠,而她喜歡動畫,兩人爭吵不休。她不停地對我說「戴燕」「戴燕」。「戴燕」在當地是「討厭」之意。我看她生氣,反而更樂。還不忘詢問,「戴燕」是啥意思?氣得她雙手不停地敲打床被。我實在太調皮了。我來了興致,還想逗她。母親捂住了我。
我常惹她。梁姨並未生氣,只叫我們和平相處。雖然我和她女不和,但也不影響她與母親的友誼。她們相見恨晚。梁姨雖出生富貴,但未有公主脾性,反而平易近人。她極為自律,從小刻苦,出類拔萃,憑自身能力,進入縣稅務局。
她極度愛美。她愛打扮,九十年代初,塗口紅,畫眉毛。她常穿旗袍。旗袍當時少見,上層人士標誌。她擁有高挑身材,把自身優勢展現淋漓盡致。真是美麗極了。其實她的氣質最迷人。這與她的家庭教育分不開。我見過她的父親,和藹可親,總是笑眯眯的。只有這樣的家庭,才有這樣的女兒。梁姨永遠一副金絲邊眼鏡,常露微笑。只要往人群站,立馬鶴立雞群。她的氣質使我自卑,總讓我仰慕。
母親穿土布衣,臉有皺紋。她無工作,典型家庭主婦。兩人一站,城鄉差距巨大。沒人認為她倆會有交集,更別說相見恨晚。
其實母親也很優秀。她年輕時非常要強,從不與命運妥協,無論多忙,總會擠出時間讀書。憑著信念,她念完高中。這是了不起的事。當時村里還沒有幾個高中生。可惜最終扼殺在封建殘餘的家庭。
外祖母不准她讀書。外祖母認為女人會家務就行。她給母親找婆家。母親心傲,怎會輕易出嫁。她想逃出家庭。她想外出闖蕩。她等來改革開放。外祖母怕她怨恨,怕她一去不返,死活不同意。她偷偷收拾行李,上了去深圳的車。或許命運使然,外祖母在最後時刻,把母親拖了下來。並說還想逃,永遠別回來,脫離母女關係。
這很嚴重。如果脫離,會遭村民唾罵。村里再無母親容身之所。母親只能妥協。在媒人軟磨硬泡下,嫁給我的父親。父親當時在村大隊管事。第二年,我哥出生。問題來了。小孩沒人照顧。而當時剛恢復高考。憑母親能力,很有希望進大學。母親為了家庭,只能放棄。
友誼到何種地步?我不知曉。反正出院時,梁姨和母親緊握雙手,久久不肯鬆開,並直言常聯繫。第二年正月初二,我和母親來到她家。縣城有條資江。她住在資江邊一棟洋樓里。梁姨早在門外等候。她非常開心。走進房門,我驚呆了,從未見如此乾淨的房間。我們脫鞋,梁姨不讓,牽著我來到客廳。母親怕弄髒房間,不讓我亂走動。我本坐不住,有點不開心,變得很拘束,坐在沙發上,眼珠不停地轉動。
梁姨與母親閒聊。閒聊兩句,不忘催我吃糖果,還剝桔。我們受到貴賓待遇。傍晚時分,按照鄉俗,我們應離去。梁姨不讓,再三挽留。母親拗不過,無法拒絕,只能答應。我露出苦笑。我不喜歡拘束生活。梁姨知我無聊,飯後帶我們外出散步。
我們來到江邊。梁姨說這就是資江。資江很大,一望無垠,為湖南四大江之一,間有輪船行駛。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資江。我被震撼了。這是家鄉的小河無法比擬的。長大後發現,當地叫法是錯誤的。這條江只能叫西洋江,不是資江,屬於郝水支流,發源於縣岳坪峰,經太芝廟、潭府、陳家坊鄉、邵東縣范家山鎮,於牛馬司從右岸匯入邵水。而邵水發源於邵東縣雙鳳鄉回龍峰西北麓南沖,經周官橋、兩市塘、牛馬司、雲水鋪鄉,於SY市區沿江橋從右岸匯入資江。可見資江有多大。
