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東晉覆滅,桓玄奪荊
——書接上回——
桓玄是桓溫的庶子,桓溫在北伐前秦失敗以後不久就去世了,遺命其弟桓沖統率其軍隊,並接任揚州刺史,桓玄的服喪期滿,桓沖亦離任揚州刺史,二十三歲的桓玄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荊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荊州刺史王忱處處跟桓玄作對,對他加以壓制,不久王忱病死任上,晉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雖然對王忱不滿,但也懼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賄賂孝武帝所寵信的尼姑支妙音,讓孝武帝任命被視為「弱才」的黃門侍郎殷仲堪當荊州刺史,果然晉孝武帝聽從妙音尼的意見,以殷仲堪出刺荊州。
殷仲堪對桓玄十分敬憚,而桓玄憑藉父叔長年治理荊州的威望而專橫荊州,士民畏懼他更過於殷仲堪。殷仲堪因而與其深交,而桓玄打算藉助其軍力,亦取悅他。
五年以後,東晉尚書僕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倚仗當權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因畏懼青兗二州刺史王恭,圖謀削弱各方鎮,桓玄知道王恭面對王國寶亂政有憂國之言,故此勸說殷仲堪起兵討伐王國寶,並派人聯絡王恭,推王恭為盟主。
當時,殷仲堪擔憂沒有皇帝的支持,自己被眾人認為能力未達一州方伯的情況會被王國寶等人利用,終令他被調離荊州。
桓玄亦利用這個擔憂勸說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終遲疑。
不過,當時王恭原來已決定主動起兵,並聯結殷仲堪,殷仲堪此時得報,於是答應了響應王恭。不久朝廷畏懼,故殺王國寶、王緒以息事寧人,王恭亦罷兵。
王恭舉兵以後,司馬道子憂慮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脅,於是引司馬尚之和司馬休之為心腹。
東晉隆安二年,代國皇帝拓跋珪正式裁定國號為大魏,遷都平城,而因為桓玄請求朝廷讓他任廣州刺史,而司馬道子亦忌憚他,不想他繼續盤踞荊州,於是下詔以他督交廣二州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
桓玄受命後卻不赴任。同時司馬道子聽從司馬尚之多樹外藩,不料卻因削奪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區而令其勸王恭再度舉兵,王恭遂於當年聯結桓玄、殷仲堪等舉兵討伐司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為盟主。
殷仲堪認為王恭這次肯定成功,於是積極參戰,更分五千兵給桓玄,緊隨擔任前鋒的南郡相楊佺期順江南下。
楊、桓二人到湓口時,亦為討伐對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臨川,但被桓玄派兵追獲。及後雖然庾楷大敗給司馬尚之,前來投奔桓玄,但桓玄也於白石大敗朝廷軍隊。
及後雖然王恭因劉牢之倒戈而敗死,但桓玄和楊佺期進至石頭,迫使司馬元顯回防京師,並命丹陽尹王愷守石頭城。
不過,因為剛剛背叛王恭的劉牢之率北府軍入援京師,桓玄和楊佺期因畏懼而撤回蔡洲,繼續與朝廷軍對峙。
當時司馬道子打算利誘桓玄和楊佺期,令二人倒戈攻擊殷仲堪,於是以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貶廣州刺史。
此舉令殷仲堪大怒,命桓玄和楊佺期率兵進攻建康。
