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張魯感慨:你們為什麼不早點來
厚重而古老的城門在一陣低沉的轟鳴聲中,緩緩地向兩邊敞開。
張魯面色凝重,率領著他的心腹將領以及數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邁著沉重的步伐緩緩地從城門內走了出來。
整個隊伍鴉雀無聲,每個人都沉浸在一種沉悶壓抑的氛圍之中。
那剛剛見識過大炮威力的場景,深深地烙印在了他們的心頭,令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到無比震驚。
張魯更是瞪大了眼睛,心中充滿了難以置信。
他從未曾想到,這世上竟然會存在如此恐怖的武器。那種驚天動地的破壞力,絕非人力所能與之抗衡。
一想到若是真的爆發戰爭,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不僅自己和手下眾多將士們難以倖免,就連這座歷經風雨滄桑的漢寧郡也極有可能會在戰火中毀於一旦。
張魯實在不忍心看到這樣悲慘的景象發生。
幾乎沒有猶豫,便選擇放棄抵抗。
就在距離城門不遠處,朱明一直緊盯著前方的動靜,此時終於如釋重負般地長舒了一口氣。
朱明之前最擔心的就是對方會頑固抵抗到底,那樣一來雙方就不得不展開一場激烈的戰鬥。
而最終受苦受難、遭受傷害的,依舊還是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炎黃子孫。
「看起來張魯倒是個頗為明智之人,清楚地知曉繼續對抗下去絕無半點勝算。不像隋唐時期的那些世家大族一樣,一味地負嵎頑抗直至最後一刻。」
站在一旁的朱棣,身姿挺拔如松,他那深邃而銳利的目光掃過眼前的景象,微微地點了點頭。
想到以前的經歷,冷哼一聲,聲音中透露出絲絲寒意與不屑:「哼!那些所謂的世家門閥,向來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眼中除了金錢、權力和地位之外,對於其他任何事物都視若無睹。為了能夠確保自家的利益毫髮無損,他們可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啊!通敵賣國這類卑劣行徑,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回憶起幾年前那段艱難的歲月,朱棣不禁皺起了眉頭。
那時,他協助楊廣和李淵平定天下,卻遭遇了來自世家大族們極其猛烈的反擊。
那些被世家牢牢掌控著的城池,就像是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每攻克一座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當時萬朝聯軍的武器裝備依然停留在農耕時代的水平,士兵們手中拿著刀劍和盾牌,面對敵人堅固的城牆和先進的防禦工事,經常會陷入苦戰。
就在這氣氛略顯沉重之時。
張魯已經來到不遠的地方。
示意身後跟隨的將士停下。
張魯獨自一人來到朱棣面前。
雙手抱拳,恭恭敬敬地說道:「罪臣張魯拜見朱大帥!」
朱棣見狀,手臂輕輕一抬,面帶微笑地回應道:「張太守快快請起,你深明大義,又何來罪過之說?巴蜀之地在你的精心治理之下,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生活富足美滿。如此功績,堪稱卓越非凡,待到日後,本帥定會親自向漢景帝和漢武帝稟報此事。」
張魯瞪大了眼睛,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神色。
怎麼也想不明白,明明自己已經選擇了投降,可對方竟然依舊高舉著漢景帝與漢武帝的大旗。
這究竟是為何?
難不成還能加狀態不成?
不過,張魯也沒有糾結。
成王敗寇,對方贏了,自然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張魯只能祈求說道:「希望大帥能夠嚴格約束手下的將士們,切不可對城中的百姓進行襲擾啊。」
朱棣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輕聲回應道:「張太守儘管放心好了,我們萬朝聯軍向來軍紀森嚴,絕對不會出現這種襲擾百姓之事。倘若真有哪個不開眼的傢伙敢這麼做,本帥定會親手斃了他!如果讓老劉父子得知我在這大漢之地縱容部下騷擾百姓,他們倆非得跟我玩命不可。」
萬朝聯軍初立之時。
士兵還沒有轉變思想,帶著不少之前的匪氣習慣。
發生幾次搶奪襲擾百姓的事情。
朱棣向來以鐵血手腕著稱,面對這些事端他自是毫不留情。
無論滋事者來自何方朝代,他皆果斷下令將其斬首示眾,並將此事通報給滋事者所屬時代的皇帝。
須知,儘管諸位皇帝表面上或許和和氣氣,但彼此之間的暗中較勁卻從未停歇。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當這麼多皇帝齊聚一堂時,自然免不了要爭出個高低上下。
其他皇帝派遣而來的士兵大多能謹遵軍紀法規,唯獨自己派出的那些士兵竟敢肆意妄為地燒殺搶掠!