梁姨見我出神,對母親說,要我考出農村,多見世面。可惜我吊兒郎當,當時未能領會。第二天,母親與梁姨約定,以後常走動。梁姨給了我一百元壓歲錢。這在當時是不小的數目。平時過年,父母只給我幾塊,最多十塊的壓歲錢。
此後幾年,母親讓我獨自前往。我提前和梁姨打招呼。她會推掉其他事。這幾年,她升了官,工作繁忙,家裡少開餐。她就帶我去她爸媽家。梁姨讓我喊外公、外婆。我沒見過世面,就更拘束。梁姨說我膽小。其實我膽挺大,但總格格不入,不知如何融入。生活習性,接觸層面不一,難有共同話語。她們談話,我插不上嘴。最主要的是我不會普通話。我每次得重複幾遍,她們才心領神會。我只有保持沉默。
九八年洪水,縣城一片汪洋。梁姨住在江邊,更難倖免。母親擔心梁姨,打了電話,得知她家雖被淹沒,但人沒事。母親就每天祈禱。祈禱有效,洪水退了。梁姨也安全了。但家裡東西暫不能用。母親叫她把東西送來。
家鄉有條小河。村裡有碼頭,供百姓洗衣。那時正值夏天,東西遇水易臭。梁姨沒有猶豫,裝了一車衣被,還帶了西瓜。我們全家清洗。花了三天,才洗淨衣被。碼頭對岸有河灘,平時乾涸。母親把衣被鋪在河灘。
家鄉有傻子和叫花子。母親怕衣被會丟,從家搬來躺椅,在碼頭守了兩晚。母親給梁姨電話,叫她來取。梁姨說我們辛苦,考慮很久,我家也能用,東西送給我們。
經過此事,兩家關係神速。母親傳統思想作祟,孔孟之道根深蒂固。她認為女兒終究不如兒,嫁出去難有時間管父母。梁姨只有一女,雖有條件,但不敢再生。母親想要我給梁姨養老。
那年,她花了兩個月,做了兩雙棉布鞋。鞋是千層底。這是耗時間的活。先用漿糊把碎布粘貼在木板,放太陽下曬乾;裁剪成鞋底模樣,用白布沿邊緣圍一圈,並粘好;重疊,放木夾上;線針穿刺。穿刺時不能三心二意,極易扎手。先用鋼錐扎洞,再穿針。母親特用心,縫的很細。鞋底越密越暖且牢固。
我很無語。母親思想還停留在她那年代。社會早就變了。獨生出台,獨生女兒一樣養老。再說憑梁姨條件,也輪不到我。我也不想高攀,但又不想忤逆母親。過年時,我把東西提過去。但我啥也沒說。梁姨清楚母親用心。她也未點破。我繼續叫她梁姨。
這年暑假周末。她帶女兒、侄女、侄兒來到我家。她還是那副金絲邊眼鏡,面帶微笑。這是她們第一次下鄉,對啥事都好奇。邊走邊笑邊提問。
「看,這就是牛?我只書上見過,好大哦,這牛角長的好好!」手還不忘摸下牛角。我急忙制止。牛角不能亂碰,容易傷人。
「看,這公雞好大,我吃過,但沒見過,原來公雞會飛。」
「看,這有兔子,好可愛哦,兔子是吃草的?」鄰居家養了十來只兔子。籠里放了許多青草。
「看,這有葡萄樹,上有好多青葡萄,真的好看。」我家房前栽有葡萄樹,打了樹架。樹藤纏在樹架。葡萄懸掛樹架。甚是好看。
我靜靜地陪著。城鄉有別,她們對鄉下一無所知,正如我對城裡一無所知。母親在炒菜。梁姨與母親閒聊片刻。梁姨見牆壁貼了許多獎狀。她一張一張往下看。她叫她們三個好好看看。我汗顏,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我喜歡玩,學習吊兒郎當,太調皮搗蛋。我成不了她們的榜樣。
母親叫我帶她們到處走走。我想了想,帶她們來到後山。當時黃金未開採,家鄉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我們沿小路上去。她們不停詢問。我只好一一作答。沒辦法,誰叫她們是城裡人呢?