不過桓玄卻對這一任命十分高興,打算接受,又猶豫不決。當時殷仲堪從弟弟殷遹口中又聽聞楊佺期也決定受命,於是開始撤軍。
隨著殷仲堪撤退,楊佺期部將劉系亦先行撤退,桓玄等大懼,又狼狽西退,直至尋陽(今九~江~市)追上殷仲堪。
殷仲堪既失荊州刺史,倚仗桓玄為援;而桓玄本身亦要藉助殷仲堪的兵力,故此據勢相結,殷仲堪與楊佺期因著其家世聲望,共推桓玄為盟主,皆不受朝命。
朝廷見此大為恐懼,唯有下詔安撫,並讓殷仲堪復任荊州刺史,請求和解。眾人於是受命返回駐地。
早在桓玄在江陵橫行時,殷仲堪親黨就已勸殷仲堪殺死桓玄,但沒得聽從。
桓玄自被推為盟主後,就更加矜侉倨傲,而楊佺期就被桓玄以寒門相待,但出身弘農楊氏的楊佺期卻自以其族是華夏貴胄,一直都認為江東其他士族根本比不上他家,於是對桓玄十分不滿,更打算襲殺桓玄,可是因殷仲堪顧忌桓玄死後無法控制楊佺期兄弟才被阻止。
當時桓玄亦知楊佺期想殺死自己,於是有了消滅楊佺期的意圖,更屯駐夏口,並以始安太守卞范之為謀主。
東晉隆安三年,桓玄請求擴大其轄區,而執政司馬元顯(司馬道子之子)亦想趁機離間桓玄與殷、楊二人的關係,故此加桓玄都督荊州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及零陵郡四郡諸軍事,並改以桓玄兄桓偉代楊佺期兄楊廣為南蠻校尉。
此舉觸怒了楊佺期兄弟,楊佺期更以支援後秦圍攻的洛陽為名起兵,但皆被殷仲堪阻止。當年荊州有大水,殷仲堪開倉賑濟災民,桓玄就乘此機會起兵,亦以救援洛陽為名。
當時桓玄寫信給殷仲堪,稱他要消滅楊佺期,並命殷仲堪收殺楊廣,否則會進攻江陵。
桓玄襲取殷仲堪在巴陵的積糧,又向路經夏口的梁州刺史郭銓假稱收到朝廷下令命郭銓為自己前鋒以討楊佺期,故此授江夏兵予他,命他督諸軍前進。
當時桓玄密報桓偉作為內應,但桓偉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於是被殷仲堪擄為人質,並命其寫信給桓玄,在信中苦勸桓玄罷兵,不過桓玄不為所動,自度桓偉必因殷仲堪優柔寡斷、常慮兒子的性格而無危險。
殷仲堪心急如焚,深知時局緊迫,不容片刻耽擱,於是毅然決定派遣殷遹統率七千精壯水軍,浩浩蕩蕩駛向西江口,意圖以水路之利,給桓玄來個措手不及。那七千水軍戰船連綿,旌旗蔽日,聲勢浩大,仿佛能將西江口的波濤都一併吞噬。
然而,桓玄豈是等閒之輩,他早已料到殷仲堪會有此一招,便派遣郭銓與苻宏兩位大將,率兵迎擊。兩軍在江面上相遇,戰鼓雷動,箭矢如雨,水面瞬間被鮮血染紅。
郭銓與苻宏指揮若定,戰術精妙,殷遹雖勇猛,卻終因寡不敵眾,敗下陣來,七千水軍幾乎全軍覆沒,西江口一戰,桓玄大獲全勝。
殷仲堪得知敗訊,臉色鐵青,卻仍不甘心就此認輸。他咬緊牙關,再次調兵遣將,這次派出的是楊廣與殷道護,兩人各領兵馬,分別從水路和陸路進發,意圖對桓玄形成夾擊之勢。
桓玄卻似乎早已洞悉一切,他冷靜地布局,在楊口設下埋伏,等待楊廣與殷道護的自投羅網。
戰鬥再次爆發,這一次,桓玄的軍隊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楊廣與殷道護雖奮力抵抗,卻仍無法挽回敗局。桓玄的軍隊如潮水般湧來,將他們徹底淹沒。
桓玄乘勝追擊,直逼至離江陵僅二十里的零口,整個江陵城都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人心惶惶,仿佛末日將至。
就在這時,又一個不速之客出現了,楊佺期從襄陽率軍殺來,意圖趁火打劫。
桓玄見狀,眉頭緊鎖,但他並未慌亂,而是選擇暫時後退,避其鋒銳。楊佺期見狀,以為桓玄已怯,更加肆無忌憚地追擊。
然而,桓玄卻暗中調集兵力,設下陷阱。當楊佺期率軍深入時,桓玄突然發起反擊,一戰之下,楊佺期大敗,潰不成軍。
桓玄的部將馮該更是勇猛無比,親自率軍追擊,最終將楊佺期追上並斬殺,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終於落下帷幕。
