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忙裡偷閒
四十不惑,人到中年。
碌碌無為,但其實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在某一天,江東羅列了一下自己接下來的小願望:
1、初高中數學有一套自己的教案和資料,對於知識點、習題和教案,如何讓學生學會,能夠做到精通的程度。
2、英語口語能夠達到自由對話的程度,滿足日常生活交流溝通。
3、考一次研,數學教學方面的或心理學精神學科類的,目標是蘇大和復旦,或心理學精神學科院校。
4、寫讀書筆記,讀過的書都留下痕跡。或生活日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5、寫自己的小說,目標先從一本五十萬字的開始。有開始有結尾,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些。
6、一套大一點的房子,衣食無憂,財務獨立且自由。
這如同剛畢業時候的江東一樣,總是會給自己設定一些人生目標。
賺到錢,在工作的城市買一套大一點房子。一個家子住在一起。
再賺到錢,在工作的城市能夠買一棟房子。一大家子能夠生活在一個城市。當然未必是自己去完成,能夠給弟弟妹妹們提供幫助,也是可以的。
做為家裡的老大,本能地就有這份責任。
能力再大一些,幫助更多的人脫離貧困,不再為衣食擔憂。
這個瞬間是在高中時萌生的。
一個冬季的周日下午,麵包車上。
江東從家裡往學校趕,在國道的路邊上車。麵包車,五塊錢就能夠到縣城。
家離國道還有好幾公里的距離,江東有時會跟別人車,有時會走到國道邊候車。
途中上來兩個學生模樣的少年。
一個是身著校服,淺藍純白相間的那種。校服上已經積累了一些油污沒有清洗乾淨,可能時間久了,會留下暗暗的痕跡。
袖口處露著褐紅色的毛衣,毛衣的袖口已經散了頭。這毛衣可能是家裡的姐姐穿剩下來的,看起來有些年頭。
腳上穿著一雙球鞋,沒有穿襪子,鞋幫內側處已經開裂,能夠看到腳的皮膚。身邊帶著一個大而破舊的書包。
他正坐在江東的對面。另一個少年也坐在江東的對面,但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高中時流行的長碎發,四六分,而且是定型的,可能用了一些髮蠟之類的,看起來很光亮。
棕色皮衣,黑色緊身褲,黑色皮鞋,皮鞋也很亮。身邊帶著一個行李箱,應該是衣服之類的。
他們倆坐在江東對面,視覺上給江東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也衝擊了江東的內心深處。
「我要改變這種狀況。」那時的江東就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唯一知道的就是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然後去實現這些。
如果按照成年後江東的認知,他當初會選擇考公務員或是經商做生意這兩條路。
工作之後,漸漸地被這些生活上的瑣事給消磨地精疲力盡。
何時才能夠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江東一上來就被房子給打敗了。這更別談還有其他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漸漸地江東明白了,這些要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了,並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去做。
看到現實與網絡上很多紙醉金迷的現象,江東又開始轉變了方向。
物質上的差距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授之以漁,改變腦袋,可能是最重要的。
但是最後江東發覺,自己是周圍人中最貧困的一個。每一個似乎都比他要生活地好一些。
改變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最為首要的。
《大學》裡面講述到先對內修己身,然後才是對外齊家治國平天下。
困難的時候,江東看到這些,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弄明白了很多道理。精神上的困境似乎漸漸地消失了,不再那麼焦慮與煩惱。
原來是自己最初的方向出了問題。一直對外,從來沒有看到己身的狀況。
記得在上海開車時,一位老人就對江東說道。他似乎知道江東的情況,也似乎認識江東。
這是江東自己的感覺。他感覺這個世界很多人是認識他的,了解他的情況。這是比較奇怪的感覺。
那位老人有些直接地告訴江東。人就跟木材一樣,有的木材只能做凳子椅子之類的,有的木材能夠用來打造好的家具。
不同的木材用處不一樣。不好的木頭只能做某一類家具,做不了別的。
這些話讓江東想到網絡上描述印度的問題,教育、工作和婚姻這些事情都是有非常明顯的劃分。
一是看到別的國家的問題,江東會反思自己的國家是不是也是一直這樣。老人的話讓江東更加認定了這個事實。
二是江東心底對這些話嗤之以鼻,根本就不認同。他根本就不承認有所謂的天才和天賦的言論。
這些本就是人類甚至是生命共同的財富,根本就不屬於個人的。
只是前行的探索者們選擇一些適合的人展現出來,這些腦袋裡的東西根本就不屬於個體。
寫著寫著,江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這些超越現實的念頭和想法根本就不是當下的個體能夠想到的。
一個封閉的圈子裡面,如果沒有外界的干擾、影響和輸送,幾乎不可能產生新的認知。
會優先照顧自己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或追隨者等親密的群體一樣。
很大概率上就是同一個陣營從上往下輸送的,並不是個體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
他們只是把這些發揮出來,用世間能夠明白的語言跟世人講述表達。
他們是載體,是溝通的媒介,起到傳聲的作用。這些並不是確定的。
這如同滿世界的撒種子。有些沒有生根發芽,有些生根發芽了,但中途夭折了,有些生根發芽也成長起來了,但沒有被接納認可,而有些則茁壯成長,並且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即便能夠成長起來,也會因為各種因素,或自身,或環境,使得作用及效果都無法預先確定。
錯過了,就錯過了。但還會有第二次的機會反思,因為這些都是自己人。