前方有條小坑,有水流下。水滴在石上,四處飛濺。她們以為是小溪,因為水也清澈。其實這不是小溪,是渠道下來的,供百姓澆菜。她們蹲下來,雙手捧水往臉上敷。水乾淨,我未制止。只要她們開心就好。我本想帶她們去見真溪流。水從山頂流下,甘甜可可。可惜時間不夠,路程遠,只好打消念頭。
我們來到一棵槐樹下。這是當地最大的一棵樹,需三人環抱。樹很茂盛,無任何衰老態。槐樹可藥用。《本草綱目》云:「槐初生嫩芽,可炸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或采槐子種畦中,采苗食之亦良」。
《抱朴子》云:「此物至補腦,早服之令人發不白而生長」。
《名醫別錄》云:「服之令腦滿發不白而生長」。花蕾可食,為清涼性收斂止血藥;槐花可作黃色染料,槐實能止血、降壓,根皮、樹枝藥用,治瘡毒;種子榨油供工業用;槐角的外果可提餡糖等。可以說槐樹全身都是寶。
這裡發生不愉快。平時開花結果,未見村民任何動靜,任槐樹自生自滅。外地人以為是野生的。這確實是野生的。確切的說,樹本在山中,只是人工開墾,劃到私人。但樹還屬於公家。有兩個外地人,摘了幾麻袋槐花,被村民發現。麻袋不僅沒收,還被罰了錢。我不敢告訴梁姨,這是丟臉的事,只說槐樹的妙用。她們很用心的聽。這是城裡學不到的。她們或許沒見過如此大的樹,更不清楚槐樹全身都是寶。她們久久不肯離開。
因臨近飯點,不敢走遠。聽到父親叫喊,我們原路返回。母親炒了十個菜。雞鴨魚肉都有。鄉里的最高規格。當時我和母親探討。我認為她們對雞鴨魚肉膩了,不如多些小菜,吃不完也不至於浪費。母親說,難得來一回,雞鴨魚肉必須有。這也證明我們非常重視。我想想也有理,沒有繼續反駁。結果如我所料,在她們眼裡,雞鴨魚肉還不如小菜。但梁姨也特別感動。她看得出母親對她的重視。
初三畢業,我考入省重點高中。我把消息告訴梁姨。她叫我去趟她家。她給了我本書,書名叫卡耐基成功秘訣。她叫我別放鬆,暑假好好研究。我對此書不感興趣,粗看一篇,現已全忘。我玩了一個月。父親還帶我去釣魚。開學時,我又去了梁姨家。梁姨準備了被子,還準備了鋼衣架。這種衣架特製,是富人家用。
梁姨親自送我到校。當時在八十四班,班主任是石燁毓老師。我對這名字印象深。小舅舅名字也有毓,我當時讀成敏,後查字典才知叫毓,從而記住了這個字。石老師戴眼鏡,也是笑眯眯的。她個兒雖小,但實力強勁,不到四十,已是HUN省特級教師。她家全是人才,總共三姐弟,另外兩個,一個在德國,一個在法國。
我是第一個報名。石老師以為我是梁姨的兒子,因報名都是父母送校。石老師很詫異,也猜到兩家關係不一般。梁姨和她聊天,我打掃衛生。她們聊得很愉快,都是我的話題,無非叫老師嚴管,有事隨時電話之類。我留在學校,望著梁姨離開,我流下眼淚。心裡除了感動還有不舍。
陰差陽錯,軍訓完畢,我莫名其妙的被分在九十班。我沒當回事。過了個把月,梁姨來校看我,把我臭罵一頓。她找到石老師,去學校查詢我的名字,才找到我。梁姨問我換班,怎不告訴她?想換也來不及了。現在回想,我應該是被頂包了。軍訓完畢,只有幾個人從原班出來,原班本是全校最好班級。梁姨未說破。她又和我現任班主任聊了很久。最後喊我出去,交代很多,才遲遲離開。她當時穿著旗袍,還有高跟鞋,與生俱來的氣質,讓眾人仰慕。多位同學在她走後,還在談及。
這學期,我是鄉巴佬進城,對啥都好奇。我也接觸小說,甚至迷戀。金庸、古龍是我的最愛。課餘時間,哪怕深夜,我都想看會。我的成績也直線下降。