殷仲堪見大勢已去,只得倉皇出奔。然而,他並未能逃脫桓玄的魔爪。馮該如同鬼魅般出現在他的面前,將他追獲。
桓玄得知消息後,冷笑一聲,命人將殷仲堪帶來。面對桓玄的逼問和威脅,殷仲堪面如死灰,最終被迫自殺,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桓玄年末消滅了楊佺期和殷仲堪,於是在次年(隆安四年)向朝廷求領荊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詔以桓玄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後將軍、荊州刺史、假節;另以桓偉為江州刺史。
但桓玄堅持要由自己領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讓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揚州豫州共八郡諸軍事,領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偉為雍州刺史,朝廷礙於當時孫恩叛亂惡化,不能違抗。
桓玄於是趁機在荊州任用腹心,訓練兵馬,並屢次請求討伐孫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東晉隆安五年,孫恩循海道進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聲稱勤王起兵,實際是想渾水摸魚,於是司馬元顯在孫恩北走遠離京師後下詔命桓玄解嚴。
不過,桓玄當時完全控制了其轄區,不但作出調桓偉為江州、鎮守夏口,又以司馬刁暢督八郡、鎮守襄陽,桓振、皇甫敷、馮該等駐湓口等軍事調動,更建立了武寧郡和綏安郡分別安置遷徙的蠻族以及招集的流民。
朝廷曾下詔征廣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未完待續——
桓玄是桓溫的庶子,桓溫在北伐前秦失敗以後不久就去世了,遺命其弟桓沖統率其軍隊,並接任揚州刺史,桓玄的服喪期滿,桓沖亦離任揚州刺史,二十三歲的桓玄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荊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荊州刺史王忱處處跟桓玄作對,對他加以壓制,不久王忱病死任上,晉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雖然對王忱不滿,但也懼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賄賂孝武帝所寵信的尼姑支妙音,讓孝武帝任命被視為「弱才」的黃門侍郎殷仲堪當荊州刺史,果然晉孝武帝聽從妙音尼的意見,以殷仲堪出刺荊州。
殷仲堪對桓玄十分敬憚,而桓玄憑藉父叔長年治理荊州的威望而專橫荊州,士民畏懼他更過於殷仲堪。殷仲堪因而與其深交,而桓玄打算藉助其軍力,亦取悅他。
五年以後,東晉尚書僕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倚仗當權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因畏懼青兗二州刺史王恭,圖謀削弱各方鎮,桓玄知道王恭面對王國寶亂政有憂國之言,故此勸說殷仲堪起兵討伐王國寶,並派人聯絡王恭,推王恭為盟主。
當時,殷仲堪擔憂沒有皇帝的支持,自己被眾人認為能力未達一州方伯的情況會被王國寶等人利用,終令他被調離荊州。
桓玄亦利用這個擔憂勸說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終遲疑。