如此一來,其他皇帝又將會如何看待自己?
這丟失的可不單單只是個人的顏面,就連其所代表的整個朝代都會因此蒙羞受辱啊!
牽扯到的皇帝當時就暴跳如雷。
在古代,可是有著株連之法。
當著眾多皇帝的面,讓自己皇帝和所代表的朝代蒙羞,皇帝怎麼可能輕饒。
馬上安排上家族消消樂。
自此以後,萬朝聯軍內再無人膽敢輕易觸犯軍規軍紀。
而後,在朱明的倡導下,更是大力強化對士兵們的思想教育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萬朝聯軍在思想觀念方面逐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一步步向著後世的方向蛻變進化……
張魯心頭不禁一緊,暗自琢磨起來:這「斃了」到底是何意呢?按常理來說,不是應當將那犯事之人處死麼?
不過此刻的他已然無暇顧及這些細節問題了,因為後續事態如何發展已非他所能掌控。
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祈禱著,但願朱棣所言皆屬實,能夠真正地說到做到。
朱棣似乎看穿了張魯的心思,但他只是微微一笑,並未多作解釋。
像是穿越的事情,就算是自己說出來,對方也不會相信。
估計還會在心裡咒罵自己是不是腦子有問題。
緊接著,朱棣轉頭看向身旁的一員將領,高聲下令道:「霍將軍,由你率領兩萬大軍先行入城,全面接管城池防務,務必確保城內秩序井然,以防有心懷不軌之徒趁機生亂。切記行事須謹慎,切莫掉以輕心!」
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朱棣並沒有貿然帶領全部大軍一同湧入城中,以免發生難以預料的意外狀況。
一名年輕的將領出列:「末將領命!」
得益於張魯提前向眾人下達了放下兵器的命令,這使得霍去病率領的大軍能夠毫無阻礙地接管城防。
時間悄然流逝,大約一個時辰過後,朱棣腰間的對講機突然發出一陣輕微的響聲。
迅速拿起對講機,只聽裡面傳來一個清晰的聲音:「大帥,城防已全部換成我們萬朝聯軍!」
朱棣微微頷首:「做的不錯。」
然後果斷下令道:「入城!」
隨著朱棣一聲令下,萬朝聯軍如同一股鋼鐵洪流般,邁著整齊劃一、鏗鏘有力的步伐踏入城中。
街道兩旁,一些百姓小心翼翼地躲在暗處,悄悄地窺視著這支陌生的軍隊。
他們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安,不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畢竟,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古代社會裡,城主更迭頻繁,戰爭時有發生。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社會,無論身處哪個朝代,老百姓總是處於弱勢地位。
每當有新的勢力攻入城中,他們往往會戰戰兢兢。
請您收藏書吧!