這年底,她父親六十大壽。梁姨安排我坐在親戚席上。她交代幾句,去忙其他事了。同桌有兩位是學校老師,一位是教導主任,一位是班主任。我和他們打了招呼。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我感激這次吃飯。某天夜晚十點,寢室關燈,我還在用充電燈看小說,被教導主任抓了。他是出名的嚴厲,凡是被抓,都會通報批評,也會通知班主任。路上很黑,他一直在訓話,見我始終沉默,用電筒照了我,發現是我,說了一頓,然後放了。第二天,沒有通報批評,班主任也不知。
高一期末,因班級管理不善,面臨分散。我和梁姨隨口談了,但沒放在心上。開學時,我分在八十五班,班主任正是梁姨的親戚。岳老師見到我,把我叫了過去,說梁姨特意和他打了招呼,要他重點關照。他非常有才華,當時是省作協成員。放眼現在,省作協成員也少,當時更少。
我開始很努力,特別是文章,非常用心。我們每周會寫文章。我的文章常得高分,還有文章投入報社。可惜未能發表。好景不長,母親重病,我跌入低谷。我沒心思讀書。母親硬要我讀。我讀的很艱難,一點也不開心。我沉默了。母親也不讓我告訴梁姨。梁姨最近煩心,在鬧離婚。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偶爾聽她爸媽談及,她前夫有錯在先。我就這樣渾噩的生活。
那年我們在她爸媽那吃飯。我喊了外公、外婆。我們彼此很熟悉。她們其樂融融,我卻開心不起。她們說我憂鬱了。我確實憂鬱了,想起母親日益消瘦,我幫不上忙,無能為力。梁姨總問我怎麼了?想起母親的話,我無法訴說,也不想給她增加煩惱。
高三文理分科。我回到原班。梁姨又到校。得知班主任是石老師,和她聊了很久。石老師對我有印象,我是第一個來報名,而且還是梁姨陪伴。可惜我不再是當初陽光男孩。我只埋頭苦讀。心裡很苦很累。
梁姨找了新伴。她心情好了。我把母親的事情告訴了她。她又罵了我。她帶著新伴去看了母親。
高考失利。我想外出打工。母親要我復讀。我來諮詢梁姨。她也讓我復讀。我被說的啞口無言,只能復讀。那天她侄女來家玩。她侄女考上另一所省重點高中。見我就說,高材生來了,向你學習。我滿臉通紅,真想找洞躲避。我不是原來的我了。
我考入大學,母親去世。梁姨也去了上海。我沒去她家了。但還是常聯繫。知道她在上海很好。我心滿意足。某次過年,和她聯繫。她很開心。她說現在很少回湘。有時間來懷化看我。我強忍淚水。我無顏見她。我成不了人才。我們是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
我在逃避。我在逃避。
前年老爸病危,我來到正骨醫院。多年未歸,一切物是人非。心裡只有模糊印象,我經過縣稅務局,停了下來。稅務局一切未變,我在這裡走了十多年。我好想走進去,又停下來。梁姨不在這了。我甚是想念,但又不能去見她。
她女兒嫁在芬蘭。梁姨當外婆了。梁姨去了芬蘭。我們就再未聯繫。
我和梁姨是親戚,但沒有血緣關係。
我們相識在醫院。我與她女兒住同間病房。
我是天降橫禍。堂姑小孩抓周,我去「喝酒」。當地辦喜事統稱「喝酒」。回家路上,我挑著擔,沿路邊行走,有輛車從後撞過來。我躺在坑裡。命不該絕,四天四夜,我醒過來。可是骨頭斷了好幾處,過了十天,醫生說手會殘。母親不信,辦了出院,來到正骨醫院。
正骨醫院其學術思想源於骨傷十二大流派之一——孫孝火昆正骨術。當時院長正是第二代傳人孫廣生主任醫師。而我的責任醫生是他的女兒。姑父與院長同族。表弟打架,手脫了臼,來到正骨醫院,正遇院長。院長抓住他的手,輕輕一扯,只聽一聲尖叫,他的手能動了。院長和姑父說,在家靜養即可。我也頗受照顧,但還是住了兩個多月。
她女兒也是天降橫禍。放學與同學回家,路過土坑,被人推倒,摔斷了腿。她女兒是公主,含金鑰匙出生,從小未受過苦,或許連痛都不知。剛來時,大家束手無策,梁姨慌了,在床邊來回走動,還不停地搓手。醫生檢查,確認只是普通骨折。她才回歸正常,但眼角還殘留眼淚。