只有自己人才會如此無私地貢獻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碌碌無為,但其實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在某一天,江東羅列了一下自己接下來的小願望:
1、初高中數學有一套自己的教案和資料,對於知識點、習題和教案,如何讓學生學會,能夠做到精通的程度。
2、英語口語能夠達到自由對話的程度,滿足日常生活交流溝通。
3、考一次研,數學教學方面的或心理學精神學科類的,目標是蘇大和復旦,或心理學精神學科院校。
4、寫讀書筆記,讀過的書都留下痕跡。或生活日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5、寫自己的小說,目標先從一本五十萬字的開始。有開始有結尾,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些。
6、一套大一點的房子,衣食無憂,財務獨立且自由。
這如同剛畢業時候的江東一樣,總是會給自己設定一些人生目標。
賺到錢,在工作的城市買一套大一點房子。一個家子住在一起。
再賺到錢,在工作的城市能夠買一棟房子。一大家子能夠生活在一個城市。當然未必是自己去完成,能夠給弟弟妹妹們提供幫助,也是可以的。
做為家裡的老大,本能地就有這份責任。
能力再大一些,幫助更多的人脫離貧困,不再為衣食擔憂。
這個瞬間是在高中時萌生的。
一個冬季的周日下午,麵包車上。
江東從家裡往學校趕,在國道的路邊上車。麵包車,五塊錢就能夠到縣城。
家離國道還有好幾公里的距離,江東有時會跟別人車,有時會走到國道邊候車。
途中上來兩個學生模樣的少年。
一個是身著校服,淺藍純白相間的那種。校服上已經積累了一些油污沒有清洗乾淨,可能時間久了,會留下暗暗的痕跡。
袖口處露著褐紅色的毛衣,毛衣的袖口已經散了頭。這毛衣可能是家裡的姐姐穿剩下來的,看起來有些年頭。
腳上穿著一雙球鞋,沒有穿襪子,鞋幫內側處已經開裂,能夠看到腳的皮膚。身邊帶著一個大而破舊的書包。
他正坐在江東的對面。另一個少年也坐在江東的對面,但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高中時流行的長碎發,四六分,而且是定型的,可能用了一些髮蠟之類的,看起來很光亮。
棕色皮衣,黑色緊身褲,黑色皮鞋,皮鞋也很亮。身邊帶著一個行李箱,應該是衣服之類的。
他們倆坐在江東對面,視覺上給江東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也衝擊了江東的內心深處。
「我要改變這種狀況。」那時的江東就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唯一知道的就是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然後去實現這些。
如果按照成年後江東的認知,他當初會選擇考公務員或是經商做生意這兩條路。
工作之後,漸漸地被這些生活上的瑣事給消磨地精疲力盡。
何時才能夠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江東一上來就被房子給打敗了。這更別談還有其他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漸漸地江東明白了,這些要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了,並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去做。
看到現實與網絡上很多紙醉金迷的現象,江東又開始轉變了方向。
物質上的差距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授之以漁,改變腦袋,可能是最重要的。
但是最後江東發覺,自己是周圍人中最貧困的一個。每一個似乎都比他要生活地好一些。
改變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最為首要的。
《大學》裡面講述到先對內修己身,然後才是對外齊家治國平天下。
困難的時候,江東看到這些,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弄明白了很多道理。精神上的困境似乎漸漸地消失了,不再那麼焦慮與煩惱。
原來是自己最初的方向出了問題。一直對外,從來沒有看到己身的狀況。
記得在上海開車時,一位老人就對江東說道。他似乎知道江東的情況,也似乎認識江東。
這是江東自己的感覺。他感覺這個世界很多人是認識他的,了解他的情況。這是比較奇怪的感覺。
那位老人有些直接地告訴江東。人就跟木材一樣,有的木材只能做凳子椅子之類的,有的木材能夠用來打造好的家具。
不同的木材用處不一樣。不好的木頭只能做某一類家具,做不了別的。
這些話讓江東想到網絡上描述印度的問題,教育、工作和婚姻這些事情都是有非常明顯的劃分。
一是看到別的國家的問題,江東會反思自己的國家是不是也是一直這樣。老人的話讓江東更加認定了這個事實。
二是江東心底對這些話嗤之以鼻,根本就不認同。他根本就不承認有所謂的天才和天賦的言論。
這些本就是人類甚至是生命共同的財富,根本就不屬於個人的。
只是前行的探索者們選擇一些適合的人展現出來,這些腦袋裡的東西根本就不屬於個體。
寫著寫著,江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這些超越現實的念頭和想法根本就不是當下的個體能夠想到的。
一個封閉的圈子裡面,如果沒有外界的干擾、影響和輸送,幾乎不可能產生新的認知。
會優先照顧自己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或追隨者等親密的群體一樣。
很大概率上就是同一個陣營從上往下輸送的,並不是個體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
他們只是把這些發揮出來,用世間能夠明白的語言跟世人講述表達。
他們是載體,是溝通的媒介,起到傳聲的作用。這些並不是確定的。
這如同滿世界的撒種子。有些沒有生根發芽,有些生根發芽了,但中途夭折了,有些生根發芽也成長起來了,但沒有被接納認可,而有些則茁壯成長,並且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即便能夠成長起來,也會因為各種因素,或自身,或環境,使得作用及效果都無法預先確定。
錯過了,就錯過了。但還會有第二次的機會反思,因為這些都是自己人。
只有自己人才會如此無私地貢獻真正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