歷史經驗告訴他們,很多時候,這些軍隊在奪取城池後,便會放縱士兵們肆意掠奪財物、姦淫婦女、焚燒房屋……
種種暴行令人髮指。
即便發生了這樣慘絕人寰的事件,那些領兵大將往往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百姓也無處伸冤訴苦,只能默默承受苦難,自嘆命運不濟。
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裡,一對樸實的夫婦正緊緊牽著幾個年幼的孩子,他們的目光偷偷地投向正在入城的龐大軍隊,眼神中充滿了不安與疑慮。
其中一個稍大些的孩子滿臉憂慮地輕聲問道:「阿爹,這些人看起來好兇啊,他們會不會搶走咱們家的土地還有剩下的燒餅啊?」稚嫩的聲音里透露出對未來生活的深深擔憂。
父親皺起眉頭,沉思片刻後回答道:「先看看情況,如果他們真要這麼幹,你就得趕緊帶上弟弟妹妹找個安全的地方藏起來。」說完,他憐愛地摸了摸孩子們的頭。
孩子緊接著又問:「那阿爹和阿娘你們怎麼辦呢?」
母親連忙接過話茬說:「別擔心孩子,我們會回家裡把那些值錢的東西收拾好帶走。」
「孩他娘,家裡還有什麼值錢的東西?」
母親憂慮的說道:「有兩件咱爺爺傳下來的衣服,還有那個毯子,一定要帶著,眼看過冬了,就指著他們過冬呢。」
不過,他們心中的擔憂很快消失。
萬朝聯軍的隊伍在進入城池之後,紀律嚴明。
他們迅速分出許多支小隊,有條不紊地維護著城內的秩序,並積極安撫受驚的百姓們。
遇到有困難的百姓,會主動幫忙。
讓城中百姓心中的擔憂,很快消失。
還主動給幫忙的士兵送水送吃食。
在城府之中,郡守張魯正恭恭敬敬地向朱棣匯報著漢寧郡的各種情況。
朱棣隨意地擺了擺手,說道:「我只負責領軍打仗,至於如何治理這片地方可不是我的職責範圍。」
聽到這話,張魯不禁有些發懵,心中暗自思忖道:您既然已經占領了這個地方,難道不打算好好經營管理一番嗎?總不至於在這裡酒足飯飽之後便揚長而去吧。
那麼,如此興師動眾地攻占此地又有何意義呢?
想到這兒,張魯臉上露出一絲困惑之色,一時之間竟不知該如何回應眼前這位對政事並不上心的將軍。
朱棣面帶微笑地輕輕拍著對方的肩膀說道:「小張啊,我早就跟你講過,我此次前來呢,是協助老劉父子重新平定這天下大亂之局呀。這天下依舊歸屬於大漢朝廷來管轄,這點毋庸置疑。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嘛,你繼續肩負起治理漢寧郡的重任。不過呢,兵權必須交出來,不過你放心,我也會特意留下一部分士兵在此,助你一同維護此地的安寧與穩定。」
聽到這話,張魯瞪大了眼睛,滿臉驚訝之色,難以置信地反問道:「竟然還要讓我繼續治理這漢寧郡?」
早知如此安排,自己當初必定會出城三十里相迎。
朱棣點了點頭解釋道:「之所以選擇由你來繼續主政漢寧郡,那是因為你對這兒的情況最為熟悉了解。據當地百姓所言,你在治理方面做得還算不錯,稱得上是合適之人選。
當然咯,待到日後人員輪換之時,自會另有任用安排,屆時你可能就得前往其他地方任職。
這裡還有一些新制定的政策需要儘快落實推行下去。
若在執行過程中有任何難處或阻礙,儘管直言無妨,無需懼怕開罪他人。
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便會親眼目睹整個大漢將會產生天翻地覆般的巨大變化。」
厚厚的一摞文件擺放在張魯面前。
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種政令條文。
而這些政令,皆是由漢景帝與漢武帝吸取各朝各代的精華,經過精心篩選後,被認為極其契合東漢當下的社會局勢。
張魯緩緩伸出手,輕輕拿起最上方的那一份文件。
目光落在文件上,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重新丈量所有土地,並將其合理分配給廣大百姓」隨著閱讀的深入,張魯的雙眼越睜越大,眼中流露出的驚訝之色也愈發濃烈起來。
待通篇讀完之後,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之情,情不自禁地高聲讚嘆道:「此乃一條真正利國利民之良策啊!」
站在一旁的朱明見狀,微笑著出言提醒道:「政令固然精妙,但若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終究難以發揮出實際作用。唯有切實推行並落地實施,方能彰顯其價值所在。」
張魯聽後,連連點頭表示贊同,但同時臉上又浮現出一絲顧慮之色,低聲說道:「此事恐怕沒那麼容易實現。咱們漢寧郡內的絕大部分田地,基本上都掌控在城中的那些大家族和大地主們手中。他們怎會輕易拱手讓出自己的利益呢?」
朱棣突然發出一陣嘿嘿的笑聲,自信滿滿地說道:「難道他們還當真以為我萬朝聯軍是吃素不成?我還讓張須陀留下來協助你,給你親身示範一番我們大隋當初究竟是如何整治那些門閥地主的。」
張魯翻看完所有文件。
身體不斷的顫抖。
上面許多政令,讓自己大為驚讚。
全民醫療、全民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政策。
張魯有種預感。
在風雨中飄搖的大漢,或許會迎來新生,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
這一刻,張魯有點感慨,你們為什麼不早點來!