靜養兩天,她女兒的腳要鑽鋼針,掉秤砣,防止長歪。那天在病房,哭天喊地的模樣,著實讓人心痛。梁姨只能幹著急,又流眼淚。我很看不慣,也很納悶,打了麻藥,沒有知覺,還很痛?咋會哭呢?還是痛徹心扉的哭。太嬌生慣養了。我很羨慕,她一哭,梁姨就心軟,還不停責怪自己,讓女兒受苦。
我不喜歡這樣。我很看不慣,但我是好孩子,又不喜歡暴力,想來想去,只能惹她生氣。她也納悶,我比她嚴重,但在醫院,為何還這麼開心呢?她認為在醫院是悲痛的事。而我卻希望時間停留,享受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
她討厭我開心。我看她生氣,就更開心。或許我當時活潑,住院還有這般心態,梁姨甚是喜歡。她常從家煲湯,總會分我一些。晚上在醫院無聊,她又從家搬來彩電。病房熱鬧了。隔壁幾間病房的人常來玩。某次不知何因?貌似換台,我喜歡武俠,而她喜歡動畫,兩人爭吵不休。她不停地對我說「戴燕」「戴燕」。「戴燕」在當地是「討厭」之意。我看她生氣,反而更樂。還不忘詢問,「戴燕」是啥意思?氣得她雙手不停地敲打床被。我實在太調皮了。我來了興致,還想逗她。母親捂住了我。
我常惹她。梁姨並未生氣,只叫我們和平相處。雖然我和她女不和,但也不影響她與母親的友誼。她們相見恨晚。梁姨雖出生富貴,但未有公主脾性,反而平易近人。她極為自律,從小刻苦,出類拔萃,憑自身能力,進入縣稅務局。
她極度愛美。她愛打扮,九十年代初,塗口紅,畫眉毛。她常穿旗袍。旗袍當時少見,上層人士標誌。她擁有高挑身材,把自身優勢展現淋漓盡致。真是美麗極了。其實她的氣質最迷人。這與她的家庭教育分不開。我見過她的父親,和藹可親,總是笑眯眯的。只有這樣的家庭,才有這樣的女兒。梁姨永遠一副金絲邊眼鏡,常露微笑。只要往人群站,立馬鶴立雞群。她的氣質使我自卑,總讓我仰慕。
母親穿土布衣,臉有皺紋。她無工作,典型家庭主婦。兩人一站,城鄉差距巨大。沒人認為她倆會有交集,更別說相見恨晚。
其實母親也很優秀。她年輕時非常要強,從不與命運妥協,無論多忙,總會擠出時間讀書。憑著信念,她念完高中。這是了不起的事。當時村里還沒有幾個高中生。可惜最終扼殺在封建殘餘的家庭。
外祖母不准她讀書。外祖母認為女人會家務就行。她給母親找婆家。母親心傲,怎會輕易出嫁。她想逃出家庭。她想外出闖蕩。她等來改革開放。外祖母怕她怨恨,怕她一去不返,死活不同意。她偷偷收拾行李,上了去深圳的車。或許命運使然,外祖母在最後時刻,把母親拖了下來。並說還想逃,永遠別回來,脫離母女關係。
這很嚴重。如果脫離,會遭村民唾罵。村里再無母親容身之所。母親只能妥協。在媒人軟磨硬泡下,嫁給我的父親。父親當時在村大隊管事。第二年,我哥出生。問題來了。小孩沒人照顧。而當時剛恢復高考。憑母親能力,很有希望進大學。母親為了家庭,只能放棄。
友誼到何種地步?我不知曉。反正出院時,梁姨和母親緊握雙手,久久不肯鬆開,並直言常聯繫。第二年正月初二,我和母親來到她家。縣城有條資江。她住在資江邊一棟洋樓里。梁姨早在門外等候。她非常開心。走進房門,我驚呆了,從未見如此乾淨的房間。我們脫鞋,梁姨不讓,牽著我來到客廳。母親怕弄髒房間,不讓我亂走動。我本坐不住,有點不開心,變得很拘束,坐在沙發上,眼珠不停地轉動。
梁姨與母親閒聊。閒聊兩句,不忘催我吃糖果,還剝桔。我們受到貴賓待遇。傍晚時分,按照鄉俗,我們應離去。梁姨不讓,再三挽留。母親拗不過,無法拒絕,只能答應。我露出苦笑。我不喜歡拘束生活。梁姨知我無聊,飯後帶我們外出散步。