不過,當時王恭原來已決定主動起兵,並聯結殷仲堪,殷仲堪此時得報,於是答應了響應王恭。不久朝廷畏懼,故殺王國寶、王緒以息事寧人,王恭亦罷兵。
王恭舉兵以後,司馬道子憂慮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脅,於是引司馬尚之和司馬休之為心腹。
東晉隆安二年,代國皇帝拓跋珪正式裁定國號為大魏,遷都平城,而因為桓玄請求朝廷讓他任廣州刺史,而司馬道子亦忌憚他,不想他繼續盤踞荊州,於是下詔以他督交廣二州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
桓玄受命後卻不赴任。同時司馬道子聽從司馬尚之多樹外藩,不料卻因削奪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區而令其勸王恭再度舉兵,王恭遂於當年聯結桓玄、殷仲堪等舉兵討伐司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為盟主。
殷仲堪認為王恭這次肯定成功,於是積極參戰,更分五千兵給桓玄,緊隨擔任前鋒的南郡相楊佺期順江南下。
楊、桓二人到湓口時,亦為討伐對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臨川,但被桓玄派兵追獲。及後雖然庾楷大敗給司馬尚之,前來投奔桓玄,但桓玄也於白石大敗朝廷軍隊。
及後雖然王恭因劉牢之倒戈而敗死,但桓玄和楊佺期進至石頭,迫使司馬元顯回防京師,並命丹陽尹王愷守石頭城。
不過,因為剛剛背叛王恭的劉牢之率北府軍入援京師,桓玄和楊佺期因畏懼而撤回蔡洲,繼續與朝廷軍對峙。
當時司馬道子打算利誘桓玄和楊佺期,令二人倒戈攻擊殷仲堪,於是以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貶廣州刺史。
此舉令殷仲堪大怒,命桓玄和楊佺期率兵進攻建康。
不過桓玄卻對這一任命十分高興,打算接受,又猶豫不決。當時殷仲堪從弟弟殷遹口中又聽聞楊佺期也決定受命,於是開始撤軍。
隨著殷仲堪撤退,楊佺期部將劉系亦先行撤退,桓玄等大懼,又狼狽西退,直至尋陽(今九~江~市)追上殷仲堪。
殷仲堪既失荊州刺史,倚仗桓玄為援;而桓玄本身亦要藉助殷仲堪的兵力,故此據勢相結,殷仲堪與楊佺期因著其家世聲望,共推桓玄為盟主,皆不受朝命。
朝廷見此大為恐懼,唯有下詔安撫,並讓殷仲堪復任荊州刺史,請求和解。眾人於是受命返回駐地。
早在桓玄在江陵橫行時,殷仲堪親黨就已勸殷仲堪殺死桓玄,但沒得聽從。
桓玄自被推為盟主後,就更加矜侉倨傲,而楊佺期就被桓玄以寒門相待,但出身弘農楊氏的楊佺期卻自以其族是華夏貴胄,一直都認為江東其他士族根本比不上他家,於是對桓玄十分不滿,更打算襲殺桓玄,可是因殷仲堪顧忌桓玄死後無法控制楊佺期兄弟才被阻止。
當時桓玄亦知楊佺期想殺死自己,於是有了消滅楊佺期的意圖,更屯駐夏口,並以始安太守卞范之為謀主。
東晉隆安三年,桓玄請求擴大其轄區,而執政司馬元顯(司馬道子之子)亦想趁機離間桓玄與殷、楊二人的關係,故此加桓玄都督荊州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及零陵郡四郡諸軍事,並改以桓玄兄桓偉代楊佺期兄楊廣為南蠻校尉。
此舉觸怒了楊佺期兄弟,楊佺期更以支援後秦圍攻的洛陽為名起兵,但皆被殷仲堪阻止。當年荊州有大水,殷仲堪開倉賑濟災民,桓玄就乘此機會起兵,亦以救援洛陽為名。
當時桓玄寫信給殷仲堪,稱他要消滅楊佺期,並命殷仲堪收殺楊廣,否則會進攻江陵。
桓玄襲取殷仲堪在巴陵的積糧,又向路經夏口的梁州刺史郭銓假稱收到朝廷下令命郭銓為自己前鋒以討楊佺期,故此授江夏兵予他,命他督諸軍前進。
當時桓玄密報桓偉作為內應,但桓偉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於是被殷仲堪擄為人質,並命其寫信給桓玄,在信中苦勸桓玄罷兵,不過桓玄不為所動,自度桓偉必因殷仲堪優柔寡斷、常慮兒子的性格而無危險。