張魯面色凝重,率領著他的心腹將領以及數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邁著沉重的步伐緩緩地從城門內走了出來。
整個隊伍鴉雀無聲,每個人都沉浸在一種沉悶壓抑的氛圍之中。
那剛剛見識過大炮威力的場景,深深地烙印在了他們的心頭,令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到無比震驚。
張魯更是瞪大了眼睛,心中充滿了難以置信。
他從未曾想到,這世上竟然會存在如此恐怖的武器。那種驚天動地的破壞力,絕非人力所能與之抗衡。
一想到若是真的爆發戰爭,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不僅自己和手下眾多將士們難以倖免,就連這座歷經風雨滄桑的漢寧郡也極有可能會在戰火中毀於一旦。
張魯實在不忍心看到這樣悲慘的景象發生。
幾乎沒有猶豫,便選擇放棄抵抗。
就在距離城門不遠處,朱明一直緊盯著前方的動靜,此時終於如釋重負般地長舒了一口氣。
朱明之前最擔心的就是對方會頑固抵抗到底,那樣一來雙方就不得不展開一場激烈的戰鬥。
而最終受苦受難、遭受傷害的,依舊還是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炎黃子孫。
「看起來張魯倒是個頗為明智之人,清楚地知曉繼續對抗下去絕無半點勝算。不像隋唐時期的那些世家大族一樣,一味地負嵎頑抗直至最後一刻。」
站在一旁的朱棣,身姿挺拔如松,他那深邃而銳利的目光掃過眼前的景象,微微地點了點頭。
想到以前的經歷,冷哼一聲,聲音中透露出絲絲寒意與不屑:「哼!那些所謂的世家門閥,向來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眼中除了金錢、權力和地位之外,對於其他任何事物都視若無睹。為了能夠確保自家的利益毫髮無損,他們可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啊!通敵賣國這類卑劣行徑,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回憶起幾年前那段艱難的歲月,朱棣不禁皺起了眉頭。
那時,他協助楊廣和李淵平定天下,卻遭遇了來自世家大族們極其猛烈的反擊。
那些被世家牢牢掌控著的城池,就像是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每攻克一座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當時萬朝聯軍的武器裝備依然停留在農耕時代的水平,士兵們手中拿著刀劍和盾牌,面對敵人堅固的城牆和先進的防禦工事,經常會陷入苦戰。
就在這氣氛略顯沉重之時。
張魯已經來到不遠的地方。
示意身後跟隨的將士停下。
張魯獨自一人來到朱棣面前。
雙手抱拳,恭恭敬敬地說道:「罪臣張魯拜見朱大帥!」
朱棣見狀,手臂輕輕一抬,面帶微笑地回應道:「張太守快快請起,你深明大義,又何來罪過之說?巴蜀之地在你的精心治理之下,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生活富足美滿。如此功績,堪稱卓越非凡,待到日後,本帥定會親自向漢景帝和漢武帝稟報此事。」
張魯瞪大了眼睛,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神色。
怎麼也想不明白,明明自己已經選擇了投降,可對方竟然依舊高舉著漢景帝與漢武帝的大旗。
這究竟是為何?
難不成還能加狀態不成?
不過,張魯也沒有糾結。
成王敗寇,對方贏了,自然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張魯只能祈求說道:「希望大帥能夠嚴格約束手下的將士們,切不可對城中的百姓進行襲擾啊。」
朱棣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輕聲回應道:「張太守儘管放心好了,我們萬朝聯軍向來軍紀森嚴,絕對不會出現這種襲擾百姓之事。倘若真有哪個不開眼的傢伙敢這麼做,本帥定會親手斃了他!如果讓老劉父子得知我在這大漢之地縱容部下騷擾百姓,他們倆非得跟我玩命不可。」
萬朝聯軍初立之時。
士兵還沒有轉變思想,帶著不少之前的匪氣習慣。
發生幾次搶奪襲擾百姓的事情。
朱棣向來以鐵血手腕著稱,面對這些事端他自是毫不留情。
無論滋事者來自何方朝代,他皆果斷下令將其斬首示眾,並將此事通報給滋事者所屬時代的皇帝。
須知,儘管諸位皇帝表面上或許和和氣氣,但彼此之間的暗中較勁卻從未停歇。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當這麼多皇帝齊聚一堂時,自然免不了要爭出個高低上下。
其他皇帝派遣而來的士兵大多能謹遵軍紀法規,唯獨自己派出的那些士兵竟敢肆意妄為地燒殺搶掠!