我們來到江邊。梁姨說這就是資江。資江很大,一望無垠,為湖南四大江之一,間有輪船行駛。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資江。我被震撼了。這是家鄉的小河無法比擬的。長大後發現,當地叫法是錯誤的。這條江只能叫西洋江,不是資江,屬於郝水支流,發源於縣岳坪峰,經太芝廟、潭府、陳家坊鄉、邵東縣范家山鎮,於牛馬司從右岸匯入邵水。而邵水發源於邵東縣雙鳳鄉回龍峰西北麓南沖,經周官橋、兩市塘、牛馬司、雲水鋪鄉,於SY市區沿江橋從右岸匯入資江。可見資江有多大。
梁姨見我出神,對母親說,要我考出農村,多見世面。可惜我吊兒郎當,當時未能領會。第二天,母親與梁姨約定,以後常走動。梁姨給了我一百元壓歲錢。這在當時是不小的數目。平時過年,父母只給我幾塊,最多十塊的壓歲錢。
此後幾年,母親讓我獨自前往。我提前和梁姨打招呼。她會推掉其他事。這幾年,她升了官,工作繁忙,家裡少開餐。她就帶我去她爸媽家。梁姨讓我喊外公、外婆。我沒見過世面,就更拘束。梁姨說我膽小。其實我膽挺大,但總格格不入,不知如何融入。生活習性,接觸層面不一,難有共同話語。她們談話,我插不上嘴。最主要的是我不會普通話。我每次得重複幾遍,她們才心領神會。我只有保持沉默。
九八年洪水,縣城一片汪洋。梁姨住在江邊,更難倖免。母親擔心梁姨,打了電話,得知她家雖被淹沒,但人沒事。母親就每天祈禱。祈禱有效,洪水退了。梁姨也安全了。但家裡東西暫不能用。母親叫她把東西送來。
家鄉有條小河。村裡有碼頭,供百姓洗衣。那時正值夏天,東西遇水易臭。梁姨沒有猶豫,裝了一車衣被,還帶了西瓜。我們全家清洗。花了三天,才洗淨衣被。碼頭對岸有河灘,平時乾涸。母親把衣被鋪在河灘。
家鄉有傻子和叫花子。母親怕衣被會丟,從家搬來躺椅,在碼頭守了兩晚。母親給梁姨電話,叫她來取。梁姨說我們辛苦,考慮很久,我家也能用,東西送給我們。
經過此事,兩家關係神速。母親傳統思想作祟,孔孟之道根深蒂固。她認為女兒終究不如兒,嫁出去難有時間管父母。梁姨只有一女,雖有條件,但不敢再生。母親想要我給梁姨養老。
那年,她花了兩個月,做了兩雙棉布鞋。鞋是千層底。這是耗時間的活。先用漿糊把碎布粘貼在木板,放太陽下曬乾;裁剪成鞋底模樣,用白布沿邊緣圍一圈,並粘好;重疊,放木夾上;線針穿刺。穿刺時不能三心二意,極易扎手。先用鋼錐扎洞,再穿針。母親特用心,縫的很細。鞋底越密越暖且牢固。
我很無語。母親思想還停留在她那年代。社會早就變了。獨生出台,獨生女兒一樣養老。再說憑梁姨條件,也輪不到我。我也不想高攀,但又不想忤逆母親。過年時,我把東西提過去。但我啥也沒說。梁姨清楚母親用心。她也未點破。我繼續叫她梁姨。
這年暑假周末。她帶女兒、侄女、侄兒來到我家。她還是那副金絲邊眼鏡,面帶微笑。這是她們第一次下鄉,對啥事都好奇。邊走邊笑邊提問。
「看,這就是牛?我只書上見過,好大哦,這牛角長的好好!」手還不忘摸下牛角。我急忙制止。牛角不能亂碰,容易傷人。
「看,這公雞好大,我吃過,但沒見過,原來公雞會飛。」
「看,這有兔子,好可愛哦,兔子是吃草的?」鄰居家養了十來只兔子。籠里放了許多青草。
「看,這有葡萄樹,上有好多青葡萄,真的好看。」我家房前栽有葡萄樹,打了樹架。樹藤纏在樹架。葡萄懸掛樹架。甚是好看。
我靜靜地陪著。城鄉有別,她們對鄉下一無所知,正如我對城裡一無所知。母親在炒菜。梁姨與母親閒聊片刻。梁姨見牆壁貼了許多獎狀。她一張一張往下看。她叫她們三個好好看看。我汗顏,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我喜歡玩,學習吊兒郎當,太調皮搗蛋。我成不了她們的榜樣。
母親叫我帶她們到處走走。我想了想,帶她們來到後山。當時黃金未開採,家鄉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我們沿小路上去。她們不停詢問。我只好一一作答。沒辦法,誰叫她們是城裡人呢?