殷仲堪心急如焚,深知時局緊迫,不容片刻耽擱,於是毅然決定派遣殷遹統率七千精壯水軍,浩浩蕩蕩駛向西江口,意圖以水路之利,給桓玄來個措手不及。那七千水軍戰船連綿,旌旗蔽日,聲勢浩大,仿佛能將西江口的波濤都一併吞噬。
然而,桓玄豈是等閒之輩,他早已料到殷仲堪會有此一招,便派遣郭銓與苻宏兩位大將,率兵迎擊。兩軍在江面上相遇,戰鼓雷動,箭矢如雨,水面瞬間被鮮血染紅。
郭銓與苻宏指揮若定,戰術精妙,殷遹雖勇猛,卻終因寡不敵眾,敗下陣來,七千水軍幾乎全軍覆沒,西江口一戰,桓玄大獲全勝。
殷仲堪得知敗訊,臉色鐵青,卻仍不甘心就此認輸。他咬緊牙關,再次調兵遣將,這次派出的是楊廣與殷道護,兩人各領兵馬,分別從水路和陸路進發,意圖對桓玄形成夾擊之勢。
桓玄卻似乎早已洞悉一切,他冷靜地布局,在楊口設下埋伏,等待楊廣與殷道護的自投羅網。
戰鬥再次爆發,這一次,桓玄的軍隊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楊廣與殷道護雖奮力抵抗,卻仍無法挽回敗局。桓玄的軍隊如潮水般湧來,將他們徹底淹沒。
桓玄乘勝追擊,直逼至離江陵僅二十里的零口,整個江陵城都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人心惶惶,仿佛末日將至。
就在這時,又一個不速之客出現了,楊佺期從襄陽率軍殺來,意圖趁火打劫。
桓玄見狀,眉頭緊鎖,但他並未慌亂,而是選擇暫時後退,避其鋒銳。楊佺期見狀,以為桓玄已怯,更加肆無忌憚地追擊。
然而,桓玄卻暗中調集兵力,設下陷阱。當楊佺期率軍深入時,桓玄突然發起反擊,一戰之下,楊佺期大敗,潰不成軍。
桓玄的部將馮該更是勇猛無比,親自率軍追擊,最終將楊佺期追上並斬殺,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終於落下帷幕。
殷仲堪見大勢已去,只得倉皇出奔。然而,他並未能逃脫桓玄的魔爪。馮該如同鬼魅般出現在他的面前,將他追獲。
桓玄得知消息後,冷笑一聲,命人將殷仲堪帶來。面對桓玄的逼問和威脅,殷仲堪面如死灰,最終被迫自殺,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桓玄年末消滅了楊佺期和殷仲堪,於是在次年(隆安四年)向朝廷求領荊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詔以桓玄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後將軍、荊州刺史、假節;另以桓偉為江州刺史。
但桓玄堅持要由自己領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讓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揚州豫州共八郡諸軍事,領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偉為雍州刺史,朝廷礙於當時孫恩叛亂惡化,不能違抗。
桓玄於是趁機在荊州任用腹心,訓練兵馬,並屢次請求討伐孫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東晉隆安五年,孫恩循海道進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聲稱勤王起兵,實際是想渾水摸魚,於是司馬元顯在孫恩北走遠離京師後下詔命桓玄解嚴。
不過,桓玄當時完全控制了其轄區,不但作出調桓偉為江州、鎮守夏口,又以司馬刁暢督八郡、鎮守襄陽,桓振、皇甫敷、馮該等駐湓口等軍事調動,更建立了武寧郡和綏安郡分別安置遷徙的蠻族以及招集的流民。
朝廷曾下詔征廣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