如此一來,其他皇帝又將會如何看待自己?
這丟失的可不單單只是個人的顏面,就連其所代表的整個朝代都會因此蒙羞受辱啊!
牽扯到的皇帝當時就暴跳如雷。
在古代,可是有著株連之法。
當著眾多皇帝的面,讓自己皇帝和所代表的朝代蒙羞,皇帝怎麼可能輕饒。
馬上安排上家族消消樂。
自此以後,萬朝聯軍內再無人膽敢輕易觸犯軍規軍紀。
而後,在朱明的倡導下,更是大力強化對士兵們的思想教育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萬朝聯軍在思想觀念方面逐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一步步向著後世的方向蛻變進化……
張魯心頭不禁一緊,暗自琢磨起來:這「斃了」到底是何意呢?按常理來說,不是應當將那犯事之人處死麼?
不過此刻的他已然無暇顧及這些細節問題了,因為後續事態如何發展已非他所能掌控。
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祈禱著,但願朱棣所言皆屬實,能夠真正地說到做到。
朱棣似乎看穿了張魯的心思,但他只是微微一笑,並未多作解釋。
像是穿越的事情,就算是自己說出來,對方也不會相信。
估計還會在心裡咒罵自己是不是腦子有問題。
緊接著,朱棣轉頭看向身旁的一員將領,高聲下令道:「霍將軍,由你率領兩萬大軍先行入城,全面接管城池防務,務必確保城內秩序井然,以防有心懷不軌之徒趁機生亂。切記行事須謹慎,切莫掉以輕心!」
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朱棣並沒有貿然帶領全部大軍一同湧入城中,以免發生難以預料的意外狀況。
一名年輕的將領出列:「末將領命!」
得益於張魯提前向眾人下達了放下兵器的命令,這使得霍去病率領的大軍能夠毫無阻礙地接管城防。
時間悄然流逝,大約一個時辰過後,朱棣腰間的對講機突然發出一陣輕微的響聲。
迅速拿起對講機,只聽裡面傳來一個清晰的聲音:「大帥,城防已全部換成我們萬朝聯軍!」
朱棣微微頷首:「做的不錯。」
然後果斷下令道:「入城!」
隨著朱棣一聲令下,萬朝聯軍如同一股鋼鐵洪流般,邁著整齊劃一、鏗鏘有力的步伐踏入城中。
街道兩旁,一些百姓小心翼翼地躲在暗處,悄悄地窺視著這支陌生的軍隊。
他們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安,不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畢竟,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古代社會裡,城主更迭頻繁,戰爭時有發生。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社會,無論身處哪個朝代,老百姓總是處於弱勢地位。
每當有新的勢力攻入城中,他們往往會戰戰兢兢。
請您收藏書吧!
歷史經驗告訴他們,很多時候,這些軍隊在奪取城池後,便會放縱士兵們肆意掠奪財物、姦淫婦女、焚燒房屋……
種種暴行令人髮指。
即便發生了這樣慘絕人寰的事件,那些領兵大將往往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百姓也無處伸冤訴苦,只能默默承受苦難,自嘆命運不濟。
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裡,一對樸實的夫婦正緊緊牽著幾個年幼的孩子,他們的目光偷偷地投向正在入城的龐大軍隊,眼神中充滿了不安與疑慮。
其中一個稍大些的孩子滿臉憂慮地輕聲問道:「阿爹,這些人看起來好兇啊,他們會不會搶走咱們家的土地還有剩下的燒餅啊?」稚嫩的聲音里透露出對未來生活的深深擔憂。
父親皺起眉頭,沉思片刻後回答道:「先看看情況,如果他們真要這麼幹,你就得趕緊帶上弟弟妹妹找個安全的地方藏起來。」說完,他憐愛地摸了摸孩子們的頭。
孩子緊接著又問:「那阿爹和阿娘你們怎麼辦呢?」
母親連忙接過話茬說:「別擔心孩子,我們會回家裡把那些值錢的東西收拾好帶走。」
「孩他娘,家裡還有什麼值錢的東西?」
母親憂慮的說道:「有兩件咱爺爺傳下來的衣服,還有那個毯子,一定要帶著,眼看過冬了,就指著他們過冬呢。」
不過,他們心中的擔憂很快消失。
萬朝聯軍的隊伍在進入城池之後,紀律嚴明。
他們迅速分出許多支小隊,有條不紊地維護著城內的秩序,並積極安撫受驚的百姓們。
遇到有困難的百姓,會主動幫忙。
讓城中百姓心中的擔憂,很快消失。
還主動給幫忙的士兵送水送吃食。
在城府之中,郡守張魯正恭恭敬敬地向朱棣匯報著漢寧郡的各種情況。
朱棣隨意地擺了擺手,說道:「我只負責領軍打仗,至於如何治理這片地方可不是我的職責範圍。」
聽到這話,張魯不禁有些發懵,心中暗自思忖道:您既然已經占領了這個地方,難道不打算好好經營管理一番嗎?總不至於在這裡酒足飯飽之後便揚長而去吧。
那麼,如此興師動眾地攻占此地又有何意義呢?