前方有條小坑,有水流下。水滴在石上,四處飛濺。她們以為是小溪,因為水也清澈。其實這不是小溪,是渠道下來的,供百姓澆菜。她們蹲下來,雙手捧水往臉上敷。水乾淨,我未制止。只要她們開心就好。我本想帶她們去見真溪流。水從山頂流下,甘甜可可。可惜時間不夠,路程遠,只好打消念頭。
我們來到一棵槐樹下。這是當地最大的一棵樹,需三人環抱。樹很茂盛,無任何衰老態。槐樹可藥用。《本草綱目》云:「槐初生嫩芽,可炸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或采槐子種畦中,采苗食之亦良」。
《抱朴子》云:「此物至補腦,早服之令人發不白而生長」。
《名醫別錄》云:「服之令腦滿發不白而生長」。花蕾可食,為清涼性收斂止血藥;槐花可作黃色染料,槐實能止血、降壓,根皮、樹枝藥用,治瘡毒;種子榨油供工業用;槐角的外果可提餡糖等。可以說槐樹全身都是寶。
這裡發生不愉快。平時開花結果,未見村民任何動靜,任槐樹自生自滅。外地人以為是野生的。這確實是野生的。確切的說,樹本在山中,只是人工開墾,劃到私人。但樹還屬於公家。有兩個外地人,摘了幾麻袋槐花,被村民發現。麻袋不僅沒收,還被罰了錢。我不敢告訴梁姨,這是丟臉的事,只說槐樹的妙用。她們很用心的聽。這是城裡學不到的。她們或許沒見過如此大的樹,更不清楚槐樹全身都是寶。她們久久不肯離開。
因臨近飯點,不敢走遠。聽到父親叫喊,我們原路返回。母親炒了十個菜。雞鴨魚肉都有。鄉里的最高規格。當時我和母親探討。我認為她們對雞鴨魚肉膩了,不如多些小菜,吃不完也不至於浪費。母親說,難得來一回,雞鴨魚肉必須有。這也證明我們非常重視。我想想也有理,沒有繼續反駁。結果如我所料,在她們眼裡,雞鴨魚肉還不如小菜。但梁姨也特別感動。她看得出母親對她的重視。
初三畢業,我考入省重點高中。我把消息告訴梁姨。她叫我去趟她家。她給了我本書,書名叫卡耐基成功秘訣。她叫我別放鬆,暑假好好研究。我對此書不感興趣,粗看一篇,現已全忘。我玩了一個月。父親還帶我去釣魚。開學時,我又去了梁姨家。梁姨準備了被子,還準備了鋼衣架。這種衣架特製,是富人家用。
梁姨親自送我到校。當時在八十四班,班主任是石燁毓老師。我對這名字印象深。小舅舅名字也有毓,我當時讀成敏,後查字典才知叫毓,從而記住了這個字。石老師戴眼鏡,也是笑眯眯的。她個兒雖小,但實力強勁,不到四十,已是HUN省特級教師。她家全是人才,總共三姐弟,另外兩個,一個在德國,一個在法國。
我是第一個報名。石老師以為我是梁姨的兒子,因報名都是父母送校。石老師很詫異,也猜到兩家關係不一般。梁姨和她聊天,我打掃衛生。她們聊得很愉快,都是我的話題,無非叫老師嚴管,有事隨時電話之類。我留在學校,望著梁姨離開,我流下眼淚。心裡除了感動還有不舍。
陰差陽錯,軍訓完畢,我莫名其妙的被分在九十班。我沒當回事。過了個把月,梁姨來校看我,把我臭罵一頓。她找到石老師,去學校查詢我的名字,才找到我。梁姨問我換班,怎不告訴她?想換也來不及了。現在回想,我應該是被頂包了。軍訓完畢,只有幾個人從原班出來,原班本是全校最好班級。梁姨未說破。她又和我現任班主任聊了很久。最後喊我出去,交代很多,才遲遲離開。她當時穿著旗袍,還有高跟鞋,與生俱來的氣質,讓眾人仰慕。多位同學在她走後,還在談及。
