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三首
(其一)
木龍競渡闖天門,五色神光伴手身。
屈子去前已有祀,一是為神一為人。
自譯:
那些龍舟就像一條條木頭做的龍一樣,爭先恐後地搶著往前沖,好像是爭奪闖過天門飛升成神的機會一樣;五色絲線好像那些神女留在人世的一縷五彩神光,纏著人的手上庇護他們安全。
這些祭祀和慶祝端午的習俗,早在屈原自盡汨羅江之前就有了,所以現在看來,端午節一是為了祭祀吳越當地的祖先神靈祈求保佑,二才是為了紀念我們的三閭大夫屈原呢。
背景:
詩作於六月九日凌晨,恰逢端午前一日,昨日看b站老高新號,知端午竟非完全為祭屈原而來,初是祛病防疫之節,吳越之地春秋前,也有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行部落圖騰祭祀之習俗,大為震驚,故趁此機會小為科普。
(其二)
曾經多少屈夫子,葬身魚腹無人聞。
汗青書血終有盡,萬古流芳只數人。
自譯:
曾經有多少像屈原一樣的愛國志士,因國家前路坎坷而自盡殉國,葬身江海魚腹之中卻無人問津、無人知曉。
史冊中記下來的流血斷頭的忠義之士終歸是有限的,在歷史上千古留名的終究也只是少數人。
背景:
疑完作於西寧赴西安之途中,補譯於西安歸家途中。感慨史書多隻記載名人,普羅大眾泯滅於歷史之中,戰場上萬人屍骨不過一句白骨橫於野,平日裡千萬人無名無姓活於世間。歷史如何去寫,寫王侯將相則忽視萬千百姓,寫市井小民則忽視國家大計,以小見大應為最佳,寫平民生活以反映家國大事最合我心。
(其三)
往歲端陽食香粽,盤滿鍋盈不願聞。
今朝遠在珠江口,米少糖無似隸人。
自譯:
往年我在端午節吃粽子,哪怕盤子裡鍋里都裝滿了粽子我也不怎麼願意吃。
今年我孤身一人在珠江口,遠離家鄉,吃到的幾個粽子個頭很小,又沒有蘸粽子的白糖,就像被壓迫的奴隸一樣可憐。
背景:
情始生自當年端午食粽,獨買粽極貴不願,只吃數個外賣贈品,個小不甜,心有無奈之意,又生思鄉之情。
木龍競渡闖天門,五色神光伴手身。
屈子去前已有祀,一是為神一為人。
自譯:
那些龍舟就像一條條木頭做的龍一樣,爭先恐後地搶著往前沖,好像是爭奪闖過天門飛升成神的機會一樣;五色絲線好像那些神女留在人世的一縷五彩神光,纏著人的手上庇護他們安全。
這些祭祀和慶祝端午的習俗,早在屈原自盡汨羅江之前就有了,所以現在看來,端午節一是為了祭祀吳越當地的祖先神靈祈求保佑,二才是為了紀念我們的三閭大夫屈原呢。
背景:
詩作於六月九日凌晨,恰逢端午前一日,昨日看b站老高新號,知端午竟非完全為祭屈原而來,初是祛病防疫之節,吳越之地春秋前,也有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行部落圖騰祭祀之習俗,大為震驚,故趁此機會小為科普。
(其二)
曾經多少屈夫子,葬身魚腹無人聞。
汗青書血終有盡,萬古流芳只數人。
自譯:
曾經有多少像屈原一樣的愛國志士,因國家前路坎坷而自盡殉國,葬身江海魚腹之中卻無人問津、無人知曉。
史冊中記下來的流血斷頭的忠義之士終歸是有限的,在歷史上千古留名的終究也只是少數人。
背景:
疑完作於西寧赴西安之途中,補譯於西安歸家途中。感慨史書多隻記載名人,普羅大眾泯滅於歷史之中,戰場上萬人屍骨不過一句白骨橫於野,平日裡千萬人無名無姓活於世間。歷史如何去寫,寫王侯將相則忽視萬千百姓,寫市井小民則忽視國家大計,以小見大應為最佳,寫平民生活以反映家國大事最合我心。
(其三)
往歲端陽食香粽,盤滿鍋盈不願聞。
今朝遠在珠江口,米少糖無似隸人。
自譯:
往年我在端午節吃粽子,哪怕盤子裡鍋里都裝滿了粽子我也不怎麼願意吃。
今年我孤身一人在珠江口,遠離家鄉,吃到的幾個粽子個頭很小,又沒有蘸粽子的白糖,就像被壓迫的奴隸一樣可憐。
背景:
情始生自當年端午食粽,獨買粽極貴不願,只吃數個外賣贈品,個小不甜,心有無奈之意,又生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