想到這兒,張魯臉上露出一絲困惑之色,一時之間竟不知該如何回應眼前這位對政事並不上心的將軍。
朱棣面帶微笑地輕輕拍著對方的肩膀說道:「小張啊,我早就跟你講過,我此次前來呢,是協助老劉父子重新平定這天下大亂之局呀。這天下依舊歸屬於大漢朝廷來管轄,這點毋庸置疑。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嘛,你繼續肩負起治理漢寧郡的重任。不過呢,兵權必須交出來,不過你放心,我也會特意留下一部分士兵在此,助你一同維護此地的安寧與穩定。」
聽到這話,張魯瞪大了眼睛,滿臉驚訝之色,難以置信地反問道:「竟然還要讓我繼續治理這漢寧郡?」
早知如此安排,自己當初必定會出城三十里相迎。
朱棣點了點頭解釋道:「之所以選擇由你來繼續主政漢寧郡,那是因為你對這兒的情況最為熟悉了解。據當地百姓所言,你在治理方面做得還算不錯,稱得上是合適之人選。
當然咯,待到日後人員輪換之時,自會另有任用安排,屆時你可能就得前往其他地方任職。
這裡還有一些新制定的政策需要儘快落實推行下去。
若在執行過程中有任何難處或阻礙,儘管直言無妨,無需懼怕開罪他人。
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便會親眼目睹整個大漢將會產生天翻地覆般的巨大變化。」
厚厚的一摞文件擺放在張魯面前。
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種政令條文。
而這些政令,皆是由漢景帝與漢武帝吸取各朝各代的精華,經過精心篩選後,被認為極其契合東漢當下的社會局勢。
張魯緩緩伸出手,輕輕拿起最上方的那一份文件。
目光落在文件上,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重新丈量所有土地,並將其合理分配給廣大百姓」隨著閱讀的深入,張魯的雙眼越睜越大,眼中流露出的驚訝之色也愈發濃烈起來。
待通篇讀完之後,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之情,情不自禁地高聲讚嘆道:「此乃一條真正利國利民之良策啊!」
站在一旁的朱明見狀,微笑著出言提醒道:「政令固然精妙,但若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終究難以發揮出實際作用。唯有切實推行並落地實施,方能彰顯其價值所在。」
張魯聽後,連連點頭表示贊同,但同時臉上又浮現出一絲顧慮之色,低聲說道:「此事恐怕沒那麼容易實現。咱們漢寧郡內的絕大部分田地,基本上都掌控在城中的那些大家族和大地主們手中。他們怎會輕易拱手讓出自己的利益呢?」
朱棣突然發出一陣嘿嘿的笑聲,自信滿滿地說道:「難道他們還當真以為我萬朝聯軍是吃素不成?我還讓張須陀留下來協助你,給你親身示範一番我們大隋當初究竟是如何整治那些門閥地主的。」
張魯翻看完所有文件。
身體不斷的顫抖。
上面許多政令,讓自己大為驚讚。
全民醫療、全民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政策。
張魯有種預感。
在風雨中飄搖的大漢,或許會迎來新生,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
這一刻,張魯有點感慨,你們為什麼不早點來!