這學期,我是鄉巴佬進城,對啥都好奇。我也接觸小說,甚至迷戀。金庸、古龍是我的最愛。課餘時間,哪怕深夜,我都想看會。我的成績也直線下降。
這年底,她父親六十大壽。梁姨安排我坐在親戚席上。她交代幾句,去忙其他事了。同桌有兩位是學校老師,一位是教導主任,一位是班主任。我和他們打了招呼。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我感激這次吃飯。某天夜晚十點,寢室關燈,我還在用充電燈看小說,被教導主任抓了。他是出名的嚴厲,凡是被抓,都會通報批評,也會通知班主任。路上很黑,他一直在訓話,見我始終沉默,用電筒照了我,發現是我,說了一頓,然後放了。第二天,沒有通報批評,班主任也不知。
高一期末,因班級管理不善,面臨分散。我和梁姨隨口談了,但沒放在心上。開學時,我分在八十五班,班主任正是梁姨的親戚。岳老師見到我,把我叫了過去,說梁姨特意和他打了招呼,要他重點關照。他非常有才華,當時是省作協成員。放眼現在,省作協成員也少,當時更少。
我開始很努力,特別是文章,非常用心。我們每周會寫文章。我的文章常得高分,還有文章投入報社。可惜未能發表。好景不長,母親重病,我跌入低谷。我沒心思讀書。母親硬要我讀。我讀的很艱難,一點也不開心。我沉默了。母親也不讓我告訴梁姨。梁姨最近煩心,在鬧離婚。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偶爾聽她爸媽談及,她前夫有錯在先。我就這樣渾噩的生活。
那年我們在她爸媽那吃飯。我喊了外公、外婆。我們彼此很熟悉。她們其樂融融,我卻開心不起。她們說我憂鬱了。我確實憂鬱了,想起母親日益消瘦,我幫不上忙,無能為力。梁姨總問我怎麼了?想起母親的話,我無法訴說,也不想給她增加煩惱。
高三文理分科。我回到原班。梁姨又到校。得知班主任是石老師,和她聊了很久。石老師對我有印象,我是第一個來報名,而且還是梁姨陪伴。可惜我不再是當初陽光男孩。我只埋頭苦讀。心裡很苦很累。
梁姨找了新伴。她心情好了。我把母親的事情告訴了她。她又罵了我。她帶著新伴去看了母親。
高考失利。我想外出打工。母親要我復讀。我來諮詢梁姨。她也讓我復讀。我被說的啞口無言,只能復讀。那天她侄女來家玩。她侄女考上另一所省重點高中。見我就說,高材生來了,向你學習。我滿臉通紅,真想找洞躲避。我不是原來的我了。
我考入大學,母親去世。梁姨也去了上海。我沒去她家了。但還是常聯繫。知道她在上海很好。我心滿意足。某次過年,和她聯繫。她很開心。她說現在很少回湘。有時間來懷化看我。我強忍淚水。我無顏見她。我成不了人才。我們是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
我在逃避。我在逃避。
前年老爸病危,我來到正骨醫院。多年未歸,一切物是人非。心裡只有模糊印象,我經過縣稅務局,停了下來。稅務局一切未變,我在這裡走了十多年。我好想走進去,又停下來。梁姨不在這了。我甚是想念,但又不能去見她。
她女兒嫁在芬蘭。梁姨當外婆了。梁姨去了芬蘭。我們